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悼朱佩弦(自清)先生
一年来我们正因为朱先生的勇敢抗争和精彩言论,而不断赞叹着,前月,却忽然得了他的死讯。朱先生虽然是因为病而去世,可是,它唤起我们惊诧和悲悼的程度,并不下于闻一多先生的意外凶耗。"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朱先生的话)
过去一个多月中,在许多朋友口头上,在许多杂志、报章上,都听到、看到关于对朱先生的哀悼言辞。他的死,在今天的文化界,的确是一个冲击,一阵不小的灾害!这不是站在一些私人的交谊上看,也不是单站在文艺和学术发展的立场上看。朱先生在今天全国人的眼里,是深切地关联着整个人民解放的大业的。他是"人类解放战争中的一员勇士"(H·海涅的话)。因此,哭朱先生的声音,正和哭闻先生的具有同样的意义。
在这里,没有多余的篇幅和心情来详述朱先生的学艺及生平。我只想说一说,朱先生晚年的行谊的意义。这也是今天我们纪念朱先生的最重要的一点。
朱先生晚年的行谊,给今天中国上层知识分子一个榜样。他郑重地指示他们一一路只有一条。
我们都知道,朱先生向来是很少过问政治的作家兼学者。不错,他不是没有血气的人。例如在段祺瑞屠杀执政府门前请愿民众的时候,他就写过严厉控诉的文字。在那篇文章的结尾,他说:"在首都的堂堂执政府之前,光天化日之下,屠杀之不足,继之以抢劫,剥尸,这种种兽行,段祺瑞等固可行之而不恤,但我们国民有此无脸的政府,又何以自容于世界!一一这正是世界的耻辱呀!"最后大声地问:"死了这么多人,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何等悲愤,而且带着煽动性!可是,一般地说,在过去相当长时期中,他确实只在自己的岗位上尽着职责。像抗战初期那样全民族心脏正在沸腾的时候,朱先生好像也没有表现出怎样激昂的行动。这甚至引起一些青年们的误解。一位当时在清华读书的青年朋友,就向我表示过不满意他的这种冷淡行为。当然,这不是说朱先生一向对于当前社会、政治的大事件,没有相当的了解。这一点,有许多和朱先生比较接近的朋友是能够替他说明的。但是,在这方面,他很少明显奋跃的表现,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可是,复员以来,他激昂了!对于那些"看不顺眼的事情,都站出来说话"(叶圣陶先生的话)。如果以前他的正义感是蕴藏在胸里的,或者偶然才一度外露的,现在它都突出地表现在行为上,而且是继续不断的。同时在讲堂上,在论著上,他不再宽容地称许那些象征派或别的艰涩纤仄的诗歌。他强调严肃,强调人民的立场。他赞扬朗诵诗,赞扬口号标语,赞扬直截新鲜的快板。他指出文艺的方向决定于社会、政治,指出当前的文艺在矛盾中发展。
这个转变是相当重大的。怪不得他的名字要被列入了逮捕者的黑名单,而那些自外于时代或别有心肠的所谓学者、教授之类要说他的"闲话"了。
朱先生是个虚心客气的人,可是,他却不是随便的、依违两可的。他是柔中有刚的人,是胸有定见的人。他是慎重而又坚决的。他的转变绝不是偶然冲动或凑凑热闹。我们不知道在他决定过问社会、政治事情之前,是否像闻一多先生那样,经过整个星期的闭门沉思。但是,我想,至少他是认真考虑过来的。
只要看他一开步走,就一步迫紧一步,再没有什么犹豫或反颐,事情不是很可以了然么?而直到最后,他还是那么坚强的。临终前对他夫人说的话,就是一个明证。"择善而固执之",正是说的朱先生这类人了。
这个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对我们说明了什么呢?它雄辩地说明了:在今天,知识分子只有一条道路一一就是和人民结合!朱先生去世前二十天在"中建"编辑人所主办的座谈会上,关于"知识分子今天的任务"的发言,已经简要地提到这点。他说:"知识分子的道路有两条:一条是帮闲帮凶,向上爬的,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都有这种人;一条是向下的。"所谓"向下的",就是投入人民的队伍。拿他们的好恶做好恶,拿他们的利害做利害。向他们学习,为他们奋斗。和他们同甘苦,共祸福。这就是近代一般社会先觉者所走的道路,也就是朱先生自己晚年所选择的道路。走这样道路的知识分子,必须坚决地抛弃过去的自己,割断许多陈旧的关系。有胆气抛弃一切,才能重新获得一切。这不只是一种背水阵。这是从烈火中更生的凤凰;是中国神话上说的,那剥去旧皮再变青年的"脱蜕人"。朱先生自己用他的行为证明了。对于今天中国知识分子一一特别是那些学者、教授等上层人物,他是一个榜样,一篇宣言。他是一面旗子,一个指示路向的箭头。谁要是对他闭上眼睛,塞住耳朵,谁要是忽略了他的指示和呼唤,谁就是放弃了自己,放弃了自己和历史的关联,谁就要成了时代的落伍者或叛徒。因为朱先生的行为,是根据历史的大意志抉择的,同时它就是人类最明智的抉择。在今天我们的面前,正确的道路,只此一条,别无分岔!朱先生就是那个"打前站"的人。
