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十四章 理性选择接班人

  正式规则的“害处”

  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朱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虽然朱允炆的父亲朱标很早就被朱元璋立为了皇位继承人。但是在接班人朱标的儿子当中朱允炆却并不是长子,朱允炆前面原来还有个哥哥叫朱雄英。幸好这个朱雄英没能成为帝国的朱英雄,不然也就没朱允炆什么戏了。

  按照皇位继承的游戏规则来说,如果不发生什么意外,长子朱标顺利地从朱元璋继承皇位,而朱雄英又从朱标那里接过权柄。这样的话,作为朱老二的朱允炆到最后能混个藩王,也就算不错了。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按照正常的规则在出牌,规则有时会被那些意外的变局打碎。这时候朱元璋的皇族生育体系出现一种“长房不旺偏房旺”的现象。怎么解释这个现象呢?也就是朱元璋长房子孙的后人越是小辈越是比他的那些父辈们死得要早,白发人送黑发人。先是朱标的长子朱雄英生下来没折腾几年,英雄没当成,却死在了自己的父亲朱标的前头,成了一个早夭的孩子。接着朱标又急急忙忙地死在了朱元璋的前头。这种人算不如天算的变局让精于算计的朱元璋也徒唤无奈,也使得文弱书生朱允炆一下子从历史的后台走向了前台。如果没有这样的变局,作为一名普通皇子的朱允炆也许会过得更加快乐一些。

  朱允炆生于洪武十年(1376)十月,他的母亲是太子朱标的嫔妃。朱标的太子妃是常遇春的女儿常氏,这个常氏就是朱标的长子、朱元璋的长孙朱雄英的母亲。而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由于其在宫中的地位并不高,所以朱允炆刚出生并没有受到重视,在生下来一年多以后才有名字。也就是在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太子妃常氏去世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才依次升格为太子妃。也就是这时候,朱元璋才想起皇太子朱标的膝下还有一个皇孙,于是赐名为朱允炆。朱允炆6岁时,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朱雄英就死了,16岁时他的父亲朱标也离他而去。

  朱允炆就这样身不由己地被裹挟进历史的洪流。朱允炆的起点并不算高,除了自己的母亲地位低以外,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个人的外在形象离帝王的要求还有所欠缺。朱允炆刚生下来的时候,头顶骨歪得很厉害,整个头型看上去像个弯弯的月亮。朱元璋看到孙子这番模样就很不喜欢,曾经一边轻轻地抚摸着朱允炆的头,一边叫朱允炆“半边月亮”。朱元璋十分迷信,总担心这个少了半拉子脑袋的孙子将来不得善终。

  那为什么强势皇帝、铁腕雄主朱元璋会找了这么一个文弱的书生朱允炆来继承皇位?难道仅仅是因为朱允炆性格上的讨巧吗?

  朱元璋是个有着深谋远虑的人,他在开国之时就已经在考虑自己百年之后的事情了。他吸取历史上皇位继承的诸多经验教训,在大明开国之时就宣布朱标为未来皇位的继承人。

  在朱元璋看来,选好接班人是国之根本,他之所以早早选定太子,就是为了巩固帝国之根本。为了让自己的接班人能够胜任将来的工作。在太子的教育问题上朱元璋也是下足了本钱。他在南京皇宫里建了一个大本堂,专门收集天下古今图书典籍,同时又延聘了宋濂、刘基、李希濂等儒学名士当太子朱标的老师,并挑选德才兼备之士给朱标做伴读。洪武六年(1373年),也就在朱标23岁那年,朱元璋让朱标尝试参与国政。

  同年八月,朱元璋又命朱标巡抚陕西,考察未来都城迁移的事宜。朱标不负父皇之厚望,出色地完成了使命,临回来时向父皇朱元璋进献了陕西地图。所有这些都明确显示,朱元璋完全将朱标当作了永保大明基业的接班人,而朱标尽管与父亲朱元璋在个性方面的差异很大,治政也有着很多的意见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他还是朱元璋心目中理想的皇位继承者。

  但上天却在此时与朱元璋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就在朱标从陕西一路风尘仆仆赶回南京之际,本来身子骨就单薄的他偶感风寒,竟然病倒了。而且这一病就再也没有能够站起来。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四月,39岁的太子朱标带着朱元璋的无限的期望,撇下朱允炆等五六个尚未成年的儿女,也撇下了他即将接手的皇权,撒手西去。太子的突然薨世,使皇宫陷入空前的死寂。这对一心欲使大明帝国稳如磐石和长治久安的朱元璋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一击,打乱了他的所有构想。朱元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之中,也就短短的几天时间他的头发、胡须全都花白了。朱元璋悲痛的不仅仅是自己老年丧子,而且还隐含了他对大明江山社稷未来的担忧。

