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七章 气吞万里如虎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意气风发的时代,这个“大有胡气”的朝代中,边疆战争之频繁和战胜次数之多,在中国古代史上非常罕见。所以只有唐朝才能诞生专门的边塞诗派,诞生像“年年战骨埋荒外”这样的诗句。而至于“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愿得此生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姚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种豪言壮语,则由于后世朝代偃武修文的风气,甚至成为了古代史上中国人尚武精神的绝响。尤其是贞观年间,大唐帝国四面出击,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时势造英雄

  时代造就英雄,一个纵横四海的英雄,他的诞生除了和时代背景有关,也依赖于将领本身的人身要素,尤其是性格因素。我们常常说作战风格,其实很多时候就是将领的性格。一般说来,性格豪爽的将领会显得更倾向猛冲猛打,而心思缜密的将领则更倾向于谋定而后动。这也就是常人所说的勇将和智将的差别。实际上,智和勇并非是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想要成为一代名将,有勇有谋或者智勇双全是必须的条件。但是如果我们将性格和智、勇联系起来,那么智勇双全这样的描述就难免给人以人格分裂的联想。不过好在人格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复杂和多种特质融合的结果,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两方面的因素都表现的过于强烈,那么依然存在人格分裂的危险。

  我们细究李世民的诸次战役,则会发现他在这两个方面都走到了极端。一方面研究李世民作战特点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最擅长的战略是防守反击,而且显著地追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的境界,基本能做到迫使敌方在战略居于劣势的情况下被动地接受会战,对于战局的计算和主动权的控制是其拿手好戏,这方面他的谨慎和细致堪比汉将卫青甚至都有过之而无不及;另一方面,他又特别地喜欢以身犯险冲杀在第一线,除了在正面决战中担任突击箭头之外,还常常亲自执行侦察袭扰这样的辅助工作,而且在从防守转入进攻之后,他往往会亲自带队进行强力追击,其彻底性和坚决程度在中国战史上可以说是无人可比。换句话说,在李世民这里,是难以简单地用智勇双全这样的套话来形容的,那样会丢失了太多的信息。因为他在发挥一方面特质的时候并未限制到另一方面特质的发挥。这么看来,如果在李世民的个案中将智和勇与性格直接联系起来的话,那么其个性就多少有点人格分裂的嫌疑了。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个性的人物呢。

  如果要分析李世民的个性和他的军事才华,绕不开以下三个方面:

  血统论:关于李世民家的血统,有着几种不同的说法。首先是他们家自己声称的“陇西李氏”。陇西李家族较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末的秦国大将李信。再往下一点就是西汉名将李广和他的孙子李陵,李陵在汉击匈奴的战争中被俘投降后在匈奴娶妻生子。混合了胡汉两方面血统的李陵后代迁徙到陇上这一胡汉杂居的边境地区居住下来,这就是陇西李氏。按这一族谱,陇西李已经是一个胡汉合流的家族。但史家尤其是近现代史家对李唐出于陇西的说法抱怀疑态度,这引申出两种相反的观点:一派认为李唐之李根本是纯粹的胡人伪冒;一派认为李唐之李其实是更纯粹的汉人,出于赵郡李氏,只是为了迎合关陇集团的集体认知宁可改变郡望认祖陇西,一个主要证据就是李世民曾祖父李虎最早是封的赵郡公,后来才改为陇西郡公,而当时的封爵名号往往有着特别的意义。

  但是不管李唐到底是什么李,有一点是很确定的:李虎改选了陇西,李唐最后选择的也是陇西李,即使一度被封为“赵国公”,李世民最终是以“秦王”而非“赵王”的留名青史。今天的甘肃天水,是李唐认定的家乡,也是李虎埋骨的祖坟。在唐代,这里就是“陇上秦州”。对李唐坚持陇西李氏这一行为,论家也多注意到李唐所坚持的陇西李算是“汉人”的一面。但如果真的和汉族血统更纯粹一点的赵郡李相比,其实李唐所强调的,只怕是一种更综合的色彩。这吻合于胡汉合流的时代背景,尤其切合其时关陇集团的特色。而且即使李世民家族的确是相对纯粹汉族血统的赵郡李,但是从选择加入鲜卑军事贵族集团以后,就不可避免和鲜卑血统的其他家族互相通婚。李虎之子李昞和鲜卑人独孤信的女儿成婚生下李渊,李渊的结发妻子也是鲜卑人的窦氏。不过反过来说,独孤氏和窦氏也在与汉族通婚,所以要明确数出李世民身上汉人血统和胡人血统的比例,那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无论如何,说李世民是一个胡汉的混血儿是不会有错的,而且他的家族做为关陇集团的一员,也必然染上关陇集团的特殊色彩。

  关陇集团是一个以少数民族为基干的汉化程度很深的军事贵族集团,而李家更是这“八柱国家”的贵族体系中的重要一员。由于这个时代的特性,这个集团处于一个身为游牧民族军人贵族向农耕民族文化贵族转化的过程。从而这一时期的陇西李氏的子弟接受了大量汉族文化教育,但是也依然保持了游牧民族尚武的风气。就李世民而言,前者体现在他对于围棋、书法和诗歌的喜爱上,基本上他算是一个那个年代二流以上水平的书法家和诗人。而后者则体现在他弓马的娴熟和对狩猎等活动的热衷,实际上据他自述,他在少年时代喜欢骑射狩猎饮宴等活动而厌恶读书,“挟弹铜驼之右,连镳金谷之前”就是这一个时期的写照。实际上,他娴熟的骑射功夫在他日后的征战当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李世民出生于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是家中次子,这一点对他形成意气飞扬的性格也有影响。家庭之中长子常常受到严格的教育并且较早担负起协助父亲的责任,从而具有相对厚重的性格,而家庭次子则成长的环境则往往宽松得多,而且就李世民兄弟的情况看来,长兄建成要比他年长10岁,在他兄弟之间有连续4个姐姐,而比他小1岁的三弟玄霸自幼多病,而四弟元吉从出生就不招母亲窦夫人喜爱,应该说,在李家的这几个儿子中最受宠的应该非老二莫属了。再加上姐姐们和长兄的照拂,在这种情况下次子李世民应该拥有一个相当顺心的成长环境,或者说是有一个非常适合培养出骄纵个性的环境。

  如果单从这些内容看来,我们会看到一个吸纳了部分汉化却又保留了相当游牧民族活力的意气飞扬的豪族次子,实际上我们也很难想象关陇贵族会培养出文弱谦和的子弟来,不过李世民由于家庭和个人的具体情况可能将这些特点表现得较常人更为强烈。但是如果真这么简单的话,那么最后可能出现的只会是宗世民而不是李世民。

  陇西李家虽然是当年的八柱国之一,不过这个更多是宇文泰掌权初期为了安抚自己的老同事们而做的设置。如果皇权能最后稳定下来,这些可疑的柱国大将军及其家族自然是眼中钉肉中刺。但是从西魏到北周,皇权始终未能稳定下来,所以一直是限制和防范为主,没有能力来解决他们。到了李渊的姨父杨坚篡位建立隋朝之后,李家由于血缘较亲所以地位上升不少。但是到杨广继位之后,对他的这位李渊表兄却相当的冷淡和猜疑。大业年间,李渊的官位一直得不到晋升,直到大业九年(613年)才获得掌握兵权的实职,而这个时候李世民是14岁。但是实际上直到李世民18岁,也就是公元617年李渊决定起兵自立为止,李家一直都是处于提心吊胆担心炀帝猜疑的境地之中。

