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创业 富民 强村三部曲——李文华创业经历

  李文华,男,南昌市湾里区人,1969年11月出生,大专学历,南昌市湾里区人大常委会委员,江西省青年商会常务理事,湾里区招贤园林苗木行业协会会长,南昌市湾里区招贤镇招贤村党支部书记,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他成功创办了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带领全村村民共同致富。2005年担任招贤镇招贤村党支部书记以后,团结和带领招贤村群众,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为富一方经济,保一方平安,促一方和谐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李文华先后荣获“全国青年致富带头人标兵”、“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十佳’创业青年”、“南昌市劳动模范”、 “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农民”、 “江西省优秀基层调解员”等称号。

  当人们驱车进入湾里区招贤镇招贤村时,一路上形态各异的植物顿时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红樟木、杜樱、桂花争奇斗妍、姹紫嫣红,各类树桩、盆景造型优美,意境深远,成片的小苗生机勃发、郁郁葱葱……而掩映在这一景象背后令人咋舌的事实是,近年来该村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全村苗木总价值在3亿元以上。 2007年全村花卉苗木业创产值达8600多万元,占全村总产值的93.6%,人均村纯收入已达到12600元,其中来自花卉苗木业的人均收入超过万元。昔日偏居一隅的招贤村成了远近闻名的“一村一品”花木村和名副其实的首富村。说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谈起自家的“发家史”,村民们都会感激地提起他们的致富领路人、村党支部书记、村花卉苗木协会会长、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市劳动模范、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华。

  创业三部曲

  人们赞叹,李文华敢为人先,会经营,懂管理。透过他创业历程中的“三步曲”,李文华从跑个体运输到承包山地搞种养,直到办起现在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让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艰辛和汗水。

  1988年,19岁的李文华高中毕业后,购买了一辆货车跑运输,开始走向社会,闯荡事业。憨厚壮实的他每天起早摸黑,不论长途短程,有货就运;为了能多积攒点钱,装车、卸货时,他也很少休息,而是同货场的搬运工一道干。两三年下来,还了买车的钱,存折上有了几万元,虽说凝聚了辛苦和汗水,也算是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世纪90年代初,湾里区、招贤镇两级政府鼓励村民利用荒山荒坡搞果业开发,因初期成本太大,响应者寥寥无几,而李文华敏锐地意识到,湾里区山多田少,搞种植业应该大有可为。他抓住机遇,向信用社贷款承包了村里的130亩荒山,一边继续跑运输,一边搞起了果业开发。

  初次涉足一个新行业,所面临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初的条件特别艰苦,山上杂木清理、果苗的选取、栽种等,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果树栽培技术的掌握,一切都要从头再来。李文华到处求师拜友,虚心向农科专家、农业技术员和果业大户请教,刻苦学习农业科技知识和市场经济知识,从一个“门外汉”逐渐成为掌握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种植能手。他边学习边实践边摸索,不断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高起点高标准创建了水蜜桃园,在果树下套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实现立体种植,使土地经营效益大增。天道酬勤,他的果园很快获利,经过科学管理与“滚雪球”式滚动发展,桃园枝繁叶茂、硕果累累,效益可观。

  几年的艰苦创业、风雨拼搏,使李文华不仅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也历练出搏击商海的本领和胆识。1995年春,李文华不再跑运输,而是全身心搞起来了专业种养。他根据招贤村紧靠城区、山地多的资源特点和比较优势,紧扣美化城市的市场需要,种植花卉苗木,同时看准城镇居民“菜篮子”需求养殖瘦肉型猪,大胆投资栽种了樟树、红樟木、杜樱、桂花等近百个名优苗木;引进了杜洛克、长白、三元杂交等生猪优良品种,搞起了“花果猪”立体种养。

  经过十几年的辛勤耕耘,李文华已经形成了以“花果猪”为主线的综合产业,共有花卉苗木基地800亩,果园200亩,瘦肉型猪养殖场60多亩,生产母猪500多头,年综合收入达到200万元。

