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卫东
值此画桥革命根据地(即余江革命根据地)创建八十周年之际,又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华诞。回首往事,缅怀先烈,一首首悲壮的战歌犹在耳边唱响;暴动起义、前赴后继,漫山遍野的大刀长矛尚在眼前挥舞;追求真理、寻求解放,画桥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至今还漫卷着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旗帜!
一、烈士们鲜血染红的土地
红色画桥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闽、浙、赣苏区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由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创建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之一。1928年6月25日,方志敏在方胜峰破庙里,召开了联席会议,讨论如何摆脱目前困境的问题。会议决定依靠革命区域的有利条件,集中优势兵力,击破敌人的薄弱环节,同时派黄道去贵溪的周坊及紧邻的画桥等地,加快开辟贵(溪)、余(江)、万(年)革命新区的步伐,以打破敌人的包围。7月初,黄道化名老彭,带着老婆孩子,在缺医少药的周坊、画桥山区挂牌行医。白天,他身背药箱,走村串乡,给群众治病,熟悉地方,了解民情;晚上,他或者举办训练班,帮助共产党员、积极分子认清目前形势,明确革命任务,交待工作方法,或者深入茅舍,访贫问苦,启发阶级觉悟,灌输革命思想。在黄道的精心指导下,秘密建党工作获得重大进展。10月,贵溪、余江、万年众多村都建立了党的组织,有的还成立了党支部。随着党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1929年3月,经信江特委批准,在降家坪成立了中共贵溪临时县委,黄道为书记,先后辖贵溪区委、万年特支和余江支部(设在画桥)。5月,在紧邻画桥的周坊村背后的深山坞里,召开了贵余万区党员代表会议,正式成立了中共贵溪县委,黄道当选书记。会上,黄道作了目前形势与任务的报告。黄道在报告中指出:现在的任务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农民革命团的组织,去迎接秋收暴动的胜利。同时成立了贵余万边区暴动总指挥部,黄道为总指挥。信江特委领导人方志敏、邵式平莅会指导,他们对会议表示祝贺,希望同志们在黄道和县委的领导下,用革命加拼命的精神,去创造苏维埃幸福的明天。6月6日晚上,周坊农民率先暴动,宣布了村苏维埃的成立。周坊暴动怒潮,汹涌澎湃,横流千村。不到一个月,周坊附近及紧邻画桥等地共计80余村先后举行秋收暴动。7月17日,黄道率红军战士16人和赤卫队员4人围歼靖卫团,大败靖匪,缴步枪18支,活捉匪首翁志高,将其处决在村前烧纸坪。是役胜利,所缴枪支组建了红七连,此后,秋暴叠起,红旗飞扬,各区苏维埃政府先后成立。黄道再次受命赴余干,组织余干、余江、万年的秋收斗争……。这时,国民党反动派非常恐慌,纠集了13县靖匪分二路进剿苏区。同时,派戴岳旅第四九六团六连占据苏区中心地周坊关王殿。在这危急关头,方志敏受命出任县委书记,并调来红军独立第一团第一、三、七连,取得了有名的关王殿大捷。方志敏指挥的关王殿大捷,不仅击败了敌人的进剿,也扫除了余江、万年边区农民暴动的障碍,为中共余江县委的成立创造了条件。不久,中共余江县委正式成立,黄灿为书记,辖同月成立的一区委、12月成立的二区委、1930年2月成立的三区委和1931年3月成立的余万区委。