  年号论:李世民的年号是“贞观”,其中含义既可以解释其一生功业的基础,也可以用来解读其性格。《易大传》曰:天地之道,贞观者也。贞,天地之理主于正;观:以示人也。也就是说,贞观表明了在那个急剧冲击之后逐步融合走向定型的年代里,对各方面因素采取不偏不倚、兼收并蓄的态度。这种态度并不是出于预设的中庸立场将各因素的锋芒磨去,而是要给予各因素锋芒毕露的空间,再以强大的包容性使其共存。

  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李世民容貌“英毅”,像个纯爷们。不熟悉他的大臣刚见到他的时候都比较畏首畏尾,甚至有人连话都说不连贯。而熟悉他和他私人关系很好的大臣,如他的重臣房玄龄,在他发怒时也极其诚惶诚恐。有一个故事也许可以加深人们对李世民之“威仪”的印象:一次李世民接见一个叫程名振的将军时发怒,程名振神色自若继续谈论自己的观点,李世民于是大加赞叹,回头对心腹大臣们说“程名振以前从来没有见过我,第一次晋见能在我发怒时这么镇静,真是不错,胆子不小”。这里所说的虽然是容貌,但“相由心生”,李世民的容貌神情所表现的正是他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方面。而一般史家都认为,这表明李世民个性里强横坚毅甚至刚愎凌人的一面。

  在具体的处事行为上,则有几个人的死为李世民之“骄暴”做为注脚。首先是卢祖尚的死:李世民决定派卢祖尚去广州做刺史,但卢以广州偏远太辛苦抗旨不从,李世民几次三番劝说不起作用,最后终于大怒当场斩了卢祖尚。应该说,这一事件上只是显示了李世民偶尔也会脾气失控,而且事后李世民马上表示悔意和做出弥补措施。值得注意的是另外两个人的死。这两个人,一个叫孔德绍,一个叫薛德音,都是大世族的子弟和名士。这样两位分别依附于窦建德和王世充,掌管的都是文檄写作。李世民在洛阳、虎牢关战役中一举消灭王、窦两大割据势力之后,立刻就把孔德绍和薛德音抓来以“为檄不逊”的罪名杀掉,其中孔德绍还是被扔下楼去活活摔死的。

  孔、薛二人的死和卢祖尚之死很不同的地方在于:李世民不是一时怒气过头杀人,而且杀了以后他也不曾后悔。李世民杀孔、薛二人完全是为杀而杀,换句话说,最多也就是嫌这两位笔杆子“文人无行”,对他没有实质上的伤害。读书人没有操行,还读什么书。李世民杀这两个人亦纯粹是咽不下这口气要争一个面子,或者是个性中对这种并无主见而靠出卖文字的无行文人的格外鄙视。总之,也属于一种“快意恩仇”的私人行为。这是一种豪侠般的骄气,清人王夫之评价李世民“侠烈之气,荡乎天性”,说的其实也是相似的问题。李世民也就是一皇帝,我们普通人要是随便搞这么一次“侠烈之气,荡乎天性”,是要吃枪子的。

  如果联系同时发生的另外一件事情,似乎更有助于我们把握李世民的性格,那就是对苏威的态度。苏威是谁呢?苏威是隋文帝时期的两大名相之一,治绩卓著、名重天下。在隋炀帝时期也算是重臣,但是年纪老了愈发怕事,加上炀帝杀了另外一位名相元老高颎之后,他就表现得畏首畏尾,甚至谎报平安。洛阳城破,这位老丞相来见李世民的时候摆了下谱,结果被秦王殿下拒不接见,还派人数落他一顿,大意是“你身为国家重臣,隋朝亡了也不见你扶持。你见到李密王世充都舞蹈下拜,你现在还摆什么谱?”。

  应该说,这两件事情给人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骄暴”,而是多少有“没必要”或者“犯不着”的感觉。但是我们也由此可以从中看到一个坚信自己内心的“正义感”而不肯妥协的倔强少年的形象。如果将对环境的妥协看做成熟的象征的话,那么这里的李世民似乎可以用“天真”来描述,思想上不成熟导致政治上不成熟。换句话说,如果环境的压力触碰到他相信的原则,他可能将不惜代价的予以反击。

  2、虎牢关N个片段

  吴宇森在电影里放鸽子的时候,一般是情节已经发展到关键阶段。这时候需要音乐与火药共鸣,鸽子与鲜血齐飞。英雄盖世的男主角手握长枪短炮以一当十,以寡抵众。而暴力美学电影的极致就是以多胜少,而且胜得漂亮。当时隋朝已亡,江山被瓜分的四分五裂。在中国北方形成了唐、郑、夏三分天下的局面。郑,也就是王世充,据河洛;夏,也就是窦建德,占河北;而唐,兼有关中、三晋之地。当时天下之争,错综复杂,唐只是稍占优势,并不能够说是稳操胜算。

  王世充在唐朝武德二年(619年)四月称帝,国号郑。称帝前,王世充派段达等十几个大臣去劝皇泰主,让他正式禅让给王世充。皇泰主大怒,痛骂这些大臣说,如果天要亡隋,就让王世充直接称帝好了,何必假惺惺搞什么禅让,你们这些人都是隋的大臣,我家没有亏待过你们,今日何出此言!有这几句话,皇泰主不愧是隋文帝杨坚的后代。虽然皇泰主进行了小小的抵抗,禅让毕竟还是进行了,王世充照旧在谦让了三次之后当了皇帝。搞笑的是,王世充在禅让仪式上还郑重地表示,如今天下乱得像个大系澡堂子,这皇泰主年纪太小,能力不够,我不得不暂时代替他当皇帝,等我扫平天下,一切正常后,一定将皇位还给皇泰主。就这样,王世充即皇帝位,大郑皇帝诞生了。做了皇帝的王世充,没个皇帝样,听朝时言语及其罗嗦,一事反复叮咛,且千头万绪不得要领,大臣们疲于听受,侍卫不胜其烦。这让我想起《大话西游》里唱着“ONLY YOU”的唐僧。

  称帝后王世充就开始扩充地盘,想做大做强自己的大郑集团的产业链,最好能实现全国连锁。他利用唐军在河东作战无暇顾及东部的机会,夺取了唐朝在河南的部分土地。当时有这种想法的又何止他王世充。大唐集团董事长李渊为夺取中原,也开始下手了,他采取先郑后夏(窦建德已称夏王)、各个击破的方略。唐朝武德三年(620年)七月,老李命令李世民领兵攻打王世充。同时派遣使者与窦建德言和修好,先稳住后收拾。王世充一看,怎么着,先动手了,那来吧!他从各州镇挑选勇士聚集洛阳,命令他的三个侄子在分别镇守襄阳(今属中国中南部湖北省)、虎牢、怀州(今河南沁阳)等重要地点,命令他的兄长、儿子防守洛阳,他亲自率步骑3万迎击唐军。小小唐童安敢犯我,让你有来无回。

  二月初,李世民领步兵、骑兵共五万,兵临洛阳城下。郑军出城迎击,双方在位于洛阳城西北面的青城宫放手一搏。王世充采用了他先前灭李密的那一套突袭战术,待李世民刚刚抵达青城宫、立足未稳,就发起猛攻。该同志搞错了,李世民不是李密。李世民尚未扎营,就已经先把防线布置好了。经过初次试探,双方展开正面交锋。李世民为了打破僵持不下的局面,亲率数十骑兵从侧翼冲入敌阵,希望能打乱敌人阵脚。不过王世充曾经就用这招来对付过李密,岂能吃这个亏?李世民奇袭不成,反而使自己身陷险境。随自己征战多年的爱马“飒露紫”被流箭射死,敌军见秦王落马,一轰而上,准备生擒。他的副将丘行恭赶紧拍马来救,射死离秦王最近的几人,把坐骑让给秦王,自己持长刀步战。好不容易才冲出重围。这样,双方的计谋都未能得逞,只能硬碰硬。现比比拼的不是战术,而是在比谁平时治军得力,在持续的混战中,阵形能否保持良好,兵士能否不惜死战。

