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章 冠冕唐“皇”

  1、家庭出身

  对于李渊的家世渊源、出身籍贯,旧史上记载不一,疑团不少,每一种说法都振振有词,说得跟自己家对门李大爷的事似的。比如说其籍贯,宋朝牛人欧阳修、宋祁的《新唐书》记载为陇西成纪人,而同为宋代人修的《册府元龟》和五代时人的《旧唐书》等则记载为陇西狄道人,而到李渊曾祖李熙时移民到武川。有的历史学家经过层层剥丝抽茧认为,李唐祖上虽然有一些行踪可考,移民武川之事纯属扯淡。

  至于说其祖上为西汉名将李广之后,更是八字没一撇的拉郎配。

  唐朝人李延寿撰《北史》一百卷,其在全书之后作“序传”,更是肯定地认为“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在唐尧之时,高阳氏有个儿子叫庭坚,官居“大理”,因自称为理氏。在商纣之时,其先人以直道得罪逃隐,因为食木子而得活命,遂改理为李氏。周朝时的柱下史李耳是其祖上。

  说来说去,都是因为老李最后做皇帝了,皇帝怎么可以是凡人,要粉饰,要放一些光芒。

  有人捧场就有人来砸场子,砸场子的人是近代著名史家陈寅恪。按照陈先生的说法是:“李唐先世本为汉族,或为赵郡李氏徙居柏仁之‘破落户’,或为邻邑广阿庶姓之‘假冒牌’,既非华盛之宗门,故渐染胡俗,名不雅驯。”

  这个说法更是反其道而行之,意思是说李渊先生的家世不过是破铜镀金,那些好听的话都是一派胡言。

  抛远了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李渊的祖父李虎时期,其家族就开始进入黄金时期。李虎因为积极参与后魏权臣宇文泰的政变并一举获得成功,与宇文泰、太保李弼、大司马独孤信等八人一起被称为“八柱国家”。因此成为西魏的开国功臣,官至太尉,还被赐予鲜卑姓大野氏,这个“大野氏”是国姓。由此可以肯定,李渊的祖上是依靠军功起家的,后来又倚赖婚姻巩固了这样的家世门风。以八大柱国为核心的军人之家,历史上统称为关陇军事贵族集团。

  一个新兴的贵族集团横空出世,一飞冲天,延续了中国贵族时代的寿命,并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时代,这就是纵横中国近二百年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他起源于西魏,初建于关中,共创造出四个王朝,分别是西魏、北周、隋、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奇迹,并将中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其发端便是盛极一时的西魏八大柱国。

  由于李渊的祖父李虎和宇文泰交情很深,在宇文泰的儿子篡(西)魏建(北)周时,虽然他本人已经不在人间,但仍被追封为唐国公。

  也就是从这时候起,李渊的家世就与唐联系起来。

  所谓唐,就是传说中尧舜禹中的唐尧之唐。李渊的父亲李昞在北周时官居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爵唐国公。李渊建立大唐之后,追尊祖父李虎为太祖景皇帝,追尊父亲为世祖元皇帝。

  在北周时期,李渊的父亲就移居到了当时的国际大都市长安。

  由于父亲死得早,家中排行第四的李渊七岁就袭爵唐国公。他的母亲独孤氏,是同为八柱国之家的独孤信的女儿,丈夫死了独孤老太太真孤独了。值得欣慰的是孤独的独孤老太太生了个好儿子李渊。

  独孤信的长女是北周明帝的皇后,还有一个女儿是历史上著名的隋文帝杨坚的皇后。这么说来,李渊的家世自从祖父以来,就喜洋洋加牛气冲天。不仅是北周皇室宇文氏的姻亲,也是隋朝老杨家的贵戚。细论起来,李渊乃是隋文帝的内甥,隋炀帝杨广的姨表兄弟。

  李渊的妻子窦氏,也是鲜卑军事贵族。其父窦毅,在北周时为上柱国,母亲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阳长公主。窦氏自幼聪明,读书能够过目不忘,武帝非常喜欢这丫头,就将其养于宫中。长大后,窦毅见闺女要才有才,要貌有貌,不能随便嫁个凡夫俗子,要为她善择“贤夫”。何谓“贤夫”,就是看事情要准,做事情要稳,要有眼光。于是窦老头就在门屏上画了两只孔雀,约定凡求婚者发给两支箭,能用箭射中孔雀眼睛者才有资格。结果前后有求婚者数十人,均未能如愿。

  轮到李渊上场,啪啪,举手之间连发两箭,各中孔雀一目,帅不可挡。

  窦毅大喜,将女儿许配给他。这说明在他们生活的北朝时期,武学才艺仍然是贵族子弟的立身之道,娶妻之本。

  李渊能够脱颖而出,反映出他此时的卓尔不群,家世好,武功好,有前途!

  可以说,从家庭背景到个人素质,从姻亲关系到政治表现,李渊都是隋炀帝时期政坛上的一个明星人物。而且他的政治野心随着隋王朝的走势而瓜熟蒂落。这一点,唐朝的国史并未隐瞒。《旧唐书》在记载史世良说“公骨法非常,必为人主,愿自爱,勿忘鄙言”之后,编者跟着加了一句,“高祖颇以自负”。

  有时候家庭出生能让一个人少奋斗很多年。尤其在那个极其注重家庭门第出身和姻亲关系的时代,李渊一出场就踩着先人的肩膀达到了某种高度。他自言“承七叶之余庆,资五世之克昌”,就是说他也承认学会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的人生现状。

