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章 国学经典

  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我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影响极大,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

  国学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本章分别诠释了经史子集、诸子百家的经典之作,进一步介绍了历史上著名的家语家训及蒙学读物,并做到学以致用,引领读者将国学精髓用于处世之道。

  经史子集是对经典的分类吗

  经史子集是我国古代读书人对经典的分类法。

  经是指古代社会中的政教、纲常伦理、道德规范的教条,主要是儒家的典籍。

  有儒学十三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仪礼》《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史是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15类。

  子是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14类。

  集是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以上分类依照清代《四库全书》。它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官修书,也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丛书。据文津阁藏本,该书共收录经、史、子、集书籍3450种,7.9万卷、3.6万余册。

  四库之名,源于唐初,唐初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经史子集包括哪些古代经典

  经: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仪礼、周易、春秋左传、尔雅、孝经。

  史:山海经、穆天子传、国语、战国策、史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贞观政要、史通、文史通义。

  子:老子、庄子、公孙龙子、韩非子、淮南子、列子、墨子、荀子、孙子兵法、吕氏春秋、尹文子、新书、法言、鬼谷子、颜氏家训、素问、九章算术、近思录、阴符经、周易参同契、黄帝内景经、黄帝外景经、太上感应篇、金刚经、四十二章经、心经、六祖坛经、茶经、乐府杂录、洛阳牡丹经、棋经十三篇、林泉高致、搜神记、世说新语、游仙窟、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

  集:楚辞、六朝文契、唐诗三百首、绝妙好词、古文观止、文心雕龙、诗品、二十四诗品、六一诗话、人间词话、西厢记、窦娥冤、牡丹亭。

  传统国学中辑注类典籍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的辑注类有:史记三家注、三字经、商君书、汉官六种、千字文、百家姓、明夷待访录、传习录、文心雕龙考异、增广贤文、金人铭、众家编年体晋史、庄子集解、孟子全译、九家旧晋书辑本、敦煌变文集新书、世说新语笺疏、太平经合校、幼学琼林、列子、新语校注、龙文鞭影、八家后汉书辑注、论衡校释、孙子兵法论正、菜根谭、曾国藩文集、曾国藩家书、文心雕龙义证、文心雕龙注、裴注三国志。

  传统国学中小说作品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中的小说分为世情小说、历史小说和志怪小说。

  世情小说有:红楼梦、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老残游记续集、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喻世明言、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孽海花。

  历史小说作品有:狄公案、说唐、后宋慈云走国全传、五虎征西、万花楼、五虎平南、杨家将、说呼全传、说岳全传、水浒传、英烈传、李自成、康熙大帝、雍正皇帝、北洋军阀史话、民国春秋。

  志怪小说作品有:西游记、东游记、济公全传、狐狸缘全传、绿野仙踪、镜花缘、聊斋志异。

  历史演义作品有,如封神演义、东周列国志、前汉演义、后汉演义、三国演义、两晋演义、五代史演义、南北史演义、隋唐演义、反唐演义全传、唐史演义、宋史演义、元史演义、明史演义、清史演义、民国演义。

  传统国学中专题作品有哪些

  我国传统国学中有历史专题、军事专题、文化专题、诗词曲专题作品。

  历史专题作品有:简明我国古代史、影响我国的一百次事件、太平天国史、历代职官沿革史、三国官职一览表、吕氏在秦楚之际的战绩、我国历代疆域的变迁、我国古代地缘政治论、试论明代宦官权力的扩张、匈奴人西迁的故事、第一次东征、北魏太武朝政治史二题、蒙元史若干问题的思考、宋太宗的登基是不解之谜、太平天国早衰早亡的教训、清代的边疆危机、明清到底孰强孰弱、大金帝国的覆亡、我国扩张史之汉与匈奴、明朝灭亡的真相、我国边疆史及建立的政权、赫逊河畔谈我国历史、三国杂谈、台湾通史、我国通史等军事专题作品有:历史军事、我国武举制度述略、我国古代骑兵历史、古代军事学术中机动战略、秦骑兵的渊源、发展、巴蜀之剑、百越之剑、东北诸族剑、铜剑的滥觞、蒙古西征为何无敌、成吉思汗“大迂回”战略、我国古代军事乱谈、甲午战争、我国史百将传、我国史猛将传、长平之战、影响我国的一百次战争、论我国兵法谋略问题问策、康熙统一台湾的经过等。

  文化专题作品有:我国小说史略、禅宗与道家、影响我国的一百本书、我国古代文化、楚文化志、我国书法发展史、古籍小常识等。

  诗词曲专题作品有:千家诗、白居易诗集、李贺全集、曹操父子诗选、人间词话、诗律浅说、乐府古题要解、元人小令选、宋诗一百首、唐宁各家词选等。

  《周易》是一本什么书

  《周易》是一部古老而又灿烂的文化瑰宝,古人用它来预测未来、决策国家大事。反映当前现象,上测天,下测地,中测人事。

  在我国文化的领域中,自经孔子《诗》《书》《礼》《乐》之后,由他编著了六经,赞述《周易》以来,关于《周易》易学的传承,在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以及范晔的《后汉书》中,都记载有孔子的易学传承的系统。

