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流浪记》中,三毛的性格非常仗义,拥有很多朋友,像一支雄壮的队伍在大街上走来走去。王龙基也是这样,他出色的人格赢得了众多朋友的喜爱。
解放后,王龙基依然活跃在电影界。先后参加了《母亲》、《万家灯火》、《怒吼吧中国》等影片的拍摄。
1951年,王龙基在赵丹执导的第一部影片《为孩子们祝福》中担任主角。电影放映后,在北京引起强烈反响,一位传奇的军官因此成了他的朋友;此后不久,爸爸为电影《不夜城》作曲;以后,王龙基跟随爸爸进京定居,不久又回到上海。在行知中学结识了一个女友。这三件事,这就是后来王龙基在“文革”中有声有色地“演”出全武行的背景。
1955年,王云阶先生回到上海组建上海电影乐团,王龙基也到上海读书。演完三毛之后,他变得更加要强,事事都要争个第一,学习成绩第一,文体活动也总是第一。在初一的时候,他是全班第一个入团,高中时担任了学生会文艺部部长。1960年,他考上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电影文学系。在达式常、朱曼芳等高年级同学的关心帮助下,他进步很快。入学不久,就被学校评为学习雷锋积极分子。1963年,福州军区政委刘培善中将来到上海,找到市委书记陈丕显,说:“阿丕,我的前锋文工团急需创作员,帮我找几个好样的。”老战友陈丕显就向他推荐了刚刚毕业的王龙基、黄海芹(黄佐临之女)、孔祥玉(孔罗逊之女)三人。将军二话没说,给三个优秀学生穿上军装就带到了福州,生怕别人给抢去。
入了伍,王龙基是个出色的军人,他先后与别人合作写了两个剧本,被授予军区的模范共青团员。他本来可以一路红下去,但是“文革”来了。
全国批判电影《不夜城》,部队也不例外。有人指着鼻子对他说:“这个电影是你爸爸作的曲,你要说清楚,你要带头批判。”王龙基一点也不示弱,他针锋相对地回答:“没有什么好说的,也没有什么好批判的,《不夜城》的曲子是组织上指定我爸爸写的。”因此,他被骂成“黑窝子里长大的,爸爸妈妈叔叔阿姨都是黑帮。”
穆宗尧叔叔是一位很传奇的人物。王龙基和他结识在1953年,那年,穆叔叔领着一群孩子去看了电影《为孩子们祝福》随后,他认识了王龙基。两人结成了忘年交。那时,王龙基父亲在中央电影局担任音乐处副处长,徐韬担任中央电影局办公厅主任。他的儿子徐伟杰和王龙基从1947年起就是好朋友,他们经常结伴去穆叔叔南池子的家里玩。周六、周日还住在他家里。
有一回,王龙基因学游泳患上了中耳炎,是穆叔叔多次带他去医院才治好的。穆叔叔的居室与众不同,房间里全是蓝色,蓝色的墙壁,蓝色的灯泡,整个房子的布置,也好像是身处在田野、草原和森林中。
穆宗尧十几岁就参加革命,在革命的大熔炉中成长。他长期担任王震将军的秘书,刚解放就是部队师级干部。他曾穿着细呢料军装,参加天安门观礼台观礼。后来,他又担任国家体委荣高堂的秘书。他荣获国内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枚勋章。1955年,被王震调到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担任州党委委员兼宣传部长。
王龙基问过穆叔叔为什么不结婚,他说曾经有过一个恋人,后来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就再没有谈过恋爱,一直孤身一人。但他非常喜欢孩子,无论什么时候,他身边总围绕着不少孩子,对于有些家庭条件很差的孩子,他关心他们,并经常资助他们的生活和学业。
“文革”期间,穆叔叔被打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遭受了残酷的批斗。当时,王龙基在福州军区前线文工团担任创作员。一天,团部找他谈话,说博尔塔拉州来了一份公函,要王龙基揭发“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走资派”穆宗尧毒害少年儿童的滔天罪行。当地还举办了一个穆宗尧毒害青少年罪行的展览会。王龙基吓了一跳,“这么好的人怎么也会被打倒了?!”王龙龙基把自己和他的交往,以及他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如实写了出来。结果,那些人说:“这哪是揭发材料,这完全是在美化走资派。难怪他在这么多孩子中最喜欢你,你受的毒害最深。”
