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 贾玉川
二OO二年六月初,我到好友阿芳的化妆屋里去给几位朋友拍照,当阿芳给这些朋友化妆时,阿丽出现了。
一开始,我并没有太在意她,后来我观察到,阿丽虽然年纪轻轻,可抽烟很凶,而且大拇指有块很大的溃烂伤口,骨头都露了出来。坐在那里一副落寂、无聊的样子。
正值青春的少女,为何会有这样的神情?为何又会有不应该有的伤口呢?从业多年炼就的新闻嗅觉让我感觉到这个女孩与众不同,她的经历也肯定绝非寻常。难道她在吸毒?
在随后的交谈中,证实了我当初的判断。今年二十二岁的阿丽已有很长的吸毒史。自从十六岁初中毕业从老家辽宁丹东出走到深圳后,就一直没有回去过。她的第一次吸毒是被发廊里的人强行在她的胳膊上打了一针。当时感觉非常难受,睡了三天后,又被她们注射过几次,从此就再也离不开那个东西了。以后,她就开始在夜总会坐台,靠客人小费来供生活开销和每天吸毒的毒资。
虽然在此之前,我对社会上的吸毒现象也早有耳闻,媒体上也曾对各类吸毒事件有过报道,但当有着如此遭遇、且已深受毒害的青春女孩真实地坐在身边,我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住了。新闻记者的职业敏感,使我决定用摄影语言将这一切真实地报道出来。
回到报社后,我将这一线索汇报给部门领导。由于六月二十六日是“国际禁毒日”,报社正好需要做一组深度的报道。因此,报社决定将阿丽的故事作为重点报道推出。
在全社会再掀禁毒高潮的背景下,典型人物有了,典型事件也有了,如何能让这样的报道更具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效应呢?
我经过反复思考后,决定采用跟踪拍摄的纪实手法来全面报道阿丽的吸毒经历和内心感受。因为这样的手法有这么几个好处:
一是真实性。从某种意义而言,表现事物就是表现事物的特征,纪实性拍摄可以记录下特定环境下特定人的特征,而阿丽的各种表情、动作、姿态、伤口等都足以反映出她“吸毒女”的特征。
二是参与性。纪实手法可使摄影记者把自己摆在社会实践的位置上,使主体意识参与其中。
在确定了拍摄手法和主题后,我开始了与阿丽的“零距离接触”。
首先,我全程跟踪了阿丽一天的日常生活状态。从她化着浓妆,穿着性感的服装,叼着香烟走在马路上的一副空虚的神情,构成了新闻的情节。
其次,我重点拍摄了阿丽“下班”后回到出租屋,用针管给自己注射毒品的瞬间。在这里,脏乱、简陋的出租屋显示了阿丽的生存状态,埋头扎针时表现出这样一个青春女子已中毒不浅,身上溃烂的伤口足以令人触目惊心。
再次,我还重点拍摄了阿丽渴望戒毒、渴望新生的特写眼神和表情,而这不仅是阿丽眼下最真实、最迫切的想法,也使报道主题得以全面的深化。
在整个跟踪采访中,我还用特写镜头记录了许多细节。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我遵循了三个原则:一是不干涉,即对拍摄主体阿丽没有肆意安排,而只是作为一个采访者和纪录者;二是始终保证采访对象自然融入到其所处的环境之中,使之作为环境的一部分生动地存在;三是真实再现采访对象在时空上的位置,即对采访对象客观存在的状态不去改变它、编造它。
二OO六年六月二十五日,在“国际禁毒日”的头一天,我在深圳《晶报》的“特别报道”专版中发表了《我要戒毒!我要活着!》(《吸毒女阿丽的故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由于有了对这一典型人物的及时发现、精心策划和全程跟踪拍摄,使这一组图片报道见报后收到了超出预期的震撼效果。
贾玉川,河南人。曾当过兵,也在政府机关工作过,后考入武汉大学新闻系学习摄影,现在《深圳特区报》摄影中心做摄影记者。
主要作品:组照《忆》获一九八六“国际和平年”全国青年摄影大奖赛优秀作品奖,摄影小说《故土》获一九八七年全国首届摄影小说电视大奖赛最佳作品奖;作品《归》获一九八七年“黄河杯”全国摄影大赛金牌奖;摄影专题《断指》获二OO一年全国好新闻三等奖;摄影专题《吸毒女阿丽的故事》获二OO二年广东省新闻奖金奖。
(选自《摄影之友》)
Google神话制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