  周易虽然有些理解与科学相符,那是因为这个理解正好有科学合理性,但就不能因为说它是科学的。它只是古人在未掌握科学方法之前所依托的一种手段,并不是真正的科学。

  周易与科学的差别可以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定义和解释:行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周易讨论的是道,现代科学研究的是器。因此,只能当它是一种文化。

  《诗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的作者的成分很复杂,产生的地域也很广。除了周王朝乐官制作的乐歌,公卿、列士进献的乐歌,还有许多原来流传于民间的歌谣。

  《诗经》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周代时期的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奴隶社会从兴盛到衰败时期的历史面貌。其中有些诗,如《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记载了后稷降生到武王伐纣,是周部族起源、发展和立国的历史叙事诗。

  有些诗,如《魏风·硕鼠》《魏风·伐檀》等,以冷嘲热讽的笔调形象地揭示出奴隶主贪婪成性、不劳而获的寄生本性,唱出了人民反抗的呼声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显示了奴隶制崩溃时期奴隶们的觉醒。

  有些诗,如《小雅·何草不黄》《豳风·东山》《唐风·鸨羽》《小雅·采薇》等写征夫思家恋土和对战争的哀怨。

  《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等表现了思妇对征人的怀念。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和战争徭役给人民带来的无穷痛苦和灾难。

  有些诗,如《周南·芣苢》完整地刻画了妇女们采集车前子的劳动过程;《豳风·七月》记叙了奴隶一年四季的劳动生活;《小雅·无羊》反映了奴隶们的牧羊生活。

  还有不少诗表现了青年男女的爱情生活,如《秦风·兼葭》表现了男女之间如梦的追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表现了男女之间戏谑的欢会;《王风·采葛》表现了男女之间痛苦的相思;《卫风·木瓜》《召南·摽有梅》表现了男女之间的相互馈赠;《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则反映了家长的干涉和社会舆论给青年男女带来的痛苦。

  另如《邶风·谷风》《卫风·氓》还抒写了弃妇的哀怨,愤怒谴责了男子的忘恩负义,反映了阶级社会中广大妇女的悲惨命运。

  《左转》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吗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它起自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左传》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毂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也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论语》主要阐述了什么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它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关于如何做人,一要正直磊落,二要重视“仁德”,三要重视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于任何学习,《论语》阐述了学习的态度、方法、内容、目的。

  关于教育,书中阐述了教育的思想、方法、内容,以及教育培养的目标。

  关于务政,包括务政的对象、务政的基本要求和标准,以及要求从政者要言行一致,举止端庄,眼光远大,依次而进。

  关于治国与安邦,深刻地阐述了治国的根本、治国的前提、治国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

  《孝经》所阐发的是人伦孝礼吗

  《孝经》我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孝经》在我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烦琐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还根据不同人的等级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

  《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它被看作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和维护封建纲常起了很大作用。

  《史记》因何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史记》是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全书包括记载历代帝王政绩的12本纪、记载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的30世家、记载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的70列传,还有大事年表十表,以及记录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的八书,共130篇,52.6万余字。

  《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称。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我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孙子兵法》何以被称为兵学圣典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是我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齐国人孙武,字长卿。世界三大兵书的另外两部,一是德国军事理论家和军事历史学家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二是日本战国末期与德川幕府前期的剑术家、兵法家宫本武藏的《五轮书》。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我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我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作为华夏文化乃至世界文明中的瑰宝,《孙子兵法》不仅仅是一部兵法,不仅止于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他更是华夏智慧的象征。

  在现代,孙子兵法的作用远远不再局限于是一本军事著作的范畴,它还被广泛运用于政治斗争,商业竞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给我们提供了许多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使我们办起事来多几分智慧,少走些弯路。

  《六韬》何以成为兵家权谋始祖

  《六韬》又称《太公六韬》《太公兵法》,此书在《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兵家类中不见著录,但在儒家类著录有《国史六》“即今之《六韬》也,盖言取天下及军旅之事。”《隋书·经籍志》明确记载:“《太公六韬》五卷,周文王师姜望撰。”

  1972年4月,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古墓中,发现了大批竹简,其中就有《六韬》的五十多枚,这就证明《六韬》至少在西汉时已广泛流传了。

  《六韬》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被誉为是兵家权谋类的始祖。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本。

  《三略》都论述了什么内容

  《三略》原称《黄石公三略》,是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兵书,与《六韬》齐名。

  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它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北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当时武学必读书《武经七书》编入。

  《三略》分上中下略。上略通过对设礼赏详细说明,就是要以礼赏来招纳贤士,也强调以民为本的思想,可以说是为王者书。并为王者提出了具体的战略策略。

  中略的主要特点是在用人上提到了“权变”,就是要以个人不同的特点而加以利用,虽然王者以德治人,但利用人时完全可以不考虑这一点,只要其能为我所用就可以了。本篇提出了“谲奇”和“阴谋”这些用人的策略。

