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六篇 廉政元帅——罗荣桓

  ·少年罗荣桓入学后,写下一篇文章,文中说,要学习大禹,“弃一己之私,救斯民于水火”

  ·他给衡阳铁路局局长打电话: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找我,你要劝他们不要来,更不能让他们免费乘车

  ·他给儿女定了一条铁的纪律:到了老家,你们就下田,跟社员一起劳动。

  在南岳衡山下,有一个古色古香的小村,它的名字叫南湾。

  小村不大,但气势恢宏。小村四周有饮誉荆楚的“南湾八景”,东晋大诗人谢灵运曾在这里留下诗作《岩下赞》,描写了南湾人好读书的风俗,并作预言: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

  1914年,12岁的罗荣桓走进村里的学堂,校长罗炳文是受过辛亥革命洗礼的风云人物。细看了面前的英俊少年,说:“诗云桓桓于征。桓者,威武也。征者,伐也。你年纪虽小,却生得英俊魁悟,聪慧机灵,将来很可能能要报效国家建功军旅,叫荣桓吧。”

  从那一天开始,中国有了罗荣桓这个伟大的名字。

  半个世纪后,即1963年,毛泽东的诗为谢灵运和罗炳文的预言作了证明——

  《七律·吊罗荣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鶠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国有疑难可问谁?”只有大贤大哲,才当得起。

  罗荣桓元帅最后一次离乡,已有53年,但他的音容笑貌仍在故乡的山水间,他对亲友的严格,对乡人的温和,还在人们的记忆中刻着。他作为革命家的伟大人格力量,仍深刻地影响着故乡的人。

  家族韬光养晦

  成就元帅文治武功

  谢灵运走后近千年,即1368年,罗氏的祖先从江西吉水迁到这里。

  罗荣桓元帅是这个庞大家族入湘后的第十八代。南湾的东侧有罗家山,明朝初年的时候,就是罗氏家族的。从山顶往下看,就是罗荣桓元帅的故居。

  罗荣桓元帅故居位于衡东县荣桓镇南湾村的南湾街,位于中国著名旅游黄金通道南岳衡山—井冈山的必经之地。南湾街是一组以青石板街道联成的清代古建筑群。其核心部分就是罗荣桓元帅故居。故居建于1914年,建筑面积540平方米;罗帅生平业绩陈列馆,建于2002年,建筑面积约1200平方米,陈列面积6100平方米,共分为五大部分展出罗帅各个时期的珍贵照片和历史文献资料。

  南湾村的罗氏族人读书不辍,他们耕读并重,时刻不忘报效国家。村人运足了气力,似乎有意要成就谢大诗人的预言。从罗氏的第十一代罗琥开始到十六代,即罗荣桓元帅的祖父罗泽珩,六代人中代代有栋梁出现。或为举人,或为大夫。从罗泽珩开始,国运不昌,无路请缨。他和儿子罗国理(元帅的父亲)只好在家兴教办学,除了私塾之外,1914年,居然还办起了“洋学堂”——罗氏高等国民小学堂。

  南湾村经千百年的养精蓄税,一下就找到了飞天的跳板。少年罗荣桓入学后的一年,即1915年,写下了这样一篇作文《论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在文中说,禹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弃一己之私,摒室家之念,沐雨栉风,披星戴月,三过家门而不入”,并进一步表示,自己要向禹那样,“救斯民于水火”。罗炳文校长看了,大加赞赏:“好文章,实在难得!”

  罗荣桓不但积极主动接受文化教育,还要回家里操练武功。在故居里,我看到一个宽大的健身房,这是罗荣桓兄弟练武的场所,陈设有桩板、石锁、石担、刀、枪、棍、耙、剑、戟等民间武术器械。

  乡人介绍说,罗荣桓元帅少年时的武功最好,他当时似乎想到了自己在未来的中国要扮演重要角色,所有的基本功,他都练得一丝不苟。

  应该说,在老家,在南湾,罗荣桓完成了最基本的文治武功的训练。元帅在这里起步,从1919年夏开始,他先后到协均中学、青岛大学、中山大学学习,并在“五卅运动”、“四一二”等重大历史事件中,得到锤炼。1927年4月14日,他走出故乡,走向了革命。

  元帅的两个侧面

  铁面无私又慈祥温和

  故乡成就了罗荣桓元帅,那么他功成名就后,给故乡和亲属带来了什么呢?

