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二章 谁家天下

  1、情感与理智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李治本就柔弱的小身子骨染上了风疾。看好了,是风疾,不是风寒,板蓝根是不起作用的。有专家研究表明,这病类似于今天的高血压及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心态要平和不能激动。这病放在今天也是人类的克星,在当时可以说是李唐皇室的家族遗传病,皇帝克星。唐高祖李渊是第一个中头彩(得“风疾”)挂掉的唐朝皇帝。唐太宗手气更好,不光自己得了风疾,连老婆长孙皇后也被这种疾病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李世民因为这病搬到翠微宫养,养到最后却死于翠微宫。

  风疾,你还有完没完?没完!克死一个算一个。

  抛掉今天的高宗,后面还有顺宗、穆宗、文宗与宣宗等同志排着队拿着号头准备与“风疾”死磕。这病的后期症状就是患者四肢瘫痪,口不能言,只能靠点头YES,摇头NO来表达内心的想法。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七月,出任宰相还不足一年的卢承庆,在财政工作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因未能征足赋税受到御史台官员弹劾。高宗觉得此事不好处理,因为卢承庆是武后建议提拔的。武则天闻知后,请高宗按章办事,对大臣要功过两分清,不要看她的面子。于是,下诏将卢承庆免职以示惩罚,后又考虑其才干起用为润州(今江苏镇江)刺史。

  这时候,高宗感觉头痛病越来越严重,连看奏章都费劲了。自己不能正常处理朝政,太子才八九岁,高宗无奈之下就把政事都委托给武后处理。这时候武后还没有攫取天下的野心,她几个月前为了泄愤,狠狠地收拾了一把自己娘家的几个兄弟子侄,搞得他们家破人亡就是明证,如果她有夺位的野心,就会重用自己家的外戚。武后生性聪敏,本就是人中之凤,而且读过不少史书,她与亲信许敬宗每天在武德殿西门值勤(待诏),掌控朝政,了解动向,不知疲倦,对政事的见解和处理都比较合适,高宗比较满意。

  刚开始的时候,武后理政并不是常态,而是在皇帝病重之际偶尔代行君权。她对朝政的处理也颇有分寸,实行紧跟政策,事事按照高宗的意思顺旨而行。高宗倡导以孝治天下,武后便提议僧尼道士都得参拜父母;李唐崇道,奉老子李耳做先祖,武后便手抄《道德经》以示虔诚,很得高宗的信任。但随着高宗不时发病且病势日益加重,武后处理政事的机会越来越多,于是就像吸食毒品一样,对至上的皇权日益上瘾,产生亲临朝堂的欲望。这是后话。

  武则天辅政之后面临的较大课题,就是四境开始不宁,东西两方都冒起狼烟。西边,西突厥称霸西域,阻断商路;使西域归附唐朝的国家颇感不安。东边,与唐关系密切的新罗,遭到高丽和百济的夹击,向唐朝紧急求援。武后面对险境,冷静判断形势,协助高宗正确制定了对外战略。既任用老将刘仁愿、刘仁轨,也起用新手苏定方、薛仁贵。最后,唐朝灭掉了西突厥,替代了其在中亚的霸主地位,使大唐疆界达到了今阿富汗和伊朗边界。东部的战事也颇为顺手,苏定方大败百济,生擒百济国王,砍掉了高句丽的臂膀,使敌人为之丧胆!

  显庆五年(公元660年),苏定方押送百济国王到东都洛阳献俘,高宗大为兴奋,决定乘胜拿下高句丽。十二月,任命苏定方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刘伯英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程名振为镂方道总管,各自带兵分几路出发远征高丽。因为战争需要,位于今山东半岛的青州刺史要负责筹集军粮,从海上运送到前线。