  下略依旧强调德对于国家的重要性,并指出为王者治理国家要尊于道,道与德两者相辅相成,只有这两者得到很好的统一,那国家的安危就可预知,只有道与德行于天下,那贼人贤士就会自动现其身,只要贤士皆能归附,则王者就无敌天下。

  《孙膑兵法》的战争观和国防思想是什么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系与《孙子兵法》区别之故。是战国中期杰出军事家孙膑所著。《汉书·艺文志》称“《齐孙子》八十九篇,图四卷”。但自《隋书·经籍志》始,便不见于历代著录,大约在东汉末年便已失传。

  1985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银雀山汉墓竹简》中,收入《孙膑兵法》16篇,系原上编诸篇加上下篇中的《五教法》而成。其篇目依次为:擒庞涓、见威王、威王问、陈忌问垒、篡卒、月战、八阵、地葆、势备、兵情、行篡、杀士、延气、官一、五教法、强兵。

  《孙膑兵法》提出“战胜而强立”的战争观,主张以道制胜,较之以诡、诈制胜体现了更为深刻的理性认知。强调必须遵循战争本身的规律去指导战争,夺取胜利,充分肯定统一战争的进步意义和作用。

  《孙膑兵法》提出富国而强兵的国防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部有巨大而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孙膑兵法》与《孙子兵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自古以来人们即把两孙子之说并称为“孙氏之道”。《汉书·艺文志》把《孙子兵法》列为所有兵书之首,而《孙膑兵法》则位居第二,远在吴起兵法、范蠡兵法以及其它所有兵法之上。

  《三十六计》包括哪些妙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我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条妙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全诗除了檀公策外,每字包含了三十六条计谋中的一计,依序为:金蝉脱壳、抛砖引玉、借刀杀人、以逸待劳、擒贼擒王、趁火打劫、关门捉贼、浑水摸鱼、打草惊蛇、瞒天过海、反间计、笑里藏刀、顺手牵羊、调虎离山、李代桃僵、指桑骂槐、隔岸观火、树上开花、暗渡陈仓、走为上、假痴不癫、欲擒故纵、釜底抽薪、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攻、反客为主、上屋抽梯、偷梁换柱、无中生有、美人计、借尸还魂、声东击西、围魏救赵、连环计、假道伐虢。

  《梦溪笔谈》涉及哪些内容

  《梦溪笔谈》是宋朝的沈括所著的笔记体著作,大约成书于1086年至1093年,收录了沈括一生的所见所闻和见解。

  就性质而言,《梦溪笔谈》属于笔记类。从内容上说,它以多于三分之一的篇幅记述并阐发自然科学知识,这在笔记类著述中是少见的。因为沈括本人具有很高的科学素养,他所记述的科技知识,也就具有极高价值,基本上反映了北宋的科学发展水平和他自己的研究心得,因而被现代人誉为“我国科学史上的坐标”。

  现存《梦溪笔谈》分为26卷,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17个门类共609条。内容涉及天文学、数学、地理、地质、物理、生物、医学和药学、军事、文学、史学、考古及音乐等学科。

  《梦溪笔谈》是我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梦溪笔谈》中所记述的许多科学成就均达到了当时世界的最高水平。

  《孔子家语》反映了儒家哪些思想

  《孔子家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孔门弟子思想言行的古书。最早著录于《汉书·艺文志》,孔子门人所撰,其书早佚。它陆续成书的过程,经历了一个很长的编纂、改动、增补过程,是孔氏家学的产物。

  《孔子家语》中,详细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门生的问对诘答和言谈行事,生动塑造了孔子的人格形象,对研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伦理思想和教育思想,有巨大的理论价值。

  由于该书保存了不少古书中的有关记载,这对考证上古遗文,校勘先秦典籍,有着巨大的文献价值。

  为什么说《全唐诗》是鸿篇巨制

  《全唐诗》是清朝初年编修的汇集唐一代诗歌的总集,全书共900卷。

  这部卷帙浩繁的鸿篇巨制,能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编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季振宜编《唐诗》和胡震亨编《唐音统签》的成果。

  《全唐诗》将有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但由于成书仓促,存在问题也很多。该书共收诗49403首,句1555条,作者共2873人。

  《全宋词》哪个版本较好

  宋词总集收集宋代词作,共一万余首。

  《全宋词》自然是唐圭璋编的中华版的最好,而且经王仲闻和唐圭璋本人多次修订、增补,1999年新版又将孔凡礼的《全宋词补辑》附在后面,使之更加完善,因此这套是最好的选择。

  目前网络版收集了全宋21050首词,提供对词人、标题、词句的全文检索。还有其它版本可参阅。

  《文心雕龙》总结论述了什么内容

  南朝刘勰所著《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思精”“深得文理”的文章写作理论巨著。全书分50篇,内容丰富,见解卓越,皆“言为文之用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写作上的各种问题。尤为难得的是对应用写作也多有论评。粗略统计,全书论及的文体计有59种,而其中属于应用文范畴的文体竟达44种,占文体总数的四分之三。

