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对任何历史时期的中国人来说都是人生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件事情。许有根的崽要结婚,娶的是荞麦岭陈二福的女儿,日子都定下立来了,然后就是抓紧时间忙结婚摆酒的事情。许有根和陈二福都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都要求按“老法”来办喜事。那个时候的年轻人结婚虽然都提倡并也愿意接受一切从简,但是按照“老法”办事还是有一定的程序要走,结婚摆酒是忙在明里的事情,对老人们来说更是面子上的事情,尽管没有什么“排场”要摆,但是形式还是要讲究的。
结婚选择一切从简,一般都是当时自由恋爱的或者是由于革命需要走到一起的年轻人经常选择的。自由恋爱的青年男女往往因为蔑视“门当户对”的老思想,找自己喜欢的对象结婚。他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用新思想反驳旧思想比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套,因此也往往得不到双方家庭的赞成和支持,也顺势免去许多繁琐,双方互赠一本《毛主席语录》,各卷自己的铺盖卷走到一起,成立家庭。由于革命需要走到一起的,他们结婚之前基本上都是由“组织”充当“介绍人”并且有组织上审查认定为革命伴侣。这两类都不需要结婚摆酒走形式,最简单的一种是在单位的工会主席证婚下,由单位帮忙领取结婚证,然后邀请身边一起生活和工作的同志们坐在一起吃点喜糖。如果得到同志们馈赠新婚礼物的话,会准备一些“面票”,一般是森泰楼的肉丝面票,分发给同志们做回礼。
按照旧式,也就是“老法”结婚成家的确实是比较繁琐。首先是要“请媒人”,一般是媒婆,也有“男媒婆”,但极少。媒婆的责任主要是帮助男方家庭向女方家庭传递娶亲信息的,这个环节叫“提亲”。提亲的过程当中还顺便帮南方家庭更细致地了解女方的家庭情况:经济收入如何?生活负担重不重?女孩子以前是不是有什么“不轨”隐瞒得没有发现?对方如果认下这么亲事,需要多少彩礼?迎娶女孩子进门对方有什么一定要求的规矩要讲?等等等等,都直接由媒婆出面去了解回头再转述给南方听。听完以后,是不是因为得到的信息和以前的判断不吻合?是不是要放弃?如果缺适合自己了解的信息相差无几也觉得合意的话,什么可以应?什么无法应?什么可以完全同意什么需要商量?再由媒婆去说,所以这个媒婆起的作用不少——一个伶牙俐齿的好媒婆能帮男方省下来很多费用,一个贪婪的坏媒婆从中刮走大量的油水都是屡见不鲜的。一般男方相中的儿媳妇基本上都能最后娶进门。媒婆也会特别卖力,摆酒的那天她不是上座也能在上座的侧席就座,可见非同一般。
提亲成功以后,还是媒婆帮着当中张罗,按照女方和男方最后的商定的条件敲定一个日子,双方家长携子女见面吃顿饭,这个形式叫“订婚”——这个订婚比旧社会要从简得多。男方一般还是会沿袭“老法”当场给未来的儿媳妇一件东西:或是一枚老金戒指或是一对新制的镯子。这些东西都是偷偷地给,一是不显山露水,二是不能背了旧思想的包袱。这次饭桌上还是双方家庭给媒婆敬酒的场面比较多,年轻男女彼此都见过面了,都不用正眼看对方,想看的话也是偷偷地看一眼,都比较害羞,给对方留一个好印象。吃过这顿饭,就算是订了亲,彼此也算是亲家,但是孩子们还不能“改口”,改口一定要等到正式“过门”了以后。定亲定得早的话,还要一年三节“提篮子”——“提篮子”是南方提给女方家庭。春节、清明、中秋是一定要“提篮子”的,里面放几包果品,割一刀肉,另外还要抓一只鸡,所有的物品都贴上红纸,篮子外面再盖一块红布,由未来的毛头女婿自己提着篮子过去。有的人家不管是个什么节日都会安排“提篮子”。“提篮子”也是一道坎,提得女方不满意,很可能吹掉订婚时的约定,所以男方一定要慎重而且大方,至少女方挑不出毛病才行——即使提了满满一篮子,未来的毛头女婿还要不断地说道歉的话,比如“莫嫌少”啊、还有“过段时间还过来”呀这种话,说这些话的时候绝对不能因为害羞堵了喉咙或者塞住了牙,要说的利索和干脆,也都是男方父母再三叮嘱过的,所以一般都不会忘,一进得门来就要说出去大家听的,最好让隔壁邻居也听到,这样女方家庭会很有面子。