  太子死了,朱元璋耗尽心智经营了二十五年的大明“国本”也随之破碎。朱元璋面临着重新选择皇位继承人的难题,大明帝国的皇位继承问题又恢复到二十五年前的起点上。可对于此时的朱元璋来说,他已经没有刚治国时,那种意气风发的精气神了,他已经不愿再做过多的折腾。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舜让尧的儿子丹朱为帝和禹让舜的儿子商为帝的过程。如果说中国历史最初的立储标准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那么到后期则变为纯粹的父子相传的固定模式。皇位继承制度一直是统治者最关心的问题,也同样是让他们最头痛的问题。这是因为,各朝各代最高统治者的共同心愿就是如何把至高无上权力的皇帝宝座顺利地传给自己的子孙,并且让自己的子孙万世千秋地传下去。

  到了隋唐时期,储君制度发展得更加成熟,一般都是立嫡长子为太子。

  例如唐朝,就专门建立了东宫,并配有东宫官属,太子贵为储君。但是龙生九子,各不相同,往往嫡长子的智慧、才干、功绩还不如他的兄弟,这就会引起他的兄弟觊觎他的皇储地位。隋唐相继发生了隋炀帝逼父夺位、唐太宗杀兄夺储然后有逼父让位的事情。这些都表明了嫡长子继位的制度并不能保证皇权的稳定过渡。这就好比兄弟两个分家产,都是老子的儿子,都为创下家业流过血汗,如果家里盖了两层楼,老大、老二各一层。但分家,和分天下,还是有质的不同。虽然说“家天下”,可家好分,天下只能有一个皇帝。如果都想当这个户主,那就会捅娄子。

  太子作为君权的法定继承人,照理说应该是最有希望实现君权平稳过渡的人,怎么最后却成为干扰皇位平稳过渡的主要因素呢?但事实就是这样,“立储困局”几乎陪伴君主制终身。

  太子死后,朱元璋面临着重新选拔接班人的难题。对于这个难题,可供朱元璋做参考的历史样板只有三种。

  首先,兄终弟及法。中国历史上的夏商两代很多时候实行的就是这种王位继承法。这种继承法的优点是长君主政,从表象上来看似乎可以避免幼主继位所带来的权臣弄政和外戚干政的祸乱,但实际上这种继承法的麻烦也不少。当了皇帝以后的兄长一般都不大愿意将自己的皇位再传给自己的兄弟,总是想方设法地传给自己的儿子,往往会引发皇位继承的争夺战。朱标的突然薨世,对朱元璋的打击毋庸置疑。在这期间,一生勤政的朱元璋居然有六七天不理朝政。大臣们提出让朱元璋的二子朱樉或三子朱棡继位,都被朱元璋一一否定。

  其次,立爱立贤法。顺便在这里交代一下何为“立贤”?“贤”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以皇帝的价值标准来加以评判。这种方法值得商榷,因为历史上有着理性的思想光泽的皇帝实在是少得可怜。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立贤”就成为一个听上去美妙的借口。到了今天,就完全成为“说你行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的硬性标准。这样一来,“立贤”实际上就等同于“立爱”,立皇帝心头之所爱。

  朱标死后,悲痛欲绝的朱元璋在大臣们的劝解之下,稍稍整理了一下情绪,就开始重新考虑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根据明成祖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记载:就在太子朱标死后的第三天,朱元璋在明皇宫的东角门召集朝中重臣,讨论未来皇位继承人的问题。

  朱元璋说:“朕年事已高,太子朱标又不幸夭折,我大明遭此厄运,都是命中注定的。有句古话说得好:‘一个国家要是有年长的皇位继承人的话,那是天下苍生的福分啊。’朕的第四子燕王朱棣贤明仁厚,英勇威猛,雄才大略。他在某些方面和朕很像,朕想立他为太子,诸位爱卿认为怎样?”

  朱元璋话音刚落,翰林学士刘三吾马上应对说:“陛下所言极是,但是陛下要是立了燕王为太子,那么将燕王前面的两个哥哥秦王朱樉和晋王朱棡放在什么位置了?”