  2004年底,李文华为顺应市场的要求,注册资金600万元,组建了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和村里的几家园林园艺公司一道,组织全村的经纪人和花木大户组建花卉苗木协会,鼓励和引导村民家家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带出一批花木经纪人,办公司、接工程、抓信息、跑销路,抢占市场,使招贤村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一村一品”花木专业村发展模式,李文华的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并一举发展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现有大型种养基地1500亩,固定资金3460万元,是国家二级园林企业。2006年新增注册资金达到壹仟万元,公司主要经营园林绿化工程、市政工程、美化亮化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及养护,花卉苗木盆景的生产及销售。承接过百万元的园林绿化工程10余个,目前公司正开发一个集休闲度假、旅游观光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大型庄园。

  公司苗木基地位于南昌市西北郊,背靠西山梅岭,三面环山,一面靠近城区,距南昌10公里,南依南昌西外环、320国道、昌九高速公路、昌樟高速公路,交通十分便利,栽种了布朗李、桂花、香苞、广玉兰、杜英、含笑、香樟、古桩等绿化苗木百余个品种,盆景数千盆,年产值近千万元,是一个集旅游观光及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生态示范园。公司与该村近千户建立营销联系,成立了招贤镇花木协会及招贤园林苗木专业合作社,为今后的生产销售形成合力,为“一村一品”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司技术力量雄厚,建立了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现拥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管理人员20人,其中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3人,助理工程师4人;专业技术工人20人;园林项目经理8人;六大员12人及专业施工队伍几批,共计80余人。公司施工经验丰富,近几年来承接了一系列园林绿化工程,如:2005年施工的南昌齿轮厂区绿化工程总造价358万元,经验收合格并荣获优良工程奖;2006年承建洪恒花园小区绿化工程,总造价552万元,经业主验收合格评定优良等级;2006年施工的江西财大新校区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总造价1200万元;2007年施工的南昌市蔬菜村农民公寓绿化工程总造价265万元等等。公司所施工的园林工程合格率达100%,优良工程5个,受到群众和业主方的一致好评。

  公司是南昌市苗木行业协会副会长单位,是江西省“一村一品”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龙头企业。2006年被南昌市科委列为科技示范基地;被南昌市水利局、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列为水土保持生态庄园基地;被南昌市林业局授予南昌市2005年度苗木花卉经营诚信单位,是江西省农村青年创业致富示范基地。

  富民三步棋

  人们夸奖,李文华公道能干,有闯劲,善谋略。无论是2003年当选招贤村委会主任以来,还是2005年当选了村党支部书记,先富起来的李文华始终把带领村民共同富裕作为头等大事,用他自己的话说,“干给大家看,带着大家干,围着市场转”是他在富民路上走好的“三步棋”。

  单花独放红一点,万紫千红春满园。当上“村官”的李文华,把大家的信任,化着为百姓办事,为乡邻造福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他致富不忘众乡亲,摒弃“艺不外传”的陋习,亲手把自己十多年来摸索掌握的一系列栽培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四邻八乡的村民,帮助带动了45户农户种植苗木花卉,在当地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

  村民胡小娟,父亲多病,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女,承担下家庭重担,担着一身债务,生活极度困难。李文华多次登门鼓励她发展生产、勤劳致富,还送给她5000元钱作生产启动资金,免费送给她3000多棵桂花树苗,帮助她发展花卉苗木业。在李文华的帮助下,村民刘茶英靠5亩花卉苗木基地,很快摆脱了困境。

  村民李国平生活困难,想养猪却没有本钱。为帮助他发展养猪业,李文华赊了4头种猪给他,还将饲料赊销给他,并上门传授饲养、防疫等知识。如今,李国平已饲养母猪11头,年收入达3万元以上。

  为了牢牢掌握市场,李文华一方面利用自己的公司吸纳专业技术人才和营销能人,和村里的几家园林园艺公司一道,鼓励和引导村民家家发展花卉苗木生产,带出一批花木经纪人,办公司、接工程、抓信息、跑销路,抢占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组织全村的经纪人和花木大户组建花卉苗木协会,聘请了江西农大、省农科院专家教授担任技术顾问,到各村民组上种植栽培技术课,印发果树种植技术资料,并到果园、苗圃现场传授农民果树、苗木嫁接、剪技、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免费为困难村民提供种苗。