朱先生怎样能够果决地走上这条道路呢?这也是很值得我们寻思的。
今天的中国,一方面,是极尽了限度的黑暗和残酷;另一方面,是崇高的理想在爆响,在闪光,在发出爽朗而诱惑的笑。中国的知识分子一一特别是参与过"五四"文化革命的中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作家、学者一在这种太过分明的对照局面中,在这种太过沉重的压迫力量下,他们不能够再"蒙在鼓里",或者保持一种"距离",火已经烧到眉毛了。要就是任他活活烧死;要就是提起水桶,和人们一道扑火救灾。总之,最后的抉择到临了,连犹豫的时间差不多都没有了。在这种情势下,一部分作家、学者、教授们,明智地决定了自己的新岗位,并勇猛地挥刀作战。这正是顺情合理的事情。
可是,光光指出这点,还不能充分说明我们所要说明的事实。今天解放区外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的革命化,在客观的社会的原因(包括出身阶级等)之外,还有那些属于主体的个人的原因。大体上说,历史是公平的。可是,去接受和履行历史意旨的人,却各具着种种不同的条件,这就多少增减或决定了他的接受力、实行力。最重要的自然是各人出身的阶级。此外,还有许多因素,纵使重要性比较差些,可是也不能轻视。好像个人的气质、性情和平日为人、治学态度等(这些,如果追究起来,自然往往渗透着社会的、阶级的因素的血液,但是,我们不能否认它在一定限度下的相对独立意义),都是很有关系的。在那首要因素大体相似的时候,这种因素就要显出它的相当重要性。由此,我们可以明白今天许多出身、教养等相似的知识分子,在接受革命或实践革命的行为上,为什么会有那样明显的分歧或迟速。决定和影响我们行为的性质及程度的因素,是简单的,而又相当繁复错综的。我们固然首先要辨别轻重,可也不能够只满足于那种粗枝大叶的理解。
朱先生由一个自由主义的,不太过问政治的作家、学者,在很短的时期内变成了集体主义的、革命的斗士,在今天中国非自由区的社会里,并不是怎样平常而容易的事情。在大的夸观的条件之外,朱先生个人主体的优异因素,不能不说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关于这一点,我在已经发表的另一篇文章里多少说到一些。这里不妨来点补充或发挥。朱先生晚年能够走进那种境界,并且演了很成功的脚色,在他个人的因素上,自然也不是很简单的。可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那种注重事实、不断求进步的精神和态度。因为他一双慧眼不断地盯着事实,所以他不自造幻想,或者给别人的谎话所欺骗。他说过,有位朋友看了他的诗篇《战争》,说他不能做抒情诗,只能做史诗。他对这话的解释,是自己简直没有做诗人的资格。我的解释却是另一样。我以为这正表明他有高强的对客观的注意力和批判力。他是个现实主义者,头脑是那么清醒的。这样一个人,活在今天这样的社会里,怎能够不严肃地去明辨是非、剖别善恶呢?那使他做不成抒情诗人的因素,到底却使他成为斗士了。但是,如果朱先生只限于是一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那么,他理解现实、批判现实的力量诚然是有了,可是还未必能够决然投身革命的事业,并且竭力去协助这种事业。因为这并不是轻易的事情,它需要相当重大的牺牲。它是一种艰苦的战斗。战线有两条:
一条是外在的;另一条是内在的。和地狱样的恶环境战斗已经够危难了。而跟本身长期形成的思想、习惯和趣味等作对,更是一个险恶的战斗!朱先生一方面在战斗,一方面却说出了他的体验:"知识分子的既得利益,虽然赶不上豪门,但生活到底比农人要高。……要许多知识分子每人都丢开既得利益不是容易的事。现在我们过群众生活还过不来。这也不是理性上不愿接受;理性上是知道该接受的,是习惯上变不过来。所以我对学生说,要教育我们得慢慢地来。"他说得何等深刻,何等坦白!他所以能够这样,就由于他平日所养成的那种不肯"自划",不肯自满的精神。位置不能限制他,名誉不能限制他,年龄一一甚至于疾病、恐怖也不能够叫他停下来。"天行健,志士前进不息。"因此,他才能够走出自己的阶层,在人民事业的队伍中前进。从学艺上说,他才能够客观地批评过去的成就,勇敢地颂扬新生的东西。他才能够赞成雅俗的界限撤消,只剩下共赏的局面(大众化)。他才能够不以欧化的盆景为满足,而进一步去看重那些改造民间形式的创作。总之,他不把自己缚在过去的柱子上,因此,他才能够跟着时代的"飞腿"向前。看呀,多少学者、教授在当前社会的旋风闪电中,感到头晕眼花,不知所向,甚或昏迷倒地,一瞑不醒!因此,我们不能不更感叹朱先生的明智和豪勇了!
1948年9月21日于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