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花
摇曳在红尘中
女人花
随风轻轻摆动
只盼望
有一双温柔手
能抚慰
我内心的寂寞
1、拥有至高权利,却无法拥有完美爱情
历史并非阴谋遍地走,狼烟四处扬,历史在强悍面前也有其温柔一面。
武则天无论从知识,才华,身份,性格魅力方面,身为女性,她能把女人不同身份发挥到淋漓尽致,不同角色扮演都非常成功。为了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野心,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步步为营,步步奋进。
女人当国,我们记住的只是历史对她过分苛责,没有人去考虑她的性别问题。
我试图还原女人武则天,但这违背写史的春秋笔法。大周金轮皇帝武则天,君临天下,威风凛凛。可只要前面加了一个“女”字,在运筹帷幄,铜指铁腕的背后,也难免有颗女人敏感脆弱的心和追求爱情的本能。当然,武则天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女人,从才人入宫到权利顶峰她除了超乎常人的心机和智谋,也有着非同凡响的忍耐力。但作为任何一个与人共夫的女人,她也有着与普通女人无异的嫉妒心与独占欲。从她后来把王皇后和萧淑妃的易姓和对待她们的残忍手段,可见她在足够忍耐力的背后有多么强烈的仇恨和曾经的无奈。
在中国,无论古今,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其难何在?难在中国几千年的男权世界里,女人只是灰扑扑的影子,只是历史画卷中有失公允的背景。按理说,武则天居庙堂最高,尽可以为所欲为了,可作为女人的她,满眼的男人,遍地的男人,活着的男人,死了的男人。她又如何能冲出了这无尽的重围?她需要他们,而且是不得不的需要,从个人的身心到为帝治国,全离不开他们!她也恨透了他们,是他们给她制造着解决不完的麻烦,更可恨的是在这遍地的男人当中,竟找不到一个是属于自己的,找不到一个能与其平等、自由相处,爱也被爱,心心相通,专一而永恒的男人!在女人的心里,江山和爱情孰重,有时候还真难说清。
武则天的一生,在那么多与自己有床第之欢的男人中,真的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爱情吗?历史的回答是肯定的。她不需要爱情吗?答案是否定的。
武则天一生与多少个男人有床第之欢,这个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在这些男人当中,名不入史的,一定不是她的理想男人。而有明确历史记载的主要有十个左右,其中与武则天有夫妻名分的是一个半,老子唐太宗只算小半个,儿子唐高宗才是名正言顺。晚年,她又把自己的情感归宿系于几个跳梁小丑般的“面首”。
“当女孩武则天遇上男人李世民”我始终认为女人与男人的爱必须要有钦佩的成分在内才会完美而持久。而纵观武则天的一生,天下能让她真正仰视的男子寥寥无几。而在她情窦初开的年纪,她见到了那个让全天下人民仰起脖子也难见尊容的一代伟男——李世民。最初我也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唐太宗李世民和武则天实乃天造地设的一对,他们的爱情是两个具有坚强个性的男女之间的互相欣赏,可我最后还是推翻了这种老牛吃嫩草,嫩草也爱老牛的推理。
武则天从贞观十一年(637年),“以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后又被赐号“媚娘”。有人在写武则天与唐太宗的关系时,总在美化,一方面说武则天衷心倾慕唐太宗,这一点是从女性心理学分析的,认为武则天入宫时侍奉唐太宗的年龄,刚好是心理固置期,又恰逢其父病逝,得以充分体会女性的柔弱和卑贱,因而变肉体羡慕为男性崇拜,接着侍奉唐太宗,刚好使其与衷心倾慕的男人心身交合。另一方面又说唐太宗对武则天也很赏识。这一点大家都爱用武则天驯马的故事来证明,说是唐太宗有骏马曰“师子骢”,极猛悍,太宗不能驯,武则天就说她能驯,办法是用三物——铁鞭、铁挝和匕首,即铁鞭打着不服,就用铁挝击,铁挝击着不服,就用匕首断其喉。既然双方各自欣赏,这似乎说明了武则天与唐太宗在性情上有其共通之处,貌似一对。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有更多的史实证明并非如此简单。一是从李世民的角度讲。武则天在14岁把自已的“初夜权”献给唐太宗后,除了最初的三天,由于14岁的少女天生的千娇百媚,含苞待放,情窦初开之媚态,很惹唐太宗喜欢,赐名为“媚”,封一个“六奶”称号(“才人”)之外,后来唐太宗有没再度临幸过她,我们不得而知。但我判断唐太宗后来是很少临幸她的。其一、唐太宗公务太繁忙,抽不出时间。其二、唐太宗老婆太多,轮不过来。单就武则天“才人”位置来说,只相当于“六奶”。在她之上还有五个“奶”,而每个等级的“奶”,除了皇后只能由一人担当外,每个等级少则四人,多则九人。还有后宫佳丽呢,大概三千人左右吧。还有呢,每年还在全国范围内选绣出最漂亮的“超女”进宫,供皇帝临幸,你说他唐太宗忙得过来吗?其三、唐太宗不太喜欢武则天的性格。武则天在唐太宗手里只做到“才人”这个级别,至直他“驾崩”武则天也只是个“才人”。既然连最起码的提拔重用都想不到,武则天在唐太宗心目中的地位又能高到何处?可后来在唐太宗儿子的手里,武则天不仅起点高,一亮相就是“昭仪”(嫔级的老婆,相当于现在的“三奶”),而且进步快,4年后就通过皇家后院组织部门的认可顺利“转正”,一跃成为皇后。其四、武则天与唐太宗没有生儿育女。这是最重要、也是最客观佐证他们之间没有很多性生活的事实证据。是他们没有生育能力吗?不是的,唐太宗跟别的老婆一共生了十几个儿女,武则天跟唐高宗后来也生了六个儿女。可见,他们二人分别从个体上来说,个个都是性功能和生育能力很强大的。那么,是他们共同生活的岁月太少吗?也不是的,两个人一共生活了12年(公元638年——649年),当然这种共同生活只是说他们生命的交集,并非一个屋檐下过日子。也许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少得可怜。那么,答案只能是一个,那就是他们很少有房事。这也足以证明她是很少得到唐太宗的宠幸的。至于有人认为因武则天驯马,而被唐太宗欣赏,我认为即使欣赏,也不会宠爱,由于一个勇猛刚强的男人一般是不会爱上与自己有同样性格的女人的。
从武则天的角度说。武则天不应是对唐太宗崇拜,而是非常之怨恨。由于当她正处于男性崇拜时,虽然她侍奉了唐太宗这个一国之君,看似无限荣光,可是在每个女人的理想中,没有一个女人愿意把自己交付给一个只把自己当作享用美色的工具,对自己不专一的男人。可这对于唐太宗来说,是权利,是天经地义,是武则天无法改变的。《新唐书·武后传》记载,武则天听说选妃嫔选到自己头上时,态度是决然而冷淡的。当母亲与她泣别时,她却冷冷地说:“见天子安知非福,何必作儿女之悲?”所以象武则天这样自尊心极强的女人,她又如何不对唐太宗产生怨恨呢?另外从史实上讲,唐太宗还没有归天,武则天已移情于唐高宗,这也充分说明她并不是忠于唐太宗的,爱情应该是以互相忠于对方为前提,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何谈爱情。
