s 阅读页

哲人长逝 营葬故里

  杨士奇于正统九年(1444 年)三月十四日病逝于府邸,之后归丧营葬。英宗先后九次遣官谕祭。先遣礼部尚书胡滢谕祭,后七七皆有谕祭,首七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大学士王英,二七遣礼部司务宋濂,三七遣礼部司务周濂,四七遣礼部郎中王宾,五七遣礼部郎中余麟,六七遣礼部郎中陈谟,七七遣礼部郎中赵勖谕祭。当年十二月二十日安葬时再遣行人王信谕祭。作为一名贤相,他在后来的清王朝同样得到礼遇:“祀乡贤,国朝雍正二年崇祀历代帝王庙配享春秋,并给帑修祠墓。”(《泰和县志·杨士奇传》)

  该墓座落在泰和县城西北部约 5 公里的文田镇桔园村杏岭北山上。距昌赣公路(105国道)仅1公里,座西南朝东北。墓四周有围墙,呈梯形,长95米,前宽50米,后宽36米,占地约7亩。墓茔封土高2.5米,直径10米,上立有明英宗遣礼部尚书胡滢御祭时手书的望碑,文曰:“呜呼!太师杨文贞公之墓”,背面是生平简介。墓门为一字墙,高2米,宽7米,无碑,飨堂呈半圆形,由青砖铺砌。大门至飨堂60米长的神道两边立有石翁仲、石马、石羊、石虎和神道柱,石像和神道柱之间立有三间四柱红石制牌坊,高 5 米,面阔10 米,中额行书仁宗皇帝敕赐“与国咸休”四字,神道柱顶刻有石兽。左有碑亭,呈方形,无门,四面各开券窗一个,明英宗御祭文碑立在亭内的石龟背上,该碑高2.5米,宽0.94米,厚0.19米。左有守墓房(已毁)。

  附:

  御制碑文

  维正统九年,岁次甲子,三月辛亥朔,十九日己巳,皇帝遣礼部尚书胡滢谕祭于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曰:卿以贞亮之资,博洽之学,卓伟之器,历事我祖宗,受知惟深。方皇曾祖肇位之时,拔居密勿,黼黻丝纶,多所裨益。逮事皇祖,自监国及正大位,历年滋多,德意契合,谟猷丕著。暨皇考临御,简惟旧人,益重倚毗,聿隆继述。朕嗣承大统,卿以耆德重臣,翼翼左右,辅政资寅亮之功,讲学赖启沃之益。卿年弥高而志弥笃,时益久而心益虔,尚觊是卿介于眉寿,永翊朕躬,用跻大猷,以副我祖宗付托之重,以答臣民属望之隆,顾卿顷罹于疾,天不憖遗,竞至长逝。呜呼!伤哉!今特赠卿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贞,仍命有司归丧营葬,复遣以祭,用著朕笃念勋贤之意,灵爽不昧,尚歆享之。

  谕祭文

  维正统九年,岁次甲子,三月辛亥朔,二十日庚午。皇帝遣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大学士王英谕祭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贞杨士奇,曰:呜呼!卿以先朝旧臣,受朕股肱心膂之任、方切倚毗,遽云长逝,中心衋伤,其何能已。兹临首七,特用遣祭,以表君臣始终之义,卿灵不昧,庶其歆承。

  谕祭文贞安葬文

  维正统九年,岁次甲子,十二月乙巳朔,二十日甲子。皇帝遣行人王信谕祭于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赠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贞杨士奇,曰:呜呼!卿以先朝旧臣,受朕股肱心膂之任,方切倚毗,遽云长逝,中心衋伤,其何能已。兹临窀穸,特用遣祭,以表君臣始终之义,卿灵不昧,庶其歆承。

  赠太师谥文贞诰命一道

  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国家于辅弼大臣,生则崇其爵禄,殁则加之赠谥,所以重贤德而尽始终之义也。故光禄大夫、柱国、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以博学硕德,卓识嘉谟,祗事祖宗暨于朕,躬秉志贞一,莅事忠勤,历年既久,裨益良多。是以列圣委之以心腹,任之以股肱,朕嘉念耆旧,益切倚毗,用熙问学,用隆治道,比以老疾违朕左右者,屡月医药罔功,遂成长逝,讣闻朕允衋于怀,惟卿体念国家,谅不泯也。兹特追赠卿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尚书大学士如旧,谥文贞。呜呼!勋业著于国家、令誉昭于永世,生荣死哀夫,复何憾。灵爽不昧,尚克歆承。

  正统九年四月二十五日

  杨士奇生前著有《成祖实录》、《南归纪行录》、《沙羡集》、《宣宗实录》、《三朝圣谕录》、《法书志》、《平吴录》、《北京纪行录》、《奏封录》、《代言录》、《西行扈从录》、《东里集》、《文渊阁书目》、《历代名臣奏议》等。

  §§附:杨士奇年谱

  公元1365年

  元至正二十五年

  十二月二十三日出生

  公元1367年

  元至正二十七年

  三岁(实为一岁四个月)

  父亲杨子将于四月十九日去逝

  公元1368年

  明洪武元年

  四岁

  朱元璋建立明朝

  母携杨士奇改嫁罗性(字子理)

  公元1373年

  明洪武六年

  九岁

  罗子理因事坐累谪戌陕西,母携士奇回故里

  公元1379年

  明洪武十二年

  十五岁

  开始执教馆塾

  公元1384年

  明洪武十七年

  二十岁

  开始外出游学

  公元1390年

  明洪武二十三年

  二十六岁

  到达江夏

  公元1397年

  明洪武三十年

  三十三岁

  回归故里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

  三十四岁

  太祖朱元璋去世,太孙朱允继位,是为惠帝。母陈氏去世,享年六十。

  公元1399年

  明建文元年

  三十五岁

  征入翰林

  公元1400年

  明建文二年

  三十六岁

  结婚娶严氏

  公元1402年

  明建文四年

  三十八岁

  惠帝逊位,燕王朱棣继位,是为成祖

  公元1403年

  明永乐元年

  三十九岁

  由翰林编修晋为侍,讲入值文渊阁

  公元1404年

  明永乐二年

  四十岁

  晋左中允

  公元1407年

  明永乐五年

  四十三岁

  晋左春坊左谕德

  公元1409年

  明永乐七年

  四十五岁

  辅东宫监国

  公元1414年

  明永乐十二年

  五十岁

  下锦衣卫狱,旬日而释,官复原职

  公元1417年

  明永乐十五年

  五十三岁

  晋翰林院学士,仍兼谕德

  公元1421年

  明永乐十九年

  五十七岁

  任左春坊大学士

  公元1422年

  明永乐二十年

  五十八岁

  晋左春坊大学士,因辅导太子有阙,下锦衣卫狱,但旬释复职。

  公元1424年

  明永乐二十二年

  六十岁

  成祖朱棣去世,

  朱高炽继位,是为仁宗,

  士奇晋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九月晋少保,十一月晋少傅。

  公元1425年

  明洪熙元年

  六十一岁

  正月晋兵部尚书,仁宗去世,朱瞻基继位,是为宣宗。夫人严氏在家病逝。

  公元1426年

  明宣德元年

  六十二岁

  提出改革科举之弊见议并被推行

  公元1435年

  明宣德十年

  七十一岁

  宣宗去世,朱祁镇继位是为英宗

  公元1438年

  明正统三年

  七十四岁

  晋少师

  公元1439年

  明正统四年

  七十五年

  二月归省,四月还朝

  公元1444年

  明正统九年

  八十岁

  三月卒,归丧营葬

  §§杨士奇传

  杨士奇,名寓,以字行,泰和人。早孤,随母适罗氏,已而复宗。贫甚。力学,授徒自给。多游湖、湘间,馆江夏最久。建文初,集诸儒修《太祖实录》,士奇已用荐征授教授,当行,王叔英复以史才荐。遂召入翰林,充编纂官。寻命吏部考第史馆诸儒。尚书张紞得士奇策,曰:“此非经生言也。”奏第一。授吴王府审理副,仍供馆职。成祖即位,改编修。已,简入内阁,典机务。数月进侍读。