后来,穆叔叔写信告诉王龙基,那时他身边仅有一件在新疆北部边疆过冬必须要有的皮袄,还有王龙基送给他的红领巾。其他都被造反派弄得荡然无存。“文革”后穆叔叔离休了,组织上多次动员他到北京或上海,但他不愿意听到城市的喧闹,不愿呼吸污染的空气,他喜欢看茫茫草原和雪山,闻瓜果的清香,听各种动物和小虫的鸣叫声音……他独自一个人住在组织分配给他的四室二厅的房中,他拒绝异性照料他的生活起居。所以,组织上只能找小伙子照料他。他的屋子里永远悬挂着女友生前的照片,他看着女友,他在女友的目光下生活着……
王龙基一直和穆叔叔保持通讯联系,穆叔叔还时不时地寄些葡萄干和向日葵给他,要他尝尝边疆的土特产。徐伟杰倒是专程去新疆看望过穆叔叔一次。王龙基曾多次请他来上海,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他不愿意离开博尔塔拉州,王龙基也多次想去看望他,可是一直未能成行。上个月,穆叔叔身边的小俞打电话告诉王龙基“穆叔叔走了……”王龙基看着穆叔叔的照片,哭了许久……
王龙基认为,白桦是一位很有才华横溢的电影剧作家、诗人和小说家。但他时运欠佳,否则他一定能够发表更多优秀作品,一定会成为更有名望的剧作家。
白桦比他大十岁,王龙基应该叫他姐夫,因为他的爱人是老电影演员王蓓。王蓓原名叫王淑贞,1948年从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到上海昆仑影业公司担任演员。她在电影《乌鸦与麻雀》当中成功扮演小阿妹,因此1957年获得了中央文化部1949年~1955年优秀影片奖。王龙基因出演《两家春》中的小女婿一角也获得了这个奖项。解放前,王龙基的一些小伙伴,包括徐伟杰,上官云珠的女儿姚姚,史东山的女儿史恰恰,吴茵的儿子孟树范等都和她同时参加一些电影的拍摄,如:《关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间》等。
王蓓为人和蔼,心地善良,也肯主动照顾王龙基他们,大家都很拥戴她,都亲昵地称她“王蓓姐姐”。姐夫白桦,原名叫陈佑华,河南信阳人。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是中原野战军(二野)的小战士。1950年,他在贺龙元帅身边工作过。1953年开始,他创作了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其中拍成电影的有《山间铃响马帮来》、《孔雀公主》、《最后的贵族》等。这些电影都非常受观众的喜爱,也都给王龙基留下了美好的记忆。他的作品体裁新颖,文笔流畅,语言优美,似诗似画。他刻画的人物生动,情节感人。1977年白桦的剧本《曙光》和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被文学史称为“三只报春的燕子”,也是伤痕文学的启蒙作品。1980年底,他写出电影文学剧本《苦恋》,是一部呼唤人性的复归,表达祖国的苦恋者们的苦难历程和真诚心迹。不久《苦恋》以《太阳和人》为题拍成电影,片子不仅没有通过审查,还引起了轩然大波。1981年1月13日,巴金向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说:“文艺经多年的磨难,应该多鼓励少批评。特别是对中青年作家,例如对白桦……”是胡耀邦、巴金等人极力保护了白桦。
白桦说:“三十年来中国文学经历了三次冲击,三次挑战:1980年代的政治文化浪潮、1990年代的商品经济大潮、2000年以来的传媒信息热潮。社会生活从‘人民’到‘人’,文学从‘我们’到‘我’,由外部走向自我,‘人’与‘文’经历双向解放,双重彰显。文学回归文学,文学不仅是‘人学’,甚至是人的‘个性学’、‘性格学’。”他有一句名言:“没有思想就没有文学。”
对姐夫的这些文学观点,王龙基非常欣赏。在那些最艰难的日子里,王龙基经常关心姐姐、姐夫的生活。最近,他听说姐夫和姐姐现住在上海美琪大戏院附近,好多年没有见面了。有时间,他要抽空去看望他们。
1947年初,王龙基随父母亲和大妹妹一起从青岛来到了上海。那时候,王龙基经常和吴茵的儿子、史东山的女儿恰恰、赵丹的儿子苗子、徐韬的儿子徐伟杰等在一起玩儿。他们还一起在徐韬叔叔和王唯一、沈浮等导演的电影里面演演戏,比如《关不住的春光》、《希望在人间》等等。从这时起,他就开始了和徐伟杰的友谊。
1951年,徐韬调任中央电影局办公厅主任,王云阶调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兼音乐处副处长。王龙基和徐伟杰随父母都到了北京,他们经常在一起到电影局看电影,星期天还由和义堂领着去钓鱼台钓鱼,他们还爬到护城河的树上去刻上“徐王”两个字……