  在李文华的帮助和带动下,村民纷纷在山上种果造林、在山下建栏养猪、在稻田栽花育苗,全村98%以上的农户,家家种花木、户户养猪忙,花卉苗木面积猛增到8000多亩,养猪专业户达100多家。现在招贤村已经形成了“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一村一品”花木专业村发展模式。2007年末,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2600元。许多村民不仅在村里盖起新楼房,还在新建、南昌等地购买了商品房,帕萨特、奥迪等高档轿车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强村三步跳

  人们评价,李文华卓识远见,办实事,顾大局。当上村里的“主官”后,李文华常常琢磨着招贤村的“强村大计”——创立“一村一品”的花木专业村品牌,创建资源特色、环境优美、区位优越的创业平台,打造“赣源项目”与招贤新农村相得益彰的江南第一生态旅游村,并一步一步地实施着……

  为了能全身心地做好村里的工作,实现自己的强村富民的目标,李文华从当村主任的第一天开始,就把自家的种养基地交给妻子去管理,创办的“淦鑫实业”也是高薪聘请了一名总经理帮助打理。而李文华则一心扑在工作上,为实施“强村三步跳”,操办着一件又一件实事。

  通往村里的公路原来是一条黄泥路,车难进、物难出、人难行,“行路难”一直制约着经济发展。为了修好这条路,李文华带头捐款20000元,发动村民共同筹资,很快筹到了足够的资金。工程施工后,他坚持靠前指挥,放弃节假日和双休日,顶着似火骄阳,亲临施工现场严把质量关,与大家一起奋战在生产第一线,以确保施工的质量和速度。经过一个月的奋战,这条长4.2公里、宽6米的路顺利改造完工。村里的花卉、水果、生猪源源不断地运出村,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由于电线老化、电源供应不足、村民用电费用很高,“用电难”一直困扰着村民,村民们希望能用上低价电。李文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将架通农电当成一件民心工程来抓,他积极争取有关政策,多次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商讨,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务,对电网进行了改造,并对一些困难群众减免了入网费。电网改造工程全面完工后,村民们用上了同网同价电,电价与以前相比大幅度降低,村民们都说李文华为大家办了一件大好事。

  南昌市西外环高速公路是全市重点建设工程,途径招贤村2公里,占地面积200多亩,须拆迁农房40多栋,猪栏2万多平方米,拆迁的工作量、工作难度非常之大。李文华风里来,雨里去,走东家,跑西家,挨家挨户上门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引导村民舍小家顾大家,舍眼前顾长远,舍小局从大局,一次不行去两次,一遍不通就去多遍,他与村民们拉家常,讲道路,谈发展,同时还千方百计地为拆迁户解决安置问题,切实为他们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那段时间,他的鞋底磨穿了,嘴皮磨破了,嗓子嘶哑了,但他毫不气馁,一遍遍上门做工作,终于,村民的思想通了,招贤村成为招贤镇拆迁难度最大、拆迁速度最快的村,西外环高速公路建设也得以顺利施工。

  村民富裕了,地方经济发展了,李文华的目光看得更长远了,一方面,他积极争取外来资金,致力推动经济上新的台阶;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村办教育,提高招贤小学办学条件。在他的积极努力下,由中国保利集团投资30多亿元、占地2470余亩的“赣源”项目落户招贤村。现在该项目已经获得批准并即将动工。该项目建设后对湾里区甚至南昌市都将产生极大的影响,特别是对招贤村将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新的发展契机。

  李文华经常告诉村民和村干部要发展好招贤村,就要发展好教育,因为孩子是招贤村未来的主人,把他们教育好了才是根本。2008年,为提高招贤小学办学条件,使村里的孩子有个优美的学习环境,李文华又四处筹集资金,村里拿出25亩土地建设招贤小学及幼儿园教学大楼。每天不管有多忙,他都要到工地查看教学大楼的建设进度,解决施工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困难。新的招贤小学教学大楼落成后,李文华又忙前忙后,带领着村干部搬运课桌、书籍等教学用具。

  如今的招贤村,正朝着创立品牌、创建平台和打造江南第一生态旅游村的目标一步步跳跃式发展,已成为全省“三培两带”致富先进村、南昌市农业产业化“一村一品”(花木)示范村、生态文明示范村、湾里区名符其实的首富村;李文华创办的江西淦鑫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被列为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他本人也先后被授予南昌市劳动模范,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十佳创业青年、南昌市十佳农民等荣誉称号。