  永乐二年选宫僚,以士奇为左中允。五年进左谕德。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人有小过,尝为揜覆之。广东布政使徐奇载岭南土物馈廷臣,或得其目籍以进。帝阅无士奇名,召问。对曰:“奇赴广时,群臣作诗文赠行,臣适病弗预,以故独不及。今受否未可知,且物微,当无他意。”帝遽命毁籍。

  六年,帝北巡,命与蹇义、黄淮留辅太子。太子喜文辞,赞善王汝玉以诗法进。士奇曰:“殿下当留意《六经》,暇则观两汉诏令。诗小技,不足为也。”太子称善。

  初,帝起兵时,汉王数力战有功。帝许以事成立为太子。既而不得立,怨望。帝又怜赵王年少,宠异之。由是两王合而间太子,帝颇心动。九年还南京,召士奇问监国状。士奇以孝敬对,且曰:“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帝悦。十一年正旦,日食。礼部尚书吕震请勿罢朝贺。侍郎仪智持不可。士奇亦引宋仁宗事力言之。遂罢贺。明年,帝北征。士奇仍辅太子居守。汉王谮太子益急。帝还,以迎驾缓,尽征东宫官黄淮等下狱。士奇后至,宥之。召问太子事。士奇顿首言:“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帝意解。行在诸臣交章劾士奇不当独宥,遂下锦衣卫狱,寻释之。

  十四年,帝还京师,微闻汉王夺嫡谋及诸不轨状,以问蹇义。义不对,乃问士奇。对曰:“臣与义俱侍东宫,外人无敢为臣两人言汉王事者。然汉王两遣就籓,皆不肯行。今知陛下将徙都,辄请留守南京。惟陛下熟察其意。”帝默然,起还宫。居数日,帝尽得汉王事,削两护卫,处之乐安。明年进士奇翰林学士,兼故官。十九年改左春坊大学士,仍兼学士。明年复坐辅导有阙,下锦衣卫狱,旬日而释。

  仁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帝御便殿,蹇义、夏原吉奏事未退。帝望见士奇,谓二人曰:“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士奇入言:“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帝立命减其半。服制二十七日期满,吕震请即吉。士奇不可。震厉声叱之。蹇义兼取二说进。明日,帝素冠麻衣绖而视朝。廷臣惟士奇及英国公张辅服如之。朝罢,帝谓左右曰:“梓宫在殡,易服岂臣子所忍言,士奇执是也。”进少保,与同官杨荣、金幼孜并赐“绳愆纠缪”银章,得密封言事。寻进少傅。

  时籓司守令来朝,尚书李庆建议发军伍余马给有司,岁课其驹。士奇曰:“朝廷选贤授官,乃使牧马,是贵畜而贱士也,何以示天下后世。”帝许中旨罢之,已而寂然。士奇复力言。又不报。有顷,帝御思善门,召士奇谓曰:“朕向者岂真忘之。闻吕震、李庆辈皆不喜卿,朕念卿孤立,恐为所伤,不欲因卿言罢耳,今有辞矣。”手出陕西按察使陈智言养马不便疏,使草敕行之。士奇顿首谢。群臣习朝正旦仪,吕震请用乐,士奇与黄淮疏止。未报。士奇复奏,待庭中至夜漏十刻。报可。越日,帝召谓曰:“震每事误朕,非卿等言,悔无及。”命兼兵部尚书,并食三禄。士奇辞尚书禄。

  帝监国时,憾御史舒仲成,至是欲罪之。士奇曰:“陛下即位,诏向忤旨者皆得宥。若治仲成,则诏书不信,惧者众矣。如汉景帝之待卫绾,不亦可乎。”帝即罢弗治。或有言大理卿虞谦言事不密。帝怒,降一官。士奇为白其罔,得复秩。又大理少卿弋谦以言事得罪。士奇曰:“谦应诏陈言。若加之罪,则群臣自此结舌矣。”帝立进谦副都御史,而下敕引过。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是年四月,帝赐士奇玺书曰:“往者朕膺监国之命,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来,嘉谟入告,期予于治,正固不二,简在朕心。兹创制‘杨贞,一印赐卿,尚克交修,以成明良之誉。”寻修《太宗实录》,与黄淮、金幼孜、杨溥俱充总裁官。未几,帝不豫,召士奇与蹇义、黄淮、杨荣至思善门,命士奇书敕召太子于南京。宣宗即位,修《仁宗实录》,仍充总裁。宣德元年,汉王高煦反。帝亲征,平之。师还,次献县之单家桥,侍郎陈山迎谒,言汉、赵二王实同心,请乘势袭彰德执赵王。荣力赞决。士奇曰:“事当有实,天地鬼神可欺乎?”荣厉声曰:“汝欲挠大计耶!今逆党言赵实与谋,何谓无辞?”士奇曰:“太宗皇帝三子,今上惟两叔父。有罪者不可赦,其无罪者宜厚待之,疑则防之,使无虞而已。何遽加兵,伤皇祖在天意乎?”时惟杨溥与士奇合。将入谏,荣先入,士奇继之,阍者不纳。寻召义、原吉入。二人以士奇言白帝。帝初无罪赵意,移兵事得寝。比还京,帝思士奇言,谓曰:“今议者多言赵王事,奈何?”士奇曰:“赵最亲,陛下当保全之,毋惑群言。”帝曰:“吾欲封群臣章示王,令自处何如?”士奇曰:“善,更得一玺书幸甚。”于是发使奉书至赵。赵王得书大喜。泣曰:“吾生矣。”即上表谢,且献护卫,言者始息。帝待赵王日益亲而薄陈山。谓士奇曰:“赵王所以全,卿力也。”赐金币。

  时交阯数叛。屡发大军征讨,皆败没。交阯黎利遣人伪请立陈氏后。帝亦厌兵,欲许之。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以下,皆言与之无名,徒示弱天下。帝召士奇、荣谋。二人力言:“陛下恤民命以绥荒服,不为无名。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谈,不为示弱,许之便。”寻命择使交阯者。蹇义荐伏伯安口辨。士奇曰:“言不忠信,虽蛮貊之邦不可行。伯安小人,往且辱国。”帝是之,别遣使。于是弃交阯,罢兵,岁省军兴巨万。

  五年春,帝奉皇太后谒陵,召英国公张辅、尚书蹇义及士奇、荣、幼孜、溥,朝太后于行殿。太后慰劳之。帝又语士奇曰:“太后为朕言,先帝在青宫,惟卿不惮触忤,先帝能从,以不败事。又诲朕当受直言。”士奇对曰:“此皇太后盛德之言,愿陛下念之。”寻敕鸿胪寺。士奇老有疾,趋朝或后,毋论奏。帝尝微行,夜幸士奇宅。士奇仓皇出迎,顿首曰:“陛下奈何以社稷宗庙之身自轻?”帝曰:“朕欲与卿一言,故来耳。”后数日,获二盗,有异谋。帝召士奇,告之故。且曰:“今而后知卿之爱朕也。”帝以四方屡水旱,召士奇议下诏宽恤,免灾伤租税及官马亏额者。士奇因请并蠲逋赋薪刍钱,减官田额,理冤滞,汰工役,以广德意。民大悦。逾二年,帝谓士奇曰:“恤民诏下已久,今更有可恤者乎?”士奇曰:“前诏减官田租,户部征如故。”帝怫然曰:“今首行之,废格者论如法。”士奇复请抚逃民,察墨吏,举文学、武勇之士,令极刑家子孙皆得仕进。又请廷臣三品以上及二司官,各举所知,备方面郡守选。皆报可。当是时,帝励精图治,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有所论奏,帝皆虚怀听纳。

  帝之初即位也,内阁臣七人。陈山、张瑛以东宫旧恩入,不称,出为他官。黄淮以疾致仕。金幼孜卒。阁中惟士奇、荣、溥三人。荣疏闿果毅,遇事敢为。数从成祖北征,能知边将贤否、厄塞险易远近、敌情顺逆。然颇通馈遗,边将岁时致良马。帝颇知之,以问士奇。士奇力言:“荣晓畅边务,臣等不及,不宜以小眚介意。”帝笑曰:“荣尝短卿及原吉,卿乃为之地耶?”士奇曰:“愿陛下以曲容臣者容荣。”帝意乃解。其后,语稍稍闻,荣以此愧士奇,相得甚欢。帝亦益亲厚之,先后所赐珍果、牢醴、金绮衣、币、书器无算。

