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2章 苏区概述

  郑慧琴

  余江县地处江西东北部,信江自东向西贯穿全境,将全县分割为南北两部。余江苏区就在北部地区,主要是现在的画桥镇境内,所以余江苏区俗称画桥苏区。

  从1928年7月,黄道受弋(阳)、横(峰)两县党组织派遣,深入贵(溪)、余(江)、万(年)三县边境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起,到1934年11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苏区完全失陷止,余江苏区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卓越领导下,举行武装暴动,建立红色政权,开展土地革命,同国民党反派进行了长达6年之久的殊死搏斗,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极大的牺牲和一定的贡献。

  一、“上名字”,建立党和群众组织

  画桥镇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盛产粮、棉、麻、茶。然而,这一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长期重重压榨下,过的却是牛马不如、苦不堪言的悲惨生活。土地革命的前夜,这个地区的土地大部分被土豪劣绅占有,本地区有一个百子村,70%以上的土地被土豪劣绅占用,15%的土地归中等农户所有,广大贫苦农民占有的土地地还不到15%。他们不得不负重租耕地主的土地,一年辛勤耕作,收到的谷子除交地租外,所得寥寥无几,不得不再向地主借高利贷以图生存,加上国民党政权摊派的“地丁、垦务、槽粮、课租、杂赋、锅灶说、门牌说”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的苛捐杂税,使贫苦农民如牛负重、穷途潦倒,要求摆脱困境的心情越来越迫切,阶级矛盾到了一触即发之势。

  1928年,弋(阳)、横(峰)暴动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对弋(阳)、横(峰)地区进行“清剿”,迅速发展的革命形势受到了挫折。方志敏为了统一思想,坚持斗争,6月25日在弋(阳)、横(峰)交界的方胜峰召开了弋(阳)、横(峰)两县党团县委联席会议,决定派黄道等同志赴贵溪周坊,在贵、余、万三县边境地区开辟新的根据地。

  8月,与周坊毗邻的余江鸿鹤嘴、胡马头、鲁家嘴、王坊等村庄的贫苦农民李咸清、胡应兴、饶世相、周年德等人,在亲戚或朋友的启发下,分别在乐家庙、降家坪、坂北、鹤峰寺等地参加农民革命团。随后不久又都加入了共产党。根据党组织的指示,他们均回各自的家乡发动群众“上名字”,组织农民革命团,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组织。一场亲联亲,邻串邻的“上名字”活动在余江边境地区开展起来,例如,王坊村当时只有30来户人家,“上名字”的就有20来人。

  翌年初,李咸清、胡应兴、饶世相、周年德等分别发展了一批骨干分子加入共产党,相继成立了鸿鹤嘴、鲁家嘴、胡马头等村党支部,隶属贵溪临时县委,6月份,为更好的领导和发动余江边境地区青黄不接时期的群众斗争,贵溪县委委派黄灿、罗运南等赴余江组建了中共余江区委,书记黄灿,隶属贵溪县委。至此,余江与贵溪、万年接壤的几十个村庄的“上名字”活动全面开展。党组织发展到王坊、象湾、画桥、杨家、三屋里、姜坊等村。

  1929年10月间,信江特委为更好领导和发动贫苦农民向地主豪绅开展抗租、抗债、抗苟捐杂税的斗争,决定成立中共余江县委、书记黄灿,隶属信江特委、下辖中共余江一区委员会和县城党组织。余江县委及一区委员会驻地藤林杨家村。

  12月,中共余江二区委员会在嫩桥成立,辖南桥、田南等乡党支部。翌年2月,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成为创建和领导余江苏区斗争的核心力量。

  中共余江县委成立后,在其领导下,先后组建了共青团、工会、贫农团、妇女会、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等群众组织。共青团余江县委会于1929年10月成立,书记罗运南;县部工会成立于1930年5月,委员长黄元阜;县妇女解放委员会成立于1931年5月,主任程风莲,1932年初改称为妇女生活改善委员会;1931年以后余江苏区还相继建立了反帝大同盟和互济会等群众组织。群团组织的建立,为党和政府广泛组织、发动群众创建及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巩固扩大根据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闹暴动,创立苏维埃政权

  1929年6月,贵溪县委在周坊组织秋收暴动,余江的李咸清,胡应兴、胡天贵、李林春等人均参加了这场斗争。周坊暴动的胜利,扩大了“苏维埃政治的影响”,鼓舞了边境地区广大群众的斗志,为余江的秋收斗争,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8月,稻谷尚未全部晒干扬净,地主豪绅就上门逼租、逼债,国民党借口“剿匪”下乡抽丁、派捐、要粮,广大农民怨声载道。“现在余江方面,则对豪绅地主阶级日益仇视,对我们的信仰日强”。纷纷要求打出红旗,公开暴动。19日,鸿鹤嘴农民革命团负责人李咸清根据区委关于组织有计划有联系的秋收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布置,在家乡召开群众大会,宣布举行暴动,并在当晚斗争了土豪李福春。9月4日,李咸清、陈义才、陈廷鉴等人又组织了象湾暴动,处决了靖卫队头子陈兰才。同日杨金快等再次暴动,活捉了“靖卫队”首领杨士鹏。