  李世民遭遇到了他生平最险恶的一场战斗。唐军四次把郑军冲散,但王世充硬是率领众将四次把队伍迅速整合,迎头再战。李世民也不得不佩服这个对手,他深知王世充手下的军队有一半是收降李密的农民起义军,整合军队的时间不到一年,竟能经得住自己久经战阵的正规军的反复冲杀,实在不易。战斗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郑军才开始渐现疲态,无法抵抗唐军的冲击。王世充只得下令退守洛阳,李世民本待敌军退却,趁势攻入洛阳。但郑军虽然败退,阵脚不乱,无懈可击。洛阳为隋朝东都,城墙坚固,防御严密,李世民强攻不下,于是将洛阳团团围住,再派兵清扫了洛阳外围据点。

  洛阳被围几个月以后,跟中国历史上无数次的围城一样,粮源断绝,饥荒蔓延,家家皆有饿死之人,路边尽是倒毙之尸,先吃死人,后吃活人,甚至互相换对方的孩子来吃,洛阳成了一座饿殍鬼城。

  围城八个月,洛阳城中三万户人家已经降至三千户——真正的十室九空。王世充仍然在顽强的抵抗着,这大大出乎李世民的意料,也更加佩服王世充的能耐。已经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出城投降,没有出现人民暴动。唐军现在也疲惫不堪,人心厌战,不断发生军士甚至大将逃亡之事,以李世民的统帅才能竟然发生这样的事情,可见情况之严重。李世民不得已颁下强硬军令:“敢言班师者斩!”以稳定军心。

  这有点像武侠小说中的两大高手过招,先使用各种武功招数,谁都无法取胜,于是比拼内力——王世充稍逊一筹。现在,双方都耗尽真气、形同废人,一个武功平平之人就能把他们轻松搞定。

  镜头切换:远处烟尘四起,音乐哄然,夏王窦建德率领十万大军雄赳赳气昂昂地奔腾而来。

  镜头推近:王世充站在城楼之上,拿着麦克风,激动地唱到“路旁的尸体排成排,城李的人儿等你来,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

  当时窦建德在河北已经打出了一片江山,狂妄得自比夏禹,改国号为夏。说起来窦建德与李世民的妈妈窦氏还有亲戚关系,据说有人还推算窦建德是李世民的舅舅。窦建德在江湖中名声极好,待人真诚,为人厚道。虽然当了一方的土皇帝,但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他不光自己日子过得节俭,他老婆曹氏也是如此,从不穿华贵的衣服,婢妾不过十余人,真是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每次打了胜仗,窦建德都会慷慨地把所得敌方资财和战利品都拿去给兄弟们分了,一点都不留给自己。他治理的地方人民负担较轻,所以深得民心。唐统一以后,山东、河北一带的百姓还在悄悄修建纪念窦建德的“夏王祠”,其人格魅力可见一斑。

  李世民兵出函谷以后,王世充曾经请窦建德帮忙,那时窦建德正在忙着扫荡虎牢关外最后剩余的孟海公和徐元朗两股小势力,腾不出手。不过他还是给予了王世充精神上的支持,修书一封给李世民。大外甥,请你把原本属于你老李家,后来被王世充占领,现在又被李世民夺回来的土地奉还给王世充。李世民看得哭笑不得,真是天没天理,人没人性。

  窦建德拒绝出兵不仅是因为抽不开身,他还有自己的考虑。经历无数次战斗洗礼的窦建德也当然明白“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道理。战争一开始就和士气正盛的唐军正面交锋,不论胜负,必然损失惨重,就算赢了,也不见得能从王世充那里捞到什么好处。窦建德的如意算盘是在唐军最弱的时候逼迫其和自己进行一场战略决战,一举歼灭唐军主力,顺便吞并已经奄奄一息的王世充,一石二鸟,趁势一统天下。

  两大高手过招的走势尽在窦建德掌控中,局势的发展不仅完全符合窦建德的预料,而且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北方的突厥趁机南下,蚕食李唐的地盘,使得围洛唐军不可能得到任何支援。从士气上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气势正盛。从实力来看,自古以来河北多好汉,‘天下精兵尽在赵代’,夏军的战斗力当强于王世充的洛阳军,看后来刘黑闼的战斗力就可以知道了。事实上夏军和李唐曾多次交手,都是胜多负少,当然,没有和李世民指挥的唐军最精锐的主力交过手,但也不失为一方雄师,并不是没见过世面,没打过硬仗的。从河北赶到虎牢,夏军推进极快,唐军牵制夏军的主力根本没有进行任何像样的抵抗便被击溃。对于洛阳攻坚战中疲惫不堪的三万多唐军来说,窦建德十万大军的到来的确让人震怖。

  窦建德出兵的消息传到唐营,李世民立即在青城宫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会上,包括屈突通等名将在内的大多数唐军将领认为王世充凭守坚城,难以猝拔,窦建德席胜而来,锋锐气盛;唐军腹背受敌,主张暂先退保新安以避敌锋。唯有郭孝恪、记室薛收提出了不同意见:

  “王世充部下都是江淮精锐,能征善战,只因缺了粮饷,所以困守孤城,坐以待毙。若夏军与之会合,输粮相济,其势益强,则统一大业,遥遥无期。今王世充将败,窦建德又来,看来是天命要让二人双双败亡于此。机不可失,今请分兵继续困住洛阳,大王亲率骁锐,先据虎牢,以逸待劳,定可破灭建德,建德既破,洛阳自克,不出旬月,两贼俱缚。”

  好,就这么定了。其实李世民此时围洛打援之计已决,召开会议不过是打一个民主集中的幌子,他只是等待一个人把他的想法说出来罢了,也可以观察一下诸将的反应。看看这就是领导艺术,不搞一言堂。所以薛收一说,他马上表示了赞成。屈突通等人又出来反对,李世民既然已经表明态度,也就不等薛收等人开口,自己做了解释:

  “王世充兵疲粮尽,上下离心,不必强攻,可以坐克。窦建德新破孟海公,士气虽高,但骄傲疲惫。我军据守虎牢,易守难攻。窦建德若冒险争锋,取之甚易。若狐疑不战,再过数月,我军攻陷洛阳,然后合兵一处,可以轻取建德。若不如此,待夏军入虎牢,两贼并力,其势必强,害莫大焉。吾计决矣!”

  有些人还想站出来过过辩论的瘾,准备拿个最佳辨手的什么的。对不起,没机会了!李世民已经“吾计决矣”。

  随后,李世民进行战前紧急部署,他令李元吉、屈突通等将继续围攻洛阳,不要让王世充有喘息的机会;自己率精兵3500 人前去抢占虎牢关。也就是说,他要用这3500人面对窦建德的十万大军。有没有听错,三千多对十万,是的,我说的没问题,你的耳朵也没问题。翻遍军事史料,我只能说这也许是人类战争史上兵力最为悬殊的战役之一。我们不得不叹服李世民的军事才华和胆略。

  三月二十四日,当王世充登上城楼瞭望唐营,只见人喊马嘶,烟尘滚滚,一溜兵马向东而去。王世充竟不敢派兵阻拦,他知道这是唐军去迎战窦建德了。他也猜到,李世民必然会选择在虎牢关迎击夏军。

  虎牢关的战事将会如何呢?自己的命运,已经完全掌握在别人手中。听天由命般的等待,对王世充这样的枭雄来讲,是不可忍受的。不过当他得知李世民只带了3500人前往虎牢关时,他抚着胸口开怀地笑了。唐童就是唐童,天真幼稚,3500人就想守住虎牢关,除非奥特曼加入战团,不然会死得很难看。王世充觉得自己已经快要上岸,他已经呼吸到自由的空气。