  在隋朝建立之初,李渊还只因贵族的出身补为千牛备身。

  千牛备身,听起来有点像在码头扛包的体力活,其实也就是皇帝身边的挎刀侍卫。

  这个岗位在当时也是许多贵族子弟的进身之阶,不过,一直到隋文帝在世时,李渊也没干出多大的名堂。也就做到地方州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刺史(后称为太守)。

  到隋炀帝大业年间,李渊才调任中央朝廷担任了殿内少监,后来又改任卫尉少卿。在他个人的政治发展过程中,他那个靠射箭比赛赢来的老婆窦氏发挥过重要作用。

  李渊任职地方时,她曾经劝李渊迎合隋炀帝对声色犬马的喜好,将自己的数匹骏马进献。李渊开始还有点舍不得,结果招致隋炀帝的不满。连几匹马都舍不得,还想升官,做梦去吧。

  后来,摔了几次跟头,吃了几次亏,李渊才幡然醒悟,屡屡搜求鹰犬进献,很快便得到了升迁。

  2、英雄?狗熊?

  说到李渊这个人,如果没看过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没有在古史的字里行间中追根溯源,总会让人联想起被时下热播的电影电视剧歪曲至极的一个窝囊老头形象,我曾经在另一本书里认同过这一形象,又为自己的贸贸然感到不安。说李渊是狗熊的人,脑子里闪回的无非是下面两个镜头。

  镜头一:李渊正在太原晋阳宫搂着本属隋炀帝的美人睡觉,一脸英气的李世民与裴寂等人闯入,坏了一场春梦。两人畅言天下大乱、起兵兴义的宏略。美人这时候也推开李渊,说我们都是杨广的女人,你睡了他的女人,你也不会快乐很久。吓得李渊哆哆嗦嗦,翻来转去,左思右想,最后终于冲着他那个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儿子李世民憋出一句:“随你吧,化家为国也由你,破家灭族也由你……”。李世民与裴寂击掌相庆(背景音乐欢乐颂响起)。

  镜头二:当了皇帝的李渊海池湖面泛舟,诗情画意无限美。他怀里搂着美妃,抚扪鸡头肉,畅饮岭上春。也就这时候,大将尉迟恭一身甲胄,手持长矛,飞身从小船上一个旱地拨葱,跳上龙舟,满身血迹,犹如天外来客。李渊龙颜失色,忙问:“外边有什么动乱发生吗?爱卿你来此做什么?”尉迟敬德高声回禀:“太子、齐王两人阴谋造反,秦王已经兴兵诛杀二人,恐怕有人惊动陛下,特派为臣我前来护卫。”老头子颤颤巍巍,良久,才定住心头乱跳,说:“好,好,军国大事,一切皆任秦王处分……。”

  作为大唐帝国的开国之君真就如此不堪?如此歪曲李渊的形象,似乎有欠公允,缘何?这完全是拜他儿子李世民所赐,李世民通过非法手段当上皇帝后,开始在史书里为自己涂脂抹粉。而那些修史的大臣很多都是他昔日秦王府中的“自己人”,由此,只有竭力削弱老爸李渊建唐的作用,只有把自己演化成兴唐建业的“高大全”,才能化解弑兄杀弟的罪过,才能诠释他夺嫡登位的合法性。

  历史上的李渊,绝非我们现在一般人心目中被影视节目“歪曲”过了的李渊。

  李渊是个工作阅历相当丰富的同志,既有基层工作经验,又在最高领导人身边干过。隋炀帝继位后,李渊在地方和中央都工作过,正所谓转过岗,打过仗,皇帝身边把枪扛(“历试中外,素树恩德”)。隋炀帝征高丽,李渊在怀远镇督粮;杨玄感造反,李渊坐镇弘化,统率“关右诸军事”。

  隋炀帝晚年多猜忌,对他这个老表也不是太放心,那个李氏当为天子的谶言像一把利剑悬在大隋的天空。一次,隋炀帝下诏让这位表兄到宫里见个面,叙叙旧。可李渊因病未能及时赶到。李渊有个外甥女王氏为炀帝妃子,一次被御幸时,杨广就问王氏:“你舅舅这次怎么没来拜见我?”王氏答复道:“他因为有点小恙才没赶到”。炀帝考虑了一下,说:“你看,这次他能病死吗?”

  消息传到李渊耳里,把老李吓得半死。隋炀帝这话说得有水平,言下之意如果李渊大逆不道,拿他这个老表不当干部,隋炀帝随时会找个机会让他“病死”。从那以后,李渊还真就病了,而且病得很愉快,过上福满乾坤艳满门的生活,“纵酒沉湎,纳贿以混其迹,”。如果你真以为李渊同志堕落了,那就大错特错了。

  这完全是做给隋炀帝看的,老表,你看我一个纵情声色的大草包,干不了大事,成不了气候,你就把我当个屁放过吧。

  其实,隋炀帝也不是特别“惦记”他,否则,正好以其“秽迹”来治罪,皇帝要整个人还怕找不到借口吗?

