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九节 欧洲中世纪早期舞蹈文化

  欧洲中世纪早期舞蹈文化的支撑根基是基督教。它是接受了基督教、日耳曼民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其中最主要的是接受了基督教的文化影响。

  基督教的创始人为耶稣,他于公元前4世纪出生在巴勒斯坦朱迪亚的一个小镇上,当时罗马帝国统治着朱迪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饱受罗马残酷统治的压迫。耶稣自从宣布为救世主之后,便开始从事布道活动。他斥责罗马贵族荒淫无耻的生活,教诲人们,演讲“仁爱”说,给人治病,同时,他自己过着谦卑、自我克制的生活。他的教诲吸引着众多犹太人,人们纷纷赶来聆听他的教诲,由于他反对罗马统治的言论与行为触及了大祭司和犹太教士的利益,激起了教士、祭司的仇恨,不久,罗马军事统治者将他逮捕,钉死在十字架上。以后,纪念耶稣之死的日子就成了受难节。传说,在那个星期日(复活节),耶稣的遗体突然从墓穴中消失,后来又复现在他的信徒面前,他的信徒相信他复活了。这一传说使基督教充满神秘色彩。

  耶稣是在死后被授予死而复生的神性之后才出名的。这个深受广大穷苦人欢迎的宗教,从秘密流传一直到公元2世纪扎根于民众时已有了很大发展。这个宗教开始受到罗马政权残酷迫害,从公元3世纪起,罗马政权将镇压的基督教变为可利用的基督教,其手段改变的目的是要维持罗马政权。到公元4世纪末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官方宗教。在公元4世纪的壁画上有面容枯槁,披头散发,深凹眼窝,胡须满腮的基督形象。把一具形容难看的死尸作为顶礼膜拜的对象,是世界宗教的唯一现象。

  基督教是有系统教义经典的宗教,它以强调“四海之内皆兄弟”,“上帝面前人人平等”为口号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此外,还在基督教教堂里布置了许多人物画像,使不识字的信徒能从图谱中接受到基督教的教育。基督教堂在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教徒一生共有七次圣礼都要在教堂中进行,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教堂。教堂成为交际所、商业中心,也是人民大会堂和避难所。人们在教堂的烛光里,聆听着管风琴的乐声和唱经的歌声,来接受基督教的熏陶。

  一、基督教舞蹈

  在中世纪欧洲早期封建社会里,舞蹈以两条不同线索发展着,一条是宗教性的舞蹈,一条是民间的舞蹈,欧洲中世纪早期宗教舞蹈有“天主教”舞蹈和“死亡之舞”。

  格里哥利圣咏是最有名的宗教音乐,它以罗马教皇格里哥利一世命名。传说这位教皇花了十年多时间,从许多歌调中选出“教堂歌调”,为适应各种教仪的演唱,他还专门编辑了“唱经本”。“格里哥利圣咏是单声部的。它是吸收了古代东方、古代希腊的音调和当时民间旋律的特点而形成的。它的唱词都是拉丁文,内容选自圣经。由于旋律和演唱的特点不同,格里哥利圣咏又分为宣叙性和旋律性的两种。格里哥利圣咏是按自然音阶进行的,后来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调式。”

  围绕着基督教堂音乐的开展,早期基督教舞蹈也被作为传播基督教教义的手段。在教堂歌调中有“有谁不跳舞谁就不懂生活的歌词”和“天空中的星星为了拯救宇宙而在天堂里舞蹈”的祈祷词。基督教主认为舞蹈对传教有利,于是把舞蹈融入祈祷中,使舞蹈成为教堂祈祷仪式中的重要一部分,不过,只是些摆设性的动作。

  早期基督教舞蹈与前代的传统舞蹈紧密相连,那一时代的舞蹈有农作舞、婚礼舞、丧葬舞、火舞、假面舞。在基督教堂里,每次举行仪式或祷告时都有舞蹈出现。早期基督教徒在传统宗教舞蹈中发现上帝的神灵,因此,传统宗教舞蹈成为早期基督教徒用来崇拜上帝,向上帝表白忠诚的表现手段。早期基督教舞蹈大约有四种:一是节日的祭祀舞蹈;二是祭祀圣·约翰舞蹈;三是祷告上帝的圣歌队舞;四是洗礼之舞。早期基督教不排斥舞蹈,教徒认为只有跳舞才能更加靠近上帝。