  《文心雕龙》全书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文心雕龙》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

  《文心雕龙》的文学史观,认为文学的发展变化,终归要受到时代及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批评的论述,颇多精到的见解。其中《知音》篇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探讨批评问题的较早的专篇文献。它提出了批评的态度问题、批评家的主观修养问题、批评应该注意的方面等。

  《文心雕龙》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

  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

  《诗品》的写作背景是什么

  《诗品》,钟嵘著。它是在刘勰《文心雕龙》以后出现的一部品评诗歌的文学批评名著。这两部著作相继出现在齐梁时代不是偶然的,因为它们都是在反对齐梁形式主义文风的斗争中的产物。

  钟嵘所在的时代,诗风的衰落已经相当严重。据《诗品序》描写,当时士族社会已经形成一种以写诗为时髦的风气,甚至那些“才能胜衣,甫就小学”的士族子弟也都在忙着写诗,因而造成了“庸音杂体,人各为容”的诗坛混乱情况。

  王公搢绅之士谈论诗歌,更是“随其嗜欲,商榷不同。淄渑并泛,朱紫相夺。喧议并起,准的无依”。所以钟嵘就仿汉代“九品论人,七略裁士”的著作先例写成这部品评诗人的著作,想借此纠正当时诗坛的混乱局面。

  《诗品》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全书共品评了两汉至梁代的诗人122人,计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

  钟嵘《诗品》是第一部论诗的著作,对后代诗歌的批评有很大的影响。唐司空图,宋严羽、敖陶孙,明胡应麟,清王士祯、袁枚、洪亮吉等人论诗都在观点上、方法上、或词句形式上受到他不同程度的启发和影响。

  《三字经》的内涵是什么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遗产,是儿童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启蒙读物。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以说熟读《三字经》可知天下事。

  《三字经》是我国古代的儿童识字课本,是我国传统的儿童启蒙读物,在传统教育中,孩子们都是通过背诵《三字经》来识字知理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历史文明送给每个我国人的遗产。它短小的篇幅,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它深深地吸引人,这不止是它生动有趣的人物历史故事,还有它本身富有的内涵。三字一句,两字一韵,不禁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在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无可否认,《三字经》的确是一个人人生路上的良师益友。

  《三字经》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个中华儿女,中华民族的美德铸造了它。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不可避免的含有糟粕,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为人们所公认,被历代人们奉为经典而不断流传。

  《千字文》是小百科童蒙读物吗

  《千字文》根据史书记载,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编成的。

  据唐代李倬《尚书故实》记载,梁武帝命大臣殷铁石模仿王羲之书碣碑石的字迹,又要求拓出一千字都不重复,以赐八王。殷铁石拓出后,此千余字互不联属。粱武帝又命令周兴嗣将这一千字编成有意义的句子,“卿有才思,为我韵之。”结果周兴嗣竟写成了《千字文》,头发都白了。

  《千字文》是我国早期的蒙学课本。它是四言长文,句句押韵,文笔优美,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涵盖了天文、地理、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

  《千字文》问世一千四五百多年来的流传表明,《千字文》在我国古代的童蒙读物中,是一篇承上启下的作品,它不仅是启蒙和教育儿童的最佳读物,更是一部生动优秀的小百科。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和喜爱,这足以使它流传到久远的将来。《千字文》那优美的文笔,华丽的辞藻,使得众多童蒙读物都无法望其项背。

  《百家姓》为什么能广泛流传

  《百家姓》是一本关于中文姓氏的书,成书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04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60个。《百家姓》的次序不是依各姓氏人口实际排列,而是因为读来顺口,易学好记。

  《百家姓》是我国流行最长,流传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我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2009年,《百家姓》被我国世界纪录协会收录为我国最早的姓氏书。

  《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

  “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是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幼学琼林》讲述哪些了内容

  《幼学琼林》是我国古代儿童的启蒙读物。《幼学琼林》最初叫《幼学须知》,又称《成语考》《故事寻源》,全书共分四卷。

  《幼学琼林》是骈体文写成的,全书全部用对偶句写成,容易诵读,便于记忆。全书内容广博、包罗万象,被称为我国古代的百科全书。

  书中对许多的成语出处作了许多介绍,读者可掌握不少成语典故,此外还可以了解我国古代的著名人物、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鸟兽花木、朝廷文武、饮食器用、宫室珍宝、文事科第、释道鬼神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书中还有许多警句、格言,到现在还仍然传诵不绝。但是书中也有一些属于封建时代的观点,对于现代人来说难以认同。伟人毛泽东就能熟背《幼学琼林》,可见此书影响于世的程度。

  四大名著是指哪四部作品

  四大名著是指四部著名小说的统称。我国的四大名著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另外还有欧洲的四大名著是《荷马史诗》《神曲》《哈姆雷特》《浮士德》。马克·吐温的四大名著是《哈克贝利芬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

  我国的四大名著是我国乃至全人类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在整个华人世界中有着深远的影响。研读我国四大名著,是浏览我国古典文学的智能之海,也是阅历我国传统人文、社会、伦理、历史、地理、民俗、心理、处事策略的知识之库。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都是什么