  当今时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各行业的优秀人才像雨后春笋一样不断涌现。他们品德高尚,胸怀宽广,坚韧不拔。他们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怀着一颗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凭着深厚的知识,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地耕耘着、奉献着。新建县中医院院长熊周勇就是一个。他28岁就当上联圩乡医院院长。他和他的班子成员及其同事们,把一个仅有科室规模的县中医院建设成实力雄厚、远近闻名,具有大量先进仪器设备的二级甲等中医院……

  精医良德赢得百姓信任

  1999年5月26日。

  上级决定熊周勇调县中医院任院长。

  消息传出。

  人们窃窃私语:“是边陲乡鄱阳湖湖滨联圩医院调来的”。

  “听说还只30刚刚出头。”

  “嗯!一个30多岁的人,又是乡下来的,主管县级中医院?”

  中医院内外,上上下下,一片疑惑的眼光。

  熊周勇心里清楚,县中医院是1984年底在县人民医院一个中医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虽然有一二十年的历史,医院仍然是范围狭小,设备陈旧,室内简陋,人才缺乏,条件差到了最低点。

  熊周勇深深地感到身上担子的重量。

  对于从小就跟随父亲学医,又当过医院院长的熊周勇来说,医院怎样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怎样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要取得成功,这个关系到医院生与死,成与败的核心问题,自然地在他的脑海里翻腾着、思考着。

  此时此刻的熊周勇想得很多很多:他想中医院要走出困境路该怎样走?如何发挥中医的优势,如何使中医发扬光大,如何做好“中西医结合”?想中医院靠什么才能得到人们的信任?

  ——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

  对!这是一条根本性的道理。医院看不好病谁来?医院作风恶劣冷若冰霜谁来?

  熊周勇召开了班子“问计”会,并向大家提出了自己对改变医院落后面貌的意见和想法。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生也好,工作也好,都像赶路,只要认准了目标,选定了方向,就应该义无反顾地向前进。熊周勇目光敏锐,思维灵活,做事果断,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常常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熊周勇有一个特点,以行践言,凡事他自己先干,敢闯新路,在前面领跑。

  熊周勇出生于中医世家,他父亲熊运祜是个有名的中医。他在学生时代就开始读医书,很早就跟随父亲学医。他刻苦好学、善思肯专,两次在江西中医学院深造。他有深厚的中医学理论功底,加上近20年的临床经验以及父亲祖传“秘方”,凭着这些有利条件,他决心在中医这条道路上有所建树,将具有优良传统的祖国医学进一步发扬光大!

  他将古代医学家的经验进行临床验证,通过数以千计的病例,进行类比分析、观察疗效、以求精华。他运用中医学“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祛邪扶正”的原则治疗疑难病症,取得相当好的疗效。

  患者喻欣颖,2001年生,小女孩得的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症,先后在省儿童医院、省第一附属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治疗不见好转,后经熟人介绍找到熊周勇。因到处求医经受折腾,当时小女孩发高烧,颈后及胸前有多处瘀斑,四肢多处有出血点,精神极差,经熊周勇的中医治疗,仅三个月就痊愈了。

  一位来自鄱阳湖疫区的罗嗣辉,血吸虫病致肝硬化腹水,在省市医院治疗无效,确定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被熊周勇用他的中药治好了,后来可以参加劳动。

  有一个叫熊晨的儿童,因胆道蛔虫病发作,要尽快到医院去住院做手术,父母吓得惊慌失措,忙把一切都准备好,带着孩子去南昌的医院……碰到熊周勇。问清原委后,熊周勇对孩子父母说:“你能否不去医院做手术治疗?我开副药给孩子吃。”结果三副药吃下去就好了,还为他们节约了一大笔费用。

  还有一个姓吴的患者,年方19岁,正值青春年华,患严重“三叉神经痛”病,曾到多家医院治疗,花了数万元都未见好转,并且病情不断加重。发作时,头痛如电刺,甚至痛得她忍不住用头去撞墙,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后听人介绍,她找到熊周勇,经过几个月的精心治疗,痊愈了,她脸上露出了笑容,全家感激涕零。