  宣宗崩,英宗即位,方九龄。军国大政关白太皇太后。太后推心任士奇、荣、溥三人,有事遣中使诣阁谘议,然后裁决。三人者亦自信,侃侃行意。士奇首请练士卒,严边防,设南京参赞机务大臣,分遣文武镇抚江西、湖广、河南、山东,罢侦事校尉。又请以次蠲租税,慎刑狱,严核百司。皆允行。正统之初,朝政清明,士奇等之力也。三年,《宣宗实录》成,进少师。四年乞致仕。不允。敕归省墓。未几,还。

  是时中官王振有宠于帝,渐预外庭事,导帝以严御下,大臣往往下狱。靖江王佐敬私馈荣金。荣先省墓,归不之知。振欲借以倾荣,士奇力解之,得已。荣寻卒,士奇、溥益孤。其明年遂大兴师征麓川,帑藏耗费,士马物故者数万。又明年,太皇太后崩,振势益盛,大作威福,百官小有牴牾,辄执而系之。廷臣人人惴恐,士奇亦弗能制也。

  士奇既耄,子稷傲很,尝侵暴杀人。言官交章劾稷。朝议不即加法,封其状示士奇。复有人发稷横虐数十事,遂下之理。士奇以老疾在告。天子恐伤士奇意,降诏慰勉。士奇感泣,忧不能起。九年三月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有司乃论杀稷。

  初,正统初,士奇言瓦剌渐强,将为边患,而边军缺马,恐不能御。请于附近太仆寺关领西番贡马,亦悉给之。士奇殁未几,也先果入寇,有土木之难,识者思其言。又雅善知人,好推毂寒士,所荐达有初未识面者。而于谦、周忱、况锺之属,皆用士奇荐,居官至一二十年,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

  次子道,以荫补尚宝丞。成化中,进太常少卿,掌司事。

  注:本文载《明史·杨士奇传》

  公杨氏,字士奇,其先华阴人,南唐虞部府君辂始居庐陵,再世徙吉水,后至允素乃徙居泰和,故今为泰和人。曾祖景行,仕元累官以翰林待制致仕,有传在国史。祖公荣,父子将,皆不仕,而皆以文学行谊重于时。公早孤,母夫人陈氏教育之,甫六七岁,告以世德之详。公即感奋力学,虽甚贫,亲执劳事,然未尝废卷。时丧乱虽平,而苦无书,《四书》、《五经》皆手抄以读。海桑陈先生,夫人世父也甚爱公,早夜训励,使必由道。年十五,裒然为人师,学行日益有闻,搢绅君子礼重焉。郡县交举为学官,皆不就。久之,朝廷以博学徵入翰林,任编纂。共事者皆天下宿儒,独推公精博。未几,令吏部考第其文,授以官,又以公为第一,授亲王府审理副,然犹执笔在翰林。太宗皇帝即位,遂擢为编修。时方开内阁于东角门内,命解缙、黄淮、胡广、胡俨、杨荣、金幼孜及公七人处其中,典机密,寻升侍讲。上尝谕公曰:“朕知尔文学,亲擢置此,尔但尽心勿自疑畏。”公感上知遇,忠勤不懈,早夜孜孜以修其职。仁宗皇帝为皇太子,又以本官兼左春坊左中允,益见宠。任文华殿,当讲《大学》,公呈讲义于上前。览毕,上曰:“先儒谓尧典克明俊德章一部,《大学》皆具。”公因奏曰:“二帝三王所以修诸身,施之家国天下,皆大学之道。”上复曰:“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讲说之际必以前古为证,庶几易人。”侍讲学士王达,讲乾九四,举储贰为说。皇太子疑其言,问公,公曰:“此宋儒胡瑗说也。”曰:“兴常人言,亦举此说乎?”公曰:“程子尝言卦中六爻人人有用。圣贤有圣贤用,众人有众人用,君有君用,臣有臣用,无所不通。王昭素尝为宋太祖言之矣,讲臣非有据,岂敢妄出意见哉。”皇太子尝阅真德秀所辑文章正宗,喜其有益于学者。公曰:“德秀道学之儒,志识甚正,其著大学衍义,尤有益于朝廷,君臣皆不可不知。”皇太子即取视,且命翻刻以赐诸子,亦以赐公。曰:“予倚卿为辅,卿亦当留意也。”饶州士人朱季友,献所著书,斥濂洛关闽之说,上览之怒曰:“此儒之贼也。”时礼部尚书李至刚,翰林学士解缙,侍读胡广及公侍侧。上示以其书。缙曰:“惑世诬民莫甚于此。”至刚曰:“不罪之无以示儆,宜杖之,屏诸四裔。”公曰:“当尽毁所著书,庶几不误后人。”广曰:“闻其人已七十,毁书示儆足矣。”上曰:“谤先贤,毁正道,治之可拘常例邪。”遣行人押季友还饶州,会布政司及府县官与其乡士人,明谕其罪而笞以示罚,悉索其所著书焚之。上复谕群臣曰:“除恶不可不尽,悉毁其所著书最是。”广东布政徐奇朝京师,载岭南藤簟诸物将以遗廷臣,或得其单目以进上。阅视无公名,乃独召公问故,将以私交罪之。公曰:“奇自都给事中受命赴广时,众皆作诗文赠之,故有此馈,臣不与名者,以当时病未有作,不然亦必不免。今众名虽具,然受否未可知,且物微甚当无他。”上意解,命中官毁其目,一无所问。升左春坊左谕德兼侍讲。礼部尚书郑赐,为侍郎赵羽所间,忧郁感疾,勉强奉职如平时,忽以卒告。上疑其自尽,召翰林诸臣问之,众未及对,公进曰:“臣观赐病已数日,但未敢即安,昨晚同立右顺门下,赐忽仆地,旁人怪赐无人气,臣遂命其属官掖出午门外。”上闻公言曰:“微汝言几误疑赐,赐本君子顾才,不足耳命,工部与棺,礼部往祭之。”六年冬,以巡狩北京,诏天下,命公视草,上称善,又命与诸尚书观之。兵部尚书刘雋私于公曰:“请以有字易自字。”公善之。众谓:二义不相远,且上既称善,不必易。

