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37章 克格勃的过去和现在

  ◎高金虎等

  提起“克格勃”这三个字,人们立时会感到既神秘,又警觉。

  对于这个苏联、以及如今俄罗斯的情报机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是这样评价的:它一般起先作为一个秘密警察机关,专门镇压国内的不满和“保卫”政权,随后就逐步向外伸展,以“保卫”为理由伸向邻近地区,最后则席卷全球,成为一个羽翼丰满的国外情报机构或更有甚者。

  《迷雾深处的情报王国——二十世纪世界情报机构揭秘》(高金虎主编 东方出版社出版)一书,对俄罗斯这一情报机构作了介绍,现摘录如下——

  如果要问,哪一个国家情报机构能与美国情报界相比,那么答案只有一个:原先以克格勃为代表的苏联情报机构,今天以联邦安全局为代表的俄罗斯情报机构。

  用恐龙来比喻克格勃并不过分:全盛时期的克格勃,规模达到几十万人,令世界上其他情报机构望尘莫及。

  人们习惯于用克格勃来指代苏联情报机构,即便在俄罗斯继承了苏联的衣钵后依然如此。但是,俄罗斯情报人员更喜欢另一个名字:契卡。他们把自己称为契卡人。正是这个机构,使他们与沙俄时代的情报工作血脉相连。

  苏联情报机构的渗透工作之所以如此顺利,还得益于其他国家共产党组织的支持。

  十月革命后,欧洲和亚洲都出现了革命形势。德国发生了十一月革命,匈牙利发生了武装起义,中国发生了五四运动。在这种形势影响下,布尔什维克领导人乐观地判断:世界革命的形势已经成熟,资本主义也许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张一张地倒掉。

  在这种乐观的估计下,莫斯科开始推波助澜。一九一九年三月,以推动世界革命为己任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在莫斯科宣告成立。如果说前两个国际只是一个松散的国际工作联合组织的话,那么,第三国际更像一个工人政党,俄共(布)成了事实上的领导。莫斯科就此成为世界革命的大本营。许多仁人志士,不远万里前往莫斯科接受列宁的教诲。

  苏联情报机构充分利用了这一有利时机,招募了许多滞留在莫斯科的外国共产党员。选择精干情报人员,潜入敌对国家内部,以获取机密,这叫渗透,也叫安钉子。渗透间谍是情报机构安插在敌对国家机要部门的坐探,他们窥视着敌方的一举一动,随时将机密情报向国内报告。

  苏联国家安全机构的使命是维护苏维埃政权的稳固,充当苏联政府出鞘的利剑。西方情报学者杰弗里·里奇尔逊用“剑与盾”来描述苏联的情报机构,可谓十分贴切。

  然而,这支长剑在保卫革命保卫红色政权的同时,也伤害了无数的好人。甚至可以说,它伤害的好人,要比它消灭的敌人还要多。统计数字可以说明一切。

  领导十月革命的元勋,除了列宁因为死得早而逃过一劫外,其余全部被处死,活着的只一个斯大林;

  列宁建立的第一届人民委员会共有十五名委员,其中有八名被处决,一名被逐出苏联(托洛茨基),最后也被暗杀;

  列宁在《致代表大会的信中》点评过的党的领袖,活下来的只有斯大林;

  出席第十六次党代表大会的一千二百二十五名代表,有一千一百零八名被逮捕,这些人后来大部分死在了内务人民委员部的地下室和劳改营中。第十六次党代表大会选出的七十一名中央委员,有五十一名被处决,两名被迫自杀;六十八名候补中央委员有四十七名被处决。

  中央情报局从事隐蔽行动,克格勃则投身于“积极措施”。积极措施与隐蔽行动是两个不同的名称,但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除了暗杀活动外,灰色宣传和黑色宣传、假情报攻势、颠覆外国合法政府……都可以称为积极措施。克格勃是执行“积极措施”的主要机构,为了达到最佳效果,苏联共产党中央国际部、宣传部和外交部,也经常配合克格勃的行动。灰色宣传和黑色宣传是克格勃的绝活。在伪造情报、廉价出售假信息方面,克格勃远比它的对手高明。苏联的新闻舆论受政府控制,克格勃完全可以借助国家的力量,使新闻机构为自己服务。

