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贺子珍是如何被关进疯人院

  ◎陈冠任

  一九三七年,毛泽东的夫人贺子珍一怒之下,离开了毛泽东,离开了延安。在组织的安排下,她来到了苏联。身在异国,她的生活并不安宁,后来竟被送至“疯人院”。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贺子珍》一书,披露了具体经过。现摘登如下——

  一九三七年底,贺子珍离开了延安,离开了毛泽东。

  在组织的安排下,一九三八年一月,贺子珍到达了苏联莫斯科。一九三八年六月,贺子珍生下一个男婴。孩子所在的托儿所,医疗的水平差得很,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能力很低。随着寒潮,伤寒流感袭来,托儿所几十个孩子全部交叉感染,贺子珍的孩子也传上了,不幸的是不久即转为肺炎。出生才几个月的孩子终于敌不过疾病,不久就死了。

  对于孩子的离去,当母亲的哪能不悲痛?贺子珍悲痛的程度却要比别人更强烈。几天里,贺子珍变了,她的乐观积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愁眉不展,时常泪痕斑斑的苍白的脸。

  当时,到苏联去学习的中国同志一般都不学习俄语,学校为了让大家了解时事新闻,每周几次由翻译读报,把重要的新闻念给大家听。一天,贺子珍听读报员读报,突然一条消息把贺子珍和所有学员都震呆了:

  塔斯社的记者在延安采访毛泽东,双方在窑洞里谈了很久。记者告别时已经是晚上了,毛泽东与他的妻子江青,踏着月色在窑洞外送行。

  这条消息不仅把贺子珍震惊了,其他知道毛泽东与贺子珍关系的学员都大吃一惊!大家一听到此,都忍不住转头去看贺子珍。随即,贺子珍离开了读报室。其实此刻,她的心里早已是翻江倒海卷巨澜。

  啊,毛泽东已经结婚了,润之,你真的结婚了吗?贺子珍呆呆地坐在寝室里,怔怔地抱着死去的儿子的衣服,不想说话。这打击的沉重与她失去小儿子的沉重交织着,她的精神变得恍恍惚惚,迷糊时脑袋一片晦暗。贺子珍本来就有失眠的毛病,现在更是几乎彻夜不眠。

  一九三九年周恩来和邓颖超一起到苏联治病,毛泽东托他们给贺子珍带去一封信,毛泽东的信很简短,一开头称她贺子珍同志,而不是过去惯用的称呼:子珍。毛泽东在信中写道:

  你寄来的照片已经收到。我一切都好,勿念。希望你好好学习,政治上进步。我们以后就是同志了。

  这封信实质上是毛泽东向贺子珍宣告:他们的夫妻关系从此结束了。

  贺子珍收到这封信后,她最后的一丝幻想和希望完全破灭了,她流泪了。她的第一根精神支柱是小儿子,已经倒塌了;现在,丈夫这一根精神支柱也完全倒塌了,生活对她来说,太残酷了!儿子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她刹那之间感到前途一片渺茫。此时,贺子珍才三十岁,遗憾的是,她走不出这个情感的围墙,也走不出一个潇洒的自我!

  贺子珍在苏联的情况传到了延安,作为相处了十年的毛泽东自然了解贺子珍,于是决定让他与贺子珍生的女儿娇娇前去苏联。四岁的娇娇一路颠簸来到了母亲身边。

  由于天气太寒冷,娇娇在儿童院里得了肺炎,贺子珍再三要求探亲,都被拒绝,待到儿童院通知她来见娇娇 时,娇娇已躺在太平间。贺子珍不顾儿童院领导的阻拦,把娇娇抱回了家。她用自己的身体温暖着女儿,娇娇终于醒了,终于渐渐康复了。

  一天,国际儿童院的院长来了,找贺子珍谈话:“娇娇的病已经好了,可以回到集体中生活了。”贺子珍一听急了,连忙解释说:“不,娇娇的病还没有完全好,现在还不能回到儿童院去。”院长听了贺子珍的话后,轻蔑地说:“你不劳动,不干活,难道让我们来养活你们这些懒家伙吗?”贺子珍一听,立即反驳说:“我从来不偷懒,没少干事情。我的口粮都是自己用劳动挣来的,没有吃白饭。”“你是想待在家里带孩子,不干活!你这个懒虫……当心我把你送到疯人院……”院长气势汹汹地威胁。