王云阶和徐韬叔叔再三向组织申请,他们不会干行政领导工作,要求回上海继续搞创作。这样,1954年,王龙基随父母回到了上海。1957年,徐伟杰回到上海。本来,他要转学到王龙基所在的沪西中学,结果却转到了行知中学读高一。王龙基一看,也转到了行知中学。徐伟杰在甲班,王龙基在乙班。
徐伟杰的班主任是语文老师,上语文课的时候,尤其是上到古文,老师常让徐伟杰代他上课。徐伟杰讲的通俗易懂,语言流畅,很受同学们欢迎。
1960年,他们高中毕业后都报考了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徐伟杰考导演系,王龙基考电影文学系。这样,他又和徐伟杰在哈密路1330号共同度过了三年大专的学习生活。1963年。他们毕业后,学校与北京电影学院合并,赵明校长带着他们的学弟学妹们去了北京。徐伟杰分配到上海电影制片厂,王龙基由于自己的再三要求,去了福州军区前锋文工团,当了一名创作员。
大学毕业后,本来正是他们可以施展才干的大好时光。然而,不久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灾难——震惊中外的“文革”,让大家都在那场污泥浊水的漩涡中白白浪费了青春年华和宝贵时光。
徐伟杰认识了爱人崔月明之后,特意让王龙基去看看,帮他把关。小崔只身从苏州老家到上海戏剧学院攻读表演系,毕业后,住在上海电影剧团的一间大卫生间里,四壁全是瓷砖。王龙基十分震动,她能在这么艰苦的环境之中,真是不容易。他同意了这桩姻缘。
1968年,徐伟杰和小崔邀请王龙基和王桢琴到苏州玩了两天,算是庆祝他们的结婚。那是王龙基生平第一次的旅游。他们四个人住在小崔老家的一间破旧的小木屋里,王桢琴和小崔睡在一张床上,王龙基和徐伟杰打地铺睡在地上,两人盖的厚厚的硬硬的棉被小崔把家里的一对三顾茅庐的彩画瓷碗送给了王龙基。当时是作为一个纪念品。后来,他才知道这对绘画精美的碗,是乾隆年间制作的。现在,算他家最珍贵的“古董”了,可惜一只碗碰坏了一点。
因为王龙基的两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旻”字和“明字同音,所以,徐伟杰的女儿就叫”明明明明离开产院时第一个抱她的,是王龙基。因为他是她的干爹。他看到明明可爱的小脸,真是高兴极了,因为他缺女儿。为了方便照顾,他让徐伟杰一家搬到自己家来,明明就睡在他儿子的小床里,他们搬到他狭窄的亭子间住了好一阵子。
徐伟杰是一个很有才气的导演,而且精通琴棋书画。他为人耿直,是一个从不看别人脸色说话的人;他为人正派,从不会搞什么歪门邪道;他为人诚执,为了再见穆宗尧叔叔一面,他专门去了新疆的北疆博乐。他们俩这么多年来从没红过脸,想想其实他是很让着王龙基的,他只比王龙基大两个月,可真像一个哥哥的样子。
“文革”后,徐伟杰执导过许多电影和连续剧,王龙基最喜欢他导演的《紫藤花园》,很抒情,很诗情画意……
每年的春节,王龙基都要开车接他们到家里过年。屈指一算,两人的友谊已经超过六十一个年头了……
曹雷和王龙基同龄,比他小两个月,但是王龙基还是愿意称她为大姐,因为他很敬佩她,除了年龄以外,她的水平才能等等,王龙基认为,都在自己之上。
曹雷,1962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1965年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参加过多部电影的拍摄。《金沙江畔》里的公主,在《年轻的一代》的林岚,都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1982年,她调入上海译制片厂为数十部国外电影配音,还当上了译制导演。她不仅在《平凡的艾玛》、《爱德华大夫》、《最后一班地铁》、《蒲田进行曲》等译制片中担任女主角配音,还担任《斯巴达克斯》、《战争与和平》、《超人》、《101花斑狗》等影片的译制导演。曹雷其实是三栖演员,她不仅活跃在电影中,在译制片中,而且她还长期活跃在话剧舞台上,成功扮演了许多角色,获得了极高的评价。主演的话剧有《孔繁森》、《清宫外史》、《沧海还珠》、《装聋作哑》、《老式戏剧》、《上尉和他的女人们》、《无人生还》等。
2006年,王龙基和她一起参加深圳中外经典电影展活动。曹雷为人谦虚、热情、平易近人,赢得了众多“粉丝”。她在上海书展签售《六十部译制片配音笔记——远去的回响》王龙基赶过去的时候,看到长长的购书队伍从楼下一直排到楼上。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印制电路行业协会主办的展览会CPCA SHOW(中国国际电子电路展览会),有好几年王龙基都是请曹雷来做大会司仪。她每请必到,且不计报酬,没有一点明星的派头。