  清朝末年,清政府在镇压了戊戌变法、出卖了义和团运动后,国势衰微到了极点,民族危机愈加深重,广大群众对腐朽无能的清帝国已感到无望。具有改良思想的小说家纷纷通过小说来抨击政府和时弊,提出挽救国家的主张,人们把这一时期出现的小说称为“谴责小说”。

  而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则代表了这类小说的最高成就,被后人誉为“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由于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民主革命派的大力倡导,晚清的小说创作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小说,形成了晚清小说创作繁荣的局面。而“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出现,则是我国小说创作进入到又一个繁荣时期的重要标志。

  读《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么

  《儒林外史》是由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也称章回小说。全书共五十六回,约四十万字,描写了近二百个人物。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大约在1750年前后,作者50岁时成书。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

  鲁迅先生评为“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冯沅君、陆侃如合著的《我国文学史简编》认为“大醇小疵”。

  读《儒林外史》需要注意什么呢?由于时代的局限,作者在书中虽然批判了黑暗的现实,却把理想寄托在“品学兼优”的士大夫身上,宣扬古礼古乐,看不到改变儒林和社会的真正出路,这是应该加以批判的。

  三言和二拍分别指哪些作品

  是指明代五本著名传奇短篇小说集及拟话本集的合称。“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作者为明代冯梦龙;“二拍”则是我国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作者凌蒙初。

  冯梦龙编的三言,有的是辑录了宋元明以来的旧本,但一般都做了不同程度的修改;也有的是据文言笔记、传奇小说、戏曲、历史故事,乃至社会传闻再创作而成。

  故三言包容了旧本的汇辑和新著的创作,是我国白话短篇小说在说唱艺术的基础上,经过文人的整理加工到文人进行独立创作的开始。它“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是宋元明三代最重要的一部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

  《千家诗》实际选收多少家作品

  康熙四十五年,曹寅,即曹雪芹祖父刊行的《楝亭十二种》中收有《分门篹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署作“后村先生编集”。“后村先生”即南宋刘克庄,字潜夫,自称后村居士。不过也有人认为诗集为房间选家假名而作。

  后坊间又出现了两种千家诗,即署作宋谢枋得选、明王相注的《重定千家诗》和王相选注的《新镌五言千家诗》。后书坊将两者合刊,即通行版本的《千家诗》了。

  它是我国旧时带有启蒙性质的格律诗选本。因为它所选的诗歌大多是唐宋时期的名家名篇,易学好懂,题材多样:山水田园、赠友送别、思乡怀人、吊古伤今、咏物题画、侍宴应制,较为广泛地反映了唐宋时代的社会现实,所以在民间流传广泛,影响极其深远。

  虽然号称千家,《千家诗》实际只录有122家。按朝代分:唐代65家,宋代52家,五代一家,明代两家,无从查考年代的无名氏作者两家。其中选诗最多的是杜甫,共25首,其次是李白,共8首;女诗人只选了宋代朱淑真两首七绝。

  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都有谁

  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

  儒家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作品有《论语》《孟子》《荀子》;道家代表人物是老子、庄子、列子,作品有《道德经》《庄子》《列子》;墨家代表人物是墨子,作品有《墨子》;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李斯、商鞅,作品有《韩非子》;名家代表人物是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作品有《公孙龙子》。

  阴阳家代表人物是邹衍,《汉书·艺文志》著录此派著作二十一种,已全部散佚;纵横家创始人是鬼谷子,代表人物是苏秦、张仪,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杂家代表人物是吕不韦,作品有《吕氏春秋》;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吕氏春秋》中的《上农》《任地》《辩土》《审时》等篇,被认为是研究先秦农家的重要资料。

  小说家是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兵家代表人物是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等;医家代表人物是扁鹊,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道德经》的成书背景是什么

  老子是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伟大哲学家,其所著的《道德经》一书,代表了当时我国哲学发展的最高水平,不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史上璀璨的明珠。

  《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言,但其思想内容却非常丰富,涉及到许多方面。其写作基础及背景主要有三点:

  一是老子静思好学,为他打下了渊博的知识基础。老子自幼聪颖,常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进取精神。他常常为此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彻夜不能寐。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子如饥似渴地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史。他的学识已远近闻名。

  二是超脱的环境和明智的境界为他提供了记录和评议时事的条件。老子生于春秋战国末期,经历了时事的严酷动乱与变迁,目睹了百姓所遭受的艰辛苦难,体察到民瘼深重与民怨沸腾,国脉民命皆濒于危机之中。

  他身在朝廷,洞察时弊,凭借超然的环境,远见卓识的才能,卓尔不群的境界,旷古之智与气魄,关爱民生和关切世事的胸襟,提出了治国安民的一系列主张,这些主张充分表现了伟大哲人旷达深邃,心系国脉民命的意志与智慧。