  在这位院长看来,贺子珍再也不是苏共兄弟党的领袖的夫人,而是一个被遗弃的女人!贺子珍的反抗更让他怒不可遏,歇斯底里了。他是国际儿童院绝对的权威,从来没有受到过别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批评!他马上用俄语叽哩咕噜说了一大堆的话,越说火气越大。他到底都说了些什么,贺子珍没有完全听懂,但最后两句话听懂了:“你是不是发疯了,当心我把你送进疯人院。”

  贺子珍万万没有想到,这场争吵竟然导致了最严重的后果!

  一天,贺子珍正在拼命赶织毛衣,突然响起了敲门声。一群穿白大褂的彪形大汉冲了进来,见到贺子珍,一句话不说,就抓住她的手臂往外拖。贺子珍说:“你们是干什么的,凭什么来抓人?”“精神病院的,让你去住院。”其中的一个大声说道。

  贺子珍被抓进了精神病院后,第一天,就被剃光了头发。贺子珍激烈地反抗着,大声地抗议说:“我没有精神病!”

  但是,这里谁也不与她讲道理,一个个像聋子似的对贺子珍的抗议充耳不闻。最后,贺子珍没有办法,哽咽着说:“我还有一个生病的女儿,她需要我来照顾,求求你们,把我放出去吧,我是一个正常的人呀!”

  “这个精神病人说话还合情合理。”一个年轻的女医生忍不住说道。

  “什么合理不合理?!不要乱说!”当官的呵斥道。

  就这样,贺子珍就整天与那些手舞足蹈、胡言乱语的疯子、癫狂者生活在一起了。

  贺子珍被医生以精神病人对待,但她并不甘休,继续申辩,然而,对于她的申辩,医生们只当作是一个精神病人在说话,不予理睬。而且,她诉说得越多,反抗越激烈,医生们越发认为她脑子不正常,强迫她服用大剂量的镇静剂,强制给她注射针剂。结果,服用了这些药以后,贺子珍这个本来挺正常的人很快四肢无力,眼皮沉重,神智昏迷,没日没夜地睡觉。即使醒过来,脑子也是一片混沌。渐渐地,贺子珍饭也不想吃,话也不想说,人也不想动,甚至连女儿也懒得去想。

  从此,贺子珍完全过起了精神病人的生活。每天,像其他病人一样,她被医生们按时喂药、注射,这些药物又让她处在神智不清的昏睡状态中。她就在这样的昏睡、清醒不断的往复中,过着日子,昏迷时,她不知道是何时走进了这个有着铁门、铁窗的牢笼,清醒时,她不知道自己还要在这里呆多久,而且不知道外面是什么年月。偶尔想起亲爱的娇娇时,她觉得像梦一样恍惚而遥远。

  贺子珍毕竟是一个正常人,有着正常的思维和头脑,时间一长,她发现了一个问题,这就是医生给她服药有一个规律:当她表现出不服从,不听指挥,或者抗议、申诉时,那些穿着白大褂的“医生们”,就强迫她服用大剂量的药,甚至捉住她按在地上进行静脉注射,这样,她昏睡的时间也长;当她静静地不说话时,他们注射和服用的药量就少。由此,贺子珍认识到,保存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装出一副驯服、听话的样子,承认自己的确有病,医生护士怎么说就怎么办。

  为了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贺子珍决心“配合”医生。于是,在医生面前,她再也不提要出院,也不说要回家,而是老老实实地接受医生安排的各种治疗。果然,在以后的日子里,医生对她也改变了态度,他们对她说话和气多了。一天,贺子珍瞅准一个机会,对医生说:“大夫,我天天睡眠很好,也不觉得心烦意乱,是不是光吃药就行了,不要打针了。”