  由于夏军推进速度极快,李世民带着3500人是在和时间进行一场赛跑,经河阳、过巩县,二十五日下午到达虎牢时,窦建德已经离虎牢关不足三十里了——好险!如果夏军占领虎牢关,从虎牢到洛阳无险可守,唐军就只能从洛阳撤军了。第二天上午就带着五百骑兵直奔虎牢关以东的夏军大营挑衅。一路上令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布下埋伏。自己和尉迟敬恭一起,带着四个骑兵继续前进,在距离夏军大营不足三里的地方,遇到了一队巡逻的骑兵。这几个骑兵见他盔甲金光闪闪,看来身份极高,自然想不到是秦王,却又实在不知本军中还有这样年轻的高级将领。正在纳闷,李世民大吼一声:“我乃秦王也!”说罢,一箭射将过去,干掉了领头将官。二十一世纪的帅呆酷毕估计也就是这种境界了吧。

  李世民还没来得及柏POSE,瞬间,夏军大营里杀出骑兵五六千人。李世民弯弓搭箭,射倒了冲在前面的两人,众人惊恐,怕有埋伏,不敢追赶。可转脸又见李世民这小子在前面跑得不紧不慢,到嘴边的猎物放弃了又实在可惜,于是再追。如此反复,李世民射死五、六人,尉迟恭用大刀砍死十多人。就这样,追兵在犹犹豫豫间被引进了埋伏圈,秦叔宝、程咬金率领伏兵从侧翼奋力冲杀,大破敌军,斩首三百余,活捉夏军大将殷秋、石瓒。

  这一战险中求胜,李世民拿自己的命作诱饵,从中也可以看出唐军的困难处境。当时李世民顶住压力出兵虎牢,如若不胜,局面将会更加被动。这时候兵疲马乏,几乎没有人会相信区区数千兵马能够力敌窦建德十万大军,世民兄的玩笑开大了。在所有人眼里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较量,连李世民自己也觉得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肩上的压力之重可想而知,所以只能使出这不要命的招数,孤身诱敌,期望以传奇般的胜利来鼓舞军心。幸好没出什么意外,要是又被射中坐骑什么的,就会英雄变狗熊,传奇。当然,他被几千人追赶,还能回马放箭,且箭无虚发,其箭术之精、胆略之高,远非寻常普通将领能比,靠的是艺高人胆大。

  随后,李世民写了一封信给窦建德,信写得很有水平,大概意思就是告诉窦建德:河北、山东,一直就是我的地盘,本来应该是我的地盘我做主,现在却成了我的地盘你也要来做主。还将我皇姑皇妹掠走又送回来。我知道你是逗我玩,我也就不跟你计较了。我今天本来想亲自到阁下大营说明情况,却不料您竟用几千铁骑欢迎我,有失待客之道。更没想到,贵军竟然一触即溃,真是令人遗憾之至。我劝你还是趁早带兵回家是上策,为了王世充,到时候把自己绕进去就不值得了。

  这封信的目的,看似激将,实则疑将。李世民知道窦建德为人宽厚,冷静有余而果断不足。这种一看就是想激怒对方的语气,反而让窦建德狐疑不定,迟迟不敢进兵,为唐军赢得了宝贵的休息时间。

  就这样,唐夏两军在虎牢关对峙了足足一个月。这个场面很是搞笑,铺天盖地的十万大军却挡三千五百人挡在了这里。而这一月之间,李世民变着方儿骚扰夏军,每次都是小胜而归。又派王君郭袭击夏军粮道,俘获大将张青特。眼看夏军士气渐衰,人心浮动,进又不敢,退又不甘,难以持久。这时,谋士凌策向窦建德建议,北渡黄河,甩开唐军主力,进攻山西。

  消息传到李世民耳朵里,大为震骇。唐军主力尽在洛阳,山西空虚,夏军必可势如破竹。占领山西,就可以直接威胁唐的根据地关中。到时候将不得不放弃洛阳,回师救援,若王世充率军追击,和窦建德南北夹攻,关中危矣。幸好王世充的说客苦苦哀求,说洛阳危在旦夕,等不到夏王您扫平山西的那一天了。说得窦建德十分犹豫。不过如果虎牢关再迟迟不下,说不定他会改变主意。

  当然不能让他改变主意。看来只能孤注一掷,主动寻求夏军决战了。现在的任务不是用3500人守住虎牢关,而是要用3500人消灭十万夏军。李世民也真敢想。

  怎样才能引诱夏军拔营倾巢出战呢?正在这时,唐军情报人员送来了可靠的军事情报:窦建德计划趁唐军粮草不足,到黄河北岸牧草丰美之地放马,骑兵不能发挥作用的时候进攻虎牢关。这个情报来得太是时候了,李世民听罢大喜,立即定下牧马之计。

  五月一日下午,李世民将战马千匹,尽数运到黄河北岸放牧。窦建德闻讯大喜,第二天天还没亮就拔寨起兵,到虎牢关外的牛口布阵,隔着一条汜水便可看见虎牢关。你想十万大军,何等壮观,营寨相接,绵延二十余里。从虎牢关上远远望去,便如黄河暴涨,大江横流,满山遍野,一直连到天边去了。众将领见夏军声势浩大,都不免有些害怕。唯独李世民说道:

  “贼自起山东,未尝遇过强敌。逼城下寨,是有轻我之心。布阵时声音大而杂乱,显然缺乏纪律。我按甲不出,彼勇气自衰。时间一长,士气消退,我军蓄势而发,无不克者。我与诸将打赌,不过中午,必破之矣!”众人被李世民一番慷慨陈词忽悠得半信半疑。

  窦建德见唐军不出,以为唐军是被吓破了胆。李世民小儿,带这一点人就来和我PK,太托大了吧,看我怎么整死你。于是先派了三百骑兵渡河挑衅。这时候战马还未全部运回虎牢,李世民故意与他拖延时间,只派了两百骑兵手持长槊出战,时进时退,不分胜负。在这次战斗中,战斗英雄尉迟敬德大出风头,伸手之间,擒将虏马,勇猛难当。这三百人在行军途中迎面遇上宇文士及率领的三百骑兵冲杀过来,夏军哪里抵挡得住,连渡水回营也来不及,于是向东奔逃,宇文士及跟在后面穷追不舍。

  窦建德看见宇文士及三百孤军远离本阵,以为有机可乘,于是马上派出数千骑兵向东追击,却不料中了李世民之计。当时已近中午,唐军战马已全部运回,且饱餐了一顿鲜美的牧草,一个比一个精神。李世民远远望见夏军散乱得坐在地上休息,还有不少士兵出营,到河边饮马洗澡,很多士兵以为到了旅游胜地估计还裸泳了一番。随便说下,窦建德治国像他的为人一样宽厚没有什么错,但治军过宽的结果很严重,会导致军容不整,纪律松弛,实在兵家大忌。现在夏军军心已疲,阵形已散。李世民也看到这一点,于是派宇文士及诱出他数千骑兵,阵脚更乱。

  窦建德骑兵一出,李世民即刻大喝:“贼势已懈,急击勿迟!”唐军虽然只有3500人,但象秦叔宝、程咬金这样的猛将就有数十,其余也都是身经百战的骁骑,虽然没有吃饭,但常跟李世民打仗,早就习惯了,也不觉得怎么饿。于是分成八队,一齐渡河。

  偏偏此时窦建德正在召集朝臣开会,他压根没想过数量如此微弱的唐军会主动出击,只盘算着怎么进攻,所以竟然将主帅大营设在离汜水不足五百米的地方。听到唐军渡水来攻,连忙命令朝臣后撤,组织骑兵前突。一时人流混杂,朝臣们慌乱后退,挡住了骑兵前进。窦建德一看不行,又命令朝臣先回大营,等骑兵通过以后再行撤退。

  进退之间,唐军已赶到眼前,杀!