  这时候的青州刺史是刘仁轨。如前文所述,刘仁轨几年前曾在朝中担任给事中(御前检察官),因为大理寺丞毕正义受李义府指使非法释放美妇淳于氏,被人揭发,刘仁轨就奉旨审讯毕正义这件案子,而且执法刚正。李义府从那时就恨上了刘仁轨,找个机会贬斥他出任青州刺史。这次,刘仁轨负责海运军粮,当时的气候不是出海的时机,但心怀叵测的李义府却接连督促他快点启程出海,刘仁轨无奈,只好从命。结果船行到海上的时候遭遇大风,所有船只都被刮翻了,军粮尽数倾覆。这可是一件大事,朝廷闻讯,立即命令监察御史袁异式前往审讯。袁异式临行前,李义府想让他结果了刘仁轨,就对他说:“你要是能办好这件差事,以后升官发财易如翻掌。”袁异式知道李义府和刘仁轨的恩怨,当然听得出李义府的弦外之音。他到了青州之后,对刘仁轨说:“你和朝廷中什么人有仇,你自己心理应该清楚。所以啊,你想想自己该怎么办?”其实这是暗示刘仁轨:你已没有活路,最好自行了断,免得遭受更大折磨。刘仁轨却说:“我惹出了这么大的祸,国有国法,您要是依法处死我,我毫无怨言。但如果让我自尽,那样我的仇人肯定高兴,我不甘心!”袁异式无奈,只好结案上报朝廷,临走时还亲自上锁囚禁刘仁轨,怕他逃脱。案情上报到朝廷之后,李义府对唐高宗说:“不杀刘仁轨,没法向天下苍生谢罪。”这时,一位高宗新近亲自提拔的、和李义府不和的官员源直心,看透了李义府的用心,反对说:“海上起风,本来就是很突然的事,谁遇上也没有办法,所以这次军粮倾覆不能全怪刘仁轨。”唐高宗于是命令免死,只是取消刘仁轨的名藉,让他以平民身份从军效力。刘仁轨此去,要受另一将领刘仁愿的调用(二人的名字听起来是兄弟二人,其实不是),李义府又派人示意刘仁愿将他杀死,刘仁愿不忍心这样做,刘仁轨才又逃过了一劫。

  公元661年本是显庆六年,因为各地纷纷上奏拍马屁,说见到飞龙的祥瑞现象,高宗在二月三十日下令半路改元,于是这一年前三个月是显庆六年,后九个月成为龙朔元年。此时,高宗按照武后的提议,把朝廷的官职几乎都更改了一遍,把门下省改称为东台,中书省改称为西台,尚书省改称为中台;侍中改称为左相,中书令改称为右相,仆射改称为匡政,尚书左、右丞改称为左右肃机,尚书改称为太常伯,侍郎改称为少常伯;其余的二十四司、御史台、九寺、七监、十六卫,都一一改名。虽然这些官名的修改,一点都没有改变他们的职责,看似只是文字游戏的闹剧,但武后却能以此向群臣显示自己对朝政的影响。她深知,内容不重要,但必须要在朝廷上持续发出自己的声音。做这样的文字把戏是武后的偏爱,终其一生都没有停止过。高宗中后期频频更改年号,也都是武后的主意。

  这一年,征高丽的大业让高宗心情激动,想效法父亲,也御驾亲征一把。他从陆路派出增援军直奔鸭绿江,并下诏表示要亲率六军跟进。但这一想法,被武则天极力劝止了。高宗接受了武后的意见,下令诸路军速攻高丽。龙溯元年(661年)四月,唐军水陆两路再向高丽进攻,连战皆捷。七月,进抵平壤城下。但接下来似乎就不怎么顺利了,进攻平壤孤城的战斗打了半年,却没能吞下这块鸡肋,又遇上连日大雪,进攻更艰难。于是高宗于龙朔二年(公元662年)二月命苏定方撤围退兵,留刘仁轨、刘仁愿在百济故地防守。这次征高丽的行动就此告一段落。

  接着,西北战场也传来大捷的战报,郑仁泰、薛仁贵击败了铁勒九姓。薛仁贵这次打仗时,仅带数十骑当先开道。回纥见他人少,也派数十骑前来挑战。薛仁贵在敌骑临近时大呼“看箭”,连发三箭射死三人。其余回纥骑兵见薛仁贵如此神勇,大为惊异,纷纷下马投降。这时后面唐朝大军已到,薛仁贵乘势挥军掩杀,回纥大败,俘虏了两万多人。薛仁贵将降众统统赶下峭壁坑杀。接着,又越过碛北追击败众,擒其首领兄弟三人。郑、薛二人这一仗打得实在是残忍,铁勒九姓从此衰败,朝廷随即又派突厥出身的将军契苾何力去安抚,如此恩威并济,铁勒从此不敢再为边患。