  当年隋炀帝被突厥始毕可汗围困于雁门的时候,李渊很是卖力,派他那个金字招牌儿子李世民等人前去参与营救。隋炀帝逃出生天后,估计是觉得这位大表哥还不赖,便下诏李渊统领太原部兵马,与马邑郡太守王仁恭在北方防备突厥的入侵。

  太原这个地方,是个很妖孽的地方,自古为河东——山西地区的中心。历史上无论上古时代政治中心在中原,还是中古秦汉时期西移关中,以至晚近以来北徙京蓟,它始终处于中央肩背或者说是肘腋位置,中央在中原,它隔一条黄河;中央移关中,它还是隔一条黄河;中央至京蓟,它则隔一座太行山。也就是说,它一向处于与京畿相依托、共存亡的地位。李渊后来能够在诸多反王中一举成功,与他起兵太原密不可分。太原是隋朝的军事重镇,北据幽州,南临西安、洛阳。而且太原粮草丰足,实在是造反起义募兵退守的好地方。但是这个地方还有个问题就是,敞开怀抱直面北方的游牧民族,当时最为强盛的当数西突厥。

  边塞虏劲,贼人众多,做了山西抚慰大使,李渊还有些畏难情绪,还真不愿意前去。可他作为皇家老表,又没有办法,只好硬着头皮上路了。到了马邑,李渊与王仁恭合兵一处,总共还不到五千人马。这个王仁恭在这个地方吃尽了突厥人的苦头,听说中央派人下来,盼星星盼月亮,结果看见李渊才带了这么点人来,失望之余也有了绝望之心,生怕突厥大军来袭,马邑不保。

  突厥人在边塞像打了鸡血似的,倏忽而来,倏忽而去,摸不准脾性,找不准规律。

  李渊经过审时度势,认为这帮突厥人没什么可怕的。他对王仁恭说:“突厥人的长处,在于他们熟谙骑射战斗。这些蛮族以弓矢为爪牙,以甲胄为常服,队不列行,营无定所,本性喜于劫掠,得胜大抢,败也不惭,所以,突厥人并无我们大隋军队警夜巡昼的辛苦,也无军储馈粮的消耗。如果稳扎稳打,按照常理与他们列阵交锋,我们根本胜不了敌方。现在,我们应学习突厥人的战法,以己仿彼,然后找机会给他们以致命性打击。”于是,隋军选出精于骑射的兵士两千多人,“饮食居止,一如突厥。随逐水草,远置斥堠。”

  平时,这帮“山寨版突厥兵”见到真正的突厥小股部队,“旁若无人,驰骋射猎,以曜威武。”经过一段时间的较量,真突厥遇见这些假突厥,心里也很发毛。看来,在任何年代,任何形式的“山寨版”也不容小视。

  突厥大股部队数次邂逅李渊带队的隋军,“咸谓似其所为,疑其部落”,总觉是自己人穿了隋军军装,常常犹豫再三,最终皆“不敢战而去。”如此数次,隋军兵士的自信心也上来了,见到突厥兵人人都想上去撂倒几个方才过瘾(“众心乃安,咸思奋击”)。

  这时候形势就发生了转变。

  李渊一次与突厥主力狭路相逢,“纵兵击而大破之,斩首数百千级。”“突厥丧胆,深服帝(李渊)之能兵,以其所部,不敢南入。”由此可见,李渊不但不是低能儿,更是文武全才的猛将。

  大业十三年(617年),隋炀帝下敕命李渊为太原留守,并派亲信王威、高君雅任李渊的副手,说是副手,其实就是安插在李渊身边的卧底。隋炀帝这一手,就是明白无误地告诉李渊:老表,你办事,我不太放心。

  当时的太原附近有不少反叛性质的地方武装,其中最强的一支号称“历山飞众,”于上党、西河一带经常把官军打得满地找黄板牙,道路被毁,交通隔绝。隋朝军将也搞过几次“雷霆行动”,但打不过人家,害得很多官兵因公殉职,隋炀帝连抚恤金也舍不得发一分。

  李渊刚到地方,正好拿这伙人扬名立万,便带着五千多人出城围剿。到了河西雀鼠谷口,两军相遇。看见对方有两万多人,隋朝兵将都害怕了,悬殊这么大,这砍人的游戏没办法玩。李渊丝毫不畏惧,对王威讲:“这些人不过是一群毛贼,就是想捞点钱财。近来他们屡屡得手,肯定以为全世界就他们最厉害。我们要好好谋划谋划,定能胜敌。所忧不战,战必克之。”于是,李渊把隋军分为两队,以老弱残兵居中,多扛些旗帜,另外多弄些军队物资放在队伍里;另外把一些知根知底,能打硬仗的精兵数百骑分置左右,为小队。到这个时候,隋军上下没有人知道这位皇帝大表哥到底要干什么。敌军散列横阵,绵延十几里,步步逼近。

  临战,李渊又派王威“领大阵居前,旌旗从之。”对方看见师旗居前,认为是主将所在,纷纷调集最精锐部队,一齐呐喊向王威杀来。

  我的亲娘啊!王威暗叫倒霉,跨下马鞭打不动,吓得他一头栽下马,差点被叛乱分子生擒活拿。看见阵中遍是粮草辎重,叛军还以为捡了大便宜,个个跳下战马抢取值钱东西。此时,一旁观斗的李渊“引小阵左右二队,大呼而前,夹而射之。贼众大乱,因而纵击,所向摧陷,斩级获生,不可胜数……”

  经此一战,李渊在太原落稳脚跟。后来,突厥人知道李渊回到太原,马邑只有王仁恭等人,便放开胆子又来入侵。隋炀帝闻讯,下诏派太原副留守高君雅率兵前往马邑,与王仁恭共抵突厥。王仁恭先前跟随李渊与突厥打过几仗均得胜,胆子变大,不听李渊让他坚守不出的指令,也想得胜立威,不料被打得哇哇乱叫,损兵折将。

  隋炀帝人虽在江都,仍有人上告李渊、王仁恭不积极备战,“纵虏为患。”杨广大怒,派出“司直驰驿,”到太原把李渊抓了起来,关进监牢,并准备斩掉王仁恭。当时,李渊长子建成不在身边,只有二儿子李世民在城内。李世民急了,哭着求父亲赶紧造反。