曹雷的父亲曹聚仁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作家、教授,杰出的爱国人士。他去世后,遵照周恩来总理的“希望曹先生叶落归根”之嘱,几经周折,与夫人合葬于上海福寿园。墓碑上刻有夏衍的题字,还有曹聚仁的手书“海水悠悠难化酒,微生有笔日如刀;战场碧血成虹影,生命由来付笑嘲”的诗句。
曹先生是蒋经国的同窗知己。
曹雷曾经对王龙基讲过:四十多年前,他父亲居住在香港,往来于北京与台北之间,受托秘密商谈两岸统一大业之事。1965年7月,毛泽东主席让曹先生带给蒋介石一首《临江仙》词,其中有“明月依然在,何日彩云归”句。并将“国共再携手,一笑泯恩仇”的诚意和周恩来总理的条件,面告蒋介石和蒋经国。然而,1966年大陆发生了“文革”灾难,两岸统一大业也就此搁浅。曹先生为此痛哭了数次……
梅益,1914年1月9日出生于广东省潮州市,他早年参加革命,1937年入党,曾担任新华社副主编,解放后担任国家广播事业局局长、党组书记。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梅益翻译的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王龙基最喜欢阅读的小说之一。1950年他购买的那本书现在封面已经破损了,但一直伴随他近六十年,保尔的形象、品格、毅力,一直激励着他生活工作。
想不到半个世纪之后,2002年2月22日在梅益老和尹绮华老总的家中,在梅老的书房里,他用颤抖的手亲笔题赠了一本再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送给王龙基。
王龙基视为最珍贵的礼物,回沪后,特别请人加制了硬封面,珍藏在王龙基的书架中。王龙基要让他的儿子、孙女们人人都要读这本书,读懂这本书,要懂得需做一个怎样的人,应当怎样生活和工作……
2004年12月30日,梅老的夫人尹绮华老总又亲笔签名赠送给王龙基一本《梅益纪念文集》。这本书是尹总用最真挚的爱,经过几年的艰辛收集整理出来的,结晶了梅老一生的光辉。
梅老是一位德高望重、品格崇高的老革命,中国新闻广播、社会科学、大百科出版战线上的杰出战士和组织者,是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和学者。他所翻译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曾经影响了几代人,而且必将继续影响着新一代,激励着后人们的事业。
王龙基很有幸多次到梅老和尹总的家中,感受到梅老的勤奋、敬业、执著和谦虚,每次梅老总是坐在他那间书房中学习、工作。九十高龄的梅老虽年事已高、功成名就、生活安逸,但他仍然刻苦地学习、学习、再学习……
梅老不仅对中国的新闻广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不仅翻译了不朽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著,而且为推动中国的文学艺术百花齐放也做出了功勋卓著的贡献。王龙基要像梅老那样:“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更新思想永不老;真也好,善也好,努力探索创作求美好。”
沈柔坚叔叔不仅是一位国画大师,他还是一位篆刻大师,他和王龙基父亲是好朋友,他们都是上海市第三、四、五、六届的政协委员。
记得王龙基上初中的时候就很喜欢刻图章,曾对父亲说想拜沈柔坚为师。父亲做事是很认真的,他为此事特地问过沈柔坚,得到了明确同意的答复。
父亲让王龙基抽空去拜师学习,而结果,因为当时活动太多,他就把这件事拖了下来。后来每每回想起来,都感到非常后悔……
沈柔坚对生活一直非常乐观,就在“文革”期间,他依然是那样的执著,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会想方设法地帮助别人,为此他画过不少画去卖。但为了自己而高价售画却从未所闻。
他生活俭朴,为人谦和,热心社会活动。无论三毛乐园的建成,张乐平纪念馆的开馆还是张乐平铜像的揭幕他都参加。在浙江海盐他在王龙基的纪念册上题写:“喜见当年小”三毛“龙基,九五年十一月十日於海盐张乐平纪念馆,沈柔坚”。
有一次,王龙基见到他,请他画一幅画。没过几天,他就写了信过来,说画好了。王龙基当天就到他华山路的家里去,拿到了那幅彩色花卉国画,画上他还题写了“龙基弟存沈柔坚画”。
这幅画王龙基一直挂在自己的书房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