“宫墙深深深几许”,宫墙中失宠的媚娘寂寞难耐,或许她对唐太宗是没有爱情的,只有粉丝级别的敬仰。她只是怯于他的威严,他对于她只是个传说。爱情是有温度的,而传说只是传说。在武则天的一生中,是这个男人结束了她的少女时代,同时也使她作为女人最好的青春年华白白流失了。从心理分析到史实推理,她都不会爱上这个男人,如果非要找到些这一阶段武则天的收获,我想有两样,一是唐太宗对她的“非特殊性待遇”,让她知道了一个女人在宫中要想摆脱不幸的命运,那就是至少要得到宫中女人最高的位置——皇后。二是在唐太宗最后卧病期间,她在太子李治入侍时,脉脉传情,取得了这位当时还是“准皇帝”的好感,这为她实现以后的人生政治理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当女人武则天遇上男人李治”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刚刚即位的唐高宗前来清冷的感业寺探望武则天,他怔住了,曾经的粉色佳人虽然风韵尚在,姿色不减当年,但满头的乌丝消失了,露出了白净的头皮,犹如她不抱希望、枯竭了的内心。她泪眼模糊,眉宇间潜藏着无限惆怅。史书有记载:“武氏泣,上亦泣”。单说这一个“泣”字,真是惊天地,泣鬼神!人之至情,才会流泪!也就是因为这份情,唐高宗作出了一个改变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马上召开回宫,赐封为“昭仪”。女人的眼泪是征服男人最有力的武器。
有人说武则天与唐高宗之间是有真正的爱情,得出这样结论的原因是唐高宗的确爱武则天,他为什么爱她呢,一方面由于唐高宗有“恋母情结”。即儿子有一种渴望母亲的照料、保护、无处不有的爱和赞许的欲望。对于唐高宗来说,就是他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依恋和爱,这爱在母亲不在时,就使其想找一个代替母亲形象的女人。而武则天又刚好有着与长孙皇后性格上许多相似的地方,并且这些性格又正是唐高宗所依恋和热爱的。比如武则天有着与长孙皇后一样的精明能干,英武果断以及很强的议政参政能力。这些都成为唐高宗增强执政信心的源泉,他觉得找到了从生活到执政都能给自己以力量的理想女人。另一方面,从唐高宗对待武则天的一些史实中也可以看出。如武则天从感业寺被召二次入宫,进宫便被“拜为昭仪”,入九嫔之列。接着是专宠,让其议政参政,直至最后干脆把李家天下委政于她,这都足以说明唐高宗在内心深处是爱武则天的。为了保全李唐的江山,这种爱最后成了一种欲罢不能的上瘾毒药,他对她的信任饱含着深深的无奈,一种不是选择的选择。
可是爱情是双方的,唐高宗的确是爱武则天的,可反过来呢,武则天爱唐高宗吗?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有人说武则天也爱高宗,因为有那封传了千年写给唐高宗的一首情诗为证。即武则天在感业寺为尼期间,曾给唐高宗李治写了一首表达想思之苦的《如意娘》诗:(情诗也只是野史,野史很多时候还是坚挺的,但也不可全信。)
看朱成碧思纷纷,
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常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情诗有待商榷,但那个时候武则天青灯黄卷下等待的人非高宗莫属。我们可以把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关系分为两个阶段,从贞观二十二年(公元548年)至永微二年(公元651年)为第一阶段,这一阶段武则天对唐高宗虽有功利目的,比如看好李治的政治前途,还有尽快脱离感业寺的青灯黄卷的孤寂生活,但总的来说爱情成分还是主要的,这个时候月亮还是可以代表她和他的心的,虽然不一定是满月,但至少在彼此的心中还是会有半个月亮爬上来的。从永微二年至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唐高宗去世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武则天则更热衷于政治,对唐高宗的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唐高宗对她也是半警惕半无奈吧。所以从整体来说,在武则天的眼里,她和高宗的相逢也不过是逢场作戏,各取所需,与真正的爱情相去甚远。
一是挂着爱情的羊头,卖着政治的狗肉。看一看武则天与唐高宗之间的史实,武则天与唐高宗共同走的每一步似乎都带有很浓的世俗目的,开始向李治传情是借着爱情的光看到了他的政治前途;写情诗诉怨是为了早早脱离感业寺(这个我无法证明其真实性);进宫后“屈体以事后”,是为了争得专宠;与唐高宗生孩子,是为了争太子位,从而使自己获取宫中女人的最高位置——皇后;帮助唐高宗理政是为了最终的取而代之等等。这种天天在算计中的生活还有爱可言吗?
公元664年废后事件的起因是武则天在660年之后开始参与朝政。本来,唐高宗通过废王立武事件铲除了一批元老重臣集团,成为真正有权力的皇帝。但在660年,高宗突发风疾。也就是心脑血管疾病,这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李治经常缠绵病榻,无法正常处理朝政。怎么办?他有三个选择:第一,委政太子;第二,委政大臣;第三,委政皇后。当时,太子李弘刚刚8岁,无法管理国家,如果他传位给了太子,那就意味着自己退居二线干太上皇,永远不能再收回权利。而如果让武则天摄政,一旦自己身体好转,他还可以收回权力。相比之下,武则天涉猎文史,在以往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出敏锐的洞察力和实干精神,而且当皇后期间又有意裁抑外戚势力,已经赢得了唐高宗的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高宗选择把国事交给武皇后。然而,天无二日,国无二主,随着武则天影响力的增长,二人的关系也出现了变化。武则天开始培植力量,抢夺风头,这让李治同志非常气愤。就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找到了宰相上官仪商议。
上官仪就是武则天赏识的著名才女上官婉儿的爷爷。他是读书人出身,对儒家经典学说颇为认可,对女人参政议政持有强烈的抵触情绪;另外,长期读书造就了他单纯的性格,对处理皇帝家庭关系这样复杂的政治问题了解不深;一帆风顺的仕途经历又让他恃才傲物,出言草率,不计后果。于是对皇帝说了句非常轻率的话:废了她。唐高宗心里正憋着对武则天的怨气,再加上这么一位高参的激励,怒火一发不可收拾,立刻命令上官仪草拟废后诏书。武则天通过她的后宫情报系统迅速得知了这个消息,立刻直接面见唐高宗,质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唐高宗慌神了,他的态度也随之发生180度的转变,他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他收回成命,把责任推给了上官仪。一场废后风波烟消云散,武则天的权力没有丝毫减弱,反而就此上了一个台阶,垂帘听政,与唐高宗合称二圣,从幕后走到了前台。上官仪倒是当了替罪羊,以谋反罪处决。
二要弄明白武则天需要什么样的男人。虽然武则天60岁才成了寡妇,可她和唐高宗的床第之欢却早已没有了。这是由于唐高宗身体太差的缘故,从史书看,唐高宗自唐太宗死时就“哀毁染疾”,这时他才22岁,接着又得了头痛的怪病,后来视力也急剧下降,直至病魔缠身,终入膏盲,溘然而逝。性爱也是爱情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唐高宗的身体却使武则天欲爱而不能。无论武则天的性格中多么有男人的坚强,从生理性别上讲她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女人,从她个人的心理性别上讲,许多史实证明她也是把自己当做女人的,在精神的世界她大有与男人争锋的势头,可她终究摆脱不了性别的枷锁。那么,是女人对男人就有天生的依赖,特别是感情的依赖。可是唐高宗不仅不能给她以感情的归依,反而总想在这个“庶母”身上寻找母爱的保护。这样的关系只会使武则天在情感上出现配偶缺位,心理上孤独寂寞,再加上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可想她是多么需要一个有坚实肩膀随时依靠,有多少的烦恼都可以任意向其倾诉的男人。可她心中这个理想的男人又在哪里呢?