  公奏曰:“国家大体当用雋言。”上喜公能服善。曰:“乐从善言,则何有败事。”由是益属意于公。明年车驾巡狩北京,皇太子监国。上命蹇义、金忠、黄淮与公职辅导,义于事多疑少断,常持两端,曰:“事当熟虑,不然必有后忧。”公曰:“事岂得不思,但多思则惑,惟当据理而行。”皇太子闻而笑曰:“此须兼知仁勇,自今议事择当理者从之,不必多思致惑也。”然皇太子知公诚笃,惟公言是从,或初若有疑,而终必见用,由是少有阙失,而上下安。春坊赞善王汝玉每以诗法进。皇太子以问公,公曰:“诗以言志,明良喜起之歌,南薰之诗,可见舜之志,汉高祖大风歌,唐太宗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作,所尚者霸力,非王道。汉武秋风辞,志气已衰。若隋炀帝陈后主,皆淫靡不足道。殿下明经讲道之暇,娱意文事,两汉诏令皆可观,非但文词高古,亦可裨益,治道诗非所急也。”皇太子曰:“儒者亦作诗否?”公曰:“儒者固皆作诗,然儒之品有高下,有道德之儒,有经济之儒,专意词章君子谓之俗,儒人主尤当辨于此。”皇太子喜读易,凡决疑必用著,而以易断,命公取朱子本义,纂其要以进,名“周易直指”。公因进曰:“易固为卜巫作,然文王周孔所系,辞凡修齐治平之道,悉具请编辑以备观览,书成以进,名曰‘周易大义’。”九年,上还南京。一日退朝,召公问曰:“尔辅东宫久,其所行果何如?”公以孝敬对。上使言其实,对曰:“凡有事宗庙,祭物祭器皆亲阅。去年将时享,头风作,医言当汗。殿下曰:‘汗即不敢莅祭。’左右请遣人代。斥之曰:‘上以命我,我又可遣人代乎?’遂亲祭,祭毕,汗偏体,勿药疾自愈。每进御用物,皆躬阅封识,遣行不轻信下人。车驾北征,殿下不敢宁居,恒日中昃始食,驾还而后能安。”上曰:“此子道当然。”公曰:“古圣贤亦皆尽其当然者,且殿下天资高,或有过未尝不知,知之未尝不速改,又其存心以爱人为本,将来必不负陛下付托之重。”上悦。十二年正旦,日食。先数日,上问礼部及翰林诸臣,正旦日食百官行贺礼乎?尚书吕震曰:“日食与朝贺不同时,当贺”。侍郎仪智曰:“终然同日,宜免贺。”公对曰:“日食天变之大者也,宋仁宗时元正日食,富弼请罢宴,则乐宰相吕夷简不从。弼曰:‘万一契丹行之,为中国羞’。后有自契丹还者言,虏是日罢宴,仁宗深悔。今诚宜免贺。”上曰:“君子爱人以德,士奇与智言是也。”遂免贺及宴。十四年,上在北京闻高煦有异志,还京师欲发其事,疑未决。独召公问曰:“昨问蹇义汉府事,对曰不知,若朕未有知,尔辈疑有离间不敢言,今朕既知矣,言之何害。”公对曰:“臣与义事东宫,外人无敢与臣等言者,但汉王始封国云南,不肯行,改青州又不行,今知将徙都北京,惟欲留守南京,天下皆疑其心,惟陛下善处之,使早有定所,全父子之恩,为永世之利。”上默然起。还宫后数日,悉得其反状,及所为战具,大怒,褫其冠带,絷之西华门内。东宫力救解乃免,遂命削其两护卫,处之乐安州。曰:“此去北京甚迩,即其作祸,可朝发而夕擒也。”是冬,周王、楚王来朝谒孝陵。

  上命东宫、皇太孙及诸皇孙陪谒。问翰林诸臣拜位当如何,众疑未有言。公对曰:“二王尊属当分列在前,东宫稍后居中,皇太孙又后亦居中,诸皇孙与太孙同班而分列两旁。”上出片楮所书,位次与公言合,然下有六字未书,授笔命公足之,遣鸿胪丞周昇持赴陵,俾率行之,少顷复命以宸翰进,上遂以与公,公宝藏之,至今存焉。皇太孙勤于学问,上命吏部、翰林举老成正大儒者侍讲读。公与蹇义举仪智,众以为老。公曰:“仪智道理明,执守正,精神不衰,老成正大,廷臣未见其比。”上闻之喜曰:“智虽老,识朝廷大体,能直言不阿,向言元正日食宜免贺,朕知之可谓得人矣。”二十二年八月,太宗皇帝北征,上宾,学士杨荣归自行在以闻。仁宗皇帝即遣皇太孙往迎梓宫,时京兵皆随征在外,城中空虚,虑赵府兵为变,因秘未发丧。皇太孙辞行,启曰:“出外有封章,白事非印识无以防伪。”上然之,顾急未有所与,以问公,公言:“上所用东宫图书今闲,请暂假之行此,一时之权,归即进纳。”上即取付太孙曰:“有启事以此对识,此亦久当归汝,汝就留之。”既而谓公曰:“卿言诚是,昔大行临御,储位久未定,浮议喧腾,吾今就以付之,浮议何由兴。”且曰:“朝廷事卿与蹇义当究心,吾当重用卿二人也。”公曰:“殿下嗣位,事无大小皆当尽公,此收人心之机也。恩之所及,必先扈从征行之臣。汉文即位,首进宋、昌,史书以为贬臣,两人不应先及。”上初即位有诏减冗费,而惜薪司准常例,赋北京山东枣八十万斤为香炭之用。公入奏曰:“诏下甫二日,而即有此,虽云岁用得无过多。”上曰:“数日事丛脞此,盖急遽中答之,不暇致审耳。即命减其半。”九月癸末,尚书吕震言于上,曰:“今丧服已逾二十七日,请如太祖仿汉制,易吉服。”上时未有答。震退偏语群臣明旦易从吉。公谓震曰:“今未可比此例,盖洪武中有遗诏,且仁孝皇后崩,太宗皇帝衰服后仍素服,衣冠绖带者数月,今上于皇考可遽即吉乎?”震厉声曰:“朝廷事尔每执异。”尚书蹇义兼取二,说“明旦,君臣皆素衣冠,黑角带。”遂以闻。上亦未答。明旦上素冠麻衣麻绖出视朝,文臣惟学士,武臣惟英国公如上所服。罢朝,上谕左右大臣曰:“吕震昨奏当易服,朕听臣下易之,梓宫仜殡,吾岂忍易!士奇所执是也。”公自左春坊大学士进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寻升少保,翰林以公等所受诰草进呈上,取笔亲增二语曰:“勿谓崇高而难入,勿以有所望达而或怠。”顾谓公等曰:“此实朕心,卿其勉之。”公对曰:“圣德能容臣等,敢不勉。昔富弼有言,愿不以同异为喜怒,不以喜怒为用舍,成汤改过不吝,所以为圣人,愿陛下常以古人为法。”升少傅阶荣禄大夫。时天下方面大臣及群有司皆朝京师,兵部尚书李庆言于上曰:“民间畜马蕃已散之军伍,尚馀数千,请令朝觐官领之,少苏民力。正官领牡马,佐贰官领牝马,太仆苑马寺岁课其息,有亏罚与民同。”公谓庆不可。庆忿不纳。公独奏曰:“朝廷求贤任官,今乃使养马,而课责与民同,岂贵贤贱畜之意乎。”明日复奏曰:“必行此令,天下贤者谁复肯仕?盖亏损一马必责赔偿,破家产累子孙,朝廷何为负此名于天下后世乎?”上许出内批,罢其事不报。明日公又言:“兵部已督朝觐官领马,所领多生驹,南人脆弱不能控制,立视其奔逸,号泣于道路,臣恐将来远虑者,非但不愿仕,亦无志学问,此令之失非小。”上曰:“吾偶忘之。”当即批出不爽也。午刻,上御思善门,召公谕曰:“内批岂真忘之,朕闻李庆、吕震辈皆忿卿,朕念卿孤立,恐为众所伤,不欲因卿言而罢,今有名矣”。出示一章,乃陕西按察使陈智,言畜马不便。命公据此草敕止散马。公顿首言:“陛下知臣,臣不孤矣。但马已领者当如何?”