  三千铁骑冲进夏营,如入无人之境,这就是传说中李世民的玄甲骑兵。唐初的玄甲骑兵已经和汉代的轻骑兵不同了,虽然去掉了南北朝时代流行的具装铠,减轻了战马的负担。但是骑士本身的防护远较汉魏时代严密。唐代的铠甲有十三种,骑兵主要使用铁质的明光甲。明光甲以兜鍪护头,兜鍪两侧有向上翻卷的护耳,有的兜鍪还缀有垂至肩背用以护颈的顿项;胸甲一般分左右两片,居中纵束甲绊,左右各有一面圆护,或作凸起的圆弧形花纹;两肩覆盖披膊,臂上套有臂护;腰间扎带,腰带之下有两片膝裙护住大腿,小腿上则多裹缚“吊腿”。这种铠甲的结构非常完备。

  玄甲骑兵武器如下:弓箭,唐军一般人带胡禄一个,可以装30只箭矢。可能还有马弩装备,能射200步。骑兵的长柄格斗武器是漆枪(也就是槊),握柄很长,这是南北朝以来就流行的长柄格斗兵器。短柄格斗武器主要用短柄长刀,唐军士兵每人一把。除了汉代以来就流行的环首刀外,还有一种柄部有护格、柄首没有圆环的新型长刀。这种刀后来流传到日本,被称为“唐样大刀”。骑兵还使用一部分啄、锤、斧、鞭等砸击类兵器。骑兵使用形体较小的圆形盾牌。

  就是这样一种特种部队,如旋风一般刮进夏营。刀剑齐下如切冬瓜南瓜萝卜白菜,一通砍杀。兵败如山倒,二十余里的大营,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以后,后面的人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前军潮水一般的逃命,杀声震天,想是败了,也跟着头也不回地转身开跑。有些跟窦建德征战多年的老兵,经验丰富,还想着列阵坚守。偏偏阵中还有刚刚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的三万多人,无心恋战。自家营垒被冲了个七零八落。这一下真是黄河决堤,一溃千里,夏军兵马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夏王窦建德见势不妙,想趁乱逃跑,但无论他如何东窜西窜,总有两骑穷追不舍。原来他那身黄金宝甲实在太引人注目,被唐军车骑将军白士让、杨武威二人看见,知道肯定是重要人物,想抓了领赏。想当年曹阿慲割须弃袍,何等英明果断,汉高祖被项羽追杀,连亲儿子都要推下车去减轻重量,窦建德却连身金甲都舍不得,看来确实是平时勤俭节约惯了的。跑到汜水和黄河汇合的牛口渚,再也无路可跑,想起以前军中流传的歌谣“豆入牛口,势不得久”,心理登时绝望。犹豫间,杨武威拍马赶到,抬手就是一槊,刺在马腿上。窦建德一个不稳,跌落下来。眼见白士让跟着举槊刺来,慌忙喊道:“莫杀我,我是夏王。如若相救,富贵与共。”二人听得心花怒放,高兴得几乎要给他行礼——连忙绑了回营。

  李世民收军升帐,检点敌囚,白士让和杨武威抢着上帐献功,报称拿住了窦建德。李世民大喜,即令将其推入。窦建德立而不跪。李世民也不在意,冷笑道:“我自讨伐王世充,你来凑甚热闹?”窦建德羞愧难当,回了一句:“今不自来,恐烦远取。”

  这一仗,李世民以绝对劣势的兵力获得全胜,杀敌万余人,获得俘虏五万余人,擒获敌军主帅,可谓完美。唯一麻烦的就是那五万俘虏,唐军兵力太少,不要说消化,连看管都困难。在古代战争中,降军数目过多、难以消化时,一般都难逃被屠杀的命运。因为如果释放,就等于给敌方保留了一支有威胁的有生力量。秦赵长平之战,秦军以六十万俘获赵军四十万,秦末农民战争,项羽以六万俘获秦军三万,都是全部坑杀。甚至到了近代,拿破仑远征埃及时,以两万兵降四千卒,也是无法处理,只得全部枪杀。但这一次降卒实在太多,要想一次杀完都不可能,如果分批进行,一个不慎,就会引起暴动。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将他们就地遣散,这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后来窦建德部将刘黑闼起兵,确实有不少人又重新聚集,继续和唐军作战。但在当时,只能释放。

  处理完降卒后,李世民立即押着窦建德,回抵洛阳城下,用鞭指着囚车,仰呼城上道:“王世充!你看囚车里面,是什么人?便是来救你的窦建德。”王世充正在城楼,向下一瞧,果然囚车里闷坐一人,心理顿时凉了半截。差点立脚不住,从城墙上掉下来。这一下再无怀疑,万念俱灰,突然觉得功名霸业,都是虚幻,只求保住兄长、家人性命,再无他求。王世充于是开城投降。

  3、“天可汗”撼四方

  暴力美学是什么?众说纷纭。

  如果认为暴力美学仅仅是纯粹打打杀杀的几个潇洒动作的堆砌的话,那么你也太低估了暴力美学之所以让人认同而不会令人反感的内在机制了。实际上,暴力美学还有着一套内在的精神支撑机制,正是用这样的内核外化了暴力美学,才使暴力美学具有了美学价值。我认为“天可汗”也不仅仅靠枪杆子打出来的,靠枪杆子下换来的臣服只能是压迫,而“天可汗”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释放,当我们今天看见日本的唐氏风格的建筑,看见韩国汉文化的继承和发扬,看到满世界的唐人街,我们在感叹,一千多年后,盛世华章仍无处不在地影响着这个世界,作为中国人在感觉到骄傲的同时,也要清楚它的源头无不来自于那兵戈硝烟的尽头。

  在这里需要纠正说明的是“天可汗”并不特指李世民,李世民只是第一个被成为“天可汗”的人,后面的唐肃宗也被外藩称为“天可汗”。要分析“天可汗”的成因,我们就要来看看那些曾经不可一世,如今向唐朝俯首称臣的那些对手们。高手过超,有时候对手越强,越能激发自己斗志,最终的胜利才来得越过瘾。最为唐帝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对手,非东突厥莫属。突厥在隋代分裂为两部,一部称为西突厥,一部称为北突厥或东突厥。它们的军事情况大致相似,这里我要说的东突厥。

  突厥是个逐水草而游牧的民族,富于马匹,全民皆兵,骁勇野蛮,没有中原通行的礼义道德,把战争和抢劫看作增殖财富的手段,有点法西斯的味道。抢钱抢粮抢女人。突厥大大小小的官吏都是军事贵族,打架高手。最高首领称为可汗,由阿史那家族世袭。可汗的子弟称为特勤(《新唐书》、《资治通鉴》误作“特勒”),即亲王,所领兵本部称他为设,又译为杀,有时又叫察。非可汗族属的贵族,没资格当设,但可当阿波达干。具体事例如:思摩是颉利可汗的族人,由于“貌似胡人,不类突厥,疑非阿史那族类”(这个不好定论,建议最好去验DNA)。因而历经两代可汗,他只当特勤,“终不得典兵为设”。放在今天就是典型的部落歧视。