武则天与唐高宗共生下4男2女,唐高宗总共有12个子女,后面6个,均为武则天所生,武则天独占房帷之宠的情形略见一斑。唐高宗病逝后,留下了一份政治遗嘱《大帝遗诏》。其中说“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军国大事要是有皇帝决定不了的,去听听天后的意见。有人说这是唐高宗信任武则天具体表现。但真实情况果真如此吗?当时的太子李显荒唐任性,政治不成熟,而唐朝又连遭水旱灾害困扰,边疆也受到突厥和吐蕃的威胁。内忧外患之下,唐高宗再一次把目光投向武则天。武则天的综合能力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检验,唐高宗是非常放心的,也非常佩服。他曾说:“自从天后参政议政啊,对我理政的好处多的是数不清啊。”总之,唐高宗刚猛不足的性格和病恹恹的身体成就了武则天刚霸强悍的政治生命。与她的政治势头相比,感情危机却日益加剧,她曾爱过的唐高宗最终没能成为她精神世界的爱情归宿。
唐高宗认可武则天的执政能力,认为只有武则天能够帮助太子渡过难关,所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表面看他是交给了武则天一份权力,其实在当时内外交困的环境中,唐高宗还有比这更好的选择吗?当时他和武则天已经是“二圣”临朝,他的离去,也预示这朝堂之上再无人能束缚武则天。就是他不托孤,这权力的天平已经倒向了武则天。他只希望用自己慷慨的一份情换来武则天对李唐江山的一份忠诚,他信任的是武则天的那份政治手段和治国才能。他以为她作为一个女人,虽然有些争强好胜,有些小野心,但她终究是爱自己的,他最终也会善待他们的孩子,善待这如画的江山。他猜中了开头,却看不透那结局。这差点要了李唐江山命的一份情与爱情无关。
百年之后,在位于西安西北方向的梁山主峰下,唐高宗李治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无论生前如何的彪悍和强势,她最后还是安静地躺在自己的男人身边,做了他的女人。
“当武老太太遇上她的那些男孩们”这是武则天的一生最让人嚼舌头的地方。武则天有多少面首,很难弄得清楚。其中人们常常提起的主要有四位,冯小宝(薛怀义)、沈南璆、张易之和张昌宗。并有许多野史把他们与武则天的关系演义得千姿百态,淫乱不堪,甚至成为一些三级片的素材。武则天也因此被许多卫道者所不齿,说她“洎乎晚节,秽乱春宫”、“秽德彰闻”等等。可是武则天背着淫乱无道的罪名,从这些所谓的“情人”们的身上,满足了让那些封建卫道者谈之色变的“性”吗?找到了自己的理想男人了吗?我认为,这些“面首”对武则天来说是有性的需要,但他们的存在却不仅仅是为了满足武则天的性,并且他们最终也不可能成为武则天的情感世界的归宿。更多时候我觉得他们更像是一种精神鸦片,是一个帝王舒缓政治神经的调味品,仅此而已。
一、效仿帝王。当所有的人在质疑武则天淫乱后宫的时候,都以一个女人的标准来衡量武则天。这时候想起这大周皇帝是个女性了,既然是女性,那就拿三从四德,从一而终的大帽子压一压。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此时的武则天的身份是什么,是帝王。为帝王者顾名思义就是其时的当权者,有人忠从,有人利用,有人艳羡,有人嫉妒,有人觊觎,有人怒斥。但种种这些过后,且容我们细细品位思量一下这“帝王”的分量。帝王,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曾经煊赫千年。他们有的是这条河中的顺风船,看的是中流石,有的似春汛,有的如冬凌,有的是与水俱下的泥沙,有的是顺流而漂的朽木……钩沉他们的史迹,传述他们的轶闻。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当时除了以前的男性皇帝(又不知外国有没有女皇),她没有其他的参照物和行为标准。她为了树立象以前男性皇帝一样的无上权威和尊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所有的地方都效仿他们,和他们享有一样的权利。那么,既然男性皇帝有“三宫六院”、“佳丽三千”,作为女皇就完全可以也有“面首三千”供其享用。这种模仿和效法,仅仅表明她有这样至高无上的权力,她走的是纯粹的帝王路线。
二、政治工具。武则天在置“面首”时有没有让他们为自己的政治斗争服务,不得而知。可有许多史实证明,她曾在政治需要时,很恰如其分地利用过这些花样美男。一方面她借他们制造各种“灵异之象”,为自己当皇帝寻找其合理性。比如让薛怀义献《大云经》,说她是“弥勒王下生”,并让他大兴土木以十个月的惊人速度建成了“万象神宫”,从而为武则天作为女人当皇帝编排证据和排场。另一方面是培植亲信,关健时候为她所用。比如曾因“二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不惜杀孙子、孙女,贬魏元忠、韦安石、唐休景等多年老臣,这说明,武则天不仅在“性趣”上需要他们,在政治上也同样需要他们来平衡。
张易之是武则天晚年最大的宠臣。他是定州义丰(今河北安国)人,白皙貌美,兼善音律歌词,条件相当优越,具备做男宠的基本条件。张家是官宦世家,原本不用走上做面首的道路。起初,张易之以门荫担任了尚乘奉御,但这样的小官和他的野心很不相称。不曾想飞来横福,太平公主推荐张易之的弟弟张昌宗“入侍禁中”,后来,张昌宗又向武则天推荐了哥哥张易之。张易之比弟弟会办事,懂得伺候女人,深得武则天的恩宠,受赐田宅、玉帛无数,官职也迅速蹿升,历任司卫少卿、控鹤监内供奉、奉宸令、麟台监,封恒国公。