  伪造情报,离间美国与西方盟国的关系,是克格勃的又一绝活。克格勃伪造情报一般有以下几种手法:一、使用安全密级。一般来说,人们总有一种了解机密情报的欲望。带有密级的材料更易引起人们的阅读欲望;二、使用官方信笺,目标国政府机构正式使用的文件用纸使伪造的东西看起来同真的一样,一般人难辨真伪;三、使用逻辑推理。一般情况下,伪造的文件并不把结论全盘托出,而是让你看了材料后自己推断出一个结论,使伪造的内容更具可信性。克格勃的A处专门负责这方面的工作,其技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一份伪造的《稳定行动特别情报作战训练》,经中央情报局鉴定,在文风、结构和用词上极少有错,由于它使用了合适的打字机、纸张和词汇,外人根本无法辨别。

  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政治上万马齐喑,经济上死气沉沉,苏联社会进入了一条“停滞”的死胡同。勃列日涅夫死后,克格勃主席尤里·安德罗波夫当选为苏共总书记,开创了情报头子成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先河。

  安德罗波夫虽有雄心壮志,想改变勃列日涅夫遗留的种种问题,只可惜身患痼疾,力不从心。他希望由戈尔巴乔夫来继承他的事业,因而给戈尔巴乔夫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以苏联未来领导人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安德罗波夫的过早死去,使戈尔巴乔夫的总书记梦想落空,年届古稀的契尔年科接替安德罗波夫的职务,戈尔巴乔夫不得不又等了两年。

  当年轻的戈尔巴乔夫刚刚在莫斯科政坛崭露头角的时候,还没有几个人意识到此人在未来的苏联可能扮演的角色。即便是在他最终入主克里姆林宫的时候,也没有几个人认为他会把苏联引向解体。克格勃也是如此,尽管它对每一个苏联人都立有专档,但对戈尔巴乔夫还是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克格勃始终看好戈尔巴乔夫,在契尔年科去世的前几个月里(契尔年科于一九八五年九月去世),就各方面问题向戈尔巴乔夫提供详细咨询,期待他能以自己对苏联和国际问题的真知灼见,给政治局留下深刻印象。克格勃送给政治局的报告,完全支持戈尔巴乔夫的立场,为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立下了汗马功劳。而戈尔巴乔夫也投桃报李,使克格勃主席切布里科夫当选为政治局委员。戈尔巴乔夫与克格勃开始了“蜜月”式的合作关系。

  从一九八七年起,戈尔巴乔夫开始摆脱其前任的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大力推行以“新思维”为指导思想的社会政治改革运动。切布里科夫却认为戈尔巴乔夫新思维的速度过快,规模过大,双方矛盾凸显。

  一九八八年十月切布里科夫被解职,克留奇科夫接替了他的职务。克留奇科夫被认为是不露锋芒、没有野心的执行者,任何命令他都愿意执行。戈尔巴乔夫相信,被提到高位的克格勃主席将永远效忠于他。

  克留奇科夫也的确比其前任更能适应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在其领导下,一向沉闷的克格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公开在办公室接待西方记者,与他们探讨历史问题。一向秘不示人的安德罗波夫学院也接待了外国来宾。对克格勃历史上的一些问题,它也作了一些反省。人们都认为,克格勃这棵老树,也会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大旗下绽出新芽。

  可是,克格勃自己却对这种变化手足无措。当改革的矛头越来越多地指向克格勃时,它对这种改革产生了离心倾向。

  形势发展到一九九一年,克格勃终于忍无可忍。国家就要倾覆,资产阶级就要夺取政权,它要起来捍卫革命成果了。

  七月二十二日,叶利钦在俄罗斯联邦最高苏维埃发布了在全俄境内非党化的命令,第二天,苏联国防部、克格勃以及内务部的各级共产党组织发表联合声明,指责叶利钦的命令违背了联盟宪法和结社法,在主观和客观上起着排斥苏共、制造社会政治冲突和引起国家分裂的恶劣作用。

  一场即将改变苏联社会乃至全世界政治格局的生死较量正在悄悄地进行着。八月十九日,由副总统亚纳耶夫、总理帕夫洛夫、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国防部长亚佐夫等实力派人物组成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软禁了戈尔巴乔夫,接管了政权。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在政变领导者中发挥着核心的作用。