  李渊作为官场老油子,他并没有因为儿子哭了,自己就冲动了。他知悉时机还未成熟,便大讲“天命”,劝李世民不要太急于起兵。

  李渊就这么失去了太原留守的职务,没权了,而且皇帝下一步究竟会怎么处分,李渊心中没底。

  等待他的,无非是几种结果。一个是免职,第二是降职,第三杀头,第四没事,恢复原职。但是李渊是一个敏感的人,他对前途没有把握,他对隋炀帝同志也没有把握。在这几种可能性中,李渊觉得悲剧的可能性最大,他这个老表皇帝的脾气很怪,到这个时候,他完全有可能六亲不认的,何况他早就怀疑自己了。

  动手是早晚的事。果然,不久就有隋炀帝派人传来诏书,宣布释放李渊与王仁恭,命他们依旧“校检旧部”。当时天下大乱,盗贼蜂起,“信使行人,无能自达,”惟独隋炀帝下的赦免令一路上“不逢劫掠,依程而至”,众人都发叹异。

  李渊听闻御使来到,也是惊得一P股跌坐在地上。当听完御史宣读完赦免令,李渊仰天长笑,说,“我还以为自己死定了,这次没死,以后我活的每一天,都是上天赏赐我的。”由此,老英雄也下了必反之心,只是要发未发之际,多怀逡巡犹豫之心。

  推动李渊最终兴兵造反的,除李世民外,关键要属刘文静与裴寂二人。

  刘文静,字肇仁,“伟姿仪,有器干,倜傥多权略,”当时是晋阳令。

  裴寂,字玄真,“疏眉目,美姿容,”当时是隋朝晋阳行宫的宫监。

  这两个人一处为官,相知得非常融洽,结为好友。一天夜里,老哥俩赌钱饮酒,完事后两个人睡不着觉,然后就站在夜空之下谈人生谈理想。裴寂遥见城外烽火,凄然长叹:“世道这儿乱,账户上没有多少钱,真不知今后该怎么办才好。”刘文静笑道:“世途如此,时事可知。我们二人相扶相倚,还怕不发达吗!”

  李渊入太原,刘、裴二人暗中观察,见其“有四方之志”,便起劲巴结这位英雄。特别是刘文静,慧眼识人,认为李世民“大度类于汉高,神武同于魏祖,其年虽少,天纵之才。”裴寂起初不信。

  后来,李世民与这位裴大叔假装赌钱,输给对方数百万,高兴之余,裴寂“大喜,每日与太宗(李世民)游。”李世民趁机把大计告诉裴寂,裴寂马上允诺“共举大事”。不久,刘文静倒霉,因与李密(瓦岗军首领)连婚,被炀帝下诏关进太原监狱。李世民潜入牢中,与刘文静深谈。“天下大乱,唐公若能兴兵一起,乘虚入关,不到半年,帝业可成!”一见面,刘文静就忽悠李世民。

  李世民大喜,笑道:“你说的话正合我意。”于是,他想方设法把刘文静先弄出来,两人四处部署,伺机欲发。但是,不知父亲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李世民也不敢轻易动手。

  3、晋阳起兵

  晋阳起兵是李渊为首的李氏集团,推翻隋朝的一次武装暴动。

  李渊跟隋朝的皇室有那么密切的关系,渊源如此深厚,他为什么要发动一次武装暴动,来推翻隋朝呢?这真是一个历史之谜,如果说答案的话,大概有好几种答案。

  第一种说法,李渊,真命天子,这种人生来就是救黎民于水火,在历史的巷道,他是光是电是唯一的神话,这是一种不靠谱的说法。

  第二种说法,拯救隋朝。李渊要把隋炀帝从江都扬州迎回来,隋朝不能继续这样下去了,要改变一下,要恢复隋文帝时代的统治,这个说法,是用来忽悠隋室老臣的,用来笼络人心的。

  第三种说法,李世民的首倡之功。李世民一直陪伴在李渊身边,而这时候李渊的大儿子李建成带着其他几个稍大点的儿子在河东郡活动。在太原的很多时候,李渊与李世民交流也最多。李世民的“革命”坚定性毋庸置疑,从一开始他就认为隋朝一定会灭亡,所以,对隋朝皇帝尽忠,对隋炀帝这个人尽忠是不值得的。李渊也有这个想法,他说,都说我们李家会取代杨氏,可是现在这个情况如果真的被他杀了,那麻烦就大了,所以爷儿俩一商量,干脆采取行动吧,再加上旁边的裴寂和刘文静,等于是一个四人的秘密集团。

  我们再来说那个赌钱只赚不赔的裴寂,那个并不文静的刘文静。这两个人跟着起什么哄?造反的话他们有什么好处?两个人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心思。

  这个刘文静,在李渊来做留守的时候,他是晋阳县的县令。他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倒霉亲戚,叫李密,李密在当时是什么情况呢?就是瓦岗寨的领袖,那是中原战场上反隋第一主力部队,李密后来就称了魏公,隋朝当然知道这个重大的罪犯他的家属情况,这个刘文静就跟这个李密是亲戚,隋朝皇帝一纸命令都抓起来了,刘文静也在太原,被抓到监狱里面去了。所以对于刘文静而言,如果能够起兵反隋,他现在问题就不会很大。如果说,隋朝继续保持下去,那隋朝一定要收拾跟李密有关系的人,他一定会被株连,他积极推动李渊反隋的目的,有自保的成分,他必须要自保,如果大家都推翻隋朝,他肯定就没错了,没罪过了。如果我胜利了,那就更不用说了,自己会官升多少级,成为开国元勋,这是刘文静。