“为有牺牲多壮志”。八十年前,在以画桥、周坊为中心区域的贵、余、万红色土地上,许许多多共产党员和革命志士为了创立、保卫和建设革命根据地而抛头颅、洒热血。据资料统计,历时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画桥所在的余江县在册革命烈士计1129名,占全县烈士总数的93%,其中画桥一个乡的在册烈士就多达467人,而当年画桥这个偏远山区小乡的总人口仅3000余人。在那峥嵘岁月里,红色画桥是贵、余、万革命暴动的首发地之一,余江县红色政权的首建地以及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重要创建地、战斗地和依托地。特别是藤林杨家及周边,设有中心县苏维埃政府和一、二、三区及余万区苏维埃政府;建有苏维埃大会堂、苏维埃政府办公地、少共县委办公地、红军印刷厂、红军档案室等;附近的山前山后还修建有红军的大大小小土炮台共计17座,与通往老县城的路两旁高山上二座国民党修筑的钢筋水泥大炮台遥遥相望,相互对抗。此外,画桥大捷、横山大捷……不断的喜报传递着我军节节胜利的好消息;方志敏的红十军与朱毛红军在上清会师又标志着红军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当然,胜利的背后也有着画桥革命根据地军民付出的巨大牺牲,清剿与反清剿,围剿与反围剿,拉锯战犬牙交错,游击战神出鬼没,在国民党白军“山要过火,石头要过刀,宁可错杀三千不许放过一个”的血腥政策面前,画桥革命根据地的军民没有被吓倒,伴随着《送郎当红军》的歌声传唱,两夫妻当红军,几兄弟当红军,全家男女老少一起当红军的事例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铭记这段激情岁月和这片鲜血染红的土地,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将画桥乡改为红色乡。
二、血雨腥风中诞生的革命根据地
画桥革命根据地(余江北部苏区)即余江革命根据地,包括现在的高公寨乡、画桥镇的全部及黄庄乡、石港乡的大部份,还有万年县、苏桥、山家寨、档下三乡及青云镇的部份村,赤色区域面积240平方公里,人口22000余人;游击面积31平方公里,人口6000余人。这块苏区的东部与贵溪的周坊仅一山之隔,西至黄庄街到石港渡口一线,南临信江,北部与万年县的裴梅、山家寨等地接壤,是闽浙赣革命根据地开辟较早的贵(溪)、余(江)、万(年)苏区的重要组成部份。
1928年8月,与周坊一山之隔的鸿鹤嘴李咸清、胡马头胡应兴、鲁家嘴饶世相、王坊周年德等贫苦农民,在亲友的动员下,分别在贵溪乐家庙、降家坪、畈背、鹤峰寺等地“上名字”,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们白天劳动,晚上串连,动员穷兄弟“上名字”,闹革命,并在斗争中秘密发展党的组织。1929年初,鸿鹤嘴、藤林杨家、鲁家嘴、胡马头等村相继成立了党的支部。6月,余江东北边境数十个村庄掀起了“上名字”热潮。所谓“上名字”,就是进行亲串亲友连友的革命串连,同意平债分田的,就签上一个名字,以示革命。所谓“结团体”,就是在上名字的基础上,将农村中的雇农、贫农和生活日趋下降的自耕农组成农民革命团,创建农民起义的基本队伍。训练班一结束,各人就分头动员自己的亲友上名字。今天我上了名字,明天我又去动员我的亲友上名字。这样一串十,十串百,很快掀起了上名字热潮。经过上名字活动,再以村为单位,在夜静更深的晚上,秘密建立农民革命团。建团时,贫苦农民聚集在一个僻静的地方,每人点燃三柱香,朝天拜三拜,然后跪在地上,喝完鸡血酒,对天起誓。誓词为:推翻帝国主义,打倒国民匪党。铲除贪官污吏,肃清土豪劣绅。废债分田分地,建立劳农政府。如果中途变心,刀斩弹穿不赦。绝对保守秘密,不得走漏消息。利用亲友关系,秘密发展新团。假借打猎名义,各人自备武器。大家齐心协力,听从上级指挥。起誓完毕,点名编队,3人一班,10人一排,30人一团,选举正副团长及排班长。履行这种建团仪式,不是领导人相信迷信,而是沿用民间传统习俗,以表示自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实践证明,它的效果是相当的好。