  战事结束后,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土长歌入汉关。”凯旋而归。回朝后,司宪大夫(原御史大夫)杨德裔也象太宗朝那些人弹劾李勣、侯君集和薛万彻一样,向高宗弹劾薛仁贵他们杀俘、抢“番女”等罪。不过高宗的处理就比太宗高明,没有追究。武则天还亲自接见了薛仁贵,见他器宇轩昂,不禁大为赞叹,额外又给予了赏赐。朝廷这样宽容地对待有功的武将,就避免了他们步侯君集、薛万彻的后尘,有利于武将人心的稳定。但不排除有些文臣却对朝廷的这种做法有些不满。

  几个月后,东北战场也传来佳讯:辽东的刘仁轨(当时代理刺史职务)趁百济余部不备,突然率军出击,先后攻克了多座城池,又与盟友新罗联合攻克了险要之地真岘城,一举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保证了唐军的补给,牢牢站稳了脚跟。

  龙朔二年(公元662年)真是高宗朝军事成就比较辉煌的一年!同时,也是内部皇权得以强化的一年。这年武则天提出,皇宫太极殿低洼阴湿,不利于高宗的病体恢复,应将大明宫建设完工。蓬莱宫是早年太宗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避暑宫殿,尚未完工李渊就死了。现在武后下令继续修建,并改名为蓬莱宫。她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降低宰相对皇权的侵占:高宗如果搬到了数里之外的大明宫,那么皇帝日常听政的地方就和原来的外朝隔开了距离,那么很多时候就要在大明宫的内廷议政,而不会再这样在外朝进行了。要是真的实现了这一步,宰相的地位会由此大降,而皇权则会进一步提升。

  年底,上官仪被任命为宰相,而另一位宰相许圉师却因为包庇儿子犯罪而被贬。许圉师的儿子在打猎时塌坏他人田里的作物,田主叫骂,这位少爷仗势欺人,居然用射猎用的响箭射人家。许圉师知道后,把儿子打了一百棍,但并没按照规定上报朝廷。可能是他觉得薛仁贵他们犯了那么大罪朝廷都不办,自己儿子这点事干吗要上报?但倔强的田主不依不饶,跑到朝廷的司宪衙门(中央直属监察机关)来告状,那个半年前积极弹劾薛仁贵的司宪大夫杨德裔,这次为了讨好宰相许圉师,竟然不予受理。但是,武后的那些党羽却抓住这件事做起了文章。许圉师是高宗提拔的人,与武后的那些羽翼不是一派,长孙无忌倒台之后他与武后的爪牙也难免有些矛盾。西台舍人袁公瑜(就是向武后出卖裴行俭而得宠的那个人)派人匿名上密折向高宗告发此事。唐高宗知道后,上朝时就责备许圉师:“你身为宰相,纵容儿子欺负百姓,出了事你还隐瞒不报,你这不是滥用权势,横行霸道吗?”唐高宗本来也许只想骂一顿,警告他一下,许圉师要是叩头认罪事情也差不多能过去。许圉师正为有人匿名告他而恼火,此时见高宗还责备他,觉得委屈,于是没好气地和高宗顶嘴说:“我位居宰相,做事正直,不可能不得罪人,所以难免有人会陷害我。至于说滥用权势横行霸道,只有那些武将才能做到;我是文官,哪敢滥用权势,横行霸道呢?那些武将犯了那么多事也没人管,我这么点小事你们却揪住不放。”这前半句明显是在说之所以有人告发他儿子的事,是因为他对朝廷忠心、有功,得罪了些小人;后半句则辞连朝廷对郑仁泰薛仁贵的宽大处理,指责唐高宗执法不能一视同仁,对他这样的文臣不公。唐高宗听后大怒。许敬宗趁机上奏说:“臣下竟敢如此顶撞皇上,杀死都不足以抵罪。”唐高宗命令侍卫立即将他拖了出去。李义府又落井下石,于是高宗下诏免去许圉师的宰相职位,几个月后贬为虔州刺史。司宪大夫杨德裔因隐瞒不报此事而且不予受理,也被流放庭州(今广西境内)。