  熊周勇用“清热散结,扶正抗癌”的药物加减组方后,对中晚期癌肿的病人进行治疗,有效地提高了病人的生存质量,起到了相当的作用,收到了良好的疗效。他还运用同样原理和方法配药治愈乙肝急性发作病人三四百例。

  熊周勇精湛的医术,得到了患者的充分肯定,博得了人们的高度赞扬!他运用中医学原理创新的做法,提倡其他医生应用,使全院的医疗水平得到了跳跃式的提高。消息传开,患者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熊周勇的名声远扬,新建县中医院誉满四方,前来看病的人像“赶集”一样源源不断。

  医院门诊大楼内,每天人潮涌动,推进涌出,前来看病的人都要趁早赶到,提前排队。如果稍微来得晚了,一个上午是很难看得上病的。

  时间快到12点了,看病的还在不断地来,一位患者说:“我家到这里好远啊,早上三点多钟就起床赶路。”是的,现在到中医院来看病的人,有本地的,有外地的,还有外省的,都是慕名而来的。

  在熊周勇就诊室内,只要他在坐诊,无论是炎热的夏天,还是严寒的冬季,患者的排队总是里三层外三层。

  为了多看一些病号,熊周勇每天提前近一个钟头上班。他从不丢下一个病号不看,不管有多少,一定要看完为止。中午常常要到一点多至两点钟才下班。为了能多看几个病号,他的早餐改吃炒饭,班下得晚了肚子也不至于饿得难受。为了省去上厕所的时间,他不敢多喝开水。一天下来熊周勇要看上近100例病号。

  在患者的心目中,熊周勇是一个手到病除的“神医”。人们有病特别是疑难病就是找他,认为经过熊周勇治疗后病不得好那是“没有福分”,是“命该如此”。

  熊周勇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视病人为亲人。他总是耐心细致地为病人诊脉,不厌其烦地解答病人提出的各种疑问,从不敷衍病人。开处方总是为病人考虑,尽量少花钱能治好病。对一些经济上有困难的患者,他更是体贴周到,经常自己拿钱为他们垫付医药费。他从不接受病人的一钱一物,有患者为了表达感谢之情送来一点东西,他都婉言谢绝。让前来看病的人“带着病愁来,高兴笑脸回。”

  熊周勇看病不分在医院还是出诊,不分白天还是黑夜,有时三更半夜,只要得到信息,毫不犹豫立即前往。有一次为给一个脑出血患者出诊,因下雨路滑,骑摩托车在途中发生意外,造成右肩关节脱位,但他仍然带伤坐诊。

  熊周勇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激励了班子成员和全院医务人员奋发努力,积极向上,也给医院带来了“满园春色”。

  重视人才培养,增强总体实力

  夜,已经很深了,从门诊部到住院部,人们早已熄灯熟睡,整个医院一片静谧,唯独只有门诊部四楼东南角熊周勇那间不到15平方米的办公室里灯还亮着。他在伏案翻阅文件,研究问题,思考着中医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胜,增强实力,得到发展,已经好几个钟头了。

  这时,他确实显得有些倦意,站起来活动活动筋骨,走向窗口并打开窗户深深地吸了几口新鲜空气。初冬的赣江河畔,一阵阵凉风扑面而来,把躲藏在熊周勇眉稍间的睡意一扫而去,顿时神清目爽。他站立在窗口,凝眸远眺,寒空流星隐隐,红谷滩灯光闪闪,星光灯光从窗口射进室内来,照在熊周勇身上,心里倍感暖意。

  他关好窗门,返回到办公室桌边,拿起茶杯加满了热水,喝了几口。在室内来回踱步,又思考起来:当今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人才的竞争,技术的竞争。中医院一定要确定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那就是要创“名院、名科、名医‘三名’”医院,要走“中西医结合,科技兴院”的路子。医院是一个靠技术吃饭的地方,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超强的实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就没有立足之地。

  熊周勇又重温了《孙子兵法》里的至理名言:“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这句话成为古往今来兵经中的经典,似乎人人都懂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但实际上很少有人能够真的做到这一点。他分析了中医院的利弊,也看到了中医院所处的周边环境,在这之前,中医院之所以拳头打不出去,走不出困境,说到底是医疗水平低,没有竞争的实力,这是其一;其二,中医院周边的大医院、强医院林立。东面,南昌省市医院仅一河之隔;北面,不到2公里是省肺科医院;西边,紧紧相连的是省劳改局医院;靠近身边的是县里的重点人民医院。

  熊周勇认为没有退步了,只有横下一条心,下决心培养自己的人才,提高医务人员的整体医术水平,这样才能增强医院的竞争实力,才能在强强中间创出一片天地来!