这时,王坊、象湾、画桥、姜坊等地,也先后建立了党的支部。为加强青黄不接斗争的领导,贵溪县委派黄灿、罗运南来画桥,组建中共余江区委,黄灿为书记。7月,余江区委挑选了李咸清、胡应兴、胡天贵、李林春、饶世相、周年德等活动分子,参加周坊附近村庄的秋收暴动,借以在斗争中培训干部。周坊一带农民暴动的胜利,鼓舞了余江边境地区贫苦农民的斗志。画桥苏区红色政权所在地藤林杨家位于贵溪、万年、弋阳、余江四县交界处,地处怀玉山余脉,这里群山相连,森林茂密,山势险峻。大革命时期,在方志敏、黄道和邵式平的培养、教育和影响下,杨金阁、杨金快、杨子汉、杨子荣、杨吉太、杨范太、杨港太等一批贫苦农民踊跃参加了革命团,并先后加入了共产党,建立了杨家村党支部,杨金阁任党支部书记,是画桥暴动总负责人。党支部积极开展了“上名字”运动,组织农民革命团,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党的武装,杨家当时只有70来户人家,“上名字”的就有60多人。1929年8月中旬,受方志敏、黄道派遣,张焕登来到杨家检查指导工作,并召集村党支部一班人秘密开会,研究抓土豪劣绅举行暴动等问题,不幸走漏消息,国民党靖卫团和挨户团前来镇压,杨金阁不幸被捕,于大桥惨遭杀害,成为杨家村第一位革命烈士。9月4日,杨金快等再次组织秋收暴动,活捉“靖卫队”首领杨士鹏等。9月上旬,国民党戴岳旅一部及县靖卫团、挨户团清剿暴动区域,杨家被敌占领。11月,方志敏亲临余江指导工作,秘密来到杨家检查指导再次暴动准备工作情况,在杨家祠堂召开会议,并整顿了党组织和游击队,介绍了弋横暴动经验,布置了下步工作。1929年12月下旬,在方志敏、黄道及邵式平的亲自领导下,画桥山区爆发了以抗租、抗债、抗苛捐杂税为内容的年关暴动,江西红军独立第一团适时出击,杨家及锦北山区贫苦农民揭竿而起,终于取得了暴动的胜利。在随后数月中,锦北其它村庄及万年邻近乡村也都取得了暴动的胜利,陆续建立了一、二、三区和余万区苏维埃政府。至此,以藤林杨家及周边村为中心的画桥革命根据地正式创建。
三、红军创建、战斗、发展的依托地
1929年10月,画桥苏区将原区游击队改编为县游击队,队长李咸清。1932年1月,画桥苏区的余江县游击队又改编为红军赤警连(亦称第八连)。同年底,该连发展到近百人,有枪50余支。1933年3月,贵溪、余江、万年三县地方武装合编成贵、余、万独立团,编入红十军序列。各区苏维埃政府成立后,也相继成立了游击队,每队约20人,有步枪5至7支。1930年后,在画桥苏区还组织了不脱产的赤卫队、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武装。各种地方武装在对敌斗争中充分运用眺高、守夜、查路条、埋土地雷、建土炮台等斗争方法,有力地配合了主力红军反击敌人“围剿”的斗争。1930年8月初,余江县反动县长毛侃带领县警察队(靖卫团)到画桥苏区“清剿”,县城只有警备团300余人。县城地下党及时将这个消息和县城防务情况报告红十军。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红十军领导研究敌情后决定抓住这一有利的战机,攻打余江县城,以调动深入苏区的敌人,巩固贵、余、万苏区。10日深夜,红十军和余江、贵溪两县游击队从画桥苏区出发,分三路向余江县城进军,11日凌晨,一举攻破余江县城,全歼省警备团第三大队,击毙大队长章加禾,缴枪300余支,获银圆36担,打开敌监狱救出革命战士和地方干部83名。是日晚,又成功伏击了慌忙回师县城的反动县长毛侃所部,毛侃大部被歼,带着几个残兵逃上了云盖峰。红军在县城驻防三天后安全撤回苏区。红十军攻下余江县城的消息传到中央苏区,毛泽东、朱德十分欣喜,深感鼓舞,指示党中央《红旗日报》报道了红十军占领余江县城的消息。
1930年9月,省保安第四团邹效文部进驻余江,开始对画桥苏区进行大规模的“清剿”与“封锁”。画桥苏区军民积极开展“清剿”与“反清剿”,“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1931年1月中旬,画桥苏区游击队和赤卫队在红军的援助下,攻克了反动堡垒余干黄金埠,捣毁了余江黄庄区公所,迫使部分进扰苏区的敌军撤回白区。3月,县委遵照赣东北特委“苏区要进攻的巩固,巩固的扩大”的指示,划出一区的蟠象、三屋里等村与万年程源、虞坊、林店等乡组成余万区,隶属余江县,以帮助余干恢复失去的苏区。至此,余江(画桥)苏区下辖一、二、三和余万四个区。为了彻底打破敌人的围剿,拨去敌人扎在苏区咽喉上的钉子,4月10日,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及画桥苏区地方武装攻击驻扎在画桥横山徐家敌省保安第四团,消灭敌人一个营,缴枪数十支,俘敌20余人,大获全胜。史称横山大捷。