  隋唐之际,东北的契丹、室韦,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族,以及汉地的梁师都、刘武周、李轨、薛举、高开道、王世充、窦建德、李渊等势力,都向突厥称臣。突厥一副老大派头坐收钱财,一跃成为东亚强国。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到北方边地巡视,突厥始毕可汗率领数十万骑,企图截击隋炀帝。隋炀帝逃到雁门(今山西省代县),被突厥团团包围。雁门郡管辖四十一城,三十九城被突厥攻占。隋方强撑局面,虚张声势,各地援军逐渐赶到,突厥方才解围撤走。唐朝建立后,突厥不断入侵,规模越来越大。唐高祖时期,有一段时间几乎年年要和突厥打上那么几次。武德七年(624),“颉利、突利二可汗举国入寇”;第二年,“颉利集兵十馀万,大掠朔州”;第三年,颉利自己率十馀万骑侵犯武功,当时整个长安处于戒严状态;突厥人猖狂之极,牛皮哄哄扬言二可汗将领兵百万,马上就到踏平长安。京师长安处在突厥的威胁之下,以至于唐高祖都做好了迁都于樊(今湖北省襄樊市樊城)邓(今河南省邓州市)一带的准备。突厥到底有多少兵力?旧史说“控弦百馀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谈到突厥的一支,旧史说:“思摩下部众渡河者凡十万,胜兵四万人。”(《旧唐书》卷194上《突厥传上》)所谓“胜(胜任)兵”,也就是所谓的正规军,指能够操持武器参加战斗的人。从这则记载并参考下文回纥的数字,可推算出拉出去就可以上战场的正规军占总人口大致一半。那么,“控弦百馀万”云云,可能依据突厥的自吹自擂而来,应该是夸大后的数字。

  武德九年(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皇位后没几天,P股在宝座还没有焐热乎,曾与其结盟的东突厥颉利、突利二可汗突然背盟,发兵攻唐,并亲自率兵十余万人直逼长安,想趁火打劫。突厥大军驻扎在城外渭水便桥之北,距京师长安城只有四十里地,当时长安城内惶惶不可终日。李世民见来势不小,自己又刚刚名不正言不顺登上皇位不久。这时候对他来说重要的不是对外扩张,而是稳定压倒一切。李世民亲率高士廉、房玄龄等六骑至渭水边,隔着渭水与颉利可汗对话。老颉,何必呢?你这么个搞法是违背国际法公约的,我们不是有过约定吗?这样吧,你先领着兄弟们回去,我这边先安顿好。回头我给你们整俩钱送过去。李世民用兵如神,威名远播,突厥对他十分畏惧。颉利可汗见李世民亲自来喊话,心中开始打鼓。不久后,唐大军赶至李世民背后。颉利可汗见唐军军容威严,人数众多,又见李世民许以大量金帛财物,便同意再次结盟。于是双方在便桥上杀白马订立盟约,突厥领兵而退。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之盟”的背后,是唐朝廷被迫送给突厥大量财宝而换来的突厥暂时的退兵,据说这批财宝数量巨大,甚至到了让唐朝国库暂时空虚的地步。以致后来李世民一提到“渭水之盟”时,就恨得牙根痒痒。什么他妈的“渭水之盟”,它就是“渭水之辱”,丢人啊!

  来而不往非礼也,李世民这小子这么够意思。突厥退兵后,颉利可汗也送来三千匹马、一万头羊,以示友好。李世民没有接受,只要求突厥把掠夺的中国人口及被其扣留的温彦博放回来。温彦博由此归国,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在他身上得到验证,后成为一代名相。

  李世民即位时,这时候中原已经统一,如果不是因为争夺皇位而发生的家庭纠纷,李唐完全有能力腾出手来应付突厥。东突厥军三番五次逼近长安之事对李世民触动很大,他认为突厥反复无常,结盟也不足为信,为了维持中原的太平,他决定要彻底铲除东突厥,以雪“渭水之耻”。李世民这边开始加紧了备战,甚至不惜以皇帝之尊,亲自垂范练兵。唐李出自陇西李氏,陇西李氏善射高手一直层出不穷,唐高祖李渊便是靠射中画屏上孔雀的双目,赢取了妻子窦氏(李世民之母),留下了“雀屏中选”的千古佳话。是不是遗传不得而知,反正李世民也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神箭手,他曾经在他手下面前拿着弓箭很得意地说:“我小时候就喜欢玩着玩意,自认为技术还不错。”为了备战突厥,李世民每日“引诸卫骑兵统将等习射于显德殿庭”,倾全力打造自己的精锐之师。

  贞观元年(627年),东突厥颉利可汗因政令苛刻繁琐,内部怨声载道。刚好此时突厥境内遭受了罕见的大风大雪,大批牲畜死亡,突厥粮食严重不足,闹起了饥荒。刚从东突厥出使回来的鸿胪卿郑元寿请求趁势出击东突厥。李世民感觉时机未到,最终采纳了长孙无忌的意见。但唐朝朝野上下均是心知肚明,与突厥一战也只是早晚之事。

  贞观二年(628年)四月,东突厥再次发生内讧。颉利可汗重用汉人赵德言,赵德言大改突厥旧俗,搞得政局一片混乱。散居漠北的铁勒(或作敕勒)各部如薛延陀、回纥、拔野古、仆固等十五部本来都是依附东突厥,这时候见东突厥乱得没鼻子没眼,连自己家庭都搞得一塌糊涂,还能指望他来带领大家走向共同富裕之路。既然跟你没前途,大家都散了吧,各自发展。

  颉利可汗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派兄长之子欲谷设带十万骑兵前去征讨。结果,欲谷设在马鬣山被回纥酋长菩萨打败(敢跟菩萨较量,真当自己是孙悟空),回纥势力由此大振。李世民为了制衡东突厥,派使者抄小路前往铁勒部,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夷男欣喜异常,唐老大这么看得起小弟,小弟定不负圣望,从此开始入贡唐朝。颉利可汗担心腹背受敌,又派突利可汗前去讨伐铁勒各部,结果突利可汗战败,一个人跑回来了。颉利可汗怒火中烧,将突利可汗囚禁了十多天,并拿出鞭子一顿猛抽,突利可汗因此怀恨在心。不久,颉利可汗打算再讨伐铁勒,又想起突利可汗。兄弟,上次的事对不住了,再给征些兵。我呸!突利可汗不给。上次差点没把我抽死,还指望我给你兵。

  突利可汗不但不给还主动请求“结义兄弟”唐太宗李世民援助自己。两人什么时候攀上把兄弟的呢?那还是李渊统治时期(624年),东突厥大可汗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倾其全部人马,入侵唐朝,李渊当时派遣李世民抵御突厥。双方在五陇阪(今陕西彬县)交锋,称五陇阪之战。李世民用反间计,联合突利可汗离间颉利可汗,与突利可汗结为香火兄弟,使突厥退兵。

  颉利可汗听说突利可汗向李世民求援,立即带兵攻打突利可汗,突利可汗便顺势倒向了唐朝一边。突利可汗后入朝,李世民宗任命他为右卫大将军,赐爵北平郡王。就在颉利可汗众叛亲离之时,漠北也下起了罕见的大雪,深达数尺,突厥少粮,百姓饥饿。颉利可汗害怕唐朝乘机进攻,带兵潜居朔州当了缩头乌龟。

  贞观三年(629年)八月初八,铁勒薜延陀真珠毗伽可汗派弟弟统特勒到长安进献贡品,李世民着意笼络,统特勒非常高兴。颉利可汗这时候看周边这些大大小小的部落都跑到李世民那里找靠山去了,感到非常恐慌。他也开始派使者称臣,请求迎娶大唐帝国公主,甘当唐帝国的女婿,唐朝是我家,我也要忠于它。而此时李世民已经决定,不带颉利可汗玩了。他以颉利可汗援助叛军梁师都为借口,命李靖和李绩率领十万大兵,兵分六路,北出雁门关,出兵征讨东突厥。