  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的组成人员看起来挺强悍的,有如此之多的强权人士主导政变,政变岂有不成功之理?但出乎意料的是,紧急状态委员会成员既缺乏远见,也缺乏勇气。他们幻想在全国实施紧急状态,却忘记了几年前戈尔巴乔夫要在波罗的海几个小国实施紧急状态都没有得逞的事实。事实是,苏军根本没有能力在全国实施紧急状态。

  他们也不懂得擒贼擒王的道理,对叶利钦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坦克虽开进了莫斯科,但莫斯科的对外通信联络并没有被控制。叶利钦在“白宫”从容地组成了临时指挥部。待政变策划者醒悟过来,要逮捕叶利钦的时候,克格勃“阿尔法小组”竟然集体拒绝执行命令。经过新思维的熏陶,克格勃成员也站到了叶利钦的一边。自此,“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王牌出尽,政变遂以失败告终。

  克格勃一手导演的“八·一九”事件加速了苏联的解体,也改变了克格勃的命运。“八·一九”引起的动荡尚未完全平息,苏联国家高层领导集团内部针对克格勃的攻击和清算就开始了。

  八月二十二日,刚刚从克里米亚回到莫斯科的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说:“国家安全系统不够可靠。”八月二十六日,戈尔巴乔夫又在苏联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说:“要改组克格勃,使之不被利用进行反宪法活动。”八月二十八日,戈尔巴乔夫又下令组成由俄罗斯联邦会议主席斯捷帕申为首的委员会,调查克格勃在“八·一九”事件中的作用。

  叶利钦也开始强烈抨击克格勃,说克格勃在这次给俄罗斯人民带来重大威胁和心理伤害的未遂政变中起了很不光彩的“首恶”作用,而克格勃主席克留奇科夫作为这次政变的主要幕后策划人,应该在法律上负主要责任。

  苏联政府着手在组织上对克格勃各级领导进行清洗。从八月二十一日至九月十三日,克格勃总部局以上领导干部几乎全部被撤职或逮捕。大批克格勃工作人员被撤换下来,正常工作难以为继,各总局几乎处于瘫痪状态。戈尔巴乔夫于匆忙之中任命原内务部部长瓦季姆·巴卡京出任新一届克格勃主席。在完成了对克格勃最高领导层的清洗之后,巴卡京对克格勃的各级组织进行了一番空前改组。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八日,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领导人在明斯克召开联席会议,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十二月二十一日,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等十一个原加盟共和国领导在哈萨克斯坦的首都阿拉木图再次召集会议,宣布苏联解体。

  克格勃在各个加盟共和国的分支机构被各共和国接收,而接管了苏联最大部分遗产的俄罗斯,也接收了联盟情报机构的大部分财产,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改组。契卡的传统遭到毁弃,捷尔任斯基的头像被推翻在地,俄罗斯人用种种行动表示了自己与旧传统的决绝。

  在“八·一九”事件中,叶利钦与以布什为代表的西方领导人建立了直接联系,从而挫败了政变策划者的阴谋。这使得叶利钦政权一开始就带着亲西方的色彩。叶利钦上台后,幻想通过全盘西化消除与西方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对立,从而加入西方阵营,成为西方的和平伙伴。这一战略对刚刚起步的俄罗斯情报工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叶利钦时代后期,俄罗斯开始修正过于亲西方的政策。普京上台后,复兴俄罗斯的意图十分明显。俄罗斯的对外战略有了明显的转变。

  目前,俄罗斯有如下几个主要情报机构:负责对外情报事务的俄罗斯对外情报局;负责国内安全事务的俄联邦安全局;负责军事情报工作的俄罗斯军事情报总局(格鲁乌);负责警卫总统的联邦保卫局等。

  犹太人的智慧

  最近重庆出版社出版了《犹太人的赚钱哲学:思危》(亚伯拉著)一书。在书中作者介绍了犹太人的成功秘诀:尊重教育和知识,靠用昨天的磨难换取今天的成功。

  犹太人确实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民族。此书为读者透露的一些数据,很值得注意:

  《福布斯》杂志的美国四百大富豪排行榜中,最富有的四十大富豪有百分之四十五是犹太人;

  美国三分之一的富翁是犹太人;

