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代表的随行参谋开车撞伤百姓却不道歉,并向陈赓挑衅,陈赓山泉两下,把高他一头的美国人摔倒在地·有人提出要把陈家房屋改成“陈赓纪念馆”,陈赓断然拒绝:“搞什么纪念馆?分给乡亲们住。”
·他看到一张张菜色的脸,对陪同他的地方干部说:“我这次不看锅灶,要看谷仓。仓中有不有,便知富不富。”
出身将门,少年时跟祖父练武习字,青年时,毅然投笔从戎。百战将星回了家乡,看不得人民的疾苦,仍然和人民站在一起,向左倾冒进开炮,替人民说话。家乡的老妇,数十年来一直保护他的故居,直到政府出面修复。他就是陈赓。
陈赓(1903—1961)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国防科技、教育事业的奠基者之一。历经北伐、南昌起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1961年3月16日在上海逝世,终年58岁。
陈赓大将,曾在广东国民政府“二次东征”中救过蒋介石的命;他更是毛泽东的拍肩膀的战友,他曾在陕北军政干部大会上,走上讲台“夺”过毛泽东的茶杯一饮而尽,引起哄堂大笑。
他上了战场,威风凛凛,下了战场,谈笑风生。
陈赓大将的主要战功有:早年入黄埔军校,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参加南昌起义,后到中央特科工作。抗日战争时期,取得了神头岭、响堂铺战役的胜利。解放战争时期率太岳纵队,在上党地区打击敌军。1947年8月,陈谢兵团渡过黄河,与刘邓、陈粟两军在中原地区成“品”字形型展开,把战争引向了敌占区。后入广东、广西,完成了解放华南国土的任务。新中国建立后,先赴越南,指挥部队进行援越抗法,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和代理司令员,打击侵略者。创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为人民军队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09年,5月16日中午,从谭政大将的故乡楠乡村出来,走了5公里,就是他的内兄陈赓大将的故乡泉湖村。谭、陈二大将的祖父是好友,1924年,谭政娶了陈赓的四妹陈秋葵,两家成了姻亲。
在一片潋滟的水光的后面,就是泉湖村的杨吉湾。陈赓的青少年时期,就在那里出出进进的。那时,这里的人们没有想到那个年轻人,会成为后来新中国的大将。
将门之后真功夫
三拳两脚打倒美国人
杨吉湾是一个建筑群体,土砖青瓦,上下两栋,左右两横呈“凹”形,共有40余间房屋,属中型民居款式。坐东朝西,依山靠水,是江南那种古朴雅致的风格,看上去,似乎有秘藏的安静,也有诉说的等待。它正中堂屋,分为上下两厅,中间相隔一个长方形大天井,是古建筑中称之为“鸳鸯厅”的格局。堂前阶基上,耸立两根杉木伞柱,下承雕花鼓状石础;左右横屋前侧,用砖砌起一道大山字垛,以避风阻雨;横屋以内,房室纵横摆布,共设小天井4个。屋前地坪边有一个不足半亩的堰塘,供饮用和农用之需。
这个建筑群体以正脊中花为界,左边20间住着谭甲松家,右边23间则为陈赓家。陈家房屋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右边屋后是陈家的菜园,菜园上面的半边山坡,由陈家开垦为果园。在果园的一侧,有一个练武坪,是陈家几代人习武健身的地方。陈赓的先辈,皆以务农为业,但同时代代坚持练武,随时准备报效国家。这是这个农家极其特殊的地方。这也是陈赓所以会成为大将的原因之一。
陈赓的祖父陈翼怀,早年投入曾国藩的湘军,起于士卒,历战甚多,骁勇善战,擢升相当于师长的花翎副将,御封“武显将军”成为一员大将。后来,据说是不忍心镇压太平天国,毅然解甲归田。
陈赓的父亲陈绍纯,以先辈的积蓄购田300多亩,加之自身的辛勤劳动和俭朴,家道渐兴。1903年2月27日陈赓就诞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里。
陈赓小的时候,退休的将军爷爷教他读书写字,练少林昭阳拳。13岁投湘军当兵时,遂改名“赓”。赓的本意即继续、连续。陈赓是为了继续传承爷爷的事业,决心“效命沙场、建功立业”。19岁,也就是1922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革命的道路。
陈赓和爷爷学的武术,终生受益。
在1946年初,他还凭武术灭了一次美国人的嚣张气焰。
当时,共产党政府、国民党政府和美国政府三方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为的是解决国共双方的冲突。陈赓是中共方面的代表。美方代表是贝尔上校,国民党的代表是王靖国上将。谈判很不顺利,贝尔千方百计地偏袒国民党,陈赓很生气。
有一天,贝尔的随行参谋开车在侯马城撞伤撞坏了好多百姓的摊床。老百姓告到王靖国那里,没有任何答复。于是,他们来到了陈赓这里。陈赓找到了贝尔。贝尔却说:“撞坏了农夫一些破烂东西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再说,那些农民像病夫一样,不撞也会倒的……”这话激怒了陈赓。
陈赓愤怒地说:“你们美国号称民主之邦,在美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你会这样处理吗?你说中国人是病夫,是对我们的侮辱,你们必须赔偿和道歉!”