  上曰:“已领者准。洪武中官员乘马例不责,生息亏损不责,偿未给者止,勿给复。”谓公曰:“继今令有不便惟密与朕言。李庆辈不识大体,不足语也。”上以梓宫在殡,命礼部尚书吕震,新正朝仪不用乐,及鸿胪习仪仍用,盖震主之。公与黄淮等人疏言:前已议不用乐,今仍用,不可。乞敕礼部设而不作,未报。乃复进奏,侍廷中至夜漏下十刻,遂有旨如公言。越三日,上召公等谕之曰:“吕震每事误朕,卿等所奏停乐,是臣以能直言为贤,如用震言,今悔何及。”洪熙元年正月,命公兼兵部尚书。公辞曰:“臣为少傅大学士已逾涯分,尚书一职更不敢当。”上厉色曰:“黄淮、杨荣、金幼孜皆三职,卿独二职,人将谓何?卿勿辞。”公请辞俸,上曰:“卿于朕勤劳二十年,故酬以此禄,何用辞。”公曰:“尚书月俸六十石,可养壮士六十人,臣受二俸已过分,安敢复加?”尚书蹇义言:“宜听辞学士俸。”公言:“辞禄当辞厚,何用取虚名。”上曰:“朕成卿志”。乃听辞。顾义曰:“廉贪之风士奇有焉。”于是黄淮亦辞户部尚书俸。上监国时,御史舒仲成尝以事忤旨,后已升为湖广按察副使矣。及即位,尚书蹇义因以他事奏仲成,即命都察院逮治之。公上疏曰:“向来小人得罪者多,陛下即位皆宥之,今追理仲成,即诏书不信,汉景帝为太子召卫绾,不赴,即位进用绾,前史韪之。”上喜,即罢治仲成,赐公米及钞币,且降敕奖谕曰:“卿导朕以仁,助朕以德,欲朕为唐虞之君,诚忠良股肱之臣也,有卿如此,朕复何忧。”洪熙元年二月,上以田二顷赐公。时蹇义先已受赐。公恳辞。上曰:“卿事朕表里一,诚资益良多,朕心不忘卿。前辞禄今又辞田,何执之固也?”公曰:“臣起自寒微,今受恩逾分,岂可不知止足。幸少延残喘,得更事陛下三二年,获全归山林,受赐多矣。”上曰:“汝勿忧终身,吾送汝入土,身后事皆勿忧。”公曰:“圣仁在上,臣复何忧。”遂听辞。明日,谕蹇义曰:“士奇真能廉,使仕者皆如此,世岂有赃吏乎?”四月,人有上书颂太平者,上以示公及蹇义。夏原吉、杨荣义等曰:“陛下即位所行皆仁政,百姓无科敛徭役,可谓治世矣。”公对曰:“陛下恩泽已敷,但流徙尚有未归,疮痍尚有未复,远近犹有艰食之人,须在休息二三年,庶几人皆得所。”上笑曰:“朕与卿辈相与,出自诚心,去年各与‘绳愆纠缪’图书,切望匡辅,惟士奇曾上五章,朕皆从所言。卿三人未有一言,岂朝政果无阙,生民果皆安乎?卿辈吾所倚,任事未有当,皆须直言,勿有所隐。”大理少卿弋谦,数言事过于矫激。尚书吕震、吴中都御史刘观、侍郎吴廷用等交奏其卖直沽名。上颇厌之。公进曰:“谦虽昧于大体,盖亦感恩图报耳。古人有言:主圣则臣直。惟陛下容之。”上以众言犹不怿,因免谦朝,而使视事如故。公又进言曰:“陛下有诏求言,言不当者不之罪。今谦因言取咎,朝臣皆以言为戒,且四方朝觐之臣咸在,岂能尽知谦过失?若传之于远,人将谓朝廷不能容直言。”上惕然曰:“朕非恶谦言事,其言自有过实者,卿可以朕心谕众人。”公曰:“此非臣言所能谕,当以玺书开谕可也。”上遂命公书敕引过,而待谦如初,令百官言事毋以谦为戒,由是天下知圣德之实。上念公匡辅之力,赐公玺书,其略曰:朕膺监国之命,而卿侍左右,同心合德,徇国忘身,屡历艰虞,曾不易志,及朕嗣位以来,嘉谟嘉猷,入告于内,期予于治,以惠黎元,正固无二,简在朕心,兹以已意创制“杨贞一印”一枚,赐卿用藏于家,传之后世,惟卿子孙由是知卿克致显荣,不易惟艰,思保守之,惟朕子孙亦由是知卿弼朕之功,以保全尔子孙与国咸休,永世无斁。上尝论科举之弊,公曰:“科举须兼取南北士。”上曰:“北人学问不逮南人。”

  公曰:“长材大器多出北方,岂但南人有文可用也。”上曰:“然,则将如何?”公曰:“试卷例缄其姓名,请于外书‘南北’二字,如当取百人,则南六十北四十,南北人材皆就用矣。”上曰:“北士得进,则北方学者亦感发兴起,往年北士少自科目进,故怠惰成风,卿言良是,往与礼部计议以闻。”议定未上,而宫车晏驾。宣宗即位,遂行之。宣德元年,高煦反。车驾亲征,罪人既得,尚书陈山来迎见上:“请乘势移师彰德,袭执赵王,则朝廷永无忧矣。”上疑之,以问杨荣,荣力赞其决。又语蹇义、夏原吉,二人依违其间。荣遂传旨,令公草敕诘赵王。公曰:“事当有实,天地鬼神其可欺哉?今当以何为辞?”荣曰:“令逆党言实与赵谋即是矣,何患无辞。”公曰:“如此能服人心否乎?”往见蹇、夏,反覆言不可状。蹇、夏曰:“即如公言,当若何?”公曰:“朝廷重尊属,厚待之。有疑则严防之,当必无虞,而于国体正矣。”二人曰:“上今特信荣言,不系吾辈可否也。”公复见荣,曰:“太宗皇帝惟三子,今上惟二叔,其有罪者不可恕,无罪者当加厚,庶几仰慰皇祖之灵。”荣意未解,曰:“汝不草敕则吾当以闻。”时惟杨溥与公意合。溥曰:“吾二人俱请入见,明其大义。”荣先趋入,公二人继之。门者不纳,俄复召蹇、夏,蹇、夏以公言白之。上不怿,而止车驾还京师,意大悟,不复论彰德事。然言者犹喋喋,上皆不听,特召公曰:“论赵王者日益多,当如何?”公对曰:“今日宗室惟赵于陛下最亲,当思保全之,岂可惑群言。”上曰:“吾亦思之,皇考于赵最友爱,且吾惟此一叔,奈何不爱。今思所以保全之,道欲封群言,示之俾自处。”公曰:“更得一玺书,谕之尤好。”遂遣广平侯袁容、都御史刘观,持敕书往谕,且示以众言。赵王得书,喜曰:“吾生矣。”即献护卫上表谢恩,而言者顿息。上待赵王日亲厚,而薄陈山,竟疏斥之。久之,召公谕曰:“吾待赵叔不失亲亲之礼,尔有力焉。”赐公白金、文绮、楮币。二年十月,黎利遣人进前安南陈王嫡孙暠表,乞立为陈氏后,词甚恳切,上亦厌兵,欲从之。大臣中有言,此黎利之谲,当益发兵诛之,或以为与之无名,徒示弱于天下。上召公与杨荣谋之,荣曰:“永乐中费数万人命得此,至今劳者未息,困者未甦,因其请而与之便。”公曰:“荣言当从。初求立陈氏后者,太宗皇帝之心,求之未得,乃郡县其地。十数年来,兵民困于交阯极矣。此皆祖宗之赤子。体祖宗之初心,保祖宗之赤子,正陛下盛德,何谓无名?汉弃珠厓,前史以为美,何谓示弱。臣侍仁宗皇帝久,圣心每憾此事,有意外之虑,愿陛下勿疑。”上意遂决。五年二月,上以四方屡有水旱,欲下宽恤之令。独召公议之,上曰:“被灾之处,税粮首当免,民间有欠孳畜马骡,官责偿甚急,民苦之,亦所当恤。凡尔所知者,当悉为朕言。”公曰:“百姓积欠薪刍及采买诸物,官府但知督责,而民不能输,官粮额重,民困无聊,多有委弃逃徙者,当量与减除。部符坐征买办诸物,不问其地有无,一概趣办,民费价十倍不能完,唯当于出产处取之,无者勿强也。年来刑狱不清,旱潦恐由于此,宜戒。饬法司敦用,平恕务求实情。四方工匠,丁男皆征集京师,役于公者无几,受私役者十六七,身既劳困,而妻孥莫顾,未免怨叹,当命官察治。丁多免其半,单丁者皆免,老病无丁者除其籍,其本非匠诬引为匠者,察实除之。今军民苦漕运,而仓庾无关防,奸盗相继,恬不畏法,宜命风宪官巡察。”上称善,即书敕明旦行之。民大感悦。