  贺子珍彬彬有礼,医生们点了点头,上报上去,上面很快同意把她的针药停掉。

  贺子珍毕竟是正常人,而且还是一位很聪明的女子。她知道吃那镇静药对身体伤害极大,停止针药后,她的第二步就是想办法不吃药。但是,在医院里,护士要亲眼看到病人把药吞下去,并张开嘴检查过后才离开。贺子珍为了躲避吃药,她每次吃药时,一放进口里,就迅速把药放到舌头下面,或者把它留在面颊边,装作用开水送下去了。等护士走开,再把药吐出来。吐出来的药,她不敢随便扔,而是藏在身上,上厕所时,她悄悄地用水把它冲走。

  不久,贺子珍向医生诉说她的腰疼、腿疼或胳膊疼。她这样做,一是给医生找点事情,二是让医生看到,她的知觉、感觉一切正常。为此,医生开出处方让她去做物理治疗。贺子珍三天两头要到理疗室去理疗,这样就被允许走出病房,于是,她活动的天地扩大了,她看到的东西也多了。

  渐渐地,她发现,自己是被关在“文疯子”的病院里,里面住着的人,有的是真有病,有的也是像她那样被诬陷为“疯子”强行关进来的。不远处是“武疯子”院,那里的“武疯子”,就是动手动脚的,他们有的被用绳子捆在床上,有的绑在柱子上,不断嗷嗷地大叫,声音凄厉、刺耳,可怕极了。

  贺子珍生活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过着非人的生活,多么想早一日离开这个如同地狱一般的地方啊!

  终于,有一天,一个医生来了。他对贺子珍说:“你的病已经好了,可以出院了。”贺子珍听了医生的话,非常高兴。她可以出院,就有希望回国了。但是,这位医生又说:“不过,精神病院有规定,病人出院要有人接,有人担保。”这对于贺子珍来说,又是个新的难题了,她到哪里去找担保她的人和接她的人呢?自从进了疯人院,她就与世隔绝了,没有人来看过她,她也不知道现在还有哪些中国同志留在苏联,他们现在住在哪里。并且,她身无分文,连买一张邮票的钱都没有。

  但是,这些并没有难倒贺子珍。一天,她瞅准机会,对一位态度比较温和的女护士说:“护士小姐,我现在想给外面的朋友写一封信,可是,我身上没有钱,你能不能借给我一张邮票、一张信纸和一个信封,等我出院后,一定还你钱。”

  护士小姐被贺子珍那诚挚的话打动了,她笑着说:“你太客气了,这点小东西,还还什么钱。”

  贺子珍很快写好了信,她绞尽脑汁,想了几天几夜,还是找不到一个人。信发出后,贺子珍觉得生活重新有了希望,每天都在盼望中度过精神病院的时光。然而,每天她的希望都落了空,并没有人来接她,也没有人来探望她。

  转眼之间,岁月流逝到了一九四六年。

  夏天,王稼祥同他的妻子朱仲丽来到了莫斯科。王稼祥和贺子珍是亲密的战友,他们曾一起经历过长征,又一起在苏联工作过。于是王稼祥决定寻找她的下落。可是,打听了好久,都不知下落。

  一次他无意中从留学生的谈话里获悉:久无音讯的贺子珍竟然被关进了伊万诺夫的精神病院,与世隔绝!他大吃一惊,一方面把这令人震惊的消息报告毛泽东,一方面立即与苏联有关方面进行交涉。

  几天后,苏联方面回答说:“是有一个叫贺子珍的人住在伊万诺夫城精神病院,她神经不好,医生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她的女儿在她进了精神病院后去了国际儿童院上小学。”

  “她的病很严重吗?”王稼祥听后,严肃地问道。

  “是狂躁型的,生活不能自理。”苏联的联络员回答。

  “请转告上级,我想把她接到莫斯科来见一面。”王稼祥说道。

  联络员听了王稼祥的话答应转达。一周后,他回复说:“贺子珍不便来莫斯科。”

