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幼年多舛 立志成才

  “公杨氏,字士奇,其先华阴人,南唐虞部府君辂始居庐陵,再世徙吉水,后至允素乃徙居泰和,故今为泰和人”(《东里集》王直作《杨士奇传》)。自第十三世德明、德宽兄弟分县城东、西而居之后,始分两派,子孙多有迁徙,而士奇之上世有复居于清溪者,以诗书行谊,继世不断。如士奇之高高祖叔球,隐居不仕而博识精通,同邑学者有所疑惑,便去向他质疑,问无不答,因此,时人称他为“书橱先生”,叔球长子复圭有三子,第三子贤可(即杨士奇曾祖)名景行号吟窗,尤为出类拔萃,八九岁时从山东村(现隶属泰和县澄江镇)王先生就学时就不同凡响。某日,有一位王氏长者在门外池边散步,景行在室内“见而避之”,长者随口说了一句:人从门内闪。景行应声而对:公向水边沿。恰好王先生有位客人在侧,听后赞赏不已。元延佑二年(1315 年)登进士第,历官会昌、永新州判,抚州路总管府推官,转湖州路归安县尹,“所至皆有惠政”,离任时,“民皆立石颂之”。最后以翰林待制致仕,入《元史·良吏传》。东里,泰和地名,居城东之北,清溪之上。清溪,原系泰和始祖允素执教定居发祥之地。“祖公荣,父子将,皆不仕,皆以文学行谊重于时。”(同上)。可见杨士奇的祖先还是封建官僚,只不过到了他的祖、父这里,才下降为一般的封建知识分子。一三六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杨士奇就诞生在泰和县(古称西昌)澄江镇东里的这样一个普通人家里。士奇的父亲名子将,讳美,一讳顺,生元统二年(1334)三月初四日。原系景行次子公辰三子,襁褓中以景行命为公荣嗣子,文学斐然,性至孝。时值元朝后期,到处兵荒马乱。元至正二十一年辛丑(1361),其叔父杨公武死于“寇”。子将不顾安危,去收葬叔父,被“寇”所执,问子将“你为何不出走?”子将手指叔父的尸体说:“这是我叔父,听说他被害,返回来安葬他。”“寇”重其义,竟释放了他。安葬叔父后奉父命避兵于深山中,那时子将27岁。迨父母死后不久,便又“携家避乱于袁州”(谱载)。

  元至正丁未(1367),子将病重,想到“先人德义之事不可泯而无传”,于是在临终前三日,奋力撰写了《杨氏家传》,稿成,叫其弟子超誊录,当子超誊录完给他过目时,他已入弥留之际,当晚便谢世了,时为元至正丁未(1367)农历四月十九日,享年仅34岁。那时士奇一岁四个月。由此,士奇的家境日趋衰败。这一方面是由于元朝末年蒙元贵族的腐朽统治,严重破坏了当时的封建经济,而以江南遭到的摧残尤甚。残酷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农民的反抗,全国各地到处掀起了农民起义的浪潮,在元朝的主要力量被摧毁后,江南又出现了列强争雄的局面,而江西则成了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斗的主要战场,内战的毒焰吞噬着百姓的家园,百姓们生活更加困顿不堪。父亲的亡故,剩下孤儿寡母,士奇家的境况愈加凄凉。士奇四岁时,母亲改嫁给了本县罗性(字子理)。于是士奇也随母下堂,改姓为罗。罗性为县城东厢人,明朝初年,按诏令在郡县立学时,聘为泰和县学教谕,洪武四年乡试中举,因学识德行出众,被敕免会试,直接任命为德安府同知。这样,幼小的士奇就跟随继父、母亲一起到了德安。幼年的士奇是个极聪慧的孩子,平时他“偶对语多奇绝”,曾被亲友们称为“千里驹”。但他也是个自尊心相当强的儿童。每年清明、冬至,罗府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祖先的礼仪,凡罗家子弟一应参加,唯独不叫士奇。当士奇六岁时,私下里向母亲问个究竟,母亲向他哭诉了自家的身世及父亲死后的艰难经历。孤寒的身世,易姓的羞辱,以及封建孝道的影响,使士奇过早地成熟了。他仰慕自己的祖先,怀念早逝的亲父,以及一听到祖父和父亲的名字便潸然泪下。七岁时,他偷偷地在一间客室中设立了先祖神位,拿砖块作灵位,用虔诚的礼仪跪拜祭祀三世祖先。他天天早晨如此,时间一长,这事被人发现报到继父那里。一天清晨,士奇又来到小屋中拜谒,他继父携母亲一起在窗外偷看,见他那进退跪拜的样子,继父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罗子理也是个读书明理的正直知识分子,他看出士奇性格极其刚强,很理解孩子的心情,因此事后便命士奇恢复了杨姓,并亲自把杨家祖先的家世告诉了士奇,勉励他努力上进。但是不久,不幸又一次降临到士奇母子头上,罗子理“坐擅用枣木染军衣,谪戌西安”《泰和县志·罗性传》。于是便打发士奇母子回到了泰和杨氏老家。

