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是座悠久历史古城,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上溯到2100多年以前。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派大将军灌婴进驻南昌,在今天的南昌火车站东南约七八里地的皇城寺附近筑了一个土城,方圆十里八十四步,筑起了六门护卫,时人称为灌城,为最早的南昌城。自灌婴筑城起,南昌城不断扩大,几易其名,先后有豫章、洪都、南昌之称,均为历代的郡、府、州治所在地。
随着改朝换代,南昌城池变化很大,说法较多的是七门九洲十八坡。七门是广润门、进贤门、章江门、德胜门、顺化门、惠民门、永和门。在庄严的城楼上,那黑色的匾额上面用金色大字书写着城门的名称。九洲是城区周围的新祺洲、里洲、潮王洲、黄泥洲、打缆洲、扬子洲、凤凰洲、蓼洲、观洲。十八坡是总镇坡、骆家坡、上凤凰坡、下凤凰坡、煤炭坡、傅家坡、铁树坡、帅家坡、灌木坡、十字坡等等。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南昌始为江西省会,1926年国民革命军挥师北伐,三战南昌,终于攻克,正式设立南昌市。
南昌地处赣江边,依江傍湖,南临五岭,北接宣扬,西翼荆楚,东控闽越,是长江流域的重镇,南来北往的通道。中国大历史的风云聚会曾在这里龙吟虎啸,自古以来曾在这里演绎过多少厚重史诗。唐代著名诗人王勃称颂南昌“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正是因为南昌有着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所以很早就成为一个区域性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如今,人们无暇注意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物了。南昌像一个沸腾的火炉,在黑暗里映红了大半个天。
贺龙、叶挺的部队进城了。
7月26日,叶挺率领的部队抵达南昌;随后,贺龙也率领部队进入南昌。浩浩荡荡的部队在叠山路左侧文孝庙附近码头登岸,随即,排成多路纵队,从德胜门而入,整整齐齐地开进了南昌市区。
灰色的士兵像一排一排的浪涛不断涌来。
在中共江西省委的组织发动下,南昌市工、青、妇、农、商等群众团体联合成立了“南昌市民欢迎中央委员、第二方面军和省、市革命领导大会筹备会”,沿街的店面和高层建筑上,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到处呈现出一派节日气氛,墙壁上到处贴着“欢迎铁军到南昌!”“欢迎铁军东征!”“拥护三大政策!”“打倒新军阀!”等标语。成千上万的南昌民众用传统的方式欢迎铁军,他们有的敲锣打鼓、燃放鞭炮,有的给部队送茶水、送西瓜,更多的群众手持三角小彩旗涌上街头,争相一睹骁勇善战的铁军雄姿。最热闹的洗马池扎了松柏彩色牌坊,街道中心搭起了凉棚,用整匹整匹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洋布扯直张挂,遮住了太阳……
洗马池的江西大旅社(现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全被贺龙部包下了。明里是贺锦斋的师司令部,暗里是起义的指挥中心。这个大旅社十分阔绰,外观呈银灰色,坐南朝北,主体建筑共四层,原有96个房间,七窗齐排,是一幢具有中西合璧风格的长方形大楼,大楼正面用水泥抹面,各层都带走廊,朝走廊的每一个房间门框正方都饰以潇洒飘逸的拱形门楣和凸出的图案。顶上耸立一面高约4米、宽约6米的半圆形拱墙,是没有实用意义的装饰物。大门设在大楼的中轴线上,门头形式分为两层,下层突出,为青砖砌成,有水泥塑成的立体正楷“江西大旅社”字样。大楼面积约4000多平方米,内部有宽大的天井,雕刻的门窗又富有中华建筑艺术的传统特色。江西大旅社是当时南昌城规模最大的高层建筑物。
叶挺率部住在百花洲临近的心远中学(现南昌二中)。贺龙第二十军军部设在子固路中段宠道中学,这是一所由中华圣公会主办的教会学校。校长是笃信上帝的宗教职业者刘屏庚牧师。这位牧师似乎意识到上帝的恩赐并不能把饥寒交迫的人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当得知贺龙部要借住时,他即组织人员打扫卫生,并不顾暑热,把一家大小搬到楼上去住,腾出凉爽的楼下三间给贺龙居住。后来,这位牧师还把贺龙留下的10套带碟的红花彩釉茶杯精心收藏,一直保留到新中国诞生,并献给了八一起义纪念馆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