  从袁公瑜、许敬宗、李义府一致打击许圉师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武后的党羽已经在朝中形成党派,勾结起来打击异己了。而且武后本人也随着地位的稳固,对高宗不像以前那样恭敬小心,尤其是武后辅政之后,党羽也渐渐扩张和张狂,于是帝后二人之间的裂痕也在悄然出现。高宗对此应该已经有了感觉,前段时间他把自己的亲信上官仪提升为宰相,就很有可能是为了压制一下他们。没想到这时候自己这边的许圉师偏偏不争气,在宰相圈子里又呆不下去了,高宗难免产生出削弱武氏党羽的想法。这个时候,李义府恰巧就送上门来了。

  李义府是因为第一个冒险拥立武后才咸鱼翻身的,和杜正伦闹矛盾被贬普州之后,又是靠武后的力量才再度入相,所以在他的心中,皇后才是他的真正主子。李义府性格原本张狂,复相之后更是强占民田,夺人奴婢,卖官鬻爵,排除异己,搞得民怨沸腾。为了改葬祖父,他在高陵、栎阳、富平、云间等7个县无偿使用民工,修建墓室,高陵县县令甚至累死在工地上。李义府的祖父迁葬那天,浩浩荡荡的送葬车马和祭奠摆设足足摆了七十多里,而他借机索取的贿赂财物,更是不计其数。但由于他深受武后恩宠,没人敢轻易弹劾他。

  高宗本来想敲打敲打李义府,一是让他收敛一下,二则也可能有让他明白一下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就把李义府召来,心平气和地说:“听说你儿子、女婿办事都不谨慎。我已尽力为你掩盖了。但这样也不是办法,你要好好管管他们。”李义府听后勃然变色,颈腮发红,稍后反问:“这是谁向陛下告我的状?”高宗说:“只要我说得是事实,你管是谁告诉我的干吗?”李义府竟不认错,无礼地悻悻而去。他受宠于武后,觉得高宗窝囊,心理上就蔑视高宗,以至于在听到逆耳之言时这样对待皇帝,真是奴性十足!李义府的蔑视刺痛了高宗那颗自卑的心,心中非常恼怒,压制武后势力的欲望迅速增强,就开始注意抓李义府的把柄。

  2、野心或者自保

  如果一个人想抓你的把柄,就算你做得如何的天衣无缝也是枉然。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李义府在居母丧期间,听一个方士说,他的宅第有“狱气”,需要积蓄二十万缗钱才可以除去晦气。李义府信以为真,就抓紧时间收敛钱财。为了能更多更快地收钱,他居然连长孙无忌遗属的主意都打上了!他派儿子李津去找长孙无忌的孙子长孙延(长孙延原本流放岭南,勉强保住的性命,不久前才遇赦回到洛阳),说:“我能为你谋到一个官职,几天后诏书就能下来。”过了五天,果然朝廷就授了长孙延“司津监”的职务,作为回报,长孙延就送钱七百缗。李义府还利用居母丧的机会换上普通百姓的衣服,凌晨与方士偷偷溜到城东,登上古墓观风水、望云气。一个宰相搞这名堂,怎么能瞒得住人?于是有人告发他“窥看灾异,蓄有异图”,也就是想造反,这还得了。

  同年四月,大臣杨行颖也将李义府“卖官”的事奏了一本。高宗这时候正坐等机会发泄心头之恨呢?快,快,给我立马拿下,李义府就这样自动撞在枪口上被下了大狱,并派“司刑太常伯”刘祥道与御史、详刑寺官员共同审讯,还命司空李勣监审。高宗知道许敬宗和李义府一样都是皇后的人,这一回就没有派许敬宗上场。从高宗安排的审案人员就可以看出来他真的要狠狠收拾李义府:刘道祥是太宗去年越过宰相而亲手提拔上来的,与李义府不是一窝的;至于李勣,几年前他的故旧、宰相杜正伦就是和李义府争吵,致使罢相死在异乡的,这笔帐李勣先生应该不会忘。