1931年7月,正是早稻收割季节,敌人对苏区开始了第三次的“围剿”。敌人每到一村便到处抢劫粮食和财物,毁坏庄稼,企图造成粮荒把苏区人民活活饿死。8月的一天,敌55师一个营和三四百梭镖队、挨户团,带着武器和抢劫稻谷的车子、箩筐等,像一群疯狗一样向画桥苏区扑来,准备抢割早稻。余江县委和红十军早掌握敌人的罪恶企图,红十军派出两个团从周坊赶到画桥,在画桥苏区地方武装的配合下,在画桥村打了3个漂亮的伏击战。这一仗是画桥苏区军民第一次与敌人正规军作战,但战斗只进行2个多小时便胜利结束。是役,共消灭敌军一个营,击毙敌连副2名,俘敌100余人;缴获长、短枪160余支,迫击炮1门,水机关枪1挺,其它弹药不计其数。残敌狼狈地从画桥苏区退回万年县城。画桥保卫战的胜利,是红军在赣东北苏区反击敌人第三次“围剿”斗争的一次较大的胜利,推动了赣东北革命形势的积极向前发展。画桥保卫战即史称画桥大捷。
1932年6月中旬,“赣东北剿赤总指挥”赵观涛调兵遣将,在赣东北苏区周围集结兵力30余团,准备对苏区进行第四次“围剿”。苏区党组织发动苏区的武装力量和各群众组织,配合主力红军打击白军。6月22日,红十军为策应赤警师的行动,给予敌第5师的一营敌人以迎头痛击,将敌完全击溃,缴获步枪60余支。11月,画桥苏区发动群众武装组织作战队,以游击战术袭扰和打击进驻苏区的敌人,赶走了进驻苏区王坊村的敌军。同月,画桥苏区三区的游击队和赤卫军在红十军的援助下,围攻猪母岭敌军,炸毁其三层碉堡一座,将其赶出了余、贵苏区的咽喉之地。画桥苏区军民一至四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为巩固和扩大赣东北苏区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四、火的洗礼中苏区文化的繁荣地
画桥革命根据地建立后,为尽快提高苏区军民的文化水平和文艺生活,余江县苏维埃政府把建设苏维埃的文化教育作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来抓。从1930年冬开始,在苏区先后创办了劳动小学(后改称列宁小学),识字班、俱乐部、读报会。俱乐部内设阅览室、弈棋室、歌咏队、体育队等。俱乐部的活动,主要是组织群众识字、读报、举行文艺晚会、出墙报、举办政治报告会、开展体育活动等。俱乐部还要组织文艺创作。凡激动人心的战斗场面,都组织业余作者,把它写成诗歌、剧本,到处演唱,以抒发胸中的豪情壮志,象《打鹰潭》、《打余江》、《打獭申岭》、《秋收起义》、《年关的斗争》等歌曲、诗歌、剧目等。县苏维埃还办了红色剧团,经常巡回演出。1933年1月,全县计有列宁小学2所、俱乐部4所,58个村子建立了读报会。学文化、办墙报、演新戏、唱新歌,画桥苏区军民文化生活丰富多彩。解放后,仅1959年余江县就征集到当时的红色歌谣就有40余首。
说到苏区文化活动,值得一提的是苏维埃大会堂即画桥藤林杨家祠堂。杨家祠堂始建于清代年间,后历经数次损毁又多次修复,是当年画桥及周边地区规模较大又较为精美的祠堂建筑,该祠堂建筑面宽16米,进深30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加上二层阁楼其实际面积还会更多些。由于杨家历史上连续出过三名状元,子孙后代都认为是祖宗在天之灵保佑,故杨家祠堂祭祖的香火鼎盛,方圆数十里也都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杨家祠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便捷又便于隐蔽,祠堂门前蜿蜒的道路四通八达,右边道路通余江(安仁)老县城;左边道路通万年县;正前方山路可经高公寨到达贵溪周坊及方志敏的家乡弋阳县的漆工镇等地。当年,方志敏、黄道、邵式平都先后来到杨家祠堂发动群众,并对这里可容纳五六百人的条件和可进可退的地理位置非常满意。他们认为这里既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迅速集结贵、余、万三县的力量,又可在遇敌情时迅速撤离分散隐入群山之中,是理想的苏区政权设置地和文化建设地。所以,后来画桥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一、二、三区苏维埃政府,余万区苏维埃政府和中心县委、少共县委办公地都设在藤林杨家及附近地区,红军印刷厂、红军档案室、红军宣传队驻地也都落户在杨家村后的山脚下。杨家祠堂也就自然而然地肩负起苏维埃大会堂与苏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重任。苏区重要的会议、大规模的军民集会以及几乎所有的大的文艺演出活动都在杨家祠堂举行。