  鸿鹤嘴、狮马源、象湾、杨家等村的农民暴动,引起了地主豪绅和反动统治者的惊慌。县长彭克勤率领靖卫团配合国民党18师戴岳旅之一部,大举进攻暴动区域。率先暴动村庄的农民与敌人进行了殊死搏斗,终因武器落后,寡不敌众,暴动区域相继被敌攻占,已公开身份的党员和农民革命团的骨干分子转移到贵溪苏区。

  1929年10月,贵溪县委书记方志敏率红军独立第一团攻打周坊,在关王殿击溃进驻苏区之敌。关王殿战斗的胜利,鼓舞群众的斗志,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随后,方志敏挑选余江的李咸清、王允先、李林春、杨金快、杨拨元、胡天贵、汤仁传、汤继生等人放在县委机关进行训练。方志敏等领导人亲自授课,介绍弋横暴动的经验,传授开展革命工作和领导斗争的方式方法,训练班结束后,李咸清等人被派回本县,在新成立的余江县委领导下继续从事革命活动。方志敏、邵式平也经常亲临画桥的杨家、鸿鹤嘴、蟠象、胡马头、烈桥等村指导工作。12月,杨家、王坊、三屋里等村庄的农民群众,在方志敏的亲自指导及中共余江县委的领导下,开展了年关斗争。红军独立第一团此时亦出击余江,打击了靖卫团和土劣武装,支援了余江的年关暴动。

  1930年春、蒋、阎、冯军阀混战暴发,信江地区反动力量比较薄弱。中共余江县委根据上级指示,紧紧抓住这个大好时机,派出干部前往赤白交界地区,领导农民斗争。4月26、27两日,大桥、鹅门等村农民革命团相继举行暴动,活捉土豪劣绅易肖山等26人,声势浩大,威震县城。是月,第一区苏维埃政府率先在杨家成立,主席陈廷耀。5月上旬,由黄灿、罗运南主持,在藤林杨家祠堂召开了100余人参加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宣布余江县苏维埃政府成立,驻地藤林杨家村,内设土地、财政、军事、教育、内务、惩治反革命等委员会,选举产生了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会委员,饶茂林当选主席,不久由李咸清接任,隶属信江特区苏维埃政府。余江的贫苦农民通过近一年的浴血奋战,经历了秋收、年关和青黄不接时期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余江苏区初步形成。嗣后,余江北部地区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波浪式的向前推进,乡、村苏维埃政府相继建立。5月下旬,上溪、桥头等村召开群众大会成立村苏政府。7月,第三区苏维埃政府在嫩娇成立,主席陈珍三。

  三、反“围剿”巩固扩大苏区

  1929年10月,县委将原区游击队改编为县游击队,队长李咸清。1932年1月,余江县游击队改编为赤警连(亦称第八连)。同年底,该连发展到近百人,有枪50余支,连长夏××。1933年三四月间,余江县赤警连与贵溪、万年两县地方武装合编成立贵、余、万独立营,营长姚金标。各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也相继建立了游击队,每队20来人,有步枪5至7支。1930年后,在区苏还组织了不脱产的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武装。各地方武装在对敌斗争中充分运用跳高、守夜、查路条、埋土地雷等斗争方法,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反击敌人“围剿”的斗争。

  1930年8月初,反动县长毛侃亲自带领县警察队(靖卫团)到铁山、石港、灌田等苏区“清剿”。9日,毛侃及城市警察队400人第一次“围剿”大桥苏区,县城只有警备团300武装。县城地下党组织及时将这个信息和县城防务情况报告给正在围攻贵溪夏家岭敌炮台的红十军。红十军领导认为,余江县城敌人武装力量比较薄弱,加上地下党组织的配合,攻克县城的把握是很大的,决定抓住这一有利战机,攻打余江县城,以调动深入苏区的敌人,巩固贵、余、万苏区。10日深夜,红十军和余江、贵溪两县游击队,分三路向余江县城进军,11日凌晨,一举攻克余江城,全歼省警备团第三大队,击毙大队长章加禾,缴枪300余支,获银圆36担,打开敌监狱救出革命战士和地方干部83名。是日晚,反动县长毛侃带着几个残兵逃上了云盖峰。红军在县城驻防三天后安全撤回画桥苏区,第一次“反围剿”胜利成功。