  刚刚立案之始,武后本来还想救李义府的,然而高宗决心已定,李义府又劣迹斑斑,民愤极大。武后知道如果再力保他,可能祸延自身,也就撒手不管了。经过高规格的审讯,查明李义府的罪状属实,高宗便于当月下诏,将李义府削除名籍,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将他的儿子李津也除名,流放振州(今海南境内),其他诸子及女婿一并除名,流放庭州(今广西境内)。李义府恶名久著,现在一倒台,朝野上下弹冠相庆,喜气洋洋。

  谁都知道李义府是武后的红人,而且曾有过一次沉而复起的经历,所以有的官员存着观望之心,想为日后留条后路。东台(以前的门下省)侍郎薛元超也想借机拍拍这位皇后宠臣的马屁,那样李义府以后要是回朝了,自己肯定能得到好处。而且这么做也能得到皇后的欢心。于是他向皇帝上奏,提出让流放中的李义府破例骑马,法外施恩。怎知高宗这次是真的动了肝火,当即把薛元超削职流放。

  李义府刚被贬斥,三月底,蓬莱宫(大明宫)完全竣工,高宗于二十五日正式移居蓬莱宫,此后就在蓬莱宫的正殿紫庭殿听政。武则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相权的目的达到了,但由于新受打击,此事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她,而是处处对她有所防范的高宗,还有高宗一心扶持的太子。十月初一,唐高宗更是命令太子每五日一次到光顺门内,视察各部门呈奏事情,事情比较小的都授权太子裁决。当时太子才十三岁,高宗是出于自己身体不行,武后一党又不太安份的考虑,才这样急切地培养太子的能力。

  李义府被贬后,宰相位置留下了空缺,高宗有意让办案有功的刘道祥来充任右相(即以前的中书令)的缺。但是刘道祥怕武后因李义府的事而迁怒于他,便屡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高宗开始很不解,年纪也不是很大,而且没病没灾的,乞什么骸骨?后来悟出来:这是怕武后报复!明白了这一点之后,高宗反而更坚决地要任命他为右相。这样,不管刘道祥愿意还是不愿意,他都因为审理李义府一案而被绑到了武后的对立面上了。

  除了刘道祥之外,因李义府的倒台而获益的还有一位,便是上述在大海里翻船,差点没被李义府整死的刘仁轨。表面上看,刘仁轨是靠着从辽东回朝的刘仁愿的几句美言,官职一口气连升了六级,实授带方州刺史(今朝鲜半岛的开城)得以镇守海东。实际上,他和李义府的敌对关系应该才是高宗看中的。高宗此事需要扶植一些和武后党羽敌对的势力了。

  李义府的去职是武后向政坛发展后受到的第一次挫折,原本她朝夕得见天颜,能就近了解和掌控局势,一旦高宗发病,她还可以带行部分君权。以前李义府掌握中书出旨权,许敬宗掌握门下封驳权,旨意便可畅通无阻地顺利发布。现在随着李义府的倒台,缺失了重要一环,可以想象武后沮丧的心情。然而面对这样的不利局面,她性格中的稳和忍占了上风,并没有大吵大闹和高宗硬碰硬,而是采取以退为进的办法,脱离是非圈。这一年她已经41岁,和高宗也算老夫老妻了,她想通过这样的怀柔办法,缓和自己和高宗的关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就好。

  后宫万紫千红怎容一枝独秀,也就在这时候后宫有人与她争宠。不是别人,是武则天的自家人。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是个俏丽风流的寡妇,一直和高宗有染,韩国夫人的女儿贺兰氏也有倾国的容颜。韩国夫人经常带着她的女儿出入宫苑,时间一长,高宗就和他的女儿也搞上了。然后不久韩国夫人死了,传言是被武后毒死的。高宗又有了将韩国夫人的女儿正式纳为嫔妃的打算,而且计划是把她直接名列九嫔之一。武后害怕自己会因此失宠而走上王皇后的老路,也采取巫蛊之术,想诅咒死这个外甥女。