该祠堂还发生过一起中央文史资料都有记载的重大历史事件,史称《悲壮的战歌》。1933年农历5月7日(即公历5月30日)晚,省苏维埃政府宣传队来到杨家祠堂演出,主要任务是欢送红军新战士入伍。会上,一区苏维埃政府主席陈庭耀首先讲了话,新兵代表也表了态,家属代表也发了言,扩红气氛搞得浓浓的。接着便由红军宣传队进行演出。那天,演出节目很多,也很好,最受欢迎的还是文明戏《年关的斗争》,因为这个剧本是方志敏同志所作,方志敏本人也经常亲自扮演剧中的张三。演出结束后,红军宣传队员都住在祠堂戏台两边的厢房里,宣传队员还在厢房板墙上挥笔留下了“日吃千家饭,夜住古庙堂”的豪言壮语。大约在鸡啼二遍的时候,突然枪声响了。原来是敌保安团将苏维埃政府和祠堂包围了,苏维埃政府干部首先与保安团接上了火。由于敌众我寡,我方又防不胜防,一区苏维埃主席陈庭耀、三区苏维埃主席陈文书以及刚从省苏维埃政府受训回来、尚未到任的二区苏维埃主席张长明先后遇难。刚参加红军的新战士既未佩枪,又未训练,大多光荣牺牲。在祠堂住宿的宣传队员,听到枪声正想转移,那些包围祠堂的白狗子却在外面喊叫什么快快投降,缴枪不杀。宣传队除了少数几个干部配有短枪外,其余的都是赤手空拳,他们准备以身殉职,同声高唱起了革命歌曲。省苏维埃宣传队员甚至挥笔在板墙上留下了“中气冲天苏维埃陈祖德”的绝笔。也许白狗子被红军宣传队员高亢雄壮的歌声吓着了,他们始终不敢冲进祠堂,穷在外面乱叫什么不投降我们就要放火了。宣传队员们也意识到不能坐以待毙,于是在宣传队长的领导组织下,分三路(即三个门)同时突围。虽然伤亡惨重(死了七人,伤了二人),其余的安全地撤回了省苏维埃政府。事后,人们才知道是余江县苏维埃的军事部长吴杞等三人“反水”做了叛徒,引来了白狗子。那晚其实是冲着省苏维埃主席方志敏来的。因为吴杞知道方志敏对杨家祠堂很有感情,多次来到杨家祠堂并亲自扮演《年关的斗争》中贫农团长张三。他认为那晚是省苏维埃来人,又是在杨家祠堂演方志敏写的《年关的斗争》,方志敏必来无疑。但方志敏那天正好有事没来,白狗子只好穷凶极恶地将扮演贫农团长的“张三”用枪托和棍棒活活打死在祠堂的戏台上。方志敏闻听悲壮的战歌事件后,痛心疾首。他在率领先遣部队北上抗日的前夕最后一次来到杨家祠堂,向画桥苏区的群众告别,他深情地说:感谢苏区群众对革命的无私贡献,大部队要北上抗日了,敌人将来扫荡,革命将处于低潮,但低潮是暂时的,胜利是必然的,村民群众可以不参加革命,但决不能背叛革命。在方志敏的人格力量感召下,红军走后,不管敌人如何疯狂报复,画桥藤林杨家村民始终没有出现一个反叛者,在册革命烈士高达42人,以至于解放时70余户的杨家仅剩30户,这是十分罕见的。
五、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红色旅游热地
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红色”是内涵,“旅游”是形式,是革命传统教育与现代旅游经济相结合与时俱进的结果,是依托革命文物发展起来的新型时尚旅游。实践证明,旅游和文物两者完全可以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依托革命文物发展红色旅游,可以大大促进革命文物保护事业发展。近年来,画桥镇党委、政府积极统筹思谋如何抓住红色旅游资源优势,科学编制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促进画桥革命文物保护与红色旅游全面深入、持续协调发展,使红色旅游成为寓教于游、更时尚、更贴近生活、贴进老百姓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以取得更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画桥镇地处余江、万年、贵溪三县交界处,这里光照充足、雨量丰沛、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滋润了这块秀美的土地。全镇105平方公里,辖7个村委会,一百多个自然村,总人口22000余人,拥有耕地面积2万余亩,山林面积10万余亩。