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10.利用他人的虚荣心

  有钱人往往自以为聪明,明达的穷人却有更深的见识。

  ——所罗门《箴言》

  所罗门时代有一个有名的官吏。

  有一天,他叫来了仆人。

  “你去让手巧的裁缝给我做两套官服。”

  是,老爷。

  “一套准备拜见皇帝时穿,一套准备接见百姓时穿,听明白了吗?”

  “是,明白了,老爷。”

  仆人去找裁缝。

  “给我们家老爷做两套官服。”

  “啊,不做。”因为官吏从未付过钱。

  “别担心。这次,我帮你要钱。但是,我有个条件……”

  仆人凑近裁缝的耳朵叽哩咕噜地说了半天。

  “我懂了,我会做出很像样的官服。”裁缝高兴地说。

  两天后,裁缝拿着新做的官服来到官府。

  “老爷,这是去拜见皇帝时穿的官服。”

  官吏看到官服的后摆长,前摆短,立即皱起眉头。

  “衣料虽好,但前摆太短了。”

  仆人这时赶紧说:

  “这件官服做得实在是太好了。”

  “你说什么,这还叫做得好?”

  “是呀,这套官服是您拜见皇帝时穿的。给皇帝叩头时,前摆短、后摆长的官服不是正合适吗?”

  官吏联想自己拜见皇帝时的情形,满意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裁缝又拿来一套官服。

  官吏又开始试穿。但是,这一次却是前摆长、后摆短。

  “昨天是前面短、后面长,今天却后面短、前面长,这怎么穿!”

  官吏怒气冲冲地看着仆人和裁缝。

  “大人您在接见百姓时,紧闭双唇,仰脸朝天,背着手,挺着胸,前摆长、后摆短不正合适吗?”

  官吏挺胸腆肚,做了一下示范。正像仆人说的,前翘上去,后摆长短正合适。但是,官吏的形象却非常可笑。

  “老爷,您看是不是应该给做出这么漂亮官服的裁缝报酬呀?”

  “嗯,那是自然。”

  裁缝第一次拿着工钱,从官府走出去。

  犹太智慧圣火

  所罗门认为,人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以来,虚荣心就会时刻陪伴在他左右。年幼时,凡事都以自我为中心;长大以后,也只是学会让步。即使人死了,虚荣也不会消失,墓碑也会向他人炫耀自己的“光荣”。

  虚荣心会给人性带来脆弱。当一个人在受到别人虚假的夸奖时都会显得很高兴,往往会变得忘乎所以。

  士师参孙的力气非常大,所以将非利士人打得落荒而逃。胜利后的参孙遇到了妓女大利拉,由于虚荣心的驱使促使他说出了自己力大无穷的原因,因此被非利士人活捉。

  所罗门认为,有了过失,在得到别人的谅解后,常常还会有自己不能原谅自己的情形。在过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每想起那一次过错,心里仍然会感到隐隐作痛,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它伤到了人的虚荣心,所以伤痕不容易治愈。在教会里,犹太教徒能够意识到这一点,他们可能不因犯罪而难过,但却因为觉得伤了他人的虚荣心而坐立不安,因为他们有一种很强的“自责”意识。

  “自爱”是绝对健康的,以自我为中心也并没有错,因为人是惟一能说出“我”的动物,但是也不能太过分了。一个人如果一味地追求虚荣,自我溺爱,自狂自大,忘乎所以,那就是残害自己。

  虚荣心必须有个尺度,特别是在与竞争对手或敌人相处时,更应该力戒虚荣,否则别人就会借此机会利用你或打败你。

  每个人都希望别人眼中有自己,所以当别人夸奖自己时,每一个人都会很高兴。

  夸奖人时要看对象——对愚昧的人要尽量夸奖他;对贤明的人,则只要点到为止就好了。这和医师的配药恰好相反:医生对危重的疾病,开出较重的处方;而对轻微的疾病,就会开出较轻的处方。相反,在恭维别人时,对有知识的人要适可而止;对没有知识的人,则要特别强调他的任何一丝优点。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