  几年无主的故园,已是一片萧索,家境更加败落。“余少时汲杵臼之事,皆亲执事(杨士奇作《慈训录》)。刚刚九岁的士奇,由于整天喝粥,饿得连打水杵米的力气都没有,但是贫家出孝子,少年的士奇已经深深懂得做人和读书的重要,学习也更加发奋。他每天早晚帮母亲做事,日里读书。他学习非常认真,据载:士奇在书院“读书作字,心不外驰,诸生以弄事,百方挑之,未尝一顾。暮归,挟书册独行,道间步履徐徐,貌如有所见者。道旁观者,啧啧以语其子弟曰:若曷不为然哉!”(《泰和县志·杨士奇传》)这段文字生动地为我们描绘出幼年士奇刻苦学习、言行谨慎的风貌。士奇这种性格的形成,是深受母亲影响的。杨士奇的母亲姓陈,名元贞,又名开年,本县柳溪陈以静先生之女,是一个书香门第出身的闺秀,十六岁嫁到杨家,二十九岁孀居。生于元朝至元五年己卯(1339)二月十六日,终于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1398)六月十三日,享年60岁。她从小曾从父兄念过书,当兄弟们讲论诗书时,她很留意旁听。对于《孝经》、《大学》、《论语》、《孟子》诸书都能背能解,对古往今来的史事,也能记下很多,有独立阅读和思维能力。她通晓诗书大义,每天都要亲自教授士奇“以先世文学行谊之盛”,激励士奇的上进心,因而士奇也更加勤奋自励。他把母亲的一言一行都记录下来,日子久了便积累成册,编成一本《慈训》。母亲的言传身教陶冶着士奇的禀情,因此直到他后来当了高官,仍在文中念念不忘老人家的“保育教训之恩。”(《杨氏祠堂复建记》)慢慢地,士奇这种持重好学的精神,博得了一位老先生的青睐,这人就是士奇母亲的伯父陈先生。陈先生曾经教过士奇的父亲,是位博学的宿儒。他看出士奇很有出息,能嗣父志,非常爱重,于是“召而教之”。后来甚至不管走到哪里都必带着他。由于战乱家贫,士奇没有书,所学的《五经》、《四书》、《左传》都是自己一笔一划手抄的。母亲见他这样用功,高兴地说:“我儿可以继承祖先的事业了!”的确,士奇没有辜负老人们的希望,不几年便学业大进,到了十二、三岁时就已经名传四乡了。十五岁时,他就应地方之聘开馆授徒,从此他便开始了二十年的教书生涯。

  士奇幼年的生活是不幸的,但是这些接踵而来的遭遇却激发了他强烈的事业心进取心,艰难的生活也磨炼了他的毅力,增加了他对民间疾苦的了解,同时,他母亲和叔外公的言传身教,《四书》《五经》的熏陶,使得那种立志成名、振兴杨家的孝道观念和为之紧密相连的关心百姓和忠君思想,成为他一生活动的核心和准则。总之,他完全按照一个标准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模式成长起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