山清水秀、景色怡人的大型水库锦北水库也地处画桥镜内,该水库始建于1958年,库容6723万立方米,淹没面积6000余亩,最高水深80米,平均水深20米,库区周边山林茂密,风景秀丽,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景色特别优美。水中鱼儿畅游,林中鸟儿欢鸣,农舍沐照在金色的阳光下,到了春天满山遍野开满了杜鹃花和五颜六色的山花,散发出清香扑鼻的鲜花之香,人们只要进入库区,就犹如陶醉在如梦如烟的山水画之中。特别是三面环水的枫岭头和四面环水的陈家山二颗得天独厚的山水明珠,山上四季花开,到处散发着植物和山花的清香,特别是到了炎热的夏天,气温比外部约低5-6度,清爽宜人,素有“小庐山”之称。画桥地处余江县最北边陲,但境内交通十分便利,四通八达,皖赣铁路、206国道穿境而过,境内有火车站,距国家级旅游区鹰潭市龙虎山、弋阳县圭峰都在30公里范围之内,北上瓷都景德镇不到100公里。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画桥这块洒满烈士鲜血的热土上,养育了善良淳朴的画桥人民,光荣的传统造就了勤劳奋进的老区人。近期,根据中央、省有关革命文物保护工作文件精神,为了讴歌先烈,以史育人,画桥镇召开了革命文物保护工作座谈会,结合第三次全国文物资源普查,对方志敏、黄道、邵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领导和开辟画桥苏区留下的近百处革命文物和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登记,同时,拟对贵、余、万中心县委及县苏维埃政府遗址、苏维埃政府大会堂遗址、少共县委旧址、一区、二区、三区苏维埃及余万区苏维埃遗址,鸿鹤嘴暴动遗址、象湾暴动遗址、横山大捷遗址、十七座红军土炮台、画桥苏区保卫战遗址、“造成红军铁军”、“日吃千家饭、夜住古庙堂”、“中气冲天苏维埃陈祖德”等红军标语、红军印刷厂、红军档案室、革命烈士纪念塔等革命遗址群进行全面保护,并积极打造红色旅游项目。充分利用锦北水库绝美的山水风光及散落分布在周边的众多革命文物遗迹,打造一条“自然风光革命遗迹革命斗争史展览休闲农耕文化‘红色旅游线路’”。他们以革命文物为旗帜,以农耕文化为主题,利用锦北水库等良好的自然环境、农事活动、农村生活、农家饮食等农业自然与文化资源,满足休闲者对农业体验相关的需求,农民增加了收入,城镇居民获得了休闲的满足,真正成为城乡互动、城乡互赢的模式。画桥红色旅游的初步开展,外地游客陆陆续续地前来参观游览,使画桥镇、村干部群众的思想意识大大地发生了转变。人们逐渐认识到,原来自己身边习以为常的革命旧居、革命旧址竟能引领众多外地游客来这里参观瞻仰,更能给他们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这是革命先烈们留给画桥人民的又一笔宝贵财富。镇、村干部的观念变了,以单纯抓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到重视红色旅游的协调发展;群众的视野也开阔了,从精心农耕到尝试旅游接待的各种服务。可以说,红色旅游的开展激发了干部群众对画桥这片红色土地的热爱,从而也激发了人们爱护革命文物、保护革命文物的极大热情。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樱在手,何日缚得苍龙?”毛泽东的这首诗让我们联想到红色画桥当年群山相连,红旗漫卷的沸腾年代,值得欣慰的是,革命先烈们的鲜血没有白流,长樱在手的画桥人民已经缚得了幸福生活的苍龙!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画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日子一天过得比一天好。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画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和经济建设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有理由相信,积极开展革命文物保护、精心打造纪念红色旅游项目,革命根据地画桥的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