  9月,省保安第四团邹效文部进驻余江,开始对余江苏区进行大规模进行第二次“围剿”。是年底,余江县苏维埃政府将各村地方武装加以整顿,集中力量不断骚扰敌人。1931年1月中旬,余江、万年两县游击队和赤卫队在红军的援助下,攻克了反动保垒余干黄金埠,捣毁余江黄庄区公所,迫使部分进扰苏区的敌军撤回白区。3月,县委遵照赣东北特委“苏区要进攻的巩固,巩固的扩大”的指示,划出一区的蟠象、三屋里等根据地与万年程源、虞坊、林店等乡组成余万区,隶属余江县,以帮助余干恢复失去的苏区。至此,余江苏区下辖一、二、三和余万四个区,余、贵、万三县直中心县委、苏维埃政府驻地仍在藤林杨家。

  4月10月,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及余江、贵溪两县武装力量攻击驻余江横山徐家的省保安第四团,追敌10余里,消灭其一个营,这就是著名的横山大捷。

  6月中旬,敌55师326团一部进驻苏区边境村庄洪峦,修筑碉堡,开始了对余江苏区新的第三次“围剿”。8月,苏区军民开始了抢割稻谷的紧张战斗。中旬,县武装力量配合红十军,在苏区画桥村伏击前来“围剿”和抢割稻子的洪峦之敌和地方反动武装。毙敌连副2名,俘敌100余人,缴获枪支百余支,迫击炮1门,水机枪1架,残敌狼狈地从余江苏区退回万年县城。画桥大捷,是红军在赣东北苏区反击敌人第三次“围剿”前期斗争的一次较大的胜利,推动了赣东北革命形势日益发向前发展。

  10月,余江县地方武装在贵溪、万年武装力量的配合下,进攻周下村,掀掉了敌碉堡,捣毁了敌电线杆,赶跑了驻该村的国民党53师一部。11月间,县游击队在余、万边境又掀掉了2个刚造成一半的炮台。

  1932年6月中旬,“赣东北剿赤总指挥”赵观涛调兵遣蒋,在赣东北苏区周围结集兵力30余团,准备对余江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国民党53师314团欧阳部进驻余江县城,随后国民党第5师一部又进驻余江南部地区,对苏区取包围的态势。

  反“围剿”之初,苏区党组织根据“敌人力量的布置多偏于信江两岸”的实际情形,发动边境苏区的武装力量和各群众组织,配合主力红军打击出来打抢的白军。6月22日,红十军为策应赤警的河南行动与国民党第5师的一营军队遭遇,给敌以迎头痛击,将敌完全击溃,缴获步枪60余支。

  11月,县委发动群众武装起来,组织作战队,以游击战术袭拢和打击进驻苏区敌人的策略,赶走了进驻苏区王坊村的敌军。同月,余江三区的游击队和赤卫军在红十军的援助下,围攻猪母岭敌军炸毁其三层碉堡一座,将其赶出了余、贵苏区的咽喉之地。

  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为巩固和扩大苏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搞土改,发展苏区经济及各项事业

  1、土地改革

  余江苏区自1930年12月至1931年1月先后进行了分田运动。

  2、经济建设

  从根据地初创起,县委和县苏维埃政府就把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为一项中心工作。

  1931年,县苏维埃政府在下湾、苏家撩等村建立了木工、石工、蔑工、铁工等工厂,即生产农用器具和生活用品,又生产松树炮、挨丝炮、地老虎、石头炮等打击敌人的武器。

  3、文化教育、体育和卫生等建设

  根据地建立后,为尽快提高群众的文化水平,县苏维埃政府把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从1930年冬开始,在苏区先后创办了劳动小学(后改称列宁小学)、识字班、俱乐部、读报会。1933年1月,全县计有列宁小学2所,俱乐部4所,58个村子建立了读报行。学文化、办墙报、演新戏、唱新歌,苏区人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959年余江县征集到当时的红色歌谣就有40余首。

  1933年10月,国民党蒋介石向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反革命“围剿”。敌人采取纵深配备,逐步推向前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战略,向苏区进逼。一时,路沟纵横、碉堡林立,国民党余江县政府环绕苏区筑有碉堡114个,苏区形势极为严峻。反“围剿”斗争之初,苏区军民利用各种地雷、挨丝炮,武装村坊,武装山头,广泛开展地雷战。不久,“御敌于国门之外”、“不失苏区一寸土地”、“以赤色堡垒反对白色堡垒”等“左”倾冒险主义的战略方针传到了根据地,处于劣势的红军同优势的敌人拼消耗,攻坚打硬,东堵西击,穷于应付,根据地的军民虽然付出血的代价。还是无法实现“不失苏区一寸土地”。7月,余江苏区几乎全部失陷,幸存下来的干部和战士转移到贵余万边界一带山上,开展游击战争。

  方志敏、邵武平、黄道等老一悲革命家领导和开辟的余江画桥苏区,虽然在敌人的残酷镇压下失败了,但革命之火是扑不灭的,它深深地埋藏在这个地区的革命者和广大劳苦人民的心中。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