  亲友们说,罗荣桓是铁面元帅。“这要先从一个著名的电话说起……”故居纪念馆的解说员说。

  1949年11月,罗荣桓给衡阳铁路局局长郭维城打了一个电话——“衡阳是我的家乡,会有很多人想通过你上北京来找我。你要做工作,劝他们不要到北京来。更不能让他们免费乘车进京。”现在,人们称这个电话为元帅廉政电话。

  虽然元帅下了严厉的“帅令”,但二哥罗晏清还是自费来看他了。

  罗晏清比元帅大9岁,元帅参加革命后,家里的一切,都是这个二哥照应,老人,还有他留在家里的一个女儿,元帅对二哥非常感激。1950年元月,二哥带着家人来到北京罗荣桓家,罗荣桓让哥哥在这里多住些日子,他想念哥哥,20多年没有见面了。可是哥哥从老家出来后,沿途一直被当做上宾看待,竟不觉滋生了优越感。警卫员、通信员为他服务,他居然带搭不理,有时甚至在这些战士面前指手划脚。罗荣桓对哥哥的批评非常严厉,他说:“我们的警卫员、通信员都是革命同志,是为人民服务的。你怎么能对他们摆老爷架子呢?”哥哥低下了头,随后,他就动员哥哥回乡,在土改中接受群众教育。

  元帅的弟弟罗湘,1926年在他的鼓励下,考入了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了国民党的军队。后来,痛恨国民党的腐败,愤然回乡。1949年,他组建了一支与我党有联系的统一战线性质的地方武装——中国人民解放军湖南省军区湘东司令部,同国民党的地方部队作战。我军南下时,被46军137师整编,罗湘即将被任命为副政委。电报传到罗荣桓手里,他立即给46军回电:罗湘不是共产党员,不能任副政委,他应该去学习。

  留在老家的女儿罗玉英,从半岁时父亲走,20多年就再没有见过父亲,1949年底,她和丈夫陈卓一起来到武汉。中南军区司令肖劲光热情地接待了她,并发报通知罗荣桓,说女儿来了。罗玉英也给父亲写了一封信,要求去北京看他。

  罗荣桓元帅从女儿的信中看到了一些旧的思想,认为爸爸当了大官,她可以进京享福了。他拿起笔来,给女儿写信:“女儿,你爸爸二十余年是在为人民服务,这已成为终身职业,而不会如你想的是在做官,更没财可发。你爸爸的生活,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待遇外,一无私有。你弟弟妹妹上学是由国家直接供给,不要我负担。因此,陈卓等来此,也只能帮其入学校,不能对我有其他依靠。”

  侄孙罗慈能和侄外孙肖光国结伴到北京,请罗荣桓元帅安排工作。元帅说:“我们不能直接介绍你们去工作,如果你们有能力的话,可以去报考学校读书,毕业后政府可以分配工作,但你们文化低,怎能考得起?报名参军,年龄又超过了,不符合入伍条件。依我看,你们还是回去为好,家里有老有小,照顾他们,好好劳动,自力更生,一样有出息。”

  两个年轻人听罗荣桓的话,在北京住了一个月,回到老家务农了。

  那么,对待乡亲,罗元帅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乡亲们说,罗荣桓是温和元帅。

  老家有一位长工来北京看望罗荣桓元帅。罗荣桓在老家搞农民运动时,这位长工是农会委员。听说他来了,罗荣桓非常高兴。他命人给老人安排好住处,然后,出面接见,又派秘书陪同老人家去故宫、北海、动物园、颐和园参观游览。用餐之前,他都要吩咐家人说:“客人是南方来的,早晨吃稀饭和窝窝头,他不习惯,用鸡蛋炒饭给他吃。”

  每次吃饭的时候,他都要搬来藤椅,和老人一起用餐,一边吃一边聊。老人走时,他给买好火车票,请司机将送到车站,分手时,他送到大门口。老人走到胡同口时,回头一看,元帅仍然注视着他,并向他挥手。事后,罗荣桓对孩子们说:“这些人虽不是亲戚,但思想感情一致,比亲兄弟还亲。他们来看我是出于真心,真感情。我们一定要热情对待他们。”

  有一年,老家来了一位妇女,是进京看病的。罗荣桓马上把病人接进家里,并让夫人给她安排住院。手术后,他让夫人亲自护理。那个妇女住了几个月院,花了500多元钱,全由罗荣桓个人承担。出院后,他仍不放心,又留那人在自己家休养了一个月,直到痊愈才送她回家。

  1956年秋季的一天,故乡人在家门口看到了近30年不见的罗荣桓。年老的人认识,年轻的后生不认识。

  罗荣桓元帅走到十字街口,在一家小百货店停留下来,向一个售货员先问了一声好,然后打听一个钟表匠和一个修鞋匠的消息。售货员说,都已去世。

  元帅长叹一声,说:“多好的人啊,怎么就走了?”