  三是共同的志向成就了彪炳千秋的著作《道德经》。据载,函谷关守关关令尹喜少时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他早闻老子大名,见老子倒骑青牛而来,当即叩见并引至官舍,焚香而行弟子之礼。

  他恳求老子著述所学,以造福万代。尹喜的举动和素养打动了老子。共同的语言和志向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老子的哲学思想核心是道吗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三十八章以后为下篇。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对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规律的认识。

  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独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时又非不可触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称。同时,他又用这一精神来指导生产、科学、军事、政治及为人处世。春秋末期战乱之中,他提出“无为”的思想,企图逃避社会的动荡,或者说在动荡中寻求安稳。他又提出“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提倡人在生活中应当以静为主、以静制动。

  老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他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但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确有其合理性。

  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人人丰衣足食,“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确让人羡慕、让人向往。同时,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动”,他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发现矛盾转化和往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也认识到质变与量变的初步关系。

  老子的无为思想有什么意义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他的无为思想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

  但在另一层面,无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使夫智者不敢为”,的确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治民方法。给老百姓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但却不准他们思考,即“虚其心”,让他们毫无反抗精神,只作为统治者的顺民。

  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无为是再有利不过,让他们像对待绵羊一样来管一群毫无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无为又是一种消极思想。

  怎样辩证看待老子的思想

  对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其“致虚”“守静”,“洁静”“无为”。作为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珍爱生命、修身养性,在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现出它人性的光辉;作为政治哲学,它要统治者不要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仍然是一种民本思想。

  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义比较隐晦,而且语言精炼,字字珠玑。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阅读时要从认真体会其隐藏的深意。

  《论语》传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词组中,传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人生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见解。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之间有差距的爱而出发,这种爱体现为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秩序。

  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要让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还强调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也记载孔子对于教育及学习的态度、方法,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孔子的仁爱思想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据《论语》记载:“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这些话反映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认为仁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是立身行事的标准,人人都必须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为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发扬仁的精神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师生小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论语》比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时候,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等级和名分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孔子的正名学说,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原有的秩序和制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去。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为经,其作表述的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记录有关孔子之政治、伦理、教育、学习的见解,有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孟子》成书主要是为述孔子之意吗

  《孟子》一书,是孟子与门人万章等人述孔子之意而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业于孔子之孙孔伋的门人,是继孔子以后最具权威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他曾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但是不得重用。

  他到梁国,游说惠王,惠王并不相信他的主张;又到齐国,齐宣王封他为密卿,起初很尊敬他,但最终也不愿重用他。于是孟子回乡广收门徒,推广发扬孔子的学说,与弟子万章著书,述孔子之意,著《孟子》七篇。

  《孟子》的哲学思想是施行仁政吗

  《孟子》一书,中心思想是仁义,时孔子学说的发展。孟子主张效法先王,施行仁政,具体内容就是减省刑罚、降低赋税,使百姓有比较固定的产业。

  他主张恢复理想化的井田制度,实际上是要实行小农经济,使每个人都有田耕种。以民为本是孟子的主要政治思想,他认为只要是真正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将可战胜一切。

  因此,孟子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们热爱人民、争取民心,在具体措施上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乐民之乐”“忧民之忧”。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响亮口号,像警钟的长鸣一样久久回荡在浩浩的历史长河之中。

  但是《孟子》书中也有不正确的地方,他将劳心和劳力对立起来,轻视劳力者,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此说对后世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

  《孟子》中最精彩的章节是什么

  《孟子·梁惠王上》:“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唯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上面两段话反映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君王应该施行仁政,只要能够施行仁政,天下百姓就会像潮水一样涌来归附,王霸事业就很容易成功,真正是“仁者无敌”。

  因此君王必须热爱人民,关心人民,设身处地为人民着想。君王可以分给人民田地耕种,如果人人有田,人人就有了固定的资产。人民不同于圣贤之士,贤士即使穷困潦倒,也能够保持自己的名节。

  而人民如果没有固定的资产,他们就无法赡养父母,无法娶妻生子,碰上饥饿的年份甚至被饿死。如果如此,他们就可能不守法度。因此,仁君必须预先对此加以防范,让人民生活富足,这样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庄子》是道家的经典学说之一吗

  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著有《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汉书艺文志》著录《庄子》52篇,但留下来的只有33篇,分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

  一般认为内篇的七篇文字肯定是庄子所写的,外篇十五篇一般认为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说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它反映的是庄子真实的思想;杂篇十一篇的情形就要复杂些,应当是庄子学派或者后来的学者所写,有一些篇幅就认为肯定不是庄子学派所有的思想,如《盗跖》《说剑》等。

  内篇最集中表现庄子哲学的是《齐物论》《逍遥游》《大宗师》等。《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研究我国哲学,不能不读《庄子》;研究我国文学,也不能不读《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尤为后世传诵。

  《庄子》包含着怎样的辩证法因素

  《庄子》包含着朴素辩证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无为”,认为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庄子》认为道是“先天生地”的,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道也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即使关于世界起源和本质的观念,又是之人认识境界。主张“无为”,放弃一切妄为。