  朱元璋无法回答老臣刘三吾所提的问题,兀自伤心痛哭起来,重立太子之事也就此打住。

  我们从朱元璋与刘三吾君臣的这段对话中来看,刘三吾的潜台词是在说,皇帝您要是跳过老二、老三,立老四为太子,这么做只会为自己的帝国带来无穷尽的麻烦与危险。

  朱元璋是何等聪明之人,当然能够听得出刘三吾这番话的弦外之音。他最终放弃了“立爱”的念头,而采用最为稳当的君位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

  当然上面的事例是记录在朱棣钦定的《明太祖实录》中,其真实性是值得商榷的。因为朱棣在起兵夺了自己侄子朱允炆的江山后,为了证明自己夺位的合法性,在官修的史书上曾经做过大量的手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朱棣无疑将他的老子朱元璋当作了一个“政治白痴”。

  要知道在朱标死的时候,朱棣前面的两位皇兄朱樉和朱棡还是活蹦乱跳的,而且这两个皇子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即使朱元璋立朱棣为帝位继承人,他们兄弟俩也绝对不会善罢甘休的。如果朱元璋立了朱棣为皇太子,那么在其百年以后,朱棣的那两个也有资格入継大统的兄长肯定会兵戈相向。其他的诸子藩王暂且不说,就此“三王”已经先乱了。一旦这种局面出现,就有可能会演变为西晋末年“八王之乱”似的大劫难、大祸害,朱元璋苦心经营的大明江山就会变得岌岌可危,这是朱元璋最不愿意看见的一幕。

  如果真是到了这种地步,朱元璋倒不如遵循最为安全的历代通用的“嫡长子继承制”,立太子之子为未来的帝国一把手,这样也就名正言顺,至少没有为其他皇子藩王起兵作乱留下借口。这是朱元璋明智而又无奈的一种选择。

  第三,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皇帝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生出的龙子龙孙可能多得连皇帝自己都记不住名字。要想在这些子孙中寻找未来的皇位继承者,不能随便抓阄,必须得有规则,否则的话就有可能诱发皇子们之间骨肉相残。鉴于此,前任们设计出了在立嫡无望的情况下立庶长子的规则,在所有的孩子中立年龄最长的那个为太子。这种皇位继承法则的优点在于继承者的既定性,谁有好运气最早来到这个世界上,谁将来就当这个家。因此相对于皇位继承法,嫡长子继承制可以杜绝皇位继承所引发的祸端和危机,所以符合中国古代传统社会的权力诉求。但这并不意味着每朝每代都能很好地照此执行,恰恰相反,真正做好这种皇位继承制的皇帝与朝代并不是太多,但在家国一体化的传统社会里,暂时还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皇位继承法。所以说,在诸多皇位继承法中,最为安全的方法应该是这种“嫡长子继承制”。在这一点上,朱元璋有着更为清醒的认识。

  为了确保皇权的和平过渡,朱元璋并不愿意冒险,他还是作出了最为理性的选择。

  洪武二十五年(1392)九月,朱元璋正式册立了朱标太子的儿子朱允炆为未来的皇位继承人。对于选择嫡长子储君法,朱元璋给出的解释是:现在我开创的大明帝国及其一切章法都是要传之后世的,如果我不遵守自定的祖制,将来子孙后代就会仿效,这就与确保大明长治久安的根本精神背道而驰,子孙后代的乱与治不仅与我立的祖制有关,而且与我是否率先执行也有着很大的关系。(自我创天下而以天下传之庶孳,万世而下有庶夺孳抗宗者,我开其乱也。乱传而万世之传,足虑焉。)

  
更多

编辑推荐

1心理学十日读
2清朝皇帝那些事儿
3最后的军礼
4天下兄弟
5烂泥丁香
6水姻缘
7
8炎帝与民族复兴
9一个走出情季的女人
10这一年我们在一起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绿眼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为纪念冰心奖创办二十一周年,我们献上这套“冰心奖获奖作家书系”,用以见证冰心奖二十一年来为推动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书系遴选了十位获奖作家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这些作品语言生动,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张品成  

    文学小说 【已完结】

    叫花子蜕变成小红军的故事,展现乡村小子成长为少年特工的历程。读懂那一段历史,才能真正读懂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也才能洞悉我们这个民族的未来。《少年特工》讲述十位智勇双全的少年特工与狡猾阴险的国民党...

  • 角儿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石钟山影视原创小说。

  • 男左女右:石钟山机关小说

    作者:石钟山  

    文学小说 【已完结】

    文君和韦晓晴成为情人时,并不知道马萍早已和别的男人好上了。其实马萍和别的男人好上这半年多的时间里,马萍从生理到心理是有一系列变化的,只因文君没有感觉到,如果在平时,文君是能感觉到的,因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