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1893—1976) 字润芝,曾用名石山、杨子任、李得胜等。湖南湘潭人。1911 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后,在湖南起义的新军中当过兵。1914—1918 年,在湖南省立长沙第一师范学校求学。毕业前夕组织革命团体新民学会,出版《湘江评论》,探求革命道路。1920年在湖南创建共产主义小组。1921年7月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任中共湘区委员会书记,领导长沙、安源等地工人运动。1923年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参加中央领导工作。1924年国共合作后,在国民党第一、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都当选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1926年5月起,在广州主办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培养农民运动和革命武装斗争的骨干。11月,任中共中央农民运动委员会书记。1927年5月被选为中共第五届中央候补委员。1925年12月1 日和1927年3月,先后发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批评党内的右倾错误。1927年8月,参加在汉口召开的中共中央紧急会议(八七会议),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论断,并在会上当选为临时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接着,被中共中央任命为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同年9月,根据中共湖南省委决定,任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领导机关——前敌委员会书记,组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领导发动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起义部队受挫后,毅然放弃进攻长沙的原定计划,率领部队沿罗霄山脉向南转移,到反动统治力量薄弱的地区寻求立足点。进军途中,在江西永新三湾对部队进行改编,在部队中建立党的各级组织,把党支部建在连上,并在部队中实行民主制度。同年10月,率部到达井冈山地区,领导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部队规定了三大任务,制定了三项纪律六项注意(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928年2月率部粉碎国民党军的“进剿”,使根据地粗具规模。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不久改称中国红军第四军)党代表、中共红四军军委书记。5月,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特委书记,后任中共井冈山前敌委员会书记。同朱德、陈毅等领导井冈山军民粉碎国民党军的多次“会剿”。在坚持井冈山的斗争中,概括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争基本原则。在6—7月召开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同年冬撰写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1929年1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面临湘赣两省敌军“会剿”的严峻形势和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同朱德等率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地区出击,经过大柏地、长汀、龙岩、上杭、永定等一系列战斗的胜利,开辟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后发展成为中央苏区)。同年12月,主持召开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并根据中共中央9月来信的精神和红军创建以来的经验,起草会议决议案(即“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人民军队的建军原则。1930年1月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进一步阐发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成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的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1930年1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委员。同年6月,任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和中共红一军团前委书记。8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建立后,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9月,在中共六届三中全会上被补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在此期间,同朱德等领导红一方面军开始实行由以游击战为主向以运动战为主的战略转变。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提出和运用“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同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国民党军第一、第二、第三次大规模军事“围剿”,使赣南、闽西苏区连成一片,并得到巩固和扩大,部队得到发展,红军的作战原则也基本形成。1931年10月,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兼总政治部主任、主席等职。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兼人民委员会主席。从1932年4月起,同周恩来、朱德等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漳州、乐安、宜黄等战役的胜利。8月重新出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同年10月,在中共苏区中央局宁都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评,会后被迫离开红军的领导岗位,主要主持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工作。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2月,连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1934年10月,参加长征。同年12月,在红军遭到严重损失和国民党军重兵围堵的紧急关头,力主放弃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的原定计划,西进贵州,使红一方面军摆脱险境。在1935年1月举行的遵义会议上,批判了“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严重错误,阐明了红军在长期作战中形成的基本原则,受到与会大多数人的支持,被增选为中央政治局常委。3月,参加中央三人军事指挥小组,指挥中央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抢渡大渡河、翻越夹金山,摆脱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到达川西地区。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坚持中共中央的北上战略方针,同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阴谋活动进行了坚决斗争,率领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继续北上。9月,红一、红三军团和军委纵队改编为陕甘支队,任政治委员。10月,到达陕甘苏区,胜利地完成了长征。1935年11月初,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一方面军政治委员。11月下旬,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直罗镇战役的胜利。12月,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参与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政策和党的军事战略。会后,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1936年2月,率红一方面军东征。5月,决策西征。东征、西征战役的胜利,巩固和扩大了陕甘苏区。10月,红一、红二、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接着取得山城堡战役的胜利,迫使国民党军停止了对陕甘宁苏区的进攻。12月,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参与决策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为后来的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奠定了基础。同年12月撰写《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系统地总结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经验,丰富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学说。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1943年3月,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主席。1945年6月,在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会主席兼中央政治局主席。8月连任中央军委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防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1976年9月9日因病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