  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朔风凛冽,李靖亲自率领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出发,趁颉利可汗不防备,连夜进军,逼近突厥营地定襄。颉利毫无防备,发现唐军突然出现,大惊失色。还没有等到唐军正式发起攻击,突厥兵先乱了起来。李靖又派间谍混进突厥内部活动,说服颉利一个心腹将领康苏密投降。颉利一看形势不妙,就偷偷逃跑了。在李靖胜利进军的同时,李绩也率军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刚好与突厥军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遭遇。唐军奋力冲杀,降东突厥部众五万余人。颉利同志一败再败,损失惨重,就退守铁山,清点手下这些残兵败将,只剩下几万人马了。颉利可汗此时已经处于山穷水尽的境地,他不得不派执失思力入唐朝请罪,请求内附。俺错了,俺不该不拿唐朝皇帝当干部。看着跪伏在脚下的执失思力,李世民还是很有满足感的。小样,不是喜欢打吗?我让你打好,服了吧。

  颉利可汗真被打服了吗?历史没有这么天真,颉利可汗也没有这么容易降伏。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不过是想借此来拖延时间,以等待草青马肥之时,逃到大漠以北,以卷土重来。如意算盘打得不错,但要有人吃这一套。他把李世民也想得过于简单了,李世民是谁,一个从穿着开裆裤就混迹兵营的兵油子,一个打架斗殴的绝顶高手,一个打仗如饮美酒的战争狂人。

  李世民派遣鸿胪卿唐俭等前去安抚,又诏命李靖率兵迎颉利可汗入朝。李靖率军到达阴山,遇到突厥斥候千余帐,一战而全部俘获,命与唐军同行。当时唐朝派遣的议和使臣唐俭正在突厥营中,颉利可汗毫无开打准备。李靖前锋苏定方(李靖嫡传弟子,李靖兵法继承人)率领的两百余骑又乘着大雾,悄然疾行,直到距牙帐七里远的地方才被发觉。如同惊弓之鸟的颉利可汗慌忙骑马逃走,突厥军也四散而逃。李靖大军随之赶到,杀敌一万余人,俘虏十几万,缴获牛羊数十万只,并杀死隋朝与颉利可汗和亲的义成公主。颉利可汗率万余人西逃吐谷浑,在半道上被逮住了。

  唐军出兵仅仅两个多月,便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此战意义极为重大,不仅解除了唐朝北方边境的祸患,也洗刷了之前唐高祖李渊向突厥俯首称臣的耻辱。太上皇李渊也欣喜万分,特地在太极宫凌烟阁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以此庆祝迟来的胜利。李渊同志憋屈得太难受了,那天他喜不自胜,一时兴起,还亲自弹起了琵琶,李世民也闻乐翩翩起舞。两代皇帝亲自跳舞庆祝胜利的场面,旷古未有。自东突厥平定后,漠南一带尽归唐境,大唐帝国威名远播四方。

  贞观四年(630年)三月,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齐聚长安,这是一次意义非比寻常的大朝会。长安作为大唐政治、文化、军事、宗教的中心,不仅人口众多,繁华富庶,而且已经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来自四方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刚刚到达长安,就被这座城市的气势震慑得目瞪口呆。刘姥姥进大观园,看啥都稀罕。李世民则在承天门接待万国朝贡使者、四夷宾客。承天门是太极宫的正门,位于太极宫南墙正中,正对朱雀门、朱雀大街,门上有高大的楼观,门外左右有东西朝堂,门前有广三百步的宫廷广场。这里是唐朝举行举行外朝大典的地方,如元旦、冬至,设宴陈乐都在此处进行。

  就在这次朝拜中,各少数民族部落首领慑于大唐天威,一齐上书,“咸请上(指李世民)尊号为天可汗”,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天可汗”称号的来历。李世民笑道:“我既然干上了大唐天子,难道还可以做天可汗?这不好吧?”但此后他也就顺坡下驴,在赐给西北各部落酋长的玺书都用“天可汗”的称号,由此可见他其实对“天可汗”的称号相当自得得。一国之君怎如全球总裁来得过瘾,来得够威够力。

  作为“天可汗”时代,唐朝在军事和外交上李世民也有他的一套。突厥是唐朝最大的边患,作为同时存在的两个超级大国之一遭到毁灭,建立单级世界就变得容易多了。但是唐朝的事情往往是这样,就是按下葫芦起了瓢。刚刚平定突厥,贞观八年,一个注定要让唐朝的下半辈子不得安宁的国家开始走向崛起。那就是吐蕃。松赞干布成为了吐蕃的赞普之后,精于扩张,很快就狠狠打击了位于今天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击败吐谷浑后的松赞干布志得意满,觉得自己老牛了,乘着国势向唐朝请求和亲。(汉朝的和亲是中国的屈辱,而在唐朝和亲却往往作为一种对周围属国的赏赐和荣耀,唐朝政府常常用拒绝和亲来对属国表示不满和惩罚。)唐太宗和吐蕃来往不多,显然还没亲密到能攀亲的程度,于是非常顺理成章地拒绝了。这下松赞干布不干了。老子是什么人?吐蕃有史以来最猛的赞普哇!向你求婚是给你面子,你还给脸不要脸?

  吐蕃立刻发兵,击败唐军边防军,进围松州,并向长安放话说不许和亲就打。吐蕃的声势不能说不吓人,可是……谁让他碰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呢?唐太宗不是那种在边境上放几门大炮就能让你霸占一个女人的软弱统治者,敢来抢我大唐女人,你绝对不会快乐很久。于是候君集奉命带兵去修理这个骄横的吐蕃人,让吐蕃知道想要个唐朝女人是要花大价钱的。候君集通过夜袭击败了吐蕃军,斩首千余。吐蕃军退兵后,松赞干布做了颉利可汗也做过的事:派使者谢罪求和。谢罪的同时,他和亲之心不死,老子就是看上你们唐朝胖美女了,爱咋咋地。可能是被他的执着感动,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成就千古佳话。

  贞观十五年,是贞观年间唐朝平定西部边疆的重要一年。这年发生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文成公主进入吐蕃。第二是唐军击败西突厥。西突厥的咄陆可汗和弩失毕诸姓失和。突厥这个民族,真是太会窝里斗了。整部突厥史差不多就是一部内讧史,兄弟互殴,父子相残,部落之间互相PK,没有片刻的安宁。咄陆可汗击败了他的竞争对手,一时得意得昏了头,竟然开始入侵唐朝。这次又是郭孝恪,率兵击退突厥兵,并随即发起反击,斩首千余。突厥再次起了内乱,“众多亡逸,其国大乱”。第三件事是唐军沉重打击了薛延陀,为日后灭亡它做好了准备。这次又是薛延陀攻击阿史那思摩,阿史那思摩向唐朝求救。唐朝忍无可忍,派李绩、薛万彻带兵去援助。薛延陀的军队作战方式十分怪异,五人一队,其中一人牵马,其余四人步战,打赢了上马追击,打输了再上马逃跑(难道是怕砍断马腿,打死我也想不通这薛延陀怎么会有这么奇怪的战法,难道他们一骑上马就不会打仗了吗?非得下马打仗?这里晕一下)。李绩正面抵挡薛延陀军,薛万彻则率领骑兵先冲垮了薛延陀阵后牵马的人。一看马匹被抢,薛延陀军一时不知道往哪里去,好像马是他们演战争片的道具,丢了就无所适从。结果被唐军杀得伏尸片野。这一战,唐军斩首三千余不算,还俘获马匹一万五千匹。按照老规矩,薛延陀首领夷男派使者请罪、求和。

