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从春晚想到文化繁荣的条件

  ◎陈四益

  一

  说是要繁荣文化了,还有了文件。能够想起文化,是好事。但是,文化的繁荣,单靠文件不行。起草一个文件不难。成立个起草班子,领导指示,罗列大纲,梳理材料,分工撰写,几易其稿,讨论通过——有几个月,最多半年,就可以完成。但是,要让文化繁荣起来,单靠文件,很难有效。想想这六十多年间,与文化相关的文件有过多少,结果如何,就可以明白。

  二

  文件通过不久,就有了文化繁荣景象的报道,造势而已。其实,不造也罢。如果这样容易就成就了文化的繁荣,还用得着花力气发文件么?这点道理略有头脑就懂,偏偏有些媒体,不,准确说是有些人不懂,不知他们是真相信还是假奉承。

  三

  一台春晚,年年盼,年年骂。要说策划者不努力,也真有点冤枉。大腕儿云集,品种齐全,舞台华美,灯光奇幻,“银子”花得如淌海水,可观众就是不领情。何故?比起三十年前,哪样不及?何以那几年的春晚场地简陋,花钱俭省,服装随意,灯光不过照明而已,但就是能牵动人心,引起共鸣?可见,以为只要掏“银子”,就能堆出一个繁荣的文化,说得好听些是对文化发展的一种误读,说得不好听则是对文化的无知。

  四

  或曰:那时的春晚,就是一个联欢会,现在应当回归联欢会的形式。今年春晚,据说已经回归,但似乎骂声依旧。

  或曰:年年春晚,观众都疲了,再好的节目也提不起劲儿。但何以取消春晚的建议并未得到观众广泛的回应?

  或曰:弄了三十年,脑汁绞尽,点子想完,玩不出新把戏了。然而,生活在前进,需求在增加,矛盾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作为社会生活反映的文化艺术,怎么会水尽山穷?

  五

  种种迹象显示,文化的创造力正在消褪。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也就是春晚刚刚举办时,整个社会刚刚从文化的禁锢中走出。虽然还保留着过去的惯性,羁绊仍多,但文化界都有一种解放、舒畅、恢复创造的冲动。一面是对过去的反思与揭露,一面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那时春晚的节目正是这二者的交响。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呈现了春晚场内场外群体性的互动。或者说,春晚的节目拨动了民众的心弦。哪怕节目比较幼稚,哪怕表演并不精致,但观众认可,观众高兴。那时的为政者,无论对过去的反思或对未来的希望,大多与民同心,因而也能与民众同乐。

  但是,这样的创造热情,这样的创造力,而今不再。能与民众心意相通的创作者、表演者渐稀,即便有,能够欣赏这样作品的为政者也同样日益稀见了。

  六

  文化创造力的强弱,是文化繁荣的首要条件。

  文化创造力需要培育。培育文化创造力的首要条件,就是解除思想禁锢。这一点,“文革”结束后的那段时期可以证明。十年“文革”,几乎窒息了所有文化创造,连《创业》与《园丁之歌》这样尽力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都要列为批判对象,剩下的也就只有反复高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就是好来就是好”这种青皮无赖“莲花落”式的所谓创作了。

  这种文化禁锢一朝打破,文化创造力便喷薄而出,造成那一时期文学艺术、学术研究的全面繁荣——虽然那时经济处于崩溃的边沿,但文化的发展并不与经济同步。

  七

  回观中国历史上几个思想文化异彩纷呈的时期,如春秋战国时期、魏晋时期、唐宋时期、“五四”时期,大致都有一些共同特点,或是思想文化禁锢相对乏力的时期,或是受外来文化冲击并与之互融、吸纳,从而丰富或改造了传统文化的时期,或是二者兼而有之的时期。这样时期的共同点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有较为宽泛的思想自由度,因而能够突破或部分突破已经固化的社会主流思想。而这些时代在经济上、政治上却并非定是稳定、发展时期。

  远的不说,就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源头的“五四”时期而言,尽管年年纪念,许多身居高位者也都发表过演说,要继承“五四”传统。但却往往忘却或有意回避了那时新思想传播的条件。没有这样的条件,侈谈文化繁荣,有如临渊羡鱼,必致无功而返。

  八

  中国的传统向来是天人合一,君师合一。天子既是人间之王,又是天之骄子。不仅是政治领袖,也是思想领袖。所以,皇帝的话就是天降纶音,从来是不会错的,是一切思想是非的评断标准。“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到”。于是,创造思想或创新思想的权力完全掌握在最高统治者手里,其他人则都被剥夺了创造的可能,只需重复上面的意旨,稍有不合,便成异端,而对思想异端的惩治历朝历代都是很严厉的。

  这样的传统很对统治者的口味,所以几千年来基本格局都不曾改变,文化的创造力因此而衰退,只有为圣人立言的八股制艺成了谋求官职的敲门砖。

  九

  思想、文化的创造力被遏制,乘势而起的便是文化的商业化。商业化的文化也可以造就“文化”的表面繁荣,但不会有新的文化创造。商业化的文化繁荣不会触动思想创造的“警戒线”,但却可以给操纵者带来丰厚的报酬,因此上头不加干预,下头乐此不疲,遂成一时风气。

  “旅游商业文化”带来了古迹和环境的破坏。远的不说,只要看看最近十几年江南古镇成了什么模样就可以明白。

  “收藏商业文化”推动着文物的爆炒价格,投机获利,并因此带来疯狂的文物盗掘和地下文物的大破坏。一些国家文物研究人员,为此推波助澜。过去文物界一些好规矩,如台湾至今仍沿袭的国家博物馆研究人员不得私自参与鉴定、买卖、收藏文物等活动,在大陆已荡然无存。张伯驹那样的文物收藏家而今何处能觅!

  教育文化、出版文化的商业化,也使教育、出版乱象纷呈,论文造假,学历奉送,校长作秀,教授骂街,抄袭剽窃,令人叹息。

  如果真要文化繁荣,就应该探讨如何造成文化繁荣的条件,并努力在造成思想上、政治上、法律上、教育上、制度上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环境,鼓励思想的自由和学术的独立,鼓励创新,鼓励争鸣,激发文化的创造力并确立文化创造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评价体系。着力点不在一统思想,而在鼓励新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文化创造。

  十

  文化要有品格。应当鼓励独立研究,独到见解,独创成果的创造性文化;不鼓励人云亦云,跟风转向,阿谀迎合的低俗文化。文化的领导者,不要企图充当文化创造的“导师”与“裁判”,而要甘当文化发展优良环境的设计师和保护者。

  中国应当也能够对世界文化有更大的贡献——如果能有一个优良的发展环境。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