  这事没想到被人捅到了高宗那里:麟德元年(664年)十二月,宦官王伏胜举报,说武后常召道士郭行真进入宫禁,行“蛊祝”、“厌胜”之术。高宗闻报大怒,天性仁德的他此时也来了蛮劲儿:过份,太过份了,真的需要处理一下这个女人了!于是他密召宰相上官仪进宫,商议一下该如何处理武后。上官仪是由高宗越过宰相们的权力,亲手提拔上来的,他当宰相一年多的时间里,正是高宗打击打击武后党羽的时候,所以很快就独持国政,权势熏天。上官仪为人恃才任势,举止张扬,惹得不少人反感。当时朝中只有老臣许敬宗才能和他抗衡一些,所以他和武后一党免不了产生矛盾。此时一听高宗对武后有意见,就来了精神,说:“皇后专权骄横现在是充分显露出来了,天下人对她的意见很大,我认为有必要废掉她,另立皇后。”高宗闻言心意越发坚定,便令上官仪草诏,准备废后。上官仪运足了文思,把废后诏书一气呵成,开列的罪状有十数条之多。

  这那是要废后,这分明是要武则天的命。眼看着武后的凤冠就要摇摇欲坠,眼看着密室密谋就要付诸实施,在这关键时刻,武后的后宫情报网再一次救了她的命。她在高宗身边安排了很多耳目,事情一出,早有左右侍者纷纷急报给她。武后面对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没有惊慌失措,也没有浪费时间犹豫,而是毅然决然立刻来见高宗。这边上官仪刚放下笔,草诏的墨迹还未干,武后就出现在他们面前!所幸此时诏书还只是个草稿,晚来半步,就任凭是谁也无力回天了!

  我们可以想象得到。武后的出现太过突然,高宗和上官仪都愣在当场,异常尴尬。估计上官仪见势不妙赶紧溜掉了,高宗面对武后,一时又翻不过脸来。武后当即跪在高宗面前自辩,问自己到底有什么过错,要被废掉。高宗只好说是王伏胜举报云云。武后则辩驳道,王伏胜并不在后宫值勤,何以知晓有厌胜的事?高宗无言以对。随后,武后不卑不亢地陈述了几年来辛苦辅政的事,软中带硬地问,是什么让他不信妻子却信奴才,竟以至于不顾夫妻之情,妄弃无辜?这一问,就把高宗制服,危机总算过去了。这场风波其实非常凶险,武则天之所以能一番言辞就把它化解,是因为她抓住了高宗的性格弱点。如果武后遇到的是另外一种性格的男人,事情可能完全不是这样的结局,就算本来没有下定决心的现在都有可能为了维护帝王尊严而废后,更何况你在后宫的耳目能有这么快的反应,太危险了!但生性柔弱的唐高宗在皇后的涕泣申诉面前,满腔的怒火早已烟消云散,再想想废后之后,随之而来的又是太子之位不保,国本动摇,牵涉实在太大了。于是高宗连忙收起诏书草稿,仍是惊魂未定,还深怕武则天伤心怨恨,就说:“我本来也没有这样的打算,是上官仪坚持说,我才有这想法的。”两人在密谈了很久,高宗连连道歉,待武后亲密如初。两口子终究是两口子,可惜了上官仪!

  更为要命的是,高宗为了息武后怒气,出卖了上官仪。出来混要跟对人,不然迟早是要还的。不知道上官仪失魂落魄地走出宫门的时候,是否意识到了厄运正悄然迫临。武后现在既然已经把高宗搞定了,下一步就是报复上官仪。不管上官仪是始作俑者也好,是附和者也罢,都一定要付代价!她指使许敬宗上表,以上官仪、王伏胜曾共事废太子李忠为由,诬陷三人暗中勾结谋逆作乱。李忠的身份太过敏感,上官仪被和他扯到一起,结果肯定是麻烦。这道奏表一上,高宗心里暗自叫苦:这是要折我的臂膀啊!此时,可能是满朝的大臣惧于武后的淫威与毒辣,可能是因为上官仪的这个罪名太大,也可能是因为上官仪的人缘本来也不好,也可能因为上官仪的私党见他不死也得脱层皮,求情后自己免不了受拖累,反正是史书上没有记载有谁站出来说句求情的话。