  4、滑铁卢

  无论最后一次做什么,都有一种情怀上的不舍。

  最后一次留下的遗憾,就可能是永世的遗憾。

  李世民又要回到自己熟悉的沙场征战杀伐,十六岁为隋炀帝雁门解围,十八岁跟着父亲李渊太原起兵,如一阵狂野的风席卷四方。在战场上他就是一只展翅翱翔的雄鹰,一头嗜血的头狼。

  李世民不是拿破轮子的洋鬼子,可最后也走了他的道,难道是英雄最终都有此一劫,天意乎?人力乎?汉朝帝国最强盛之时,一度控制过东起朝鲜北部、西至西域、南到越南北部的大片领土。此后,历代王朝有作为的帝王都梦想能恢复昔日汉帝国的疆域。隋朝几度在高丽的惨重失败,前前后后几十万中国士兵倒在了辽东大地上,阵亡将士的尸骨筑成了一座京观。(古代战争中,胜者为了炫耀武功,收集敌人尸首,封土而成的高冢叫“京观”)“身既死矣,归葬山阳。山何巍巍,天何苍苍。山有木兮国有殇。魂兮归来,以瞻河山。”寒风吹来,京观上的薄土被吹去,立刻便露出下面的森森白骨,所谓尸山血海并不仅仅是一个形容词而已。几十万烈士的忠魂便在此不断地嘶喊,召唤。唐朝上至太宗文皇帝,下至普通军民,谁不想把这笔帐讨回来呢?当时李世民说了这么一段话:“辽东旧中国之有,自魏涉周,置之度外。隋氏出师者四,丧律而还,杀中国良善不可胜数……朕长夜思之而辍寝。将为中国复子弟之仇!”唐太宗李世民有心完成隋炀帝杨广未能完成的开疆拓土之业。东突厥在李世民即位后不久即被铲平,由此更加助长了他的气势,但在后来对西突厥和高丽的战争中,远不如之前对付东突厥那般顺利。对高丽之战是李世民一生中为数极少的几场没有完美结局的战争,甚至可以说是代价最为惨重的一次。

  当时朝野半岛上有三个独立国家,北部为高丽,南部偏东为新罗,南部偏西为百济,均与唐朝通好。但三国之间世代结怨,相互攻伐,战事连绵。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刚刚登上皇位,立即派国子监助教朱子奢前去朝野半岛,劝三国讲和,三国因此罢兵,而且均表示以后好好过日子,不再惹唐老大不高兴。

  昔日隋炀帝杨广曾经三征高丽,几乎是倾尽国力。唐朝立国后,唐高祖李渊曾经致书给高丽王高建武,要求交换隋朝时陷于高丽的战俘。高建武当即同意,有数以万计的中国军民由此被放归中原。此时,唐帝国刚刚灭掉了东突厥,声威正隆。高丽王高建武十分恐惧,知道李世民早晚要讨伐高丽,于是发动举国之力,修建了一条长达千余里的长城,东北自扶余城,西南至大海,总共花了十余年的时间,这就是高丽长城的来历。

  李世民得知高丽修建长城后,心中很是不爽。什么意思,是对我大唐有戒心吗?于是起了讨伐之心,只是他为人深谋远虑,没有立即发作,而是静静地等待时机。当时因为西突厥势大,控制了西域地区及丝绸之路。自隋朝以来,中原政权便一直渴望重新打通丝绸之路,因此唐朝廷所关注的重点仍然在北部和西部。时间到了贞观十四年(640年)唐朝灭掉高昌国之后,高丽问题就立即被提上了日程。李世民派职方郎中陈大德出使高丽,暗中摸摸底。陈大德回来后告诉李世民说:“高丽听说高昌国被我大唐攻灭,非常害怕。”李世民说:“高丽本来就是汉武帝所置的四郡,是我国领土。如果水陆并进,攻取高丽不难。”可见此时,攻伐高丽的计划已经在他胸中酝酿得差不多了。

  贞观十六年(642年),高丽发生内讧。当时高丽权臣泉盖苏文(姓泉,名盖苏文)残暴不法,恣意妄为,高丽王高建武与其他大臣商议,决定找个机会干掉泉盖苏文。不知道怎么回事,被泉盖苏文知道了。泉盖苏文就先下手为强将高丽王高建武先给杀了,立高建武弟弟的儿子高藏为王,由他自己做了莫离支(官名),这个官类似于丞相一职。这不由让我们想到那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史书记载小泉“貌魁秀,美须髯,冠服皆饰以金,佩五刀,左右莫敢仰视。使贵人伏诸地,践以升马。出入陈兵,长呼禁切”。由此可见其外形上也是走“帅酷毕”路线。

  高丽发生政变后,唐政府有人请求李世民讨伐高丽。李世民有自己的打算,征讨是板上钉钉早晚的事。他考虑的是,如果要发兵高丽,那么山东(太行山以东)州县必将成为唐军供应军需的基地,而这时候山东作为革命老区,百姓的日子还不太好过,时机尚不成熟。不久后,李世民正式册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丽王,相当于认可了泉盖苏文的政变。时间不长,朝野半岛三国再起风云。百济与高丽联合,欺负小老弟新罗,夺取新罗四十多座城,还刻意阻绝新罗通唐的道路,新罗派人向唐朝求援。

  作为“天可汗”的李世民很生气,立即派人传信给高丽,让高丽与新罗立即达成停火协议,不然唐朝将出兵讨伐,泉盖苏文不肯从命。还真拿自己当“天可汗”了,想当国际警察要拿出实力。贞观十八年(644年)正月,愤怒的李世民决定御驾亲征讨伐高丽,他要重新回到他熟悉的战场。

  唐太宗李世民刚把自己的想法在朝堂上拿出来廷议就遭到褚遂良等重臣的极力劝阻,认为征高丽不可行。此时的李世民心意已决,拿出来廷议不过是让这些大臣们烘托下气氛,结果还有人出来煞风景。他当然听不进去褚遂良等人的意见,虽然他后来从高丽黯然退兵时曾叹息到“如果有魏征在,我哪里会有征高丽这么一场得不偿失的战争。”我看照当时的情形,就算十个魏征在,估计也阻止不了这场战争。这边李世民刚准备亲征高丽,那边高丽就慌神了,“天老爷”,不,“天可汗”,别打我,我拿你当爷供着还不行,天天烧香,年年进贡。然而李世民一意孤行,没有接受,还将高丽派来的使者拘留。

  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李世民率大军由洛阳北上定州,太子李治留在定州镇守,李世民率军继续北上。唐对高丽之战就此拉开帷幕。

  唐太宗命大将张亮为平壤方面军总指挥,率领江、淮、岭、峡四州兵马4万人和在长安、洛阳召募的3000士兵,战舰500艘,从莱州(治掖县,今属山东)渡海直逼平壤;以李绩为辽东方面军总指挥,率步骑兵6万及兰、河二州降胡进逼辽东,水陆两军分进合击高丽。

  下面我们分头介绍:

  海路方面:四月,张亮率领海军从东莱渡海抵达高丽。这个张亮是谁呢?他也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排名十六,还在程知节(程咬金)、李绩、秦琼前面。原为李密部下,隶属李绩,后来随李一同降唐。得房玄龄、李绩推荐入李世民幕府。李世民兄弟相争时,曾派其到洛阳招募私党,被李元吉告发而下狱,张亮拒不招供掩护了李世民,因而有功。贞观年间,因善于行政而颇得信任,又揭发侯君集谋反。在这次随李世民征高丽立功。但其后因好巫术而逐渐名声败坏,贞观二十年被告谋反被杀。张亮作为这次海路方面总指挥渡海而东,袭击高丽占据的卑沙城,这座城池四面都在悬崖峭壁上,只有西门还可以攀爬上去,当天晚上名将程名振率兵夜袭,悄悄爬上城池,打开大门,唐军乘机掩杀,夺取了该城,俘获男女八千多人。

  七月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