  美国大学中,百分之二十的教授是犹太人;

  华府主要的律师事务所中,百分之四十的合伙人是犹太人;

  在收入超过五万美元的美国家庭中,犹太人的比率是非犹太人的两倍;

  美国家庭收入低于两万美元的比率,犹太人是非犹太人的一半;

  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美国人,百分之三十一是犹太人……

  在《犹太人的赚钱哲学:思危》一书中,作者引用了许多有关犹太人的小故事,现选摘如下。通过这些小故事,我们也可了解犹太人的智慧,对他们所以能获得成功增加些认识。

  谁能读懂《塔木德》

  有一个人想深入了解犹太人的思想和精神,但读完《圣经》等典籍后,仍觉得对犹太人知之甚少。后来,他听说《塔木德》才是犹太人最重要的典籍,于是便向一位拉比请教。

  拉比对他说:“虽然你有良好的愿望,但恐怕你现在的知识还不足以真正理解《塔木德》。”

  这个人很执著,坚持让拉比给他讲讲《塔木德》。拉比无奈,先向他问了一个问题:“有两个男孩子一起打扫烟囱。打扫完后,两人从烟囱中出来,一个男孩满脸乌黑,另一个脸上却没有一点烟尘。你认为哪一个男孩会去洗脸呢?”

  这个人回答说:“当然是那个弄脏了脸的男孩去洗脸。”

  拉比笑着对他说:“你错了,两个孩子打扫完烟囱时,一个脸脏一个脸净,脸脏的男孩看到对方脸净,就觉得自己的脸也是干净的,而脸净的男孩子看到脸脏的男孩,会认为自己的脸也是脏的。因此,只有可能脸净的男孩去洗脸。”

  听到这,那人恍然大悟,要求拉比再问他一个问题。结果拉比把刚才的问题重复了一遍,那人立刻就回答:“当然是脸干净的男孩去洗脸了。”不料拉比又笑了:“你又错了,恐怕你是没资格读懂《塔木德》了。”

  那人大惑不解,问道:“我的答案就是您刚才告诉我的,那到底什么是正确答案呢?”

  拉比耸耸肩解释道:“既然是两个男孩一起打扫烟囱,怎么可能是一个脸干净一个脸脏呢?”

  有个犹太瞎子打着灯笼在漆黑一团的路上行走。对面来人见他是一个瞎子,便问道:“您是一个瞎子,干嘛还要打灯笼呢?”

  瞎子不慌不忙地回答:“因为我打了灯笼,别人才能看到我。”

  一位犹太富豪走进一家银行,来到贷款部前,大模大样地坐了下来。

  “请问先生,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们效劳吗?”

  “我想贷点款。”

  “完全可以,您想贷多少?”

  “可是,我只贷一美元,可以吗?”

  “当然可以,只要有担保,借多少都可以。”贷款部经理惊呆了,他打量着西装革履、一身名牌的犹太富豪,满脸狐疑地说。

  于是,犹太人从豪华的皮包里取出一大堆股票和债券作为抵押。经理清点了一下,总共五十万美元。然后对犹太人说:“到那边办手续去吧,年息为百分之六,只要您付百分之六的利息,一年后归还,我们就把您抵押的东西还给您。”

  “谢谢……”犹太人办完手续转身离去。

  一直在一边冷眼旁观的银行行长非常纳闷,一个拥有五十万美元的人,怎么会只贷一美元呢?

  于是,他从后面追了上去,非常窘迫地向犹太人说出自己的困惑,并希望给犹太人借款四十万元。

  犹太人非常客气地回答:“谢谢您的热情服务。我到这儿来办事,随身携带了这些有价证券,颇为不便,如果租金库的保险柜,租金很贵,我知道贵行很安全,所以以贷款的方式寄存在贵行,这使我很放心,而且收费很便宜,存一年不过六美分,真是太感谢您了!”