  又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因此庄子否定知识,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质区别,幻想一种“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安时处顺,逍遥自得,倒向了相对主义和宿命论。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

  庄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庄子看起来是一个愤世嫉俗的人,他生活在战国时期,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曾做过漆园小吏,生活很穷困,却不接受楚威王的重金聘请,在道德上其实是一位非常廉洁、正直,有相当棱角和锋芒的人。

  虽然他一生淡泊名利,主张修身养性、清静无为,在他的内心深处则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与绝望,从他哲学有着退隐、不争、率性的表象上,可以看出庄子是一个对现实世界有着强烈爱恨的人。

  正因为世道污浊,所以他才退隐;正因为有黄雀在后的经历,所以他才与世无争;正因为人生有太多不自由,所以他才强调率性。庄子是以率性而凸显其特立的人格魅力的。

  庄子是主张精神上逍遥自在的,所以在形体上,他也试图达到一种不需要依赖外力而能成就的一种逍遥自在境界;庄子是主张宇宙中的万事万物都具有平等的性质,人融入于万物之中,从而与宇宙相终始;庄子提倡护养生命的主宰亦即人的精神是要顺从自然的法则,要安时而处顺;庄子要求重视内在德性的修养,德性充足,生命自然流注出一种自足的精神的力量。

  庄子的道是老子的道吗

  在庄子的哲学中,天是与人相对立的两个概念,天代表着自然,而人指的就是人为的一切,与自然相背离的一切。人为两字合起来,就是一个“伪”字。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的,就是庄子所提倡的德。

  在庄子看来,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而是要去掉什么,忘掉什么,忘掉成心、机心、分别心。既然如此,还用得着政治宣传、礼乐教化、仁义劝导?这些宣传、教化、劝导,庄子认为都是人性中的伪,所以要摒弃它。

  作为道家学派始祖的老庄哲学是在我国的哲学思想中唯一能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学说分庭抗礼的古代最伟大的学说。它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的地位绝不低于儒家和佛家。

  庄子哲学中另一个重要概念,是个体精神解放的境界,即无矛盾地生存于世界之中。庄子并不否认矛盾,只是强调主观上对矛盾的摆脱。

  庄子用无为来解释这一术语,与老子不同,这里无为是指心灵不被外物所拖累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状态。这种状态,也被称为无待,意为没有相对的东西。这时,人们抛弃了功名利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这句被普遍认为《逍遥游》一篇主旨,同时也是《庄子》一书的主旨。这是一种心与道合一的境界。

  庄子认为一般人很虚伪,他批评儒家“以仁义撄人之心”,这样会导致天下脊脊大乱。而君主的专制统治和对知识的爱好,只会使人心更加败坏,“民之于利甚勤,子有杀父,臣有杀君,正昼为盗,日中穴阫。”

  《庄子》在历史上有什么地位

  庄子的文字汪洋恣肆,意象雄浑飞越,想象奇特丰富,情致滋润旷达,给人以超凡脱俗与崇高美妙的感受,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他的文章体制已脱离语录体形式,标志着先秦散文已经发展到成熟的阶段,可以说,《庄子》代表了先秦散文的最高成就。

  《庄子》这部文献,标志着在战国时代,我国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语言,已经发展到非常玄远、高深的水平,是我国古代典籍中的瑰宝。因此,庄子不但是我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无论在哲学思想方面,还是文学语言方面,他都给予了我国历代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以深刻的,巨大的影响,在我国思想吏、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吗

  列子,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与郑缪公同时。其学本于黄帝老子,主张清静无为。后汉班固《艺文志》道家部分录有《列子》八卷。

  列子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主张循名责实,无为而治。

  先后著书二十余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仲尼》《汤问》《杨朱》《说符》《黄帝》《周穆王》《力命》等八篇,共成《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帝神游》《愚公移山》《夸父追日》《杞人忧天》等,篇篇珠玉,读来妙趣横生,隽永味长,发人深思。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列子称得上是道德真君吗

  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宠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命苦啊!

  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被株连致死,列子得以安然无恙。这样的列子轶事至今郑州民间还在流传,康熙三十二年《郑州志》也记载了这个故事。

  列子贵虚尚玄,修道炼成御风之术,能够御风而行,常在春天乘风而游八荒。庄子《逍遥游》中描述列子乘风而行的情景“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返。”他驾风行到哪里,哪里就枯木逢春,重现生机。飘然飞行,逍遥自在,其轻松自得,令人羡慕。唐玄宗天宝元年,李隆基封其为冲虚真人,其书为冲虚真经。

  列子有哪些高贵的品质

  列子死后,葬在了家乡郑州。在郑州市东十多公里的莆田村,村东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为列子墓。列子墓前有潮列子墓河,后有丘陵,四周枣林丛丛,附近有列子祠。