张易之与张昌宗二人倚仗女皇的宠信,专权跋扈,朝廷百官都畏之如虎,甚至连武则天的子侄们都争相给张易之拎包,叫他五郎而不敢直呼其名。同样地,他们的行为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不满。李显的儿子李重润、永泰郡主兄妹俩暗地里讨论二张专政,不想被张易之的耳目侦知,张易之添油加醋向武则天进谗言。武则天不仅责骂太子李显,还严令李显用刑审讯子女,万般无奈的李显只得逼令儿子、女儿自缢。接下来,张氏兄弟又将永泰郡主的丈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这样一来,张氏兄弟将李家和武家子弟都给得罪了,李显、李旦、太平公主和武家各子弟在反对张易之兄弟一事上很快达成了共识,他们开始串联往来,暗中进行秘密磋商。
张易之兄弟并非政治白痴,为什么会下出这样的臭棋呢?其实,既然权力能够扭曲人性,自然也能让人丧失理智和判断力。张氏兄弟就属于这样的情况。他们将自己放在了李、武两家的对立面,丝毫不考虑张家在武则天死后的命运。
长安四年(704年)十二月,80岁的武则天因病避居迎仙宫。
武则天的病情很严重,迎仙宫中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侍奉左右,外人不得进入,甚至连宰相也难见她。史载:“则天不豫。张易之与弟昌宗入阁侍疾,潜图逆乱。”张氏兄弟有没有造反谋逆的计划,我们找不出确切的证据,但张易之二人极有可能害怕武则天去世后不仅权势不在,甚至大祸临头,所以结纳羽林军将帅和部分大臣以防不测也是可能的事情。不管事实如何,总之,当时长安城中出现了“易之兄弟谋反”的传闻和帖子。
张柬之和桓彦范、敬晖等大臣决定乘机诛杀张易之,逼病重的武则天让位,复辟唐朝。张柬之利用职权迅速安排桓、敬二人担任羽林将军,掌握禁兵,为政变提供保障。当时皇太子李显在北门起居,桓彦范和敬晖利用禁军将军身份拜谒李显,密陈政变计划,得到太子的赞同。因为张柬之早年在外地担任刺史时,曾与荆州长史杨元琰一同泛舟,谈起武周的乱象,两人相互约定:“他日你我得志,当彼此相助,同图匡复。”于是,张柬之此时便推荐杨元琰担任羽林将军,共同筹划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在迎仙宫的消息越来越少,政变集团决定就此发难。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联合左羽林将军李湛、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杨元琰、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官兵五百余人向宫中进发,其中李湛、李多祚二人前往东宫迎接皇太子李显。李显毅然出宫,走到了羽林军的前头。一行人走到玄武门时,官兵们看到太子出面,山呼万岁,张柬之、桓彦范等人就簇拥着李显冲向迎仙宫。在宫门口,守卫与之发生了小规模冲突,但众人簇拥着李显轻易斩关而入。
当时,武则天正在迎仙宫的集仙殿养病。张易之、张昌宗二人在集仙殿内听到外面喧嚣,拿着兵器出来观看时,被汹涌而来的羽林军将当场杀死,其同族兄弟也分别被杀。后来,张氏兄弟的尸身悬挂在天津桥南,长安的士庶百姓见了没有不欢叫相贺的,有的人还脔割他们的肉,一夕之间,张氏二人的尸身就只剩下骷髅架子三、心灵鸡汤。女皇暮年,白日在百官面前貌似刚强,即使在亲属面前也要保持一份尊严。而退朝还后宫,长夜漫漫,其寂寞自难打发。自薛怀义被杀,更觉寂孤。有了“二张”,宫苑游幸、宴饮娱乐、四方巡视,都带着这两个活宝随行,心情舒畅。私下里武老太太的皇帝威严不复存在,与“二张”相互之间任意说笑逗乐,恢复了人与人之间的天性自然。七十四岁高龄的老太太,仿佛又回以了孩童时代,又感到自己年轻了。那一个个花样面首俨然成了武则天晚年滋养精神世界的“心灵鸡汤”。
我们当然无法否认武则天对“面首”的性需要,但他们对她的性满足,会更使她感到配偶情感的缺失。有人从生理学角度认为武则天和“面首”不会有“床第之欢”,由于从薛怀义算起,武则天已经是六十六岁的人了,就是再讲究养生,再服用春药,也很难想象她能过得了正常的性生活。但性爱是宽泛的,对于武则天来说,她一生中虽明媒正娶地嫁给过两个男人,可如前所述,她并没有得到满足,她的前半生可以说是性压抑者,性孤独者。所以她想从“面首”身上得到补偿,这里面有“疗伤”的成份,也有“变态”、“报复”的成份。可是这样做会为她除去性压抑、性孤独之病吗?从心理学角度讲,显然不可能。原因有二,一是“面首”的臣奴心态,只能作为武则天的“玩物”,不可能有爱情可言;二是一个在生理上已没有性能力的女人,面对这些美男子给她的“非常”性能力展示,这对武则天来说,除了能勾起点“性幻想”之外,恐怕只会更加地痛苦。况且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与臣奴之间也不可能“畅所欲言”,在这些花天酒地,寻欢作乐的浮华表面下,无疑隐藏着武则天更大的痛苦和孤寂。以上所述,显然,这么多的“面首”,更无一人可作武则天的理想男人。
从我们的分析来看,武则天终没有找到她的理想爱情。这除了以上的史实证明之外,从情感和美学原理上讲,也不难找到依据。一方面,爱情往往是权力左右不了的,武则天虽有着比别的女人更多的挑选对象,挑选了也有权力把他据为己有,可是无数事例证明,爱情作为人的主要生命体征,很难随波逐流。另一方面,“美在彼岸”告诉我们,武则天在现实生活中永远都不可能找到自己理想的爱情。
2、虎毒真不食子吗?
