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尼克松为什么在中国街道上见不到人

  ◎ 周大伟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这是中美两国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事后尼克松在回忆录中写道,那天在北京的街道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大街上完全是空空荡荡”。这是怎么一回事?《法学家茶座》刊登的周大伟撰写的《走近中国:美国总统的奥德赛》对此作了解释。

  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美国总统理查德·尼克松一行将抵达北京。

  美国《时代》周刊在一九七二年三月八日那一期的封面故事是:Nixon′s China Odyssey(尼克松的中国奥德赛)。现代英文中的奥德赛 (Odyssey)一词源于古希腊神话,是浪漫冒险的象征。在美国媒体看来,尼克松的这次中国之行多少有点神奇和冒险。白宫发言人也称这次旅行为“登月之旅”。言外之意,他们的总统像是要去一个与人世隔绝的地方。在尼克松的回忆录《在竞技场上:胜利、失败和重新崛起的回忆》中的第一页,他像是写日记一样开始描述这次“奥德赛”之旅:

  中国,一九七二年二月二十一日

  在北京,从机场到政府国宾馆这一路,简直有些怪诞。

  在我担任副总统和总统期间,我曾经对梵蒂冈、克里姆林宫、东京日本皇宫、凡尔赛宫和威尔士宫等进行过官方访问,但我几乎从未准备过首次以一个美国总统的身份去访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九六四年,我在卡拉奇见到巴基斯坦总统阿尤布·汉,他当时刚刚从中国访问回来。他极力鼓励我到中国去。我问他中国给他留下的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他回答说:“人,几百万人在大街上挥动着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国旗并在鼓掌和欢呼雀跃着。”

  中国政府的豪华轿车里的窗帘紧闭。我透过狭窄的缝隙向外窥视,除了看到每隔百米设立的岗哨外,几乎看不到什么人,大街上完全是空空荡荡。

  此时此刻,北京市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都在哪里呢?对尼克松而言,直到他临终前,这始终是个没有被完全破解的谜。

  此时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极为尴尬和荒诞的年月。偌大的一个中国,像是一个高度封闭的城堡。

  尼克松来到北京之前,各级领导似乎如临大敌。学校的老师们反复告诉我们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们:美国人这回是真的要来了。我们从来就讨厌美国人,但这次是他们找上门来的,不是我们邀请来的,这无疑是“毛主席革命外交路线的伟大胜利”。但是,据可靠情报,尼克松的随行人员不少实际就是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特务,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在尼克松到达的前几个星期的时间里,各级领导就开始向普通的男女老少们训导如何“不卑不亢”地回答美国人可能提出的“别有用心的阴险问题”,诸如“你们的林副主席哪里去了”、“你们喜欢去美国吗”、“你们吃得饱穿得暖吗”。

  依照上级的指示,在尼克松率领的美国代表团访问北京期间,所有机关、学校等单位要延长正常的学习和工作时间,未经特殊批准,任何人不得在八点钟前下班或放学回家。于是,出现了尼克松的礼宾车队经过北京时大街上空无一人的情景。

  尼克松访华的那几天,为了要让美国人看看我们的“市场繁荣和物价稳定”(这是那几年的官方流行词汇),专门从全国调来了大量的鸡鸭鱼肉蛋菜,堆满了北京商场往日空空的货架。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机会上街采购,所以不可能造成抢购现象。但是尼克松刚离开北京,货架上马上又被腾空了。

  一位当年红得像影视明星一样的外交部礼宾译员章含之在她后来的回忆文章中说:“这是改变世界的七天。北京的冬天很冷,但是没有人感受到寒意。”这句话固然富有诗意,但有些华而不实。其实,对于大多数中国的普通人而言,尼克松的到来,其实倒是使本来就高度禁闭的社会增添了更多的紧张和恐惧。他们如同一群本来还可以有限度地外出吃草的羊群,此刻要被服服帖帖地圈在栏杆里了。

  在我从小接受的红色教育里,美国从来就是我们仇恨的敌人,而美国总统无一例外全是罪魁祸首。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在我姐姐的同龄女孩子们跳橡皮筋时唱的流行歌谣里,一位美国总统的形象被践踏得何等悲惨: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不吃人,