  “我们一定要见她一面,最好连小孩子一起见,一起送到莫斯科来。我有医生,我们要亲自检查她的病情。”王稼祥严肃地说。

  联络员走了,十天以后回来,告诉王稼祥夫妇说现在不能见面。王稼祥仍坚持自己的意见,一定要见贺子珍一面,并对联络员说:“如病情严重,见过面后仍然送她回疯人病院。如果不严重,我准备请示国内,把她送回国去。现在,我们东北的好几个城市已经解放,有了好的医疗条件,我们可以继续给予治疗。”

  在王稼祥夫妇的催促下,联络员只得又再次请示了上级,可能是有关方面已意识到了当年关押贺子珍是出于一种报复的迫害,因此仍没有给予答复。

  王稼祥曾一度担任过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与苏联高层人物熟悉,且能说一口流利的俄语,经过他的多方努力,苏联政府才同意让贺子珍离开精神病院,返回莫斯科。

  贺子珍到了莫斯科,在共产国际大厦旅馆,两年多没见面的女儿也在这里!顿时,贺子珍因为这突然的惊喜昏过去了。

  母女俩悲喜交集。当母女两个的情绪平复下来以后,她们被送到王稼祥夫妇的住处。

  双方坐下后,王稼祥问及她的近况,贺子珍表情淡漠,有些迟钝地回答说:“我睡得好,也吃得好。”“你觉得哪里不舒服吗?”王稼祥见贺子珍口齿木讷,不知道这些年的疯人院生活已经把她折磨得没有了正常人的生活,她现在还没适应过来。

  “我有些心烦。”贺子珍说。

  “我现在口齿不顺,好几年没讲中国话了。小孩子同我讲话,一半俄语,一半国语。我只能在生活方面讲几句简单的俄语。”贺子珍的口齿和脑筋慢慢地开始转向灵活,说话也开始多了。王稼祥对贺子珍说:“请你好好休息,把身体养好,一有机会,带你回国。”

  经过几天对贺子珍的观察,苏方同意了这个结论:贺子珍的神智完全正常。就这样,贺子珍不再重回精神病院了。她终于成了一个正常的自由人,得救了。

  贺子珍重新振作起来了,她变得开朗起来,笑声也多起来了。因为在精神病院时,贺子珍几乎不说话,所以她刚到莫斯科时,说话还有口齿不顺的现象。三四天后,她的语言变得流畅,思维也变得敏捷多了,那呆滞的眼神、迟缓的动作,几乎看不到了。

  一天,在莫斯科的蔡畅也来看望贺子珍。她们与王稼祥夫妇坐在一起,王稼祥对贺子珍说:“子珍,你已经有了自由,有了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了,你今后打算怎么办?”

  “回祖国去!”贺子珍这时没有一点犹豫,这句话几乎是脱口而出的。这是她早已深思熟虑的决定!

  “你的决定很好。”王稼祥听了贺子珍的回答十分满意。他说:“那,我们一切还是经过组织手续来办吧。”

  作为党的高级领导人,王稼祥考虑问题很全面,他对蔡畅说:“子珍回国是要先向党打声招呼的,因为这事关系到毛泽东的家庭问题,必须请示毛泽东。”

  于是,他立即起草了一份电文,把贺子珍目前的情况以及她要求回国的意见,详细作了汇报。电报直接打给毛泽东,上面写了“请毛主席批示”的字样。

  不久,毛泽东的复电来了,只有四个字:“完全同意。”

  王稼祥收到回电后,立刻通知了贺子珍。贺子珍兴奋极了,她对王稼祥说:“谢谢毛主席给了我回国的机会。”

  但是,当贺子珍与王稼祥商量回国之事时,她的心里不只是一个娇娇,她说:“要回国就一起回国,最好把岸青也带着走。”这时岸英已经回国了,而岸青耳朵有点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将他一个人留在苏联,让她不大放心。王稼祥同意了。

  贺子珍终于回到了国内。

  鲁迅的“遗言”

  鲁迅在病榻上勉力完成散文《死》,并在该文稿上立下了著名“遗言”:一、不得因为丧事,收受任何人的一文钱;二、赶快收殓,埋掉,拉倒;三、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四、忘记我,管自己的生活——倘不,那真是糊涂虫;五、孩子长大,倘无才,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文学家或美术家;六、别人应许给你的事物,不可当真;七、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施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