作为权爱交织的杰出的女人,世人崇拜她绝顶的才能和超人的智慧,世人也不屑于她的心狠手辣,冷酷无情。作为一个异数,武则天注定要留下一串串的谜。一个卑微者想要走向高贵需要付出多少?商人的女儿,先帝的侍妾,她一次次推倒自己的身份重新来过,把一个个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她生来就是为中国历史创造一段传奇,一段独一无二的传奇。谩骂者如云,翻案者有之。这个世界上没有谁能够随随便便获得成功,成功者付出的代价,试问又有几人能够付得起?“杀敌一万,自损三千。”套用今人说法,正所谓做皇帝难,做女皇帝更难,武则天由一个皇帝的小妾一路拼杀52年,才完成了自己在历史上的终极使命。
正史和野史综合起来,大大小小有六件谋杀案摊派到武则天的头上,而其中有四件是与自己的子女亲人联系起来。这是世人的无端猜测,还是武则天这个杀手本就心太冷。血肉相搏的战场,没有人可以全身而退。而铲除敌手的第一刀,武则天的第一刀是往自己身上刺下的。左一刀右一刀,刺破了世间所有想象力的极限。世俗的界限,伦理的约束,在这样不惜伤亡不计代价惨烈到近乎偏执的决心面前全都滚而蛋之。
“长公主之死谜而非谜”大约在永徽四年(653年)底或者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的长女降临人间。而这个小女孩在这个世界只是做了一个短暂的停留,她的出生好像只是为了成全一段阴谋。她生下来就是粉团一般可爱的天使,作为母亲的武则天视为掌上明珠。小女孩出生不久,王皇后前来探望,但是,在王皇后离去之后,小公主就离奇地死了。小公主之死使得唐高宗李治认为王皇后就是杀婴凶手,从而产生了废掉皇后的念头。因为这桩历史公案,发生在武则天向皇后之位发起冲击的过程中,而武则天又因此得到了最大的好处,所以许多人认为这是武则天制造的一起阴谋。种种版本,莫衷一是。在一片历史烟云之中,我们仿佛只能看见孩子伸出的绝望双手。那么小公主到底为何离奇夭折?历史的谜团中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真相呢?《唐会要》里讲:“昭仪所生女暴卒,又奏王皇后杀之,上遂有废立之意。”就是说呢,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猝然死了,至于怎么死的,史学家在记载的时候没讲清楚,只讲了死亡这一客观事实。我也不会说清楚,我打电话给武则天同志,始终处于历史的盲音。反正一个刚来世上不久的孩子离奇地走了。武则天呢,能做的就是上奏皇帝说王皇后杀死了自己的孩子,然后就导致了唐高宗态度的变化。按照这种记载,武则天是利用了这个机会的。
但是在另外一些史书中,武则天就不是利用机会了,而是成了杀人凶手。比如《新唐书后妃列传》记载,说武昭仪生了一个女儿,然后王皇后按照母仪天下的规矩,前去探望,她去的时候武则天找了一个借口溜走了,不在现场。王皇后看望的毕竟是情敌所生的孩子,她怎么可能有什么实在的兴趣呢?所以很快也就转身离开了。武则天又偷偷地溜回来,拿小被子蒙住这孩子,把她捂死。然后重新布置了案发现场,自己又悄然离去,守在外面等待着皇帝的到来。她知道皇帝爱屋及乌,已经形成习惯,每次退朝就急急忙忙地先来看望孩子。这一天,他又如时而至了,武则天装出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迎上去,两个人一起走进了婴儿房里。可是,揭开小被子一看,傻眼了,活泼可爱的孩子怎么转瞬间就停止了呼吸?武则天这时候转喜为惊,大惊失色。可是诸位,她虽然大惊失色,却没有忘记过问几个关键的问题,这孩子怎么会死呢?这是谁干的?这段时间有谁来过啊?
宫女吓得都晕菜了,这可是重大责任,出重大责任事故了,赶紧说谁也没来过啊……哎,王皇后刚刚来看小孩来着。这个时候,武则天马上又转惊为悲,嚎啕大哭,肝肠寸断。在这种场景之下,唐高宗的大脑也就短路了,失去辨析能力,马上脱口而出,说:“后杀吾女!她过去就和萧淑妃一起诋毁武昭仪,可我没想到她这么狠毒,居然报复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
这一记载表达的信息是,小公主不是自然死亡,换句话说,武则天不是利用了这件事,而是直接导演了这场悲剧。是她精心策划了阴谋,亲手杀死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
所以,综合各种因素我们可以归纳出四个版本。第一个版本,也是唐高宗心目中想象的,王皇后杀了小公主。第二个版本呢,就是《唐会要》的记载,小公主不知道怎么死的,可能是自然死亡,然后武则天就不失时机地利用了这次死亡事件。第三个版本就是刚才《新唐书》所说的版本,武则天直接制造了这个事件,她亲手杀死了小公主,然后嫁祸于王皇后。第四个版本,小公主本就没有真正来到过这个世界。这四种说法哪一种更可靠呢?
其一,王皇后杀婴毫无理由。我们知道,王皇后本性端庄严肃,不是一个心动就行动的人,这样的人不适合做杀人犯。再看动机,就当时的形势而言,她打持久战更为有利,决不应该轻举妄动。这个时候是不允许自己有丝毫的闪失,杀死小公主对她有什么好处呢?退一步说,作为一国之母的王皇后有什么理由去杀一个宠妃的女儿呢?即便王皇后对武则天恨之入骨,失去理智,也应该杀死李弘,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有什么意义呢?就为了纯粹让武则天不爽吗?这个版本漏洞百出,也牵强附会。我们完全可以推断,在王皇后离开时,小公主应该还活着。
其二,自然死亡也太巧了吧?如果你相信世间有奇迹,或者就是这类事了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小公主不可能长时间没有人照料。不像劳动妇女,生了一个孩子,因为还要工作就把这个孩子绑床头了,好半天也不能看一眼。人家那是公主,身边奶妈、宫女是离不了的,因此,从王皇后离开到李治发现小公主死亡之间的空隙必定非常短暂。即便在古代婴儿死亡率非常高的情况下,一个孩子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自然猝死的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换句话说,被谋杀的可能性要远远大于自然死亡。现在还有一个研究唐史的日本人原百代站出来为这个版本做了注脚。他说,当时婴儿死亡率偏高,可能奶妈把木炭烧得太足,导致小公主一氧化碳中毒而死(即碳气中毒),或者王皇后没有带过孩子,不小心把棉被盖在小公主的脸上离开,无意中把小公主给闷死了。而事情竟然发生得如此之巧,正好在武昭仪苦寻机会不得的时候,王皇后就遇到这样说不清的事情,也不能不让人怀疑。
其三,武则天出手不难理解。那么排除了王皇后,无论是从动机、性格、还是作案条件和能力,认定武昭仪是小公主之死的最大疑凶,并不过分。诚如胡戟先生所言:“许多人怀疑武则天手杀女儿的可信程度,一个母亲如何下得去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如果对武则天可以象常人一样论理,那么她就不成其为武则天了。当时的情势之下,武则天除非施展宫廷阴谋,脚踩自己女儿幼小的尸体,否则是很难朝皇后位置进一步的……既然没有退路,她决不安分守己听天由命。于是下毒手嫁祸于人的做法,也就是在最不合情理的情理之中了。”大家都知道武则天当皇后的最大障碍就是王皇后。当时和王皇后争宠的胶着状态对武则天极为不利,她急于结束这种状态,这样,她就有了杀婴并且嫁祸于王皇后的动机。我们讲过,武则天是非凡之人,她善于创造条件。在感业寺,她不就奇迹般地创造过吗?而且,她不怕冒险,有孤注一掷的勇气,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种性格使得武则天具有很强的行动力,能够迅速地将自己的意图付诸行动。那么,武则天有没有能力准确掌握时间,杀死小公主呢?也是有的。武则天通过结交宫女,在后宫建立了发达的情报系统,对王皇后乃至皇帝的一举一动都了如指掌。掌握了二人探视小公主的时间,她就可以巧妙地打一个时间差,在中间短短的间隙里杀死小公主,嫁祸于王皇后。更重要的是,武则天有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她有一个母亲的身份。常言道,虎毒不食子。一般宫女在照看小公主的时候,对外人的警惕心可能会高一些,但对孩子妈妈的警惕心可能就低一些,所以都是来看小公主的,如果王皇后来了,其他人就会特别注意,可是如果小孩的亲妈来了,谁都觉得这是非常自然的。所以武则天在发现孩子死了之后,她问,谁来过啊?宫女马上回答,王皇后来过。其实都有谁来过啊?王皇后、武则天都来过。但是在人们的头脑之中,自然地忽略了那个经常亲近自己孩子的妈妈,而只提到了王皇后这个人,就是这句话,使王皇后在唐高宗心目中的地位一落千丈,由尊重、忌惮转为怨恨了。
其四,这个说法是最为劲爆。这个说法是什么呢?——这位小公主根本不存在,完全是司马光编出来的!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武氏长子弘出生于永徽五年(654年)初,次子贤生于永徽五年年尾,而小公主是中间出生的,那么一年之中怎么生得出三个孩子来呢?这个版本完全搞混了几个王子公主的出生时间,还振振有词。翻案文章能做到这个地步,也算登峰造极了。只能说佩服佩服!