“提篮子”没有什么意外,一切都很顺利,娶亲过门的日子眼看也就要到了。男方女方都开始张罗“接亲”——如果按照许有根和陈二福事先的约定,其实女方并不要张罗太多什么。女方的陪嫁事先都陆陆续续准备好了。只要等到接亲的那一天全家老少换一身新衣裳,请个会梳头的姨娘来帮“新娘子”梳头就齐了。主要还是男方需要操心的事情多,篮子都提了一年,最后这些事也不算什么事了——一点一点都准备起来就好了。首先是敲定摆酒的事情。先要请厨师,“恭和圃”、“森泰楼”的大厨就算请得来花销也不少,可以不考虑,女方也没有要求,四三二一厂的师傅手艺不错,配菜也有水平,不会浪费买来的菜料,工钱也不是很高,能定下来——几道菜?什么菜谱?买什么来配菜?几点烧水?几点摆案?几点少活?几点架锅?几点上菜?几点开席?统统要商量……4321厂的师傅不止一次替人侍弄酒席,听他的就行。其次就是“借位子”,结婚要摆酒,必须要有位置,于是整个园子的人家这里要来打招呼,一般借用左邻右舍的大厅,顺便借他们家的桌椅板凳,场面大的话,院子当中除了设灶炒菜,还要添加大圆桌——遇到平时因为晒衣服或者鸡毛蒜皮小事吵过架红过脸的邻居,在这时也要厚着脸皮过去说话,实在不好意思就请双方都关系比较好的第三方来“借位子”。到场的人数如果正好安排在大院子里的话是再好不过,如果不够还要到隔壁院子里面去想办法。再次是落实一班人马“托盘子”——女方家里出几个人,男方家里还要添加几个人,完全要看有多少盘子要托——“托盘子”一般由年龄较小的孩子们来做,再就是新郎新娘的同学好友——结婚,男女双方为一对新人准备生活用品在“接亲”的当天都要放在“托盘”上“当街游行”。八斤重的棉被可能会有三床、新郎新娘的新鞋子至少各一双、衣帽手表、马桶痰盂、红枣花生核桃糖果、烟酒……浩浩荡荡一溜人马,事先全部送到荞麦岭女方家,等到“接亲”开始,首先从哭得死去活来的丈母娘手里接出新娘子,而后“托盘子”的在后面跟,鞭炮声中熙熙攘攘的人群里“托盘子”非常重要,因为沿街的人家都要盯着盘子里的东西说长道短,那个时候,只要有结婚的,沿路就会围观很多人,送亲接亲的队伍不是他们围观的对象,一是看新娘子,长得好看不好看?二就是看“托盘”东西置办得多不多。
新郎新娘都带了小红花,一眼就看得出来,也走在最前面,从荞麦岭出来,便乘上一辆准备在街口接亲的车,开得很缓慢,和“托盘子”的队列保持一定的距离,一直到男方的弄堂门口,新郎和新娘等鞭炮声响再下车,鞭炮响起来的那一刻还要散糖,新郎新娘下了车,在前面走,后面跟着人一把一把地把糖果抛向高空,走几步散一把,惹得孩子们一路跟,抢喜糖、钻裤裆,热热闹闹。此时弄堂两旁已经围满了人,主要是看新娘的长相和托盘的东西,议论纷纷。院子里,客人基本上都到了,好奇的离开座位也去看;懒一点的只管抽烟说话等开席。新郎新娘出现在院子门口的时候,达到高潮,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样子,架在院子当中的大锅热气腾腾地冒着烟飘着香,姨娘舅妈三姑六婶配合着大厨装盘分菜,堂兄堂弟表姐表妹端盘送菜,都是喜气洋洋的样子——民间的人结婚舍不得轻易从简,估计还是有原因的。
结婚的酒席这就算正式摆开了,整个院子七八户人家,屋里屋外,好像成了一个整体,就像是一个大户人家一样——原本住在这个院子里的人都自觉地躲到自己家里的房间里,只派一个代表坐上酒席,这一桌比较冷清,都是平常低头不见抬头见的邻居,也没有什么话说,仅仅是评介一下新娘脸蛋上的那颗痣端正与否还有腰身的粗细以及P股的大小未来是生男还是生女……热闹的是男女双方的亲戚朋友,喝酒划拳人声鼎沸,仿佛在自己家里宴请客人一样。等到新郎新娘一起来敬酒的时候达到高潮,整个院子里此时也灯火通明,都有机会在一米之内细看新娘的美丑。新娘从头到尾都笑盈盈的,以水代酒;新郎就不行了,喝得够多接二连三的出洋相换取“哇”声一片。一直等到每个桌子的客人都酒足饭饱逐渐散去,那些姨娘舅妈三姑六婶堂兄堂弟表姐表妹在开始收拾各家各户的桌子,此时户主也打开了房门走出来一起帮着做些事情。结婚摆酒摆到这个钟点基本上就是到了尾声,原本不属于自家的凳子椅子也被搬走了,自己家里的地自己重新扫一遍;也烧一壶开水,重新洗一遍自己家的圆桌面。许有根这个时候拿了烟满面红光地各家各户道谢“添麻烦添麻烦”……院子中间的锅碗瓢盆声一直会持续到很晚,院子当中的大汽灯还一直亮着,各家各户都息了灯在飘满酒香和鞭炮香的晚上睡去。直到第二天各家各户开门的时候,许有根拿着糖包挨家挨户地再三道谢……
这是那个年代结婚摆酒的故事,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人结婚摆酒方式也进行了改革。一般是选择在酒店,叫着“包婚宴”,有专门的讲究,后来有的酒店还有司仪服务、录像服务,从此结婚摆酒这种事情也就不必“扰民”,更不必挨家挨户“借位子”欠人情。而且他们结婚“摆酒”还要赚钱的,请多少亲朋好友?一共多少桌酒席?哪些人可以顺便请过来?按时下结婚送礼能收到多少礼金?等等等等都事先算计好了。结婚摆酒选择在什么样酒店?一桌酒席费用多少?结余多少?等等等等也事先算计好——结果一般是能算出“净收益”的。结一次婚的能赚钱,结两次婚的赚再婚的钱,结三次婚的还能赚到三婚的钱——都是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