  这叫做绝处逢生!

  他拿本院妇产科的变化在班子成员会上作举例说明:妇产科是中医院早期的一个科室,有9个人。由于技术水平低,以前人家都不愿来这里分娩,年接生9例,业务收入才几万元。2000年费了很大的劲,引进了万建华大夫,他妇产方面的医术高、名声好,服务态度又好,很快,这个科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孕妇分娩,由不愿来变成通过关系挤进来,年接生量超过1000例,业务收入超过200万元。

  熊周勇培养人才,采取的办法是两条:“派出去和请进来”。

  具体做法上,他们既突出中医,又做到“中西结合”。医院用了5年多的时间,每年按在职医务人员5%的数额花重金送到江西第一、第二附属医院和其他名牌医院去进修、培养,重点科室,技术把关的重点对象送到全国名牌医院去深造。这部分人当中,有在北京伤科的,有在上海学高光仪器的,有在湖北协和医院的……

  为保持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能可持续发展,医院实行名医带徒。挑选中医名校毕业,有临床经验,又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医生,放在名医身边学徒。熊周勇身边就长期带了两个。副院长毛益强,老中医,并且是江西省儿科学会理事,儿科很有名气,身边也长期带着两个学徒,他们就是这样一批一批的带,使医院的名医后继有人,层出不穷,代代相传,医院的人才实力不断增强。仅近几年以来,一些有建树的医务人员在全国、省级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半工字形钢片在骼骨延长中使用,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获南昌市一等奖。中草药预防骨科手术后防感染载入《中国科技成果大词典》。

  请进来,院领导专程到江西省中医学院介绍县中医院现在的情况,得到了对方的好评和信任,被江西中医学院列为教学实习基地,被省肿瘤医院定为协作单位,与省儿童医院建立定点合作医院,还与南昌九四医院建立了亲密的协作关系。这些医院技术先进,实力雄厚,他们经常不断地派专家、教授来进行技术指导,讲课,特别是碰到疑难问题或大的手术,随时派一专家具体帮助、做手术。仅五六年时间已引进40多名。这些办法的实施,迅速地改变了医院人才技术的结构,业务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了“院有特色、科有重点、人有绝活”的格局。医院159个在职医务人员中,具有卫生专业技术职称的就有142人,占总人数的90%,其中具有中医医师、主治医师(包括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称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66人。

  随着各项专科的拓展,技术力量的增强。熊周勇在“以中医为主,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上迈出了稳健而成功的步伐。开设了内科、外科、妇产科、骨伤科、针灸科、肛肠科、眼科、耳鼻喉科、放射科、经颅多普勒室、胃镜室、B超室、彩超室、心电图工作、急诊室、CT室等科室。还专门设有中医特色的胃病、小儿麻痹康复、结石、蛇伤、性病、肝病、骨伤、哮喘、心悸、肝硬化治疗,妇科病、夏季热、不孕症专科。医院近年购进了大量的先进仪器,各种不同的高精仪器,在专业人才手中操作自如。先进仪器的运用,大大地提高了病情检测、诊断的正确性,特别是对疑难病症的诊断,使医生看病“对症下药”更有了科学的依据,大大地提高了对患病者的治愈率。

  严格内部管理,打造“满意医院”

  熊周勇虽然年纪轻轻,看问题却有独到之处,入木三分。他一接触问题的实际,就能抓住其要领,提出来的意见往往使人赞叹和佩服。他说:“一个医院要有高超的医术,有良好的医生固然重要,但这还不够,还必须要有严格的管理,只有这样,这个医院才能真正好起来,立于不败之地”。

  人类曾积累了许多管理的智慧。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细胞之一的医院,管理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博大精深的艺术。纳千山之灵气,雄鹰才能高翔。熊周勇如饥似渴地吸取着祖国管理的先进文化,并要把它纳入自己的管理体系之中。