  七年二月,上谕公曰:“忆前下令恤民,今已再期民事,不又有可恤者乎。”公曰:“官田减租,民间皆感圣恩,而户部格不行,追征如旧,此循习之弊。”上艴然曰:“今欲再下敕宽恤,必举此为首,如再格不行,必罪之。”因问事之当宽恤者。公曰:“逃移之民朝廷既赦,使复业,而家业尽丧,又有公逋私债之扰,所在官司不能恤,则必逃聚山林,相结为非。请下有司,凡逃民愿归者,即县善抚恤,免其征徭;不愿归者,听于所在附籍,给以闲田,为经营居处,免徭役三年,庶使得安。”上曰:“在彼在此皆吾民,但得人安足矣。”公又言:“各处课程,先因钞法不行,加倍征纳,盖一时权宜,今钞法颇通,宜减倍征之额。又天下课程皆纳钞,惟湖广、广西、浙江商税鱼课,旧皆纳银,请裁为一例。”上命纳银一两者,折钞百贯。又言:“小民之不安,皆原有司贪暴。请令风宪考察。”上曰:“然,若有廉能者,亦令以名闻奖用之。”公又言:“方面及郡守,请令京官三品以上,及布政、按察荐举,务取廉公端厚,能为国为民者,吏部审其可用,奏授以官。后犯赃罪并坐,举者凡因保举授官而有指告其罪者,先逮问,余人有验然后及之,庶不为小人所诬。年来吏员太冗,多有昏愚不通,请令六部、都察院、翰林院同考试,选择而用之。军民中有文学才行卓然出众、智谋才勇精于武略者,亦宜察举。唐虞之世罚弗及嗣,今极刑之家有贤子弟例不许进用。”上曰:“舜殛鲧用禹,圣人至公之心也。今除谋反大逆外,其余犯者子孙,有文学才行,并听举用。”公又奏:“臣见闻不广,愿命大臣谨厚者一人共议之,得推广仁恩遍及天下。”上以胡濙谨厚,命与公密议,凡可行者悉以进,事皆施行。今上即位之初,拳拳以天下为心,率其同列,首言当整肃军政,饬边防,以奠安内外,南京根本之地,虽有襄城伯李隆守备,其老成忠直。如尚书黄福,当令参赞军务,有事同议而后行,庶几无阙。湖广、河南、山东、江西去年旱灾,人民艰食,虑有啸聚为非者,宜委文武大臣各一人往镇之,事定而归。缘边将士,所以警备非常,其无马者,宜令于行太仆寺苑马,寺关用西番诸处贡马有可充边用者,亦听留。官员冗滥,宜从吏部及内外风宪官考察。近诏宽恤军民,内外诸司当体朝廷之意,凡事务从减省,宜令条奏,事有应省者,取自上裁。诏皆如所言。公等又上疏曰:“皇上肇登宝位,上继列圣,下统万邦,必明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以兴唐虞三代之治。去年十月,宣宗皇帝谕臣士奇曰:‘明年春暖,东宫出文华殿读书,凡内外侍从,俱用慎择贤良廉谨之人。’臣谓此第一事,望皇上留心,不幸大行上宾,臣未敢遽言,然此事至重,伏望山陵毕日,早开经筵,以进圣学。”其所条奏,唯在慎择儒臣及左右侍御之臣,其学术不正、立心行已颇僻者,皆宜屏远,使不得上惑聪明宗社,生民之福实关于此。疏奏上与太皇太后,皆嘉纳焉。太皇太后遂告谕公等,专以择讲臣为务。寻升少师,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同知经筵事。公又念,今遣御史清军,有以陕西、山东、河南、北直棣之人往南方极边补伍者,两广、四川、贵州、云南、江西、福建、湖广、浙江、南直棣之人往北方极边补伍者,其水土不相习,南人死于寒冻。北人死于瘴疠,且去乡或万里,或七八千里,道路遥远,困于无资,多致死亡,深为可悯。

  在祖宗时已除,逃军仍旧,其余军丁南北各就近卫服役之。今兵部以移文烦劳,惮于改发,不念下人之艰苦,不思兵备之无实。遂与少保杨溥计议,具疏而率同列上之。且曰:“臣愚,欲以今后清出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北直棣军丁,皆发甘肃、宁夏、延安、大同、宣府、永平、辽东诸处,云南、两广、贵州、四川、湖广、江西、福建、浙江、南直棣军丁,皆发四川、云南、贵州、两广及边海卫,所待补足其缺,又以填腹里之空,则兵备有实,下人不困。”上命公侯大臣议行之,天下便焉。又言:“尧汤之世,不免水旱,而尧汤之民,不至甚病者,有备故也。我太祖皇帝笃意养民,其于备荒皆有定制,天下郡县悉出官钞籴谷,各于四乡置仓贮之,以时敛散。又相其地,宜开浚陂塘,修筑圩岸、闸坝,以备水旱。小大之民各安其业,此万世之利也。历岁既久,奸弊日滋,豪猾侵渔,谷尽仓毁,凡诸水利亦多堙废,或被占夺,稍遇凶灾,民无所赖。风宪不举,守令漫不究心,事虽若缓,所系甚切。请令户部择遣京宫廉干者,往督有司。凡丰稔州县,各出库物平籴,储以备荒,陂塘闸坝皆令修复,具实奏闻。若有灾之处,则俟稔岁而后行,郡县官满,兼以此之废举为殿最,风宪官巡历,各务稽考,仍有欺弊怠废者,具奏罪之。若巡历所至不复问理,听其堂上官纠治,庶几官有实积,荒岁人民不至狼狈,耕农无旱潦之虞。仁政所施无切于此。”上曰:“此祖宗之良法美意,命户部亟行之。”时有言方面官及府州正官专用保举,即是恩出于下,欲如洪武、永乐故事,皆令吏部选除。上命公与杨溥等议之。公等上疏曰:“宣德七年,以前藩、宪二司及府州正官多不得人,百姓受害,是以宣宗皇帝敕令大臣举保。自兹以后,多得其人,间有一二非才,盖缘举主审察不至,亦或实是徇私,所司不行纠举,以致如此。大抵宣宗皇帝求贤养民之心,皆上体祖宗之心,非是有所更改。昔尧舜禹汤文武及我朝祖宗,相承为政,皆有因时损益之宜。宣宗皇帝临御之时,体祖宗之心,以行仁民之政者,尚多保官,乃第一事,当时不闻人有异言,多以得人为喜。唐太宗力行仁义,命在京三品以上官举郡守县令,后来致天下斗米三钱之效。明监在前,可无疑也。圣旨所谕,保官则恩出于下,窃缘众臣举保,吏部审择,具名奏请,圣意允俞,然后授官,不允即不得除授,恩实非出于下也。近年有等京官无人举保,造为谤语,专欲隳坏先帝良法,则小人皆得升用,小人日进,则君子日退,天下何由治平?

  伏望圣断。仍依先皇帝敕旨而行,但所举之人后有犯赃,必须正举主之罪,则人知警畏,不敢滥举,官必得人。臣受四朝大恩,惭无寸补,惟念用人贤否生民休戚国家,治忽所关,是以竭诚尽言,惟圣明裁择。”诏如公议。五年,公闻四方雨泽不足,率其同列上疏曰:“皇上临御以来,凡百科征一切停罢,官府逋入悉皆宥免,民生既安,天庥自应。然今犹有旱灾者,岂刑狱或未清欤圣心拳切,惟在施仁,虑恐理官奉行未至,乞令三法司精选其属清廉仁厚、公正无私者数人,赐之以敕,分行天下,审录重囚,亲诣州县召集里老亲邻审问实情,具奏处置,不令有冤。其轻罪有疑者,即与决断,不得淹禁致伤人命,两京法司悉与疏理,庶几可以回天意。”从之。公久在朝廷,处宥密之地,言动以理,不苟为异同,亦不惑于利害,惟以忠诚结主知,而仁宗皇帝知公尤深,由是太皇太后亦知公为人。宣宗皇帝尝奉太皇太后往谒陵,公与蹇义、杨荣等皆从,上传太皇太后旨,命公等进见,劳问慰勉,加以厚赐。既数日,上谕公曰:“太皇太后为朕言,‘皇考往年在宫中谈卿等姓名及行事甚熟,太后悉能记忆,其间才学孰优孰劣孰肯任事不任事,皆有讥评。言蹇重厚小心,但多思少断,卿能持正言不避忤意,议事之际先帝数不乐卿,然能从卿言,以不败事,尝有小失,甚悔不用卿言。’太后又谓朕曰:‘凡正直之言,尔不可以为迁而不从,谨之,谨之!’”公对曰:“太皇太后之盛德,仁宗皇帝之盛德也,愿陛下常奉圣训。”公处心公正,论事必当大体,尝扶君子而抑小人。群臣有罹谮毁而非辜者,必尽诚为之伸解,有恣贪邪不悛者,必正言其不可用,三朝史事皆公总裁,是是非非悉征诸实,每与同列曰:“天下万世之事,当以天下万世之心处之,如有一毫出于私意,不论厚薄皆当获罪神明。”所举贤才列于中外者五十馀人,皆能正己恤民。盖公取人必先德行而后才能,无问识与不识,博询于众而信乃举,以此不得于公者,怨诽坌兴不恤也,直道而行。不为阿徇。永乐宣德中同列有谮公者,皆赖上明不听,公闻之亦不为憾,待其人如初,尤笃故旧。解缙、尹昌隆之死言于仁皇,皆与存后。公秉谦执虚,未尝自满,薄利笃义,壮老一心。直尝观之,宋欧阳文忠公以道德文章名天下,其功业之盛亦既显于当时,若君臣相得,内外无间,享其福禄荣名,而久于其位,盖未之能也。今公德行文章表然为四方之望,议论政事施用于朝廷者四十年,君明臣良,志同道合,军国之务,知无不言,而言无不尽,典册制命皆出公手,在位之臣事有可疑者,一于公决焉。若公者非书所谓耇成人,诗所谓王之荩臣也与,公尝以其进于上,上之命于公者,备录成书,曰:“此列圣大德所寓也,何可忘哉!”直从公久,受教多,而知公亦深。公之细行皆可书,当别有备载之者,姑取其事有关于天下国家之大者为之传,使后之君子有考焉。