贝尔想了想,忽然一笑,说:“陈将军,你要是能摔倒我的卫兵吉姆,那我就赔偿道歉。”这样耍无赖的无理要求,本来是不能答应的。但陈赓决定杀杀他的威。他应战了。
吉姆摇摇晃晃地走过来了。此人身高一米八七,像座塔。贝尔看着身高只有一米七的陈赓,他狂笑不止。
“呀!”陈赓厉声断喝,滑步奔向吉姆,他抓住吉姆的右臂,滑步突然改做马步,落地生根,肩肘突发猛力,迅疾将吉姆撞倒在地。这一招叫“掳手马步劈心捶”,围观的人们立即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数十年后回家乡
不看锅灶要看谷仓
陈家,早年虽为将门之家,但对待乡民,一向呵护有加。人们说,陈赓将军对热爱乡亲,来源于家风祖德。
在泉湖乡,人们至今仍念叨:“陈家是个好地主!”
陈赓家,原来是个大地主,村里的多数土地是他们家的,有300多亩。有20多间房子,每间房子都很大。可是后来,还是不够,为什么呢?因为要照顾苦难的人。陈赓的祖父和父亲就又盖了三间,在里面配置床铺、被褥及衣物,专供孤寡老人、残疾人、孤儿和一些无家可归的乞讨者居住,并提供吃喝。
在旧中国,战乱和自然灾害。每年都要发生。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人,只要到了泉湖村,陈家就要伸出手来搭救。
钱花光了,陈家便卖田施救。他们连自家的二十多间房屋,也无偿让给穷人居住,住惯了宽敞大房的陈家老少,也住得惯狭窄的小房。
抗日战争时期,灾民们洪水一般地投奔到这里,向有名的慈善人家陈家求救。
陈家再度出卖土地,到最后自家仅剩1.3亩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庞大的家产一点一点的流失,接受恩惠的人都于心不忍,可是,陈家上上下下,从来就没有一点怨言。有的难民避难之后,要回家了,陈赓的父母还给人家带上粮食。
陈家,这个远近闻名的大户人家,就是这样败落下来的。
如今,陈赓将军的祖屋只剩下原为陈家杂屋3间,其余的,前些年都被当地住户拆了老屋,建起了小洋楼。这也正是陈赓的愿望。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有人提出要把陈家房屋改成“陈赓纪念馆”陈赓得知后,断然拒绝。他说:“不要,不要,搞什么纪念馆?分给乡亲们住。”
1960年3月16日,陈赓在阔别故乡43年后,他回到了泉湖村。
他这时的身份是,共和国大将、国防部副部长、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院长。
13岁走的,57岁回来,儒将的陈赓,内心情感荡漾。他在透过车窗,看窗外渐渐飞到近前的家,激动地说:“我这才叫少小离家老大归呀!”
这天上午,陈赓回到他的老家龙洞乡泉湖村。
家门口修了公路,架了电线,电线直通屋里,他的世世代代点油灯的乡亲都点上了电灯。
陈赓看着站在他面前的乡亲,一一地握手,叫那些已变得苍老了的童年好友的乳名,拍他们的肩膀。
他走进每家每户,乡亲们给他看的是锅里香喷喷的大米饭。然而,大将军高兴不起来,因为他看到了那一张张菜色的脸,老人的脸,孩子的脸,妇女的脸,全部都是面黄肌瘦无精打采……
陈赓觉得这里一定有鬼。于是,他对陪同来的地方干部说:“我这次不看锅灶,要看谷仓。仓中有不有,便知富不富。”说罢,他先后看了几家邻居的谷仓,发现全部是空的。
他问一个小学生:“告诉爷爷,吃得饱吗?”