所以,尽管看起来过于残忍血腥,我们还是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现实,那就是,权力的诱惑是如此之大,它甚至可以吞噬人性和亲情,让一个母亲动手扼杀自己的亲生女儿。十二年后,武则天已经当上了皇后,回想起这个冤死的小女孩,真是悠悠岁月,欲说当年好困惑啊。她给这个小女孩加封为安定公主,谥号思(都死翘翘了,剩下的也只有“思”了吧。),按照亲王的礼仪隆重安葬。不知道武则天的心灵是否真的能够获得安宁和平静?
小公主死亡事件发生后,武则天和王皇后之间的胶着状态终于被彻底打破了。李治心中的天平完全失衡,彻底倾向了武昭仪。根据《新唐书》的记载,他对武则天是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宠爱(愈信爱),而且为了安慰她的丧女之痛,还追赠她的父亲武士彟为并州都督。对于王皇后,则是越来越疏远,越来越厌恶(有废后意)。这时候李治已经产生了废黜王皇后、改立武则天的想法。皇帝的感情变化很快影响到外廷,王皇后的舅舅柳奭开始惶恐不安,主动要求辞去宰相之位。这样,王皇后在外廷的支持力量也大为削弱,可以说是内外交困,倒台已经成为必然。
可以说小公主之死是武则天打响皇后争夺战的第一枪,这一枪击中了要害,打得是稳、准、狠。这一枪过后,武则天的不利局面开始扭转。如今,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小公主死亡事件呢?古代人常常把这件事视为武则天阴毒狠戾的标志,认为武则天这个女人天生心如蛇蝎。而现代人受各种思想的影响,又往往乐于为武则天开脱,把她的种种行为归结为不得已。
那么,杀死小公主是否是武则天不得已而为之呢?我认为这完全是扯淡派的扯淡说法。如果武则天安于自己的身份,依靠一子一女,即使高宗以后移情别恋,她也完全可以像一般的妃嫔那样跟随子女,安度平静的下半生。但是武则天偏偏选择了出手。原本应该最纯洁深厚的母女之情,终于演变成了权力战场上冷酷的筹码。所以在小公主死亡问题上,推动武则天的是蓬勃的欲望和强烈的野心。这种欲望和野心对于一个母亲而言是可怕的,但对于像她这样的政治家而言却是必要的。武则天后来对太平公主的溺爱和对萧妃二女的迫害分析(我的女儿死了,你的女儿也别想有好日子过),这是出自爱与恨之双向移情,走了两个极端,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病态的心理宣泄。从小公主的追封与迁葬来看,“追封安定公主,谥曰思,其卤簿鼓吹及供葬所须,并如亲王之制”,谥曰思,从字面上看,当指她一直对早夭的长女念念不忘,而根据谥法,“追悔前过曰思”(《唐会要·谥法》),也让人联想寄托追悔之情的究竟是谁。安定公主的迁葬明显逾制,以平阳公主的赫赫战功,葬礼动用鼓吹也引起了一番争辩,这个出生不久即夭亡的小公主能得如此厚葬,让人看到生为母亲的武则天内心的哀伤和悲凉。后来武则天临朝称制,大杀李唐宗室,唯有唐高祖之女千金公主为武后“献药”薛怀义得到赏识,被武后收为义女,改封安定公主,证明她对长女的思念,从来就没有一刻停止过。
“谁的儿子娘不疼”原本武则天只是想做皇后,经过一系列风波后,她不仅赚到了皇后的凤冠,还挣到了一笔控制朝廷的政治资源,从而迈出了登上前台的第一步。之后,武则天先是在唐高宗身后有了把椅子,然后又把椅子挪到了他的右边,实现了两个人在大臣面前,男女平等。时间走到了公元666年,扫清了外敌的武则天不得不开始打扫自己后院了,随着新的谋杀案开始上演,那些持武则天残暴论的的史家们又有了新的证据和上岗资格。
在除掉王皇后和萧淑妃后,武则天为了控制唐高宗李治,为了不让别的女人有靠近他的机会,索性把自己的姐姐拉近宫中。高宗很HAPPY,后果很严重。高宗也够意思,不仅封了武则天的姐姐为韩国夫人,两姊妹共侍一夫。可惜这韩国夫人红颜薄命,没她妹妹命大福大,没折腾几年就死了。老娘英雄,女儿也不熊包,她这边刚咽气,她的亲生女儿就继承了母亲未竞事业。她老妈灵魂附体,她也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很快就征服了唐高宗,也赚到了一顶魏国夫人的大帽子。一边是审美疲劳的武则天,一边是花样年华的魏国夫人,久而久之,唐高宗爱情的天平倾向了后者,打算给她正式的名分,纳为嫔妃。这让武则天感到了不安,看着如花似玉的外甥女,她坐不住了。这年轻就是资本,外甥女第一步嫔妃,第二步说不定就是皇后,这样下去还了得?我老武的位置往那摆。所以,她坚决反对高宗给魏国夫人正式身份。《资治通鉴》里是这样记载的:“上欲以魏国为内职,心难后,未决,后恶之。”不得已的情况下,武则天开始了决定人生命运的又一次出手。这时候,对于已经在政坛摸爬滚打多年的武则天来说,艺术地杀一个人易如反掌。她借自己的两个异母哥哥送食之机,暗中下毒,诱骗魏国夫人食用。魏国夫人一听是娘家人所献,毫无防备就吃了,结果七窍流血而亡。她圆睁的双目瞪着自己姑母。孩子,你压根就不该来,这个圈子不是谁都可以混的。
谋杀,又是谋杀,能不能多一点创意?