  原来大革命时期,罗荣桓元帅曾在南湾乡下办过农会,这个姓赵的开的钟表店,就是当时我们党组织的联系点,罗荣桓元帅在这里与当时县委的负责人接过头,因而认识了这个钟表匠;而姓邓的修鞋匠,是在罗荣桓元帅离乡北去的时候,发现有人盯梢,他情急生智,跑到姓邓的店里装作修鞋,鞋匠一看,什么都明白了,立即做出修鞋的样子,为他打掩护。“尾巴”们跟到这里,看了看,就往前面追去了。这两个人都不是党员,也没直接参加过当时的革命运动,但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挺身而出,保护了罗荣桓,所以元帅要来看他们。

  解放初期,罗荣桓元帅少年时代读过书的罗氏岳英学校,曾想将校名改为荣桓学校,负责人向罗荣桓元帅写信征求意见。罗荣桓元帅立即回信,批评这种提法“非常无聊”。他建议学校要多宣传人民群众的英雄事迹。可以请老红军、老干部向学生们讲讲革命故事,特别鼓励学校教师努力工作,教育儿童把文化学好,将来做个又红又专的新中国的建设者。

  在南岳的一间茅舍里,罗荣桓元帅接见了当时祝融峰农业社的社长、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康菊英。康菊英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在北京怀仁堂曾多次会见过罗荣桓元帅。

  老康用南岳山下的清泉水沏了一碗云雾茶,端给罗荣桓元帅。茶水袅袅升着热气,罗荣桓元帅的眼睛湿润了,他充满感情地说:“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这碗茶,我一定把它喝完。”

  老康向罗荣桓元帅汇报了农业社的情况。罗荣桓元帅关切地问:“社员有钱用吗?”

  老康说:“有是有点,但还不够。”

  罗荣桓元帅说:“算是句老实话,没有吹牛皮。我看这个社员家里,虽是栋茅屋,搞得还板洁,有点兴旺气象,房里也有点新的行头和用具,不过衣食住行要统统改善还不容易,还得努把子力啊!你们除种好田外,还要多打点主意,抓点现金。”

  老康继续向罗荣桓元帅汇报农业社开展多种经营和副业的情况,他说,为了摆脱贫困,大家搞了纸槽缫纸、板车运货、水库养鱼,还组织了社员采药、打猎、编席子等等。

  罗荣桓元帅听了高兴地说:“这是对的,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衡山人有句俗话:‘不能织了箍去买鸭蛋——大也不要,小也不要’,农业社光是抓几粒死谷子怎么行呀!”

  罗荣桓元帅当晚住在磨镜台招待所,有关负责人要准备筵席招待,他听说后,坚决制止,最后只请厨房搞了几样简单的蔬菜。他还叫人弄点本地的红米冬粘做饭吃,大家看着过意不去,他却吃得十分香甜。他说:“现在的人,总以为吃大米吃点米心最好,其实这红米冬粘,虽糙一点,但营养不坏。什么事情,都得看实质。”

  罗荣桓元帅走后四年,即到了1961年冬天,他因病到广州疗养。火车路过衡山时,他命大女儿罗玉英和女婿陈卓下车,代表他回乡问候父老乡亲。他一再叮嘱,到村里后,一定要到各家各户走访,问好,要做好调查研究,了解到他们的真实生活情况,回来汇报。同时,他定了一条铁的纪律给孩子,到了老家,你们就下田,跟社员一起劳动。

  牢记元帅嘱托

  故乡经济大发展

  “还得努把子力啊!你们除种好田外,还要多打点主意,抓点现金。”

  “就是要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农业社光是抓几粒死谷子怎么行呀!”这是1956年,罗荣桓元帅离开故乡时的叮嘱。半个世纪以来,这些话一直在故乡人心中回响。故乡人一直没有放弃与贫穷的搏杀。

  然而,只有在改革开放以后,他们才能够真正大刀阔斧一路前行,去实现元帅的期望。

  荣桓镇,山地面积16万亩,属丘陵地形,耕地面积3.2万亩,全年无霜,四季如春,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同时,这里还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现已探明的矿藏有金、银、铜、铁、铅、锌、铀、钴、镍、煤、瓷泥、萤石、石英石、重晶石等30余种,是全镇工业的雄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全镇人民以饱满的创业热情,塑造了全新的形象。特色农业已经走向产业化,过去,这里盛产的荔枝、香蕉、枇杷等名、优、特水果只能是自己生产自己消费,现在则畅销省内外,成为支柱性经济。

  同时,乡镇企业不断壮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形成了水电资源开发、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地热资源开发等多产业齐发展的格局。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又使罗元帅故乡成为旅游圣地。天下名山金觉峰也在荣桓镇境内,峰下的锡岩仙洞号称“楚南第一洞”,洞内景致离奇,天然造化,别有一番韵味,不少名人志士游览这里,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

  公元五世纪初,中国山水诗的泰斗谢灵运千里迢迢,慕名前来寻幽探胜,并在洞壁上题写《岩下赞》诗一首:“衡山采药人,路迷粮亦绝。过息岩下坐,正见相对说。一老四五少,仙隐不可别。其书非世教,其人必贤哲。”虽经1500多年沧桑,字迹依稀可辨。同时,民间文化底蕴丰厚,素有“皮影戏之乡”、“花鼓戏之乡”、“剪纸之乡”、“龙舟之乡”、“龙狮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的盛誉。这些都成中外游客抢眼的看点。

  故乡不负老元帅的期望,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里,完成了历史性的巨变。三十多年的努力,荣桓镇现已成为省级“明星乡镇”。

  罗荣桓元帅的诞生地南湾村,则是这颗明星上最亮的地方。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