  飞机正飞越大西洋,机内引擎突然着火,机长请求每个乘客按照自己的信仰“做些宗教上的事情”。于是,穆斯林朝着麦加的方向跪拜,罗马天主教徒忙着祈祷;清教徒唱起了赞美诗;而一个犹太乘客则挨座募捐,为防止以后的飞机引擎着火而筹措研究基金。

  纳粹上台后,对犹太人的迫害日益升级。一队盖世太保突然来到柏林郊区的一个农庄,抓走了这个犹太家庭的男主人,家里只剩下非犹太血统的妻子。她经过努力,设法同被关在集中营里的丈夫建立了秘密联系。

  在一封信里,她向丈夫抱怨家里没有人手,无法按节令耕地种马铃薯。丈夫收到信后考虑了几天,然后送出一封信来,上面写道:“千万别动家里的地,我在那里埋着枪和手榴弹。”

  两天后,几辆满载盖世太保的汽车突然又光临了农庄。他们花了两个星期把这家人的地翻了几遍,也没有找到枪和手榴弹,最后悻悻离去。女主人对此迷惑不解,又写信向丈夫叙述了这一切。丈夫回信说:“好了,现在种马铃薯吧!”

  有三个人在监狱服刑,监狱长答应他们每人可以提一个要求。

  美国人爱抽烟,希望得到三箱雪茄。

  法国人最浪漫,希望能有一个美丽的女子在狱中陪伴他。

  而犹太人却说,他希望得到一部可以随时同外界联系的电话。

  三年很快就过去了。

  美国人率先从监狱里出来,他忘记要火了,着急着要抽雪茄。

  接着出来的是法国人,拥着美女,手里各抱着一个小孩。

  最后出来的是犹太人,他紧握着监狱长的手说:“这三年来我每天都与外界联系,遥控我的公司,生意不仅没有停顿,反而增长了百分之三百,现在我已是十亿美元的身价了。为了表示感谢,我送你一辆劳斯莱斯!”

  有一个犹太职员在一家保险公司干了很多年,他的成绩非常突出,公司老板打算提拔他担任一个重要的职务。但这位老板却是一个天主教徒。从公司的前途和他个人的愿望出发,老板决定请当地一位最著名的神父来劝说这位犹太人改信天主教。神父与那位犹太职员的会晤被安排在老板的办公室。

  三个多小时过去了,两人终于走出了办公室。

  公司老板很高兴,以为大功告成,便着急地问道:“尊敬的神父,您是怎样说服他的?”

  “不,很遗憾,”神父回答道,“他说服我买下了五万美元的保险。”

  纽约的一条街上,同时有三家裁缝店,手艺都不错,竞争很激烈。为了招徕顾客,纷纷打出有吸引力的广告。

  第一个裁缝门前的招牌是:“纽约最好的裁缝!”

  第二个裁缝打出的招牌是:“全国最好的裁缝!”

  第三个裁缝是犹太人,他打出的招牌是:“本街最好的裁缝!”

  结果,第三个裁缝的生意最好。

  一个非常吝啬之人,拥有许多财产,但他感到自己没有一天是快乐的,就去求教一位拉比。但是,拉比要求,在他作出答案之前,富翁必须先回答几个问题。

  拉比让富翁站在窗户前,隔着窗玻璃,指着前面的大街问:“你看到了什么?”

  “一群忙碌的人。”富翁回答。

  拉比又拿来一面镜子,对他照着镜子,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

  富翁回答:“我看到了我自己。”

  拉比又问:“窗户和镜子是什么做的?”

  富翁回答:“都是玻璃做的。”

  拉比又问:“它们有何不同?”

  富人回答:“镜子的玻璃上镀了一层水银,而窗玻璃上什么也没有。”

  拉比于是说:

  “这就是你为什么不快乐的原因——单纯的玻璃是透明的,可以看到世界,而镀上了水银的玻璃却只能让我们看到自己。你的眼睛里只看到自己的金钱,而不见整个世界,谈何快乐呢?”

  美国和苏联两国成功地进行了载人火箭飞行之后,德国、法国和以色列也联合拟订了月球旅行计划。火箭与太空舱都制造就绪,接下来就剩下挑选太空飞行员了。

  工作人员先问德国应征人员,在什么待遇下才肯参加太空飞行。

  “给我三千美元,我就干。”德国男子说,“一千美元留着自己用,一千美元给我妻子,还有一千美元作购房基金。”

  接下来又问法国应征者,他说:

  “给我四千美元,一千美元归我自己,一千美元给我妻子,一千美元用于归还购房贷款,还有一千美元给我的情人。”

  以色列的应征者则说:

  “五千美元我才干。一千美元给你,一千美元归我,其余的三千美元雇德国人开太空船!”