  还有一个裴寂,裴寂是晋阳宫监。晋阳宫就是隋炀帝设在晋阳的一个行宫,专供隋炀帝休假的私人宾馆。

  这个晋阳宫因为吃皇粮,一切供应都由国家财政支持,所以,晋阳宫里面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很富有的。裴寂跟李渊关系很好,原来都在京城做过官,本来就是朋友。所以关系非常密切,裴寂经常请李渊到晋阳宫里面去吃喝玩乐,有时候就过火了,为了招待李渊,就把给隋炀帝准备的宫女献出去伺候李渊了。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被朝廷发现,这也是十恶不赦之罪,大不敬,这个事情让裴寂也很麻烦,如果这个时期被朝廷发现,都有杀头之罪,所以,他也积极地来劝李渊起兵。只要李渊起兵的话,罪过也就不算罪过了,所以,李渊身边的人都有各式各样的动机,但目标都一样,就是推翻隋朝,当然他们还是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只要起兵,胜算很大,隋朝没有希望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决定起义,立刻着手安排。

  正在这时候,隋朝的皇帝派来了使者,宣布新的处分决定,李渊官复原职,那个事不再追究。

  李渊这下傻了,这个结果让他喜忧参半。本来都准备要起义,要暴动,已经安排好了一切,那现在还做不做?李渊真的有点犹豫,因为开始想要造反的动机就是想要自保,现在没危险了,还需要自保吗?

  可是,谋反的事情,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小事,不是说干就干,说停就能停的。如果这要泄露出去,还有更倒霉的事情等着自己。李渊等于是在一个偶然的事件中,决定谋反,当这个危机过去以后,他又有点犹豫,他身边的这几个人就不干了,坚决鼓动李渊一定要造反。

  李渊想来想去,这也是箭在弦上的事情,不得不发!于是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步骤。其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顺应民心。

  在李渊已经决定起兵的时候,从江都又来了使者。使者没有白来,他发布了一道命令,准确地说是动员令,战争动员令。命令指出,要在太阳、西河、马邑这几个郡集合人马,让这里的人准备好入伍。在今年的年底,就是大业十三年(617年)的年底,集合完毕,然后队伍要开到涿州,就是今天的北京一带。去干什么?打高丽!

  隋朝亡就亡在打高丽这件事情,从隋文帝开始就不停地要打高丽,但是没有一次取得胜利。大业九年(613年),隋炀帝打高丽就引起了民众的反叛,由此可见打高丽这件事是不得民心的。

  可这次我们真的冤枉隋炀帝了,这次动员令不是隋炀帝发的,是李渊发的。这是李渊使的一个阴招,根据李渊的命令,刘文静草拟了皇帝的诏书,这叫矫诏,是要掉脑袋的。

  李渊下一步就是要召集兵马,准备起兵。时机还不很成熟,在隋朝,有很明确的规定,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你可以招募兵马,什么样的情况下不可以。有一条法律是明确规定的,如果你擅自招募军队超过一千人,要杀头的,那叫擅兴律。

  那么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发兵呢?什么情况下可以动员人民参加军队呢?有两种情况,第一敌人来犯,打到眼皮子底下了;第二,在你的附近地区发生了叛乱,你可以召集军队去平息。但是召集军队必须有前提,除了刚才说这个具体的环境以外,必须向皇帝汇报,要得到皇帝批准以后,你才有权召集军队。除了上面说的几种情况外,你一边上报皇帝等待批准,一边可以立即召集军队,这个皇帝也不反对。

  正在这时,果然在太原的周边出现了问题。在这一年的二月份,北边,就是马邑郡,有个叫刘武周的人,把郡太守给杀了,自己起兵反隋。

  到了三月份,他投靠了突厥,突厥任命他为定杨可汗,让他当了儿皇帝,然后开始向南进攻,打下雁门,又打下楼烦。在楼烦那个地方,也有隋炀帝的一个行宫,刘武周把行宫砸了个稀巴烂,把里面的宫女全抓走了,送给突厥可汗。楼烦紧邻太原的北边,也就是说在这些事都是在李渊眼皮子底下干的。

  李渊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赶快召集大家来开会。议题就一个,刘武周很恶心,我们怎么办。为了凸显形势的严峻性,李渊说现在的情况很危急,刘武周马上很有可能打到太原来,这家伙离我们只有三百里,皇帝离我们有三千里,我们向皇帝汇报,向皇帝要求发兵,皇帝批准是来不及的,三百里,刘武周随时就可能杀过来,我们怎么办呢?

  李渊装作很没办法的样子,李渊这是在做戏,给谁做戏?给自己手下的两个副官,王威和高君雅,李渊的副官,隋炀帝的亲信。他们本来应该成为李渊和隋炀帝之间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可最后却成为断桥。

  李渊发兵,这两个人是最大的障碍,要合理合法发兵,必须现在要征得这两个人的同意,他不能一个人拍板,他需要做出一种姿态。今天这事,我老李也没办法,你们看怎么办,要死一块儿死。

  谁愿意死啊!王威马上表态,态度很积极。他说大隋法律上规定在非常时期,君命在外的将领可以自己做主。如果刘武周真打下来,打到我们太原,我们必须招募兵马啊!

  他表现得比李渊还积极,高君雅也是当仁不让,站起来发言。李司令,你是太原的大当家,一方的领导人,你不能置百姓的死活不顾。李司令啊!你一定要在这个时候力挽狂澜,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不能不管啊。

  他们态度比李渊起兵都积极,李渊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怎么办,听你们的吧,咱们就开始招募军队吧。有皇帝的亲信支持,李渊发出动员令,报名参军的人非常踊跃。李渊充分利用了隋朝的法律,很好地钻了法律的空子,也很好地利用了身边隋炀帝的亲信。很快招募的各路人马纷纷集合到太原,随时准备镇压。

  但这时候王威、高君雅却发现苗头不对。什么地方不对呢?就是作为副官,他们手里没有一个兵。在前面镇压历山飞的时候,王威就参加了这次作战,而且是一个队伍的行政长官;去马邑作战的时候,李渊派的是高君雅,打仗的时候能派这些人,现在招募军队为什么不让这些人管呢?他交给了谁呢?