  废后不成反丢了自家姓名,这件事对高宗中期的政治局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高宗的性格圆润有余,武后一耍手腕他就象一团面泥一样可以捏来捏去;关键时刻还出卖了自己最亲信的、也是对自己最忠诚的大臣,致使人家遭受灭族之灾!这样一来,除了极少数能真正一心为国、不顾身家性命的社稷之臣之外,大多数朝臣不敢再支持这个“翻脸比翻书快”的高宗,来和武后斗。那不是拿自己全家男女老少的性命,往那个能力非凡且心毒手辣的武后手里送吗?这就怪不得此后很长时间里大臣们都不再直接向皇帝进谏了。虽然他于这年年底,任命乐彦玮和孙处约这两个相对亲信自己的、非武氏一党密切的大臣为相,也无法挽回这个结果。

  而这件事也严重刺激了武则天,她感到有必要把权力抓得更牢一点儿了。而且,这时候她充分利用了唐高宗自觉理亏的心理,提出垂帘听政的要求,以确保自己没有丝毫潜在的危机存在。如果换成另外一个男人,应该不会同意皇后这样的要求,但窝囊的高宗竟然答应了。从此以后,每逢上朝,都是高宗在前,武后垂帘在后,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二人共同裁决。这种形式至此正式合法化了!这样就更没有人敢向高宗进言武后的是非了。以后群臣朝谒,万方奏表,都合称高宗、武后为“二圣”,大唐政坛出现了“天有二日”的奇观。

  几个月后,即麟德二年二月的时候,唐高宗果然发现自己很孤立,这时候他竟然还能询问群臣:“隋炀帝拒绝忠言而亡国,朕引以为戒,坚持寻求你们的规劝,但你们怎么总也没有人来进谏,是为什么呢?”类似的话,在多年前长孙无忌专权、群臣不敢向他直接进谏的时候,他也问过,今天的情景和当年何其的相似!当时无人敢进谏,现在又到了无人敢进谏的时候了!大臣们心理明镜一样,但谁也不敢开口说话。还是李勣出来打破了这个尴尬,他说:“陛下的所作所为尽善尽美,所以群臣没有什么可以进谏的。”这个已年近八旬、老奸巨猾的家伙,此时已经只想自保了;而且,这个武皇后就是他当初支持拥立的,当时也想不到武后会这么厉害,但现在他还能说什么?而且是他监审搞倒了李义府,武后肯定记恨他,所以今天解除了高宗的“疑惑”,帮武后一把,也算“将功赎罪”。从高宗近几年的表现看,虽然不是一无是处,但能力确实不太强,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早些年那些对付长孙无忌的那些高明招数,很可能都是武氏建议的。

  自从武后垂帘听政之后,高宗的所有重要政治活动,就都在武后的直接监视之下了。高宗本来已不大的施政空间,又进一步缩小,武则天的权力宝座则固若金汤。未来把天下变成了一盘棋,完全由她独自来执棋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我们再回头看唐高宗,他也下了一步棋,一步奇臭无比的棋,不是没有坚持废后,而是在关键的时候出卖了上官仪。其实,只要高宗还能把握住朝中局势,此时不废她彼时还可以废,但如果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以后可就没那么主动了。高宗在事发后没有保护上官仪,一是寒了大臣的忠君之心,二是已经不相信他能说了算了。这样一来,大臣们肯定不敢再向皇帝靠拢,皇帝对朝局的控制能力必定大大削弱。

  再让我们假设一下历史,如果唐高宗一方面答应不废武氏之后,一方面坚决找借口保住上官仪(这一点他当时是完全有能力做到的),朝中将会是另一种局势,武氏的影响力肯定到不了这么大。另外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就是武氏的情报网在这次事件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武后迅速得知了上官仪的废后议论,才可能在关键时刻及时阻止住事情的发展。如果没有这及时的信息,武氏得知被废以后,就会回天乏术,成为王皇后第二也未可知。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