  《牛津英语大辞典》新增二千五百个词条

  《牛津英语大辞典》(缩略版)第六版新近出炉。这一版本新添加直接来源于日常生活的二千五百个词条。该辞典相当一部分仍以一九二八年第一版《牛津英语大辞典》为基础。牛津大学出版社主编詹姆斯·莫瑞说:“每一版本的辞典都产生于有着不同概念的不同环境下。”他同时指出,编写辞典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难题:是引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为范例还是引日常生活中的原生态语言?编撰者忠实收录了新的语汇。此次缩略版中能看到一些简称如“P45”等。

  帕瓦罗蒂“高音C之王”桂冠的由来

  探究广大歌迷对帕瓦罗蒂无比喜爱的原因,除了精彩无比的拿波里歌曲《我的太阳》外,还源于他那超群绝伦的高音演唱技巧和他头上那顶“高音C之王”的桂冠!

  对于“高音C”,略懂音乐常识的人都知道,那是从人们日常说话音高所处的“中央C”开始,向上升高两个八度的C音,这已经是人类发声的极限音域,况且还要在这个音高上唱出通透、漂亮的音色,简直是太难了!几乎没有一个男高音不梦想着唱出辉煌的“高音C”。但有些人却孜孜以求、倾其毕生也没能实现,因此很多男高音不得不无奈地称自己为“难高音”。虽然没有“高音C”,并不能完全妨碍一个男高音成为伟大的歌唱家,比如二十世纪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大师卡鲁索、斯基帕。但能够获得“高音C”实在是一件不可多得、锦上添花的事情,因为观众对于那些折磨人的“高音C”有着一种无法理解的迷恋,甚至有人猜想“高音C”会激起听众的一种原始的、动物性的兴奋!

  帕瓦罗蒂曾无奈地说:“你可能一晚上都唱得很差,但只要唱出一个有力的高音C,观众就会原谅你的一切;如果你三个小时都唱得像个天使,但一个高音破了就把整个演出毁了。这完全像高空走钢丝或者斗牛。你不能犯一个错误!”那么,帕瓦罗蒂又是如何获得“高音C之王”这顶闪闪发光的桂冠的呢?这要追溯到他艺术生涯的早期。

  在世界上众多的歌剧作品中,有一部十九世纪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创作的《军中女郎》,剧中描写了一个被军队在战场上发现并收养的女婴,这个起名叫玛丽的女孩在部队中慢慢长大,后来军团中的士兵托尼奥疯狂地爱上了玛丽,从此发生了一连串曲折离奇的故事。

  这部歌剧并非是音乐史上的杰作,但它却非常出名,因为剧中有一段被称为男高音禁区的咏叹调——《啊,多么快乐的一天》,要求男高音在短短一分半钟的段落中连续唱出九个高音C,所以自从这部作品自一八四〇年诞生以后,几乎还没有一个男高音用原调完整地演唱过,而帕瓦罗蒂曾两度完美地演唱了这部作品。

  一九六六年帕瓦罗蒂在英国皇家歌剧院演出多尼采蒂的歌剧《军中女郎》,使他的名声大震。他在《啊,多么快乐的一天》这首男高音咏叹调最后结尾的一分半钟之内,一气呵成地连续喷射出九个辉煌有力的高音C。

  因为对于男高音们来说,这九个高音C就好比是九道鬼门关,没有高超的声乐技巧,无人敢对此问津。很多人偶尔演唱时,不是降低音调,就是挤压而出。然而帕瓦罗蒂却以多尼采蒂写作此剧时真正的原调音高不折不扣地演唱出九个精彩辉煌的高音C,成为世界歌剧演唱史中的一大奇观。由此人们把他称为是“高音C之王”。

  帕瓦罗蒂答记者问

  △ 你从何时起知道自己擅长歌唱的?

  ▲ 在我四岁时,一天,我打开了灯,跳到桌子上,说道:“我父亲是男高音,我是小男高音。”然后我便开始唱《善变的女人》。

  △ 那么,你是什么时候开始专业演唱的?