  交给了李世民,交给了长孙顺德,交给了刘弘基,李世民是李渊的儿子,那也就罢了,那个长孙顺德和刘弘基都是朝廷的罪犯,这两个人是有罪之人,他们本来是应该去高丽前线打仗的,结果做了逃兵,跑到太原来。长孙顺德是李世民夫人的叔叔,他跑到太原找李渊做庇护,凭着这个关系他逃脱罪责也情有可原。可偏偏那个刘弘基也是这么一个人,本来他的任务也是去前线集合打高丽,谁想跑那么远去送死,就耍赖皮不想去。这小子故意犯了一个罪,在行军的过程中,他故意把人家老百姓的牛给杀了。

  结果地方官没有发现,他自己跑去主动找地方官,说老百姓的牛被杀了,你们应该把兄弟我抓起来。结果一调查就是他杀的,他乐呵呵地戴上枷锁到监狱蹲着。监狱里蹲着也好过在战场上挺着,牢饭虽然难吃,但好死不如赖活着。后来他们家又把他给赎出来,不就一条牛吗?把牛赔了不就完了。

  出来他也不敢去别的地方,跑到太原,跟李渊攀亲戚,寻求庇护。这些原来都是隋朝的军人,同时也是隋朝的罪犯,按照隋朝的法律,这种逃兵役的人,超过两个月就应该杀掉的,可是这两个人不仅没有杀掉,在李渊的庇护下,在太原过得很好,不仅如此,新招募来的军队,竟然都交给了这些人。

  王威高君雅一想,不对头,怎么会这样呢?李渊是不是有问题呢?这两个人就商量,要不然,把长孙顺德这两个人抓起来问问,到底是怎么回事?

  两个人筹划不过瘾,又跑去找一个叫武士彠的凑在一起集思广益。这个武士彠名气虽然不大,但他的女儿人气指数却千年不衰,常炒常新。他女儿不是别人,正是武则天。

  武士彠就说,这两个人啊,你要抓起来恐怕很难办,他们都是唐公的客人,现在要集合兵马,去打刘武周。这个时候,你们不是增加内部的问题吗?如果你调查出来没什么问题,怎么跟唐公交代呢?

  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重要的把柄,听武士彠这么一说,只好暂时收摊子,等机会。

  可是后来,王威和高君雅真就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看到李渊、李世民,还有刘文静、裴寂这些人已经把整个太原城牢牢控制起来了。所有的军队都在李世民的控制之下,集合在一个叫兴国寺的寺院里。

  作为皇帝的卧底亲信,他们不能坐等事态的发展。

  两个人连夜搞了一个关于干掉李渊的实施方案,时间就定在六月份,那时候李渊要到晋祠去祈雨,他们就在外面安排伏兵,找机会把李渊干掉。

  也活该这俩人倒霉,一个叫刘世龙的乡长知道了这个阴谋,赶紧跑去向李渊告密。

  李渊一想,这事情严重了,本来是想秘密起兵,现在人家要采取行动了,他自己必须先下手为强。于是,在去祈雨的前两天,王威、高君雅都来参加会议。李世民率领军队,把各城门都看管起来,开会的周围也都布置了伏兵。开会,开什么会呢?李渊坐在那里扯淡扯了半天。刘文静就跑进来报告,说有人有密报,要呈上。

  李渊就看王威,王威马上站起来了,要去接密报。刘文静对他们说,这个密报只能给唐公看,你是不能看的。

  李渊说,什么事这么严重?

  他亲自把报告接过来,打开一看,这里面的报告内容是王威、高君雅勾结突厥,意图谋反。李渊看了这个信,然后又看看王威,问会有这样的事情吗?

  王威不明就里,忙问,李司令,到底什么事?

  你们两个勾结突厥谋反!李渊质问道。

  王威、高君雅马上就高喊,说有谋反者想杀我,所以才这样。

  谋反,谁想谋反,我看你们想谋反,少废话,抓起来再说。后边憋了半天的长孙顺德他们冲出来,把两个人摁到在地,就给抓到监狱去了。

  这件事,对于李渊起兵来讲真是一个意外的事情,本来他想在合法的范围先把军队集合起来,把内部协调好了,然后再正式起兵,可是突然冒出这么一件事情,他不得不安排这么一出戏,诬告他们勾结突厥。

  可现在问题来了,一个长官把两个副官同时抓起来扔到监狱里面,那对朝廷来讲,是一件大事情。

  百姓们会问,手下的那些当兵的会问。究竟太原府里面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把两个副官抓起来了?听说那副官还是皇帝派来的亲信,据说那个高君雅在隋炀帝当晋王的时候就是亲信了,李渊敢把皇帝的亲信抓起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了?

  究竟是这两个人有问题,还是李渊有问题?还是我们的脑子有问题?