  说到管理,应从哪里入手?熊周勇翻阅了不少文件、资料,又参照人家的经验,凭着他的灵感和智慧,认为:人,依旧是人。人是生产关系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从人出发,也只有从人出发,才能实现根本的翻天覆地的转换。

  他如一个运筹帷幄的骁将,指点之间成蓝图,决策之中足见神。他,胆大却绝不妄为,谨慎却决不被羁绊手脚,他深深地懂得严格的管理是中医院灌溉的源头活水,是使医院有竞争力的基础。

  熊周勇从抓建章立制入手,主张用制度管人,用制度管事。他召开了班子会,同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订出院168条管理制度。把医护质量、医风、人才培训、经济收入与科室定额挂钩,落实到人。建立健全了医院、部门和科室三级质控组织,实行质量目标责任制,做到一级抓一级,一级向一级负责,以缩短平均住院日为目标,积极疏通瓶颈制药的环节。加强随机查房和夜查房,定期召开分析讲评会,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

  医院是精神文明的窗口。熊周勇认为,医务人员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医院的形象,所以,医风医德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医院为此开展了“文明行风评议评价”活动,对外聘请了文明行风评议评价员,建立了投诉首接负责制;医院还从行为举止,服饰仪容,服务用语等方面,规范了卫生人员的服务行为,制订了相关制度。要求医务人员做到“一切工作要以病人为中心,一切服务要高质高效,一切诊疗要从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出发,一切行为要规范”。

  为了杜绝不良行为的发生,医院认真开展了“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专项工作,以制止“红包”、“回扣”,开单提成乱收费为重点的损害患者经济利益的专项治理活动,维护患者合法权益。禁止卫生人员与患者及其家属争吵,为杜绝医疗活动中的不正之风,针对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提高收费透明度,将各种医疗收费标准,药物价格进行公示;严格执行价格政策和收费标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廉洁行医;开展择医择护活动,把门诊及住院部医务从中央到地方的姓名、职称、职务、技术特长实事求是地公开;为了满足患者的需要,开展了“无假日医院”活动,解决患者节假日看病难的问题。

  为了解决特困户看病难的问题,医院组织医务从中央到地方下到县城各社区,将特困户、70岁以上的老人、伤残人员进行登记造册,并向他们发放“特困户门诊住院通道卡”,凡凭此卡就诊的患者可以享受医院提供的挂号费、诊脉费、彩超、CT、大生化及各种腔镜检查优惠5%,住院患者一次性优惠3%。医院就诊的80%的患者都是从乡下赶来的,他们有的要赶几十公里路,为让门诊患者看病之后能早点回家,医院将上班时间提前半个小时,挂号人员每天提前1个小时。老幼、伤残、孕妇患者由导诊台的工作人员帮助挂号、缴费、拿药,导诊台还配备了轮椅,义务为他们量血压、测体温,住院部配备了坐便椅、老花镜、针线包,想一切办法为患者提供方便。

  在炎热的夏天,考虑到患者太热受不了,医院把各科室的办公室全部腾出来疏散就诊,医务、后勤、财务等行政科室全部搬到顶楼去办公。

  2001年11月20日深夜,天昏地暗,寒风刺骨。一个遭遇车祸粉碎性骨折昏迷的患者,需要手术,需要输血。然而患者家属从血站采购来的800cc血液,有200cc因质量问题不能使用,医院一时没有,怎么办?医技科长谢季秋二话没说,立即赶到市血站调换,使患者转危为安。2004年5月2日,48岁的涂传付因上消化道出血急诊住院治疗,需要采取紧急措施,治病救人,患者无钱缴纳费用,医生吴世芳帮忙垫付了500元,家属感动得流泪。2004年6月,79岁的老大爷魏芳根,因中风后遗症在中医院住院,自己不能自理,子女在外地工作,无人照料。医务人员担当起了老人的护理工作,帮他倒大、小便,为他漱洗、拿药、打饭、按摩等,子女来后感激万分,出院时送来锦旗,还送200元钱以表谢意,被医院从护士到领导婉言谢绝。一打工仔手指被锯断,住在医院,老板不给钱,出于人道主义,医院垫钱帮他治好了。

