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别被酸性体质忽悠了

  刘景

  流言:

  研究表明,癌症不能在弱碱性体质的人体内形成;只能在酸性体质的人体内形成。一种理论认为,不管是容易疲劳、脸上长痘、头疼脑热、失眠多梦,还是高血压、糖尿病,甚至癌症,都和人的体液偏酸有关,只有身体呈弱碱性才是健康的。你是易患癌症的酸性体质吗?赶快多吃菜,少吃肉,把体质改造成碱性吧!

  这是一个流传甚远也甚久的谣言。可能因为“酸碱”、“PH值”这些术语让人觉得与科学沾了关联,那种“少吃肉,不患癌”的结论又与大众心中的某些预期不谋而合,再加上许多制造、贩卖保健用品的不良商家有心推波助澜,因此虽然屡有辟谣,这条谣言却一再死灰复燃。

  事实真相是如何呢?让我们慢慢看来。

  人体内有许多种液体:细胞内液、细胞外液(血液、组织液和淋巴液),还有消化系统分泌的各种消化液和排泄出的汗液、尿液……不胜枚举。这些液体各有各的酸碱度,可以用PH值来统一衡量。流言中所说的“体液”肯定不是指强酸性的胃液,很可能是指血液。按时国际常规,检测体液酸碱度主要从静脉血、尿液、体内碱贮备和二氧化碳结合率四个方面进行测试,显然这些专业检测不是简单的家用仪器能完成的。

  事实上,人体有着精巧复杂的设计,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呼吸系统都精密地控制着酸碱平衡,血液变酸可不是狂吃几海碗猪肉就能办到的事。

  血液的成分与酸碱值对人体非常重要。正因如此,我们的身体有着重重调控关卡,以保证这个酸碱度不偏不倚。事实上,一旦人体血液PH值低于7.35,就会发生酸中毒,而PH值高于7.45则是碱中毒。无论酸中毒或者碱中毒,实际上都代表身体器官出了严重的问题,甚至有生命危险,必须立刻接受正规的医疗照护。绝不可能靠吃些普通食物就能力挽“酸性体质”的狂澜。

  癌症与酸性确实能扯上一点关系,但并不是“酸性体质”这个“恶因”诱发了肿瘤。这里的因与果需要对调一下:肿瘤的生长会导致实体周边的微环境变酸。

  谣言中提及的其他症状与酸碱失衡是否有关呢?事实上,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人体并不容易发生酸碱失衡。一旦体液的PH值低于7.35,已经属于酸中毒了,意味着患者已患上非常严重的疾病。酸中毒早期常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进一步发展可表现为嗜睡、烦躁不安、精神不振,以致昏迷死亡。如果你真的属于所谓的“酸性体质”,最正确的选择是赶紧上医院,找大夫进行专业治疗。

  酸中毒一般是某种疾病的并发症,病因也复杂多样。比如代谢性酸中毒可由腹膜炎、休克、高热、腹泻、肠瘘、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引起,而呼吸性酸中毒则可由脑膜炎、血栓、脊髓灰质炎、支气管哮喘以及广泛性肺疾病引起,另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糖尿病急性代谢并发症。如果你没有这些严重的疾病,就不用担心自己是“酸性体质”。

  我们的身体能自我调节, 严格控制体液酸碱度,单独的一餐一饭并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只有在严重的病理条件下才会真正“变酸”,不过,在饮食上多注意摄入植物性饮食,确实是有益处的。

  西方的营养学家们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认识到,膳食对人体酸碱平衡存在影响。我们平时吃的肉类、蛋类、海鲜等荤食富含蛋白质,而蛋白质在体内经过消化分解后会产生酸性代谢物,还有大米、土豆、酒、甜食等含有淀粉和糖的食物消化分解后产物也成酸性,因此这些食物都属于酸性食物。蔬菜和水果,虽然很多味道是酸滋滋的,但是这些植物性食物在体内分解后却会生成碱性物质,所以属于碱性食物。

  营养学的研究表明,如果日常摄入大量酸性食物,酸性代谢物增多,确实会影响人体的酸碱平衡。但是,我们的身体并不会因为某天多吃了一斤猪肉就轻易变酸,因为经过各个器官的层层把关和配合,体液的PH值会保持在恒定范围内。可是我们的肾脏为了将大量的酸性代谢物排出,会马不停蹄地连轴转,合成更多碱性的氨(NH3)来中和酸性代谢物,然后从尿液排出。因此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酸性食物,会加重肾脏的负荷,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减弱肾脏排泄酸性代谢物的能力,最终影响酸碱代谢平衡。

  平时多吃碱性食物,也就是蔬菜和水果,对身体多有裨益。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的老年人,更需要注意膳食搭配,因为血栓和糖尿病都有引起酸中毒的潜在危险。

  结论:正常生理状况下,人体有着严格的调控机制,血液的PH值都会被严格控制在7.35~7.45,低于下限是酸中毒,高于上限是碱中毒。酸中毒和碱中毒都是必须接受专业治疗的严重疾病。短期内的几顿饭不可能改变正常人血液的酸碱度。如果长期、大量、单一地摄入酸性食物,会造成肾脏长期高强度工作,负担过重,调节酸碱能力下降。目前的研究不认为体液偏酸与癌症发生相关,血液偏酸也并不是引发疾病的原因,而是某些疾病导致的结果。

  1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