  大家疑问百出,流言汹汹。李渊骑虎难下,怎么向手下和百姓们解释这个问题?正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事,这件事对李渊来讲,真是雪中送炭。

  两天以后,突厥人拎着马刀杀过来了,两万人马包围太原,要拿下太原。

  现在看来,伪证成了实据,谎言成了真理。既然一切都是都是真的,那弄死他们也是活该。李渊理直气壮起来,传令把这两个人公开宣判,罪名就是勾引外敌,拖出去杀。

  老百姓也都认可这个做法,毕竟突厥人真的来了。实际上突厥这次来犯跟王威、高君雅毫丝毫关系都没有,非常偶然的事件,但是却把李渊给救了。李渊借突厥的刀除掉了二人,转脸他还要对付兵临城下的突厥兵。

  李渊先生根本无力抵抗,无奈之下就学着当年的诸葛亮玩了一把空城计。城门大开,人去城空,玩得就是心跳。

  突厥人根本不知道《三国演义》里面还有个妖孽诸葛亮当初也用过这一招,吓跑司马懿。他们你看我,我看你,犹豫着不敢大举入城,只敢在城外劫掠。

  这时候突厥支持的刘武周已经占据了太原以北地区,不管是突厥还是刘武周,他们要进攻太原这时候都易如反掌。自己要在太原扎根,不处理好与这些势力的关系,将会后患无穷。同时通过借刀杀人这件事,他意识到,突厥就是悬在太原上空的双刃剑,可以为我所用,也可以成为伤人的利器。

  这时候,李建成、李元吉和李家的女婿柴绍等人已经陆续抵达太原,起兵已箭在弦上。估计当时隋王朝已经有所感觉,李渊的五子李智云就是往太原赶的路上,被隋朝官吏逮捕送往长安,被害时年仅十四岁。李渊看着亲人都回到身边,他可以没有后顾之忧,放手大干了。并很快与刘文静定下联合突厥的战略。

  李渊费尽脑汁,给突厥首领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修好的信,并派刘文静带着信前往突厥谈判,我们来看看老刘跑到始毕可汗那里怎么忽悠的。刘文静到了突厥,始毕可汗还是很客气的,并且私下安排了晚宴。

  宴席上始毕可汗问刘文静:“唐国公今起兵的目的是什么?”刘文静忽悠道“今隋朝主子,不理朝政,导致天下起兵反隋者无数,隋朝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唐国公乃皇室贵戚,不愿坐观成败,故起兵反隋,废黜无能的天子。愿与可汗结为盟好,希望能得到可汗兵马的协助,齐心协力攻入长安,如果成功,土地归唐国公所有,财帛金宝美女归突厥所有!”。

  刘文静秉承领导意图,抓住了始毕可汗贪利的弱点说服了可始毕可汗!始毕可汗大喜,说:“我愿意协助唐国公,攻入京师!”刘文静听后乐得差点一蹦三丈高,内心躁动,可还要装作表面平静。

  这一趟刘文静没有白跑,始毕可汗也很大方,让刘文静带回去了五百精兵,同时还有千匹好马。刘文静一刻没有耽搁,就忙着往回奔。

  李渊非常满意,当面称赞刘文静:“如果不是你的口才好,一时半会还真不好说服他归顺我们!”有没有搞错?他归顺我们,还是我们归顺他们?刘文静说:“既然我们稳住突厥兵马给我们的压力,接下来我们进攻长安胜算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李渊说:“我也这么认为!”

  那我们来看一看李渊当时给突厥可汗写了一封什么的信。这封信是一封公开信,所有的唐史书籍里都能找到。在信里李渊完全是一副臣子的态势,他说自己大举义兵,是要远迎主上(即隋炀帝),要像隋文帝时期一样与突厥和亲,如果可汗能够答应不侵百姓,则“征伐所得,子女玉帛,全部归可汗所有”,而且,突厥可以不劳兵马、坐享其成。《资治通鉴》用“卑辞厚礼”来概括李渊这次的低调行为。信写好以后,李渊还特别使用了以下对上的文书格式,在信封上题为“启”而不用“书”。

  对于李渊对突厥“自为手启,卑辞厚礼”之举,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推测这时候李渊已经“称臣于突厥”了。对于李渊是否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定性,唐朝人所著的《贞观政要》、《大唐新语》以及《旧唐书,李靖传》和《新唐书,突履传》等正史都有类似的记载。

  著名文学家陈寅恪先生,就此专门撰写《论唐高祖称臣于突厥事》一文,指出“唐高祖起兵太原时,实称臣于突厥,而李世民在这件事上又是主谋,后来的史臣在这件事上昧着良心涂脂抹粉,所以我们今天对这件事弄得不是太清楚(以至其事之本末不明显于后世)”,他不仅详细考证了李世民主谋称臣于突厥一事的始末,还论定李渊乃是受李世民胁迫。

  其实假如我们设身处地为当时的李渊考虑,联合突厥应该是上佳选择。李渊这时候还没有政治资本与突厥谈条件,他需要在太原站住脚跟,前提条件只有一个就是让突厥人高兴。

  让突厥人高兴的唯一办法就是夹起尾巴当孙子,有时候当孙子也是一门学问,当孙子是为了将来更好的当大爷。无论是李渊的主意还是李世民的点子,我认为这都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无损大唐帝国的后来的威仪。这种考虑是基于太原起兵成功为出发点和归宿的。

  始毕可汗收到李渊的低姿态来信,非常高兴,很快就回了信,在信中两人共叙爷孙之间的友谊,并就睦邻友好达成共识。他说,李渊啊!你不能对杨广这个人抱任何的幻想,你把他迎接回来,等待你的将会是杀身之祸。不如你自立门户算了,需要我怎么帮你,你不要客气只管开口。

  没想到始毕可汗会如此慷慨,这完全说出了李渊先生的心声。李渊又开始了自己的演技派之路,他拿着信在众人面前慷慨陈词:“你们看看,始毕可汗怎么可以这样呢?这家伙要陷我于不义啊!我对大隋的忠心日月可鉴,天地可表,我李渊怎么能做‘取隋而代之’这么大逆不道之事。”

