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张洁斗“狼”及其他

  ◎伊 人

  作家张洁的笔是锐利的。这以她的一系列作品,如《爱,是不能忘记的》、《沉重的翅膀》、《方舟》和《无字》中,我们已有所见识。张洁的口舌也是锐利的。这一点国人鲜有与闻,倒是域外有几个“狼”对此充分领教了。这打引号的“狼”,指的是德国《明镜》周刊的资深大牌记者。在《我们这个时代肝肠寸断的表情》一书中、张洁撰文忆述了当年她孤身斗“狼”的情景。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某一天,张洁应邀去《明镜》周刊接受采访,主编玛耶先生亲自下楼迎楼,张洁感觉得到,他那无可挑剔的客气里透着“冰冷异常,寒气袭人”。等待她的还有莱因哈特等三位六十开外的绅士,都是一副大牌记者的派头。“一比四”的采访就此开始——

  玛耶和莱因哈特先生不歇气地交相提问,生怕留给我半点喘息的时间,似乎想用闪电战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我击垮。

  丹赫盖尔先生的摄影机,不停地“咔嚓”着,是不是希望抓到一个我在狼狈逃窜的场面?……

  我的声音,像从一根铁制的声带上发出。我那一张一合的嘴唇,如两片相击的石头。我的回答,锋利得足以切断任何一条喉舌……

  采访原定为两个钟头,结果进行了近三个半小时。到后来双方的情绪已显得不那么剑拔弩张。采访结束后,张洁坦言:“我刚进来的时候,你们像四条老狼一样,随时准备把我吃掉。不过我也是一条老狗了,无数次被他人咬过,为了自卫也咬过别人。”主编玛耶连忙声明:“我们不是狼。”然而,莱因哈特却一点不忌讳:“是狼有什么不好!”最终,四“老狼”相拥着张洁,把她一直送到了停车场。

  回国后不久,张洁收到寄自德国的一盏古董煤油灯,玛耶和莱因哈特特地打听到,这盏灯正是张洁所喜欢的。

  张洁该为此自豪和得意了吧?并不。她说,当时自己就没有因“获胜”而快乐的感觉。在文章中,她又写道“如果换到现在,一切都会有所不同。至少我不会说那许多假话,至少我的回答会充满个性的魅力——对此我深信不疑,至少我会更加可亲可爱,至少我不会那样狭隘、多疑,至少我不会那样虚张声势,至少我不会把他们的一切言行,解释为别有用心……”

  看来,张洁始终是清醒的。她从未自恋于所谓的“铁嘴铜牙”,陶然于昔日舌战“老狼”的战斗业绩之中。而且她还坦率承认,当时自己有点狭隘、多疑,有点虚张声势,还说了些假话。这是很可贵的一种自省精神。

  几乎在看到张洁斗“老狼”故事的同时,笔者偶然从另一刊物上发现有篇评点“北大学子妙答”的文章。“妙答”发生在去年的六月,当时日本共同社有个记者到北大进行突击采访,受访者是北大国际关系学院的一个学生。该文作者说:“在答问中,他舌灿如花,妙语惊人,令人称奇叫绝,大快人心,因而赢得了各界人士高度评价。”

  同张洁当年面对的德国资深大牌记者比起来,这位北大学生遭遇到的日本记者,恐怕只能算是“小狼”级的。平心而论,该学生面对日本记者的发问,有些回答相当到位,比如那记者问:“关于历史问题,中日两国是否有途径可以卸下这个沉重的‘包袱’?”学生义正词严地回应:“请注意你的用词!我不同意你的这种说法。你的这个问题本身就在诬陷中国。……问题恰恰是侵略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的日本不正视历史,在中国烧杀掠夺、疯狂地要灭绝中华民族。……”在日本侵华这个历史问题上,有沉重“包袱”(准确地说应是“罪责”)的只在日方,而非曾受侵略的中国,因此说那日本记者用词为诬陷,这是非常对的。

  但这位学生又说:“自古至今中国从不存在什么‘沉重包袱’”。这就未免说得满了。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有些王朝穷兵黩武,马蹄踏到万里之外,有的皇帝到晚年时还为此下过“罪已诏”。再说,中国为什么从一八四〇年后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屈辱地位,其实也跟清王朝(从君王到士大夫们)背着“老大帝国”的沉重包袱而不加自省大有关系。虽然此“包袱”与彼“包袱”(日本侵华的罪责)不是一回事,但说“自古至今,中国从不存在什么‘沉重包袱’”,显然是太绝对了。这位学生读的是国际关系学,可能较少接触历史书籍,恐怕也很少读鲁迅等“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们对中国历史深刻反思和批判的著述,因此也不必予以苛求。其实他本可以单就特定指向的“包袱”作针锋相对的驳斥,而不必远扯到什么“自古至今”上去的。

  被评点者称道的“妙答”,其实有的回答并不算妙。比如,那记者问:“我也经常看新闻,最近一段时间,中国生产事故频发,死亡率想必不低吧?”该学生答道:“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这个回答有点像娱乐节目中的“脑筋急转弯”。应该承认,这位学生是有点“捷才”,但用在这个“棘手”的问题上,显然并不恰当。即使那日本记者提此问题有点“别有用心”,还是须严肃地直面应对,他可以说确有些矿主和某些地方的官员相互勾结,或非法开采,或无视作业安全,致使事故频发;他还可以说,中央政府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决的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予以追究和惩处,关闭非法的矿窑,强化安全措施,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保障工人们的人身安全……当然,这样的意思,他可以表述得简洁一点。或者他也可以用“关于事故报道我们当然关注,不过阁下关注的意向似乎跟我们的不同”这样的话作答,以此暗指该记者别有所图。但他却选择了 “ 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 ” 这个轻佻的答词。评点者居然称赞这个答词“说得恰到好处 ” ,“轻巧地回避了记者的棘手问题 ” 。轻巧是轻巧了,可这不也是把事故中死亡的工人们的生命看得太 “ 轻巧 ” 了吗?要知道他们中的不少人,跟这位大学生一样同样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是的,“每人死一次”,但他们本不该在这样的青春年华死去!顺便说一句,“每人死一次”这潇洒说词,也把造成死亡事故的黑矿主和贪官们的罪责“轻巧”化了。我们知道,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就曾多次拍案怒斥,那些黑矿主跟地方政府勾结,造成了矿难频发和矿工的死亡。李局长从没有也绝不敢“轻巧”对待。

  好在那只是一个大学生在非正式场合下的个人回答,要是换了外交部发言人,或是什么部的新闻了言人,对记者如此提问,假如也答以“同你们国家一样,每人死一次”,那肯定马上就会引起一片哗然——你们说“以人为本”,难道能如此漠视人的死亡吗?当然,我们的”发言人“是绝不会说出如此 “ 轻巧 ” 的话的。

  显而易见,“每人死一次”并不是什么“妙答”,而是不该有的失言。咄咄可怪的是,从那篇文章里看出,该学生说了这句话,后面括号里注明:“笑声,掌声”。这有什么好笑的吗?笑者可实在笑不出来。而评点者还赞之“深厚的语言功底”,“超常的智慧和卓绝的口才”云云,实在太过份了。张洁言词虽然锋利无比,但她当年舌战“老狼”时,无论如何也不会不知轻重漠视人的生命,说出类似“每人死一次”这种话的。这点可以深信。如今这位年轻学子在一片笑声、掌声和赞语的包围中,他还能像张洁那样地清醒且自省吗?唉,但愿他会。■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