  ▲ 对于专业有两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一个是有钢琴伴奏,一个是有管弦乐队伴奏。我在十八岁时便开始在钢琴伴奏下演唱了,那时我已经有一二美元的酬劳了。有管弦乐队伴奏是在一九六一年四月二十九日——那是我的首场演出。那对我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在那一天,小学老师帕瓦罗蒂终于成了男高音音乐家。

  △ 你曾经是一名小学老师?

  ▲ 是的。一名小学老师。

  △ 是什么使你如此知名?是否有一场演出或是一次露面使得全世界都知道了帕瓦罗蒂?

  ▲ 我不知道我现在是否知名,但我猜是的。我想使得帕瓦罗蒂闻名世界是由于我在伦敦科芬园代替迪·斯蒂法诺时。第二天,《迪·斯蒂法诺被替代》就成了大新闻,但是他们没有提到我的名字。

  △ 是的,从那时一切都改变了。让我们来聊些别的。你的健康状况如何?

  ▲ 我现在感觉到体内有癌,并且在与它斗争。我现在是并且将来也是乐观的,直到我死去为止。我需要上帝的帮助,我的确也得到了他的帮助。

  △ 当你的体重更重时你是否会唱得更好些?

  ▲ 不不不,这是人们因为不想减肥而想出的托词。

  △ 在你的职业生涯中,你是否经常想放弃一切?

  ▲ 是的。但我尊重生活本来的样子,顺其自然。我告诉自己,只要嗓子没有问题,就没有权利放弃。

  △ 你能想象没有音乐的生活吗?

  ▲ 对我来说,不能有生活而没有音乐,但生活中可以舍弃其他次要的东西:录音棚、剧院、经纪人、电视、合约……我说停止一切其实有点夸张,我会告别歌剧,但我会继续与朋友们举办“帕瓦罗蒂与朋友们的演唱会”,还将参加为数不多的几次三大男高音音乐会。我非常想教授声乐课程,免费教授,这肯定会让那些以为我不关心年轻一代的人感到不快。

  △ 你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打算和设想呢?

  ▲ 告别了舞台,我要在家庭上花更多的时间:陪陪妻子,照顾孩子。在过去这么长的时间里,我一心扑在事业上,没有时间享受天伦之乐。我现在最小的女儿里切只有三岁半,我要给她更多的时间,给朋友更多的时间。对于家庭来说,我希望自己是女儿的好爸爸、妻子的好丈夫和父母的好儿子,对于朋友来说,我希望成为他们很好的朋友。

  △ 你是否想过要将女儿培养成音乐家呢?

  ▲ 我的四个女儿中有三个我认为她们没有音乐天赋,三岁半的小女儿好像还可以,不过一切还要等长大了才知道。我认为,强制孩子做什么不好,强制他们不做什么也不好,要看他们自己。如果小女儿将来有天赋,我会送她去学习。

  △ 你对歌剧艺术的未来感到乐观吗?

  ▲ 一九六一年我刚出道时,一位眼光不太敏锐的剧院经理对我说:“赶紧努力吧,歌剧即将灭亡。”从那以后,歌剧经历了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音乐厅扩建,甚至电影中都引入了歌剧形式。现在,虽说唱片业似乎遇到了一点危机,但剧院上座率却比以往都高。

  △ 你如何看待年轻的同行们?

  ▲ 罗伯托·阿兰尼亚的嗓音很出色,同时我也很欣赏并尊重安德烈·波切利。

  △ 你已经蜚声世界了,常常成为小报新闻的主角。人们对于你的个人生活非常感兴趣。你究竟为什么如此知名——你是否想过这一点?

  ▲ 没有……或许原因是,只要人们看我一眼就会很容易记着我。事实上是我的声音让人们记着了我。

  △ 你的家人对你是否是一种支撑呢?你的父亲是一位歌唱家。

  ▲ 是的,一点没错。我的父亲是一位男高音歌唱家,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非常明理而聪慧的女性。我想他们将自己的优点给予了我。

  △ 你的父亲能够接受这个事实吗——他的儿子是一个比他更伟大的歌唱家?

  ▲ 他对此有一些失落。因为他的嗓音比我的要更好。

  △ 他的嗓音更好?能否解释一下,为什么你更成功?

  ▲ 我想,嗓音更好并不意味着就能成为一个更好的歌唱家,更重要的是如何运用声音。(摘自《南方都市周刊》)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