  众人一看,李老大又在玩阴谋诡计呢?需要有人站出来给个充分的理由,好让他顺坡下驴。裴寂、刘文静都先后站出来劝说:现在能得到始毕可汗如此支持,是多好的一种局面啊。如果因为你的不同意,他们再反悔,麻烦不就太大了吗?李建成和李世民也站出来劝说。

  不管李渊高喊什么口号,高举什么旗帜。与突厥的联盟建立起来了,李渊宣布隋炀帝为太上皇,立代王杨侑为皇帝。同时举红白双色旗。红旗,是隋朝的旗帜,白旗是突厥的旗帜。通过红白旗帜,李渊就是要告诉天下人自己既是隋朝又是突厥,既不是隋朝又不是突厥,自己是李唐。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在太原正式召开誓师大会,宣布隋炀帝的多项罪状,然后自己又说了一些拯救隋朝,救万民于水火之类冠冕堂皇的话。同时宣布成立大将军府,自己任大将军,裴寂任长史,刘文静任司马。成立三军,中军自己统领;世子李建成为陇西公,为左领军大都督,左三统军隶属;李世民为敦煌公,为右领军大都督,右三统军隶属。晋阳起兵到此时宣告完成,一个令所有中国人都荡气回肠,热血沸腾的帝国从这里旭日东升,一个延续了289年的朝代由此拉开序幕。

  4、幕后推手

  晋阳起兵,是李渊集团开始脱离隋朝夺取最高权力的历史亮相。李氏集团起兵于太原,攻克长安,翦杀群雄,建立了勃勃生机的唐王朝。晋阳起兵是他们这一行动的起点,那么谁是这次起兵的首谋者呢?

  1、李世民首谋论:有关唐朝的史书,都说唐太宗李世民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世民者,济世安民也”,其父李渊起兵是被迫的,是被李世民拉了上了反隋的大船。《旧唐书·高祖纪》云:“太宗与晋阳令刘文静首谋,劝举义兵”,同书《太宗纪》云:“时隋祚已终,太宗潜图义举,每折节下士,推财养客,群盗大侠,莫不愿效死力”;《新唐书·高祖纪》云:“高祖子世民知隋必亡,阴结豪杰,招纳亡命,与晋阳令刘文静谋举大事。计己决,而高祖未之知,欲以情告,惧不见听”。当李渊知道此事后,初是“大惊”,“阳不许,欲执世民送官,己而许之”;《新唐书·太宗纪》云:“高祖起太原,非其本意,而事出太宗。”据此看来,两书记载是一致的,都认为太原起兵的首谋人是李世民,而李渊只是被动的受摆布者。《通鉴》关于李渊受摆布的记载还非常具体:先是李世民与刘文静密谋,打算“乘虚入关,号今天下”,继又使裴寂说服李渊,最后李渊才不得不说:“吾儿诚有此谋,已如知此,当复奈何,正须从之耳”,“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这就是说,李渊是个遇事缺乏主见、无所作为、任人摆布的无能者,如果没有李世民,晋阳起兵就无从谈起。后来的一些史学专著,多从此说。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唐高祖爱好酒色,昏庸无能,只是凭借周、隋大贵族的身份,616 年得为太原留守。他起兵取关中,建立唐朝,主要依靠唐太宗的谋略和战功,他本人并无创业的才干,连做个守成的中等君主也是不成的”。南开大学编的《中国古代史》(上)则说:“李渊用他次子李世民的策略,自太原起兵反隋”,十大院校合编《中国古代史》(中)认为:“李渊的次子李世民,十分精明干炼,他积极聚积力量,劝说李渊起兵反隋。”

  2、李渊是晋阳起兵的首谋者。他作为隋朝统治集团的一位重要人物,早就有叛隋起兵的念头,只是在正式起兵前几年里,一直处于隐蔽状态罢了,“高祖审独夫之运去,知新主之勃兴,密运雄图。”《旧唐书》及《通鉴》载高祖“纵酒纳赂以自晦”,其实“纵酒”即沉湎,就是装糊涂;“自晦”即混其迹,就是掩盖自己。李渊以“纵酒”作为“自晦”之计,是一种防护性的策略,以消除隋扬帝对他的猜忌,这正是他老谋深算的表现,不能斥之为昏庸的酒徒。据《旧唐书·字文士及传》,早在晋阳起兵前四五年,李渊就与字文士及在涿郡“尝夜中密论时事”,武德二年(619 年),字文士及降唐,李渊对裴寂说:“此人与我言天下事,至今已六七年矣,公辈皆在其后。”涿郡密论天下事,李世民才十三四岁,一个十三四岁的少年怎能左右久居高位的李渊呢?615 年,李渊受命为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时,副使夏侯端劝他早作反隋准备,李渊“深然其言”(《旧唐书·夏侯端传》)。又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载,李渊刚做太原留守,就暗暗自喜,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这表明李渊的政治野心。非常明显,李渊视太原为自己的地盘,早有并吞天下之心,李渊是个颇具雄心、富于权谋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本人倾向于后者。众所周知,在晋阳起兵前,李渊就命李建成“于河东潜结英俊”,李世民“于晋阳密诏豪友”,为起兵作了组织上的准备。升任太原留守后,很快地取得了聚集在太原的济济群士的信任,成为关中地主众望所归的人。起兵攻入长安,“约法十二章”,很快稳定了关中秩序,当上了大唐开国皇帝。因此,晋阳起兵的主要策划者,首推李渊,他决不是昏庸无能之辈,而是一个“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的人物。晋阳起兵之时,年仅20 岁的李世民,从年资、阅历或者实际的政治、军事经验来说,都够不上首谋人物,无论从资历还是威望上,都及不上李渊。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