  吏部尚书兼翰林学士王直所撰传。

  注:本文载《东里集》。王直(1379-1462),江西泰和人,永乐二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

  §§东里先生传

  东里先生,姓杨氏,名寓,字士奇,一字侨仲,世西昌东里儒家。先生一岁而孤,四岁舅夺母志,遂适里罗公子理。公时举进士为德安府同知,以其家行,岁时礼先祠,恒命诸子陪礼,独不见命。六岁以问母宜人,母宜人泣语之故。因恸,日益感发。七岁私窃砖土仿作神主于外别室祀其三世。每旦入焚香谒拜,出入扄钥秘无知者。既久,左右觇知,以告德安公。公旦伺先生入谒,与母宜人从户外窃窥之,见其进退拜俯,皆感泣。时已冒罗姓,遂复先生姓。德安公日告之以杨氏先世文学行义之盛,曰:“小子勉之。”无几,德安公坐累,谪戍陕西。母宜人以先生归,而家益贫。时甫九岁,饘粥或不充,井汲杵臼之劳,皆身亲之,而书册未尝去手,旦暮入治家事,昼出从师学,已能自贵重,不逐闾巷童儿嬉狎。海桑陈先生,母宜人世父也。先生之父尝从之学,深见爱重矣。及是见先生能嗣父志,又爱重之,召而教之,有所适必携以行。时不能得书,《五经》、《左氏传》皆手抄以读,母宜人喜曰:“儿可望承先业矣。”旁舍有为掾曹佣书致富者,雅重先生,而念其贫,数遣其家人请诸母宜人,欲与俱去。母宜人叹曰:“贫乏儒家恒事,岂可使小儿役志于是,以辱其祖父哉?”十二三习举子业,浸有闻矣。十五乡人请为子弟师,踰年从游者益众,其友之姻有母老而贫,无以资养,往告先生者,先生视其仪状庄重,问:“能读《四书》否?”曰:“能”。即辍从游之半畀之教,使纳其束修。母宜人闻之喜,曰:“使儿从政,必能济人,而不为贪吏矣。闻人精一书,明一义,亟诣请益。”弱冠稍出游章贡,章贡守重礼之,请摄琴江教事。琴江令邵子镜一见相好。邵为人廉介,然颇近刻。先生每讽切之,而益见契厚。永丰商人过琴江,关吏验无文引,又按其装得伪钞数百贯,送县,县疑其造也。搒掠不伏,曰:“我山谷人负贩邂逅售得之,不能识真伪耳,非自造也。”邵以告先生,先生曰:“山谷人宜不辨真伪,而视其装亦有真钞乎?”曰:“有之,尚数百贯,然吾意其以伪钞易得之。”先生曰:“伪造当重法,奈何以意即欲置人重法乎?吾乡尝有以伪造祸蔓延数百家及孥戮,何可轻也”!邵竟焚其伪钞,止坐无文引之罪。邵数与人言先生,其事浸闻于外。商人以白金五十,雨夜诣先生谒谢。先生厉声曰:“吾何与知哉”。斥去之。在琴江半岁,去之后游湖湘间,止江夏最久。搢绅君子皆礼重之,而汉阳府学、江夏县学皆强聘训导,不就。都指挥齐让,请教家塾,尤敬礼之。既归,郡县交举明经任教职,未赴。会朝廷以博学征入翰林,任编纂。是时,四方老师宿儒,多在其分类纂辑,总裁者独称先生为精博。未几有旨,诸编纂悉送吏部试文章,考第高下而官之。尚书张紞读先生策独喜曰:“明达时务,有用之才,不但文词之工也”。以为第一,奏授亲王府审理副。受命之明日,复召入翰林任编纂。明年改翰林编修,数月升侍讲。

  永乐二年,简东宫官属,以本官兼左春坊左中允。三年升左谕德,仍兼侍讲。先生奉职甚谨,私居未尝言公事,所治职事虽至亲厚不得闻,而亦无敢以请者。遇月俸之入,或得赐赉,辄顾其家人曰:“我何才德,可以当此?常人施一饭之恩犹望报,今吾举家享天赐,何以报也。惟应勉力为善耳。”人或问先生平日所行,曰:“不能为善,亦不为恶也。其存心不间物。我见人有乐如己之乐,有忧如己之忧。”居官好奖掖,士类有片善必延誉之,未尝扬己抑人。有得一职而来见者,必勉其守身爱民。素嫉恶,遇议法涉刻薄,尤嫉之。遇事是是非非不以私蔽。公居家严厉,而与外人接甚和易,不见崖岸。性廉介,自其少贱窭不肯苟事干谒。及贵俭约一如布衣,时所得禄赐有余,一以置书籍,家未尝有百缗之畜。事其从兄仲基甫尽恭爱,爱从子如子,谆谆训之。为学务义,虽隔远数千里,岁数数遗书,无不以是为言。待罗氏弟妹,尤有恩义。所为善不拘于世俗。弱冠,姑氏举家疫疾,素所厚者,皆削迹。先生曰:“吾父同产亲也。”独往,留旬浃日,为洒扫户庭,具汤粥进之,调护安而后去,亦竟无恙。后客江夏,尝馆于陈氏,会城中大疫,其家无少长悉病。先生所素知己者皆劝出舍他馆,不从。陈窃闻之,曰:“先生在此,我砥柱也。”先生曰:“岂有是哉。”终其家尽愈不去,亦不病。与人交,直道不阿,必辅之于善,有不善必戒之,不从则远之。及其能改,又欢然相好也。如己所行,或未当,人以为言者,亦欣然纳之,未尝为忤。然平生心契不过数人焉。乐简静,闲暇闭户观书自适而已。恩虽微,必报,而未尝宿怨。临财能让,不事苟得。妇家先冢多坏者,子孙贫不克修治,或有举以售人者。先生初丧母宜人,卜宅兆未得也。妇有季父素重先生者,告曰:“吾家某所坏冢,世远无遗骸,术者言葬此其后当贵,请以赠也。”先生曰:“丈人厚意不敢忘,然义有不可,幽明一理,攘人之室而居之,其得者失者皆能安乎?且所重有后者,为其为坟墓主耳,坏而不治,不可为孝,况又举以畀人哉。愿丈人慎之,以率子弟自是其家,无复举废冢售人者。余陈氏于公之家,世笃潘杨之好,先君子先生外兄,而先生母宜人陈出也,又视先妣为内弟。赏幼失怙恃,宜人哀怜之,稍长,不能究知先德。先生数召而语之,使之学。赏后举进士,在京师数年,无日不往见先生,见必侍语,移时或暮而后退。故独赏知先生心及其行事为多,先生于赏素惓惓也。尝指子稷语赏曰:“古之人易子而教之。”其意以稷属赏也,赏应曰:“诺。而今拜广西按察佥事之命,有职任将远去,不知再见何日,而稷亦就长矣。”恐未有以副先生之意,则述先生平昔大概为小传,授稷。如稷有志乎古人,仿而行之,必自先生始。余既书以授稷,又存其副于家,用示陈氏子弟云。