  后人来瞻列子祠,佩服先贤的高风亮节,羡慕列子的御风而行,不由慷慨赞叹,吟诗题咏。

  宋皇佑年间郑州知州宋痒的《过列子观》:“两作朱墦守,重登羽客宫。故墟墙舍坏,尘案酎杯空。款户殊无屦,乘衣尚有风。轩游曾驻跸,高意掩崆峒。”歌颂了列子的高贵品质。

  清代郑州人侯尔梅的《登御风台》:“昔读泠然句,今登列子台。阆风春草绿,姑射野花开。仙子何时返,牧童去复来。乘风素有志,恨朱徒崔嵬。”

  清光绪二十年郑州学正朱炎昭的《卦台仙景》:“矫矫仙才总自豪,御风一去其徒劳。先天卦向龟文衍,拔地台因鹤驾高。粤想羲陵云黯黯,远临汴水影滔滔。著书艳说虚荒事,应与漆园史共褒。”写景言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礼记》的作者是谁

  《礼记》的作者是戴圣。戴圣,字次君,梁国人,礼学博士,西汉文经学家,曾任九江太守。

  西汉初,河间献王得到孔门弟子和后学者关于礼学的著作共131篇。西汉晚期,刘向考校整理经籍,于上述书中检得130篇,又检得《明堂阴阳记》33篇,《孔子三朝记》7篇,《王史代记》21篇,《乐记》23篇,共214篇。

  戴德删去其中重复的部分,合而辑之为85篇,这就是《大戴礼记》。戴圣又将《大戴礼记》加以删节整理为49篇,这就是《小戴礼记》,便是今天所看到的《礼记》。

  关于《礼记》中各篇的作者,现在所能知道的是,《中庸》为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缁衣》为公孙尼子所作;《月令》为吕不韦所作,《王制》为汉文帝时的博士所作。其它各篇的作者和时代已不可考。

  礼就是各种规范和仪式吗

  礼的产生非常早,夏商两代都已有了各自的礼。到了周代,为了限制诸侯僭越,更制定了详尽的礼法,上自典章制度,家教仪式,下至风俗习惯、道德规范,无不包罗。所以,后世所说的礼,指的是周代的礼。

  礼可以划分为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类,称之五礼。

  吉礼,就是祭祀的典礼。包括对上帝、日月星辰、社稷、五岳、山林川泽以及西方百物的祀典,都属于吉礼。

  凶礼,一般指丧葬,还包括对天灾人祸的哀吊等。

  军礼,主要指战事,包括校阅、出师、乞帅、致师、献捷、献俘等项。

  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各诸侯之间的聘问和会盟等。

  嘉礼,包括冠礼、婚礼、投壶礼、射礼、乡饮礼、立储等。

  礼不仅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规定和仪式,更主要的还是政治法律制度。

  《墨子》是墨家经典著作吗

  墨子名翟,相传宋国人,生逢战国初期。墨子及其门人创立了墨家,这一派是战国的显学之一。他和许多门徒都来自平民社会,墨家主要代表这一阶层人民的意愿。

  由于战国时期长年征战,造成民不聊生,因此墨家一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战争。他认为战争是最大的不义,而在统治者的非正义战争中,受苦受难的主要还是老百姓。就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墨子及其门人写下《墨子》来宣传自己的思想,并一度在战国时期成为很有影响的思想流派。

  《墨子》现存53篇,各篇大多又分上中下三篇,书中详细记录墨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思想、主张。《墨子》中最主要的思想是兼爱、非攻,主张所有的人,不论地位、亲疏、贫富的差异,都应该无差别地、同等地相互爱护。

  他认为一切祸乱的根源起于不相爱,归因于人类有差别的爱,所以兼爱成为学说的中心内容。另外,由于各国之间连绵不断的战争为人民带来巨大苦难,因此墨子也反对战争,但他所反对的主要是不义之战,而赞成正义的“诛”之战。

  在他的主张中,“尚用”也是重要的一条,这是他对治理国家的政治观点。由于统治阶级对中下层人民的层层盘剥,造成了人民的苦难,出身下层的墨子对此体会极深,因此他主张选举天下最贤能的人为天子,再依次选出各级官员,而由天子起从上而下统一天下的意见。

  《墨子·耕柱》表现了墨子什么思想

  《墨子·耕柱》:墨子谓鲁阳文君曰:“大国之攻小国,譬犹童子之为马也。童子之为马,足用为劳。今大国之攻小国也,守者,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以守为事;攻人者,亦农夫不得耕,妇人不得织。”

  此段文字反映墨子“非攻”的思想。他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征战的毫无益处。他把大国攻小国比作小孩子学作马一样,虽然能够做到,但除了劳累之外,什么也得不到,不仅害了别人,也误了自己。

  墨子的文章爱用比喻,文字浅显,清晰地说明深刻的道理。非攻是他的基本主张之一,由于战乱是造成一切苦难的重要原因,因此墨子积极宣传反战思想,并在实际行动中阻止战争的发生。

  他曾经与鲁班舌战,通过自己有力的辩论说服对方,在唇舌之间就化解了一场血光之灾。而这一主张实际上还是源于他兼爱的中心议题,只要所有的人都能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像爱自己国家一样爱别国,那么社会上一切的混乱都将消失。

  盗窃、攻战、不忠不孝这些不义的事也就不会发生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