孩子看了一眼左右的大人,不吱声。
陈赓说:“别怕,你说实话吧。”
孩子终于鼓足了勇气:“吃不饱,妈妈的脚都浮肿了。”
将军愤怒了,他把虎目瞪向那些笑嘻嘻的地方官。
有位干部说实话了,“不怕您生气,我们没有搞好工作,大家是真的吃不饱。您临来之前,我们给您的乡亲每家发了几斤大米……”
陈赓说:“种田人吃不饱饭,还要在我来之前,弄神弄鬼地发大米做样子,这是为什么?”
听他这样说,人们都低下了头。
陈赓想到了全国的情况,大家都在经历三年自然灾害。也就不再说什么,转而去了工厂和学校。
3月17日下午,陈赓大将带着眷恋和感伤,离开了家乡。一年后,他去世了。
故乡人至今想起来,仍觉对不起将军,他总也不回家,怎么会让他看到那一幕呢?
百姓愿望实现
修复了陈赓故居
大将军离家多年,大将军去世多年。但他深爱的乡亲,仍然惦着他。人们不忍心大将军的家只剩三间摇摇欲坠的草房。
有位叫许谭氏的老奶奶,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修一个陈赓故居。2003年,在纪念陈赓诞辰100周年时,86岁的她道出了心中的秘密。
原来她14岁嫁到许家的时候,正赶上陈家为陈赓参加革命筹集资金。丈夫从陈赓的父亲陈绍纯的手里,花400元买下了3间房子。陈家及陈赓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许谭氏都看得真真切切。
数十年来,许谭氏不但留了陈家的祖屋,还保留了陈赓父亲坐过的木椅、陈赓睡过的摇篮和枕头。
社会在一天天地进步,许家的生活好了,家里多次翻建房子,许谭氏都对儿子说:“你们可以到别处盖,这三间不能动。我要等着国家建陈赓纪念馆时用。他是我们国家的大英雄,早晚要建的。”
和许谭氏的一样,泉湖村的乡亲们对陈赓都有同样深厚的感情。他们说,周围的一切都可以让他们感受到陈赓大将的无处不在,大将军的魂和大家在一起。
一位在谷场上晒衣服的妇女说:“作为陈赓的乡亲,我们很骄傲,就是这三间小屋,我们每年还要接待好几万人来看的。如果,恢复原貌,那就更好了。大将军给我们带来了福份,村里这些年的兴旺,我们认为都是他老人家给我们带来的。要是能修复他的故居,一来可以告慰老人家在天之灵。二来,也可以教育后来的人报效国家建功立业。陈将军是亲民爱民的,我们要纪念他。”
2010年1月26日,湘乡市政府启动陈赓故居的修缮工程。半年后,6月5日竣工。故居还原成一栋典型的砖木结构湘中民宅,同时,成为湖南省第九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3月16日是陈赓大将逝世50周年的日子。
这一天,要在故居进行陈赓夫妇骨灰承接仪式。
15日那天,陈赓夫妇骨灰承接仪式在湘乡市龙洞镇陈赓大将故居举行。陈赓、傅涯的子女原重庆警备区副司令陈知建少将,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陈知进,将父母的骨灰及陈赓原配夫人王根英烈士的遗骨护送至故居。上午8时多,车队护送着陈赓大将夫妇的骨灰,来到陈赓故居门前。此次陈赓大将夫妇骨灰承接仪式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支持,不少群众自发燃放烟花爆竹,表达对陈赓大将的怀念与敬仰之情。
3月16日,举行故居修缮落成典礼承接合葬仪式。
这里的官员说,大将故居是湘乡人民的、湘潭人民的,也是湖南人民的、全国人民的。管理好大将故居既是我们的无上光荣,也是我们的重大责任。我们要高标准、高质量、精益求精地做好故居的日常管理和服务,把它打造成缅怀伟人业绩、加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平台,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促进湘潭红色旅游健康发展。作为陈赓大将的故乡人,我们要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遗志和光荣传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实现率先发展、率先富裕的目标,推动湘潭科学发展、跨越赶超,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我们新的贡献!
陈知建代表家属向家乡父老深深鞠躬致谢。他说,这一刻,我们全家是如此真实地感受故乡的气息,这里是父亲生命的源头。作为从这片土地上走出去的革命军人,父亲无愧于家乡这片神奇的土地。回到人文荟萃、历史源远流长的故里,希望父亲在故乡的青山绿水之间,在父老乡亲的浓浓乡情之中,在他毕生所追求和向往的和平、幸福、富裕的新中国,永恒地、宁静地安息。
陈赓大将回到了他日夜思念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