李弘之死显庆五年(公元660年),唐高宗突发风疾,没办法只好把行政权交到了武则天的手上,也顺势将她推向了政治舞台的最前沿。中间唐高宗虽有不满,还动过废后的主意,但均被老武一一化解。公元674年,唐帝国进入“二圣临朝”时代。十年之后,武则天晋升天后。这时候唐高宗的小身子骨已经扛不起帝国繁重的政务,武则天已经不用再把精力放在没有多少日子的唐高宗身上,而是将关注的焦点投向即将接替高宗之位的太子,也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弘的身上了。
依据《旧唐书》、《新唐书》、《唐会要》等历史文献记载,认为李弘也是被母后武则天鸩杀的。中国人历来都有“虎毒不食子”一说,何况人乎?武则天曾亲手杀死了自己的长公主,如今又背上杀长子的恶名。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根本让人无法接受。真相在哪里?历史总是由一个个悬疑组合而成,日月交替,逝者永逝。是疑问就有多种版本的解读,有人认为武则天并没有杀死自己的儿子,而是另有原因。亦真亦幻,孰真孰假?
孝敬皇帝李弘24岁就走完了他的人生路,留给了后人无法破解的谜团。太子李弘作为唐高宗和武则天的长子。当时武则天从感业寺刚刚归来不久,赐为昭仪。李弘当年的降生,一定给了李治和武则天莫大的喜悦——唐帝国后继有人了(在那之前李治还后继无人,只有庶出的皇子)。他的出生也在一定程度上给了刚刚摆脱困境的武则天一剂强心针,李弘成为母亲后来争夺皇后之位的重要筹码。随着母亲成为皇后,李弘也子以母贵,当上了太子,母子二人,互相依存,李弘从小就备受高宗和武则天的宠爱和重视,八岁就开始监国听政,积累行政经验。然而,当我们今天回望那段历史,太子李弘的一生却是如此的凄凉不堪,不但未能继承大宝,而且生前死后都未得安宁,他注定不是那个时代的主角,他注定只是历史天空的流星,用他的境遇将那个奇特的时代标注给后人观看。
五岁被立为太子,不知是上天的恩宠有加还是霉运的开始。年仅24岁的李弘却在上元二年(675年)跟随父母从幸洛璧宫时突然死去。李弘死后,谥曰孝敬皇帝,庙号义宗。李弘年纪轻轻,怎么会突然就死去?记住是突然。李弘一生虽然只活了短短的二十四年,却有七次监国的经历。
由于他与武则天的特殊关系,自唐以来人们一直疑窦丛生,把李弘之死与武则天联系在了一起。无论是官方还是私人撰修的史书,如新旧《唐书》、《唐会要》等,均明言李弘是被其母亲武则天鸩杀的。一般人都相信这一观点,因为从武则天的一生来看,其滥杀无辜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一旦母子关系破裂,残杀亲生儿子也是十分有可能的。有了长公主之死和外甥女之死在前,我们很轻易就能说服自己去相信一句广告词,一切皆有可能。
那些相信的人们为了让这种本来无定论的事件让更多的人相信,就四处搜刮理由。这是一场延续了千年的辩论,辩论双方各有说道。下面我们把支持武则天杀子观点的一方称为正方。把不支持武则天杀子一方称为反方(本人是反方忠诚粉丝)。
正方一辨:反方接招,李弘打小就是个懂事的孩子,高宗和武则天还是很宠爱他的,这孩子也争气,生为皇家长子,将来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他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为人仁孝谦谨,尤其难得可贵的是能体察民间疾苦,深得人心。高宗特别喜欢他,想尽一切办法培养他的办事能力。当高宗跑到东都玩乐的时候,监国的重任就交给了李治。当时关中发生饥荒,禁军中的一部分士兵在吃榆树皮,李弘知道后,就悄悄地让家令寺送粮食给他们。咸亨四年(673年)八月,高宗得病,让各个部门有什么事直接请示太子李弘(受诸司启事),高宗想让李弘一点点接替自己的工作。高宗感到自己的身体不是很理想,一旦自己有个三长两短,太子要随时做好接位的准备。武则天见到自己的儿子已长大成人,能力也越来越强,但问题是她自己渐渐迸发出要代李氏为皇的强烈欲望,李弘就成了妨碍她临朝称制的最大障碍,所以想了办法把李弘杀死。《旧唐书》中明确写道:“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李弘。”这种说法中唐时期很有市场,如李泌曾对唐肃宗说:“孝敬皇帝,乃太子监国,仁明孝悌。天后方图临朝,乃鸩杀孝敬,立雍王贤为太子。”
正方二辨:反方胆敢与史作乱,让你们输得屁滚尿流。母子反目是因为萧淑妃所生的两个女儿义阳、宣城二位公主。当时两位公主因为与武则天发生了矛盾,被她关在掖廷内。两人被关到40多岁,武则天还不让出嫁。李弘知道后对这两位姐姐动了怜悯之心,请奏父母亲让她们下嫁。结果惹得武则天大怒,马上将两位公主嫁给了当时在执勤的卫士。这件事使武则天对李弘产生了看法,从此李弘与武则天关系不和,并且失去了母亲的垂爱。李弘选妃也没有如自己的愿望,与母亲的武氏家族发生了严重的矛盾。李弘最初想选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位女孩子知书达理,人也长得极为端正漂亮,有大家闺秀的风范,李弘十分喜欢。不料这个女孩子被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相中,明明知道李弘打算娶她,婚期也已定好,却粗暴地强奸了她,使李弘的婚事落空了。武氏家族对李弘如此污辱,这口气他无论如何是无法咽下的,对于他脸上露出的对武氏家族的仇恨,武则天绝不可能无动于衷。至于武则天到底是如何下手的,由于事情是秘密进行,史书记录十分简略,我们仅知道是在酒中下了毒。李弘突然死去,“天下莫不痛之”。
正方三辩总结陈词:我方一辩、二辨辛苦了半天,我也就懒得多说了。一句话,老武冷血,人挡杀人,佛挡杀佛!