  专吃杜鲁门,

  杜鲁门他妈,

  是个大傻瓜,

  ……

  在尼克松访问北京的纪录片中,我特别注意到,在天坛公园里,政府特意安排了女少先队员们欢快地跳橡皮筋的场面。尼克松夫妇还在那里充满温情地注视着。不过,影片的画面中显然没有播出这些女孩子们跳跃时使用的歌谣。

  尼克松离开北京后,到了中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

  在中国人眼里,上海人做事情似乎总是比中国其他地方的人显得精细和独到。尼克松到上海时,上海人没有采取像北京市那样的坚壁清野的做法,而是真正做到了既不卑又不亢。余秋雨在他的《借我一生》一书中,对这段历史有着叙述。据他回忆,尼克松到达上海之前,类似他的父亲这类有问题的“打倒对象”,在尼克松到上海期间必须接受单位的控制,其他人相对比较自由。但他的母亲则和很多成年人一起被派去“占领南京路上的每一个窗口”。政府的理由是:“尼克松的车队要经过南京路,一要防止有人向尼克松开枪,二要防范有人与尼克松车队联系,车队里有大量的美国特务。”因此需要像调防一样将别处的居民派到南京路的每一个窗口。这样做不是出于对他们的信任,而是看中了他们对南京路的陌生。因为陌生会构成安全制衡。

  余秋雨的父母在那一天同时出门上路了,是因为尼克松的到来。

  在欢迎姿态方面,上海人更是别具匠心。南京路两边的窗户只准许打开三分之一,其他的三分之二要关闭。打开的窗口旁边要特意安排人向尼克松的车队挥手示意。但是不能把手伸出窗外,这样会显得过分热情,因为他们是帝国主义分子;但又不能不挥,因为他们是毛泽东请来的贵客。余秋雨的母亲回忆说:“居民委员会主任已经做过示范,不伸手臂,只伸手掌,小幅度地慢慢摇摆。面部表情不能铁板,也不能太高兴,而是微笑。”

  那天下午,尼克松的车队注意到南京路上窗户旁边摆手微笑的人们了吗?尼克松本人和他的随行人员对南京路的观感如何呢?似乎没有人知道。■

  看到的并不一定真实

  《阿基米德视幻觉游戏》([英]甘尼·莎孔恩等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是一本有趣的书。书中收有一百五十幅迷惑人的视觉图像,不仅让人领会幻觉谜团,甚至让人的理智思维出轨。

  自古以来,人类就认识到了我们所直接看到的东西并不一定是真实存在的东西。这一观点以柏拉图的洞穴理论为代表。柏拉图说:人类就像一群被困在洞穴中的囚徒,手脚被绑着面朝洞穴墙壁,不能回头看外面真实的世界,看到的只是外界物体投在墙壁上的影子,而不是物体本身,但却误把这些影子当成了一种真实的存在。

  那么,什么是看,什么是视觉,我们的视觉经验又是什么?其实,视觉是人类所进行的一种最具创造性的活动;看,是人类大脑在画布上对世界的一种描述。

  人的视觉有时还带有一定的欺骗性,一些幻觉会让我们怀疑和质问生活中一些现象的表象。幻觉或是视觉错误常会欺骗人类的视觉系统而呈现出实际并不存在的,或是对存在事物歪曲后再呈现的视觉。据专家们分析,幻觉可以分为物理幻觉、生理幻觉和认知幻觉。物理幻觉是指光线在进入人类眼睛前的物理现象引起的幻觉,如海市蜃楼、彩虹等;生理幻觉是指一种特定的刺激作用于眼睛或大脑而产生的幻觉,例如,颜色、亮度、倾斜度等等;认知幻觉是指不同层次的认识过程中所产生的假象。

  幻觉现象已被研究了千年,人们也发现了幻觉的用处,也就是说欺骗人的眼睛可以成为生活中艺术、技术和娱乐各领域的一种生活方式。许多年来,不少科学家、心理学家留下了很多令人产生幻觉的图画,现从此书中选录若干,以飨读者。■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