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钧(1910—1974) 原名陈国懋。字少达,号稚勉。四川达县人。1916年高小毕业后,考入万县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在师范学习期间,先后参加了学校反对国家主义派的斗争和五四运动,后被反动当局开除。1927年1月,编入黄埔军校第六期第一大队第二队。同年5月17日,考入中央独立师,参与迎击叛军夏斗寅部的战斗。1927年5月在咸宁前线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编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教导团。是年8月,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独立团团部副官、独立团新兵训练处主任。同年9月10日参加湘赣边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军一师三团三营六连一排排长。三湾改编后,担任三营八连一排排长、代理连长。后随军上井冈山,参加团结改造袁文才部的工作。同年底任工农革命军教导队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并参加了攻打遂川、西门的战斗。1928年4月,调到一团一营一连工作。随毛泽东为迎接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部队,率部和湘南暴动的农军到酃县参加掩护战。5月,任红四军三十一团一营一连连长,率一连参加了黄垇、五斗江、七溪岭、永新县城等战斗。在永新北乡阻敌战中,身负重伤,后被送回井冈山治疗。1929年1月,红四军向赣南出击后,留在井冈山养伤,并协助红五军工作。1月下旬被国民党军搜出,带上脚镣手铐,押往吉安监狱,关了5个多月,后被党组织周密安排,营救出狱。尔后,由赣西特委分配到北路行动委员会担任军事工作,任红四军驻吉安办事处代表兼赣西游击第三纵队参谋长。1930年1月任红六军一纵队参谋长。同年夏起,任红二十军参谋长兼二纵队政委、红军学校第三分校学生总队政委、红三军七师师长。1932年7月任红十五军军长。1933年1月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同年8月获二等红星奖章。10月任红十三师师长。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历次反“围剿”。1934年10月率部长征,掩护中央纵队行动。同年12月任红五军团参谋长,参与指挥部队担负为中央红军殿后的任务。1935年7月调任红四方面军九军参谋长,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后调任红四方面军红军大学教员。1936年2月任红四军参谋长,同年7月调任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军团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第一二○师三五九旅旅长。1937年10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38年6月任抗日军政大学训练部部长。同年12月任抗大第二分校校长。1940年5月回延安,同年10月到军政学院工作。1941年11月任军事学院副教育长。1942年2月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同年5月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副司令员。1943年1月任三八五旅副旅长兼陇东军分区副司令员。1945年出席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副参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于11月率干部队到冀热辽军区。1946年在军事调停处执行部热河执行小组任中共方面代表。同年8月任东北军政大学教育长。1947年5月任合江军区司令员,同年8月任东北野战军上干大队大队长,后任东北军区第一前线指挥所副司令员。1948年9月任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副司令员。1949年3月任第四野战军十二兵团第一副司令员兼四十五军军长。参加辽沈、平津、衡宝、广西诸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南军区副司令员,指挥部队平定湘西匪患后,协助刘伯承组建军事学院。1950年12月任南京军事学院训练部副部长。1952年任副教育长兼学术研究部部长、教育长,1955年任副院长。同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6年11月代理军事学院院长。1957年10月任高等军事学院副院长,1962年9月任院长。是第二、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1974年2月6日于北京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