  熊周勇自觉实践公民道德基本规范,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参加红十字会举办的“人道救助一元捐”活动,乐化医院职工裘春林,因患重型肝炎,大夫提出需要活体肝移植,手术费需40万元,患者家人难以承受这巨额费用,他得知后,立即号召全院医务人员、干部、职工献爱心,伸出援助之手,各尽微薄之力,帮助患者及家人渡过了难关。

  超常的工作,超常的发展

  每天,当熊周勇看完最后一批前来找他诊脉的病号时,天早已黑下来了,只有当班的在那里等候。他匆匆地赶到家里,家里人晚饭已吃过了,妻子站在门口默默地等候着他。

  熊周勇一进屋内,妻子笑嘻嘻地帮他接下了手提包,忙碌着为他去热早就凉了的饭菜,他连连摇手说:“别,别,别!我就这样吃,马上要去医院开会呢,时间来不及。”

  熊周勇进中医院的时候,医院落后,场地狭窄,业务量小,困难重重。为了改变这种状态,他依靠和带领全院干部、职工、医务人员没日没夜地干,当年就动手新建门诊大楼。门诊大楼5层,2200多平方米,需资金130多万元,全都是靠医院自己解决的。

  有人说:“建门诊大楼,要那么多钱,从哪里来?现在医院工资都难发出,上面又没有一分钱给,熊周勇真是吃了豹子胆。”

  没有钱,发动全院人员集资,向他们借贷。为了尽快把门诊大楼建好,熊周勇带领几个人亲自上上下下跑。为了解决问题,在外面风餐露宿,甚至饿着肚子。

  熊周勇吃住在医院,在他狭小的办公室里,白天卷起被子就是办公室,晚上铺起被子就是寝室。夏天没有空调,热得难受就睡在地板上。

  熊周勇坐诊照常不耽误,看病人一天比其他人多好几倍,院长的工作只有安排在晚上,一天24小时休息不到五六个小时,他没有星期天,他没有节假日,他是一头“牛”。

  门诊大楼的建成,医院的规模扩大了两倍,更主要的是提高了中医院的品位,扩大了影响,增强了发展的后劲。

  中医院有一个很好的领导班子,他们年轻,有事业心,齐心协力地支持熊周勇和他一起没日没夜地干。副院长金华,医术上也是一把好手。他分管行政工作,坐诊与大家一样,没有少干,行政事务料理得井井有条。建新门诊大楼他具体负责,基建上的事,是他同熊周勇一起跑,医院里有事是他出面处理,迎来送往还是他顶着。他为人正直、处事干练,办事公道、廉洁奉公,他以院为家,一天到晚忙个不停。忙了白天,还要忙晚上,他是熊周勇一名不知疲倦的得力助手。老副院长毛益强,是中医院儿科名医,虽然他年岁大了,工作起来与当年不减。由于他的医术高明,为人贤德,态度又好,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坐诊一坐就是八九个钟头,他为医院挑了大梁。

  外科医生涂海洪、涂强、李海斌、涂维新为抢救被刀砍成重伤、造成失血性休克的患者涂善济,连续在手术台上工作10多个小时,终于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医务人员每天提前半个小时上班,挂号人员提前一个小时到医院,这样做一天易,一年难,长期坚持就更难!

  这就是熊周勇及其班子成员榜样的作用。现在的中医院,仅仅只有5年多的时间,门诊大楼拔地而起,范围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从单一的中医到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专科病室开设到了28个,编制床位近70张。经过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各类专科人才济济。业务量每年以翻一番的速度增加,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10倍。许多患者南昌市大医院不去,周边的大医院不去,都愿意到这里来看病,医院业务收入原来每年不到200万元,现在每年约1800多万元,医务人员收入也成倍增加。购置了大量的先进仪器设备。买设备没有钱,医院以诚信取得厂家的信任,采用借鸡下蛋的办法,付一部分钱,先赊用,其余的分期分批归还,这一办法为医院快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短短的5年,中医院光用在搞基本建设,购买仪器设备投下的资金近1000万元,而且全部是靠自己积攒的。

  同时中医院为新建县获得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获江西省中医工作先进单位、省级重点中西医结合先进单位、省中医学会先进单位、南昌市群众满意医院、县先进基层党支部等40余项荣誉称号。这是在白手起家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业绩,是全院干部、职工、医务人员演绎的传奇!

  梅花香自苦寒来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