  永乐癸巳冬十一月朔陈赏所撰传

  注:此文载于《东里集》。陈赏,江西泰和人,明永乐九年(1411)进士,官至广西佥事。

  杨文贞公家诫

  文贞公家诫序

  昔者

  先太师文贞公之诏后人也,其言曰:“利义,君子、小人之判也。为人后者,必务明义,以不忝乎先。”既序诸家乘矣,又往往见于他文,及考公生平家人语数千万言,率不出此,岂公之不能有所加也哉?先正之传公曰:“薄利、笃义,壮老一心。”盖公以其在躬者,为家令宜雅言之惓惓于此也。公薨今百有十年余,后之人读公之书,及得公一话一言,于先生长老咸兢兢诵服,恐失坠家庭语次间。曰:“先太师云然虽至顽顿疆戾者,亦竦然听,且惕然惧也。”岂非公之德烈犹熟于其耳目,而遗诫余论,又切近而著明,其道易行,其教易喻耶。顾公所常视家人子弟之言,故附续集以传,而集刻在广藩简帙,繁重远莫致之。载鸣每以为憾,顷移官惠州,谨以附录中家书家训遗命稍节其复出者,辑为一编。敬题曰:“杨文贞公家诫。”刻之,将与凡为公之子孙者共读而勉焉。呜呼!是编也,其爱深故其虑周,其意纡故其言尽,其事虽人伦物宜之近,而推之可以见天下万世之心,其辞虽中人小子之所易知而充,其实有大贤君子之所难能若其德之深厚、言之婉曲,则又非浅薄者所能窥,而于义利,君子、小人之辨,若别黑白、异阴阳,其意实经纬周浃于其间也。至哉言乎?载鸣览观谍记,若石氏之孝谨,陶令之慈惠,柳氏之雍肃,张公艺之忍,李文靖之俭,范文正父子之仁,司马温公之防,盛满皆世称,缙绅楷范,礼法宗门,是编窃谓兼之,而视马伏波之书,颜氏之训,范鲁公之诗,则尤质矣。昔苏文忠公见欧阳公报从子书而欢,曰:“人惟考诸其私,乃见真伪,曾子之学征易箦于死生之际。”今公之家言遗命具是矣,可以声音笑貌为哉!此公之道较然不欺,而以教则从。载鸣所为辑录以诒法无穷者也,读是编而易于近者不足以知公之言,得其言而不能明义,力学以敬承之,亦岂公以君子望后人之意哉。编成附载公祠堂复建记、家乘序,盖世德家教之大端存焉,皆后人所当知,而公赠侍讲陈公南归序,乡人至今谈说以为厚,故并附焉,于以见凡公之言非一家之私言也。

  嘉靖丙辰夏六月朔

  赐同进士出身、广东惠州府推官、前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五世孙载呜谨序

  文贞公家诫——五世孙载鸣辑录

  奉思诒兄书

  大抵人家有德义者可恃,有显要者不可恃,目前如元塘之钱,学堂之萧,皆恃家有显官,傲然为非而不顾,致不测之祸,岂非殷鉴?

  今法度清明,吾家子弟宜依本分治生理,公门不可干求,小民不可凌虐。

  今岁甲首之役,乞与安长老言之,一切买办照众例纳钞,幸免管都勾追之事。盖家僮无状,虑其取怨(于乡人故也)。大抵今后诸孙议婚,只须求老实本分人家,不可论贫富。凡穷秀才,穷庄家,但有德行,便是好人,可与为亲。惟衙司中人则不可,他日渐染,来坏小儿子心术也。且吾家先世祖父,皆未尝有与衙司中人为婚姻者,盖亦是此意也。

  《家乘》乞戒栗鹓宝藏之,遇亲戚及斯文友朋明信忠厚者,可以一观,不可泛泛示人也,尤戒之不可借人,盖薄俗可畏也。

  相姪(会元公)存时相聚一处,则未尝三日不见,见未尝不乐。或相隔千里外,亦未尝数月不寄书。今虽有姪在千里外,或岁余或累岁未尝寄一书,寄书本有何益?但于道理人情所不当无者。常怪诸姪学问不及其父兄,近闻其酒量皆过于父兄,乃知人各有所长也。

  与宾畿弟书

  削迹公门,交处良友,既可养德,又足远害。

  吾弟在家,无他嘱,但望不造公门,不管闲事,此为保身延福之本。切不可将自身作人情也。

  宪弟妻子同居之际,必自体恤,若一付之他人,必有不及。凡人兄弟,无有不尽情者,多缘妻子以生衅隙。乡里比年,此事纷纷,虽吾弟友爱深至,临事明决,必然无此,而我惓惓不忘斯言者,亦区区之情也。

  示姪弼旅鹓艮

  闻汝等为一善事,则喜极忘寐,为一事不善即痛切于心,诚以光绍吾之先业,以传之后人者,在汝兄弟也,汝兄弟何可不勉?近日闻汝等析爨,伤心伤心!以吾观之,必尔等各自为心,不肯协心,老父老母无可奈何,故为此不得已之举。凡异爨者必异心,老父老母见尔兄弟异心,虽日有甘旨之奉,其心岂能一时安也?尔等皆儒家子,又出为人师,岂可便为此事?

  凡人一家之亲,有先后轻重,有父母而后有兄弟,有兄弟而后有妻子,不可溺于妻、子之爱而失父母兄弟之心。尤须用心力学,择交友,谨言语,为保身之计。

  闻旅专意治耕业,真生计最善者也,为之喜而不寐。弼复教学,尤为可喜,但有暇不废自己工夫,则善矣。若于今少壮不勉力,过此不能有为,此吾所躬蹈者,今虽悔无及,可为至戒也。又闻鹓专任今年里役,平生为人本分,必不生事以贻父母之忧矣。然须勤慎,以公务为重,但早了得公务,则自己亦安乐。有暇亦须自进学,人若只是本分而不读书晓道理,块然如土木偶,则亦何用?勉之勉之!闻艮入县学,有志务尚,诚可喜。若不务学问,徒籍此为名,惟日追逐俗流,为苟利之计,则又不若作一白身闲人也。

  吾先世皆贫,然从来清白相传,不肯苟利。故出仕者皆有冰蘖声,姑举百年内近事言之:待制公(即杨景行)著在史传,不必言。如云衢伯祖为贵溪县丞,一清如水,而善政及于旁县;为新喻州判,豪猾敛迹。后以直道不容于当路,即谢病不屈而去。退庵伯平生洁身如玉雪,不妄交一人,独与罗、邓二先生厚善,世号“杨罗邓。”吾五六岁时,与孟洁发蒙读书于学中时,三先生皆为训导。常记一日晚,煮毛豆一器,酒一壶,三先生同酌成欢。退庵伯曰:“吾三人皆将仕矣,如有一人不自重,贪取民一钱者,后不复可相见。”其后,三先生皆仕为达官。其卒也,皆无一钱以遗其家。司仓伯虽杂职,平生凛然节操,以古君子自处。渔灌伯两赞剧司,为人坦坦平易,然终身未尝苟毫发之利。族叔起予,二十四为黄陂令,持身廉介,笃于爱民,民至今有奉祀之者。吾家百年之内,仕者惟此数公耳,而其所行皆若此,后之人岂可不思继承之哉!凡人在立志,能养其志于贫贱之时,而素定焉,则他日出而仕也,举而措之,必能不变所守矣。

  弈计今岁必发蒙,且收他放心,不得严急,日读书不必多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