反方一辩:正方不要搬史书来压小弟,素闻对方才高八斗,但推理实在不敢恭维。小弟也读过两年书,尘世中一个迷途小书僮。李弘被他母亲武则天杀害,这个看上去不应该成为争论的问题近年来却被史学界重新提了出来。今天辩论,小弟也翻阅了《新唐书》、《全唐文》等书后,我完全有理由相信李弘不是被杀害的。《新唐书》载有高宗的诏书说:“太子沈瘵,朕须其痊复,将逊于位。弘性仁厚,既承命,因感结,疾日以加。”意思说太子李弘一直有“瘵”这种疾病,高宗本想待他病好了后传位给他。瘵就是现在的结核病,一种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在古代是很难治愈的,常常会致人于死地。李弘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实际上已经得了这种病,由于他带病理政,以致太劳累了,加重了病菌的侵袭,最终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持这种观点者认为,《新唐书》和《唐会要》是记录李弘被鸩最直接的史书,但这几本史书都编于五代及北宋,它们录入了许多唐人的观点。从中唐开始,当时的社会对武则天已经有了特殊的看法,人们是很难接受一个女人曾经篡夺政权当上皇帝这一事实,所以整个社会对武则天是抱着很深的成见,大家都在尽可能把武则天描绘成一个十恶不赦的女暴君。《新唐书》等书的记载有史料的来源,不会是凭空想象的,但必定会继承了唐人的观点并加入作者个人的好恶观念,因而并不能强有力地证明是武则天杀了李弘。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时比较实事求是,说:“《实录》、《旧传》皆不言弘遇鸩。”又云:“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以传疑。”显然,李弘是被鸩杀的在唐代就有人说起了,但司马光认为这件事还是以讹传讹。
反方二辩:我来驳驳正方二辩。你刚才说李弘与母亲交恶是由于李弘替两位公主讲了几句公道话,就惹得老武动了杀心,能说通呢,答案是NO!当时武则天确是一怒之下把两位公主许配给了卫士,但她与李弘的结怨其实根本没必要,因为李弘的所作所为根本不可能影响武则天的当权和夺权,其时的武则天早就大权在握,号称“二圣”。更何况从时间上说也有一些问题,因为此事发生在咸亨二年,距离李弘死的时间约有4年,凭武则天的个性,真要杀人,无论如何不可能等上4年的。李弘早已痨病缠身,死是早晚的事。武则天与其要冒风险去把他杀死,还不如静静地等他自己撒手离开人世。如此,说李弘是被武则天鸩杀的是不能成立的。
反方三辩陈词总结:哎呀呀,看来正方一定又要输得清洁溜溜了!我闪先。
李贤之死我们再看李弘死后,弟弟李贤继任太子位。他的出生日期则明确记载为永徽五年十二月,当时还是昭仪的武则天随高宗谒太宗的昭陵途中突然小产,因其未足月而生,搞得武则天很是不爽,所以对这个儿子特别冷酷。这个地方不合情理,那有妈妈因为生孩子,与孩子生出仇恨的。小时候的李贤很漂亮像个小女生(容止端雅)。李贤像他的哥哥一样,都是按照三好学生的标准对自己严要求,勤奋好学,过目不忘。高宗对这个儿子也十分宠爱,李贤曾受封为雍王。李贤也像本人一样,对历史非常感兴趣,书写出来无论畅销不畅销,图个乐和。唯一和我不同的是,他手下有一帮人帮他查资料,列提纲。而我是单枪匹马,熬夜带受罪。李贤同志当时组织了一批名家大儒注释《后汉书》,高宗看儿子这么出息就很开心,但武则天却不是太感冒,甚至不高兴。那一段不写,写后汉。因为《后汉书》载有后汉大权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带有讥讽时政之嫌。两年后,高宗下诏改元为调露,与武则天巡幸东都洛阳,命李贤监国。监国期间,李贤把政务处理的井井有条,颇得朝中大臣拥戴。
儿子越能干,将来也就越难以控制,这是武则天始终无法接受的。加上她的宠臣明崇俨多次挑拨母子关系,武则天逐渐萌发了废掉李贤的念头。她屡次下书训诫儿子,并让人撰写了《少阳政范》和《孝子传》二书供李贤研习忠孝之道,还让人写一些文章教育李贤(数作书以责让贤),书中暗寓训斥的意思。其实老武可以让李贤听听周杰伦那厮的《听妈妈的话》“小朋友你是否有很多顽抗,为什么别人在听妈妈的话你却在胡说话,你说你要一架大大的飞机,我却偏要给你一只旧旧螺旋机,为什么要听妈妈的话,长大后你就会开始懂得这段话。”
李贤天生聪明,当然看出了其中的奥妙,母子间的矛盾也越来越大。后来武则天的心腹明崇俨在路上被强盗所杀,武则天就怀疑是太子党干的,就向李贤要凶手。数月没有结果。李贤对母后的做法心怀失望,于是有些自暴自弃。他开始沉溺于酒色,放浪形骸,恣意妄为。武则天召李贤至洛阳,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东宫搜查,三人竟在东宫查得皂甲数百具,又诱令赵道生诬告太子,硬把明崇俨被杀之案扣在李贤身上。武则天一狠心提出大义灭亲四字,打算把李贤置于死地。高宗求情说,这事算了,将他废为庶人吧,幽锢一室,不久又把他支配到距离京师两千三百里的巴州。
然而已经没有翻身之力的李贤还是不让武则天放心,因为他曾经写过一首《黄台瓜词》:“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为可,四摘抱蔓归。”这首诗与曹植的七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暗示母亲对亲生骨肉的冷酷,在当地流传颇广。反映了他当时惴惴不安的心情,他惟恐自己遭到其兄李弘那样的命运,因而暗示武后:不要杀光自己的儿子,否则你也不会有好处的。也许是杀人杀惯了,抑或李贤的能力和影响力太有威胁了。684 年武后当政后,决定再次实施谋杀,铲除一切敢于冒头的威胁。于是她让邱神绩立即去巴州,逼令李贤自杀。然后有猫哭耗子贬邱神绩为叠州刺史,过了一段时间事情渐渐平息,又召邱神绩为金吾将军,宫廷里才慢慢得知武则天杀李贤的事。
李贤死后,她和高宗的另外两个儿子水平皆属一般,而且一个怕老婆,另一个胆小懦弱,再也不能成为武则天帝业道路上的绊脚石。至此,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六亲不认政策,武则天终于掌握改朝换代所需要的全部本钱,一个女皇帝的出现只是时间问题了。
武则天的每一次谋杀不一定都成功,但她的每一次成功都少不了谋杀。也许入宫前的14岁那年,她也曾有过一颗美丽善良的心,但是在天天有人掉脑袋的皇宫里,她必须学会生存,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欲望促使她进化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冷血女人。对于武则天的人品我只想说一句话,如果没有她的冷血,也许今天我们就不会知道有个武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