  “死神之舞”是中世纪欧洲最具代表性的舞蹈,它是在被压迫的奴隶深受痛苦、中上层社会的人士感觉不安和失望的基础上产生的,也是人们躲避灾难和疾病痛苦的宗教祈祷式的舞蹈。舞蹈时,人们排成一列,前面有几个人抬着十字架,十字架后面摆着殉教者的遗物,有节奏的舞步缓慢地走向各自不同的位置,然后跳圣舞。

  宗教舞蹈是单一的、有规范的、专为宗教仪式服务的舞蹈,因而带有僵化的倾向。而民间舞蹈则不同,它以不可遏制的力量顽强地存活在黑暗的中世纪社会里。

  民间舞蹈是有广大群众基础的舞蹈,在中世纪,宗教势力排斥民间舞蹈,认为民间舞蹈是动摇信仰的妖术,是撒旦的迷惑,于是严厉禁止一切群众歌舞娱乐活动。然而,群众的充满生命力的民间艺术活动是不可遏制的。民间习俗节日有谢肉节、春节、五月节,在这些节日里人们仍然以极大的热情,充满激情地跳着自己喜爱的纯朴、欢快的舞蹈。五月节时,人们在绿茵茵的草地上,挥舞着鲜花,围着扎满彩带的、长满绿叶的小树舞蹈。节日里,来自不同行业的人们争相表演自己的拿手好戏,并有各种舞蹈技巧的表演,有新制乐器的展示,还有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球舞和环舞的表演。

  二、民间舞蹈——布朗里

  在众多的民间舞蹈中,最有名的舞蹈是布朗里。

  布朗里是法国民间舞蹈,意思是动、微动、摆动之意。布朗里舞蹈一般在节日集会、秋收、摘葡萄季节时跳,通常是人们手拉手围着一个大圆圈舞蹈,有时变成直行或之字形的队伍,舞者边歌边舞。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决定舞蹈的风格,伴奏乐器为风笛。

  布朗里的舞蹈有简单式、复式、快乐式和模拟式等几种形式,其中最流行的是简单式、复式和快乐式的布朗里。舞蹈动作是对生活动作的直接模仿,如洗衣女的布朗里动作就采用了用手拍打的洗衣动作。有些布朗里是模仿兽类和鸟类的动作。一般来讲年轻人喜欢跳快乐的布朗里,如“马”的布朗里舞,表演者一边用力踏地,一边原地旋转,踏地的节奏复杂多变,有一些舞蹈花样,有时在跳转中在空中抬腿。青年人跳的布朗里富有朝气、活泼、灵敏。快乐布朗里舞蹈中还穿插了一些歌曲和玩笑话语以及无拘无束的转身、伸腿动作,是一种诙谐式的娱乐舞蹈。布朗里舞蹈传入宫廷后发生了很大变化,成为礼仪动作繁多,矫揉造作、傲慢、装腔作势的舞蹈,舞蹈中不见了快活的充满旺盛生命力的跳跃动作,而多是以滑行步法代替,再加上宫廷式的华丽笨重的服饰,只有一些僵硬的程式化动作。

  1.简单布朗里

  简单布朗里是布朗里舞蹈的基本形式,许多舞蹈都从它产生变体。舞蹈简单,共有40节,由歌唱、长笛或手鼓来伴奏。舞蹈时舞者并排站好,相隔半步远,站成大八字。舞蹈开始时,男舞者稍向左低头表示致礼,然后男女舞者手拉手,女舞者右手提裙,男舞者左手叉腰舞蹈。

  2.复式布朗里

  复式布朗里是布朗里各种舞蹈动作的组合。舞蹈结束前,动力腿抬起跳跃,然后绷脚落下,脚尖着地。

  3.快乐布朗里

  快乐布朗里是高抬腿的跳跃性舞蹈,舞蹈时,舞伴手拉着手,向右、向左转,或者原地转身跳跃,或向前、向后轮换做动作。

  4.耗子布朗里

  耗子布朗里舞蹈用合唱和小提琴伴奏,是一种游戏舞蹈。舞蹈分为两组,每组由两对组成,站成四方形,舞蹈在合唱声中开始。舞蹈者脚穿木鞋,在原地做踏脚动作,节拍前,左脚原地小跳,右腿屈膝离地;然后,右脚向旁迈步到二位,全脚落地,左脚紧跟向右脚靠拢;然后,再做左脚向旁迈步二位,全脚落地,左脚向右脚靠拢,右脚立即原地小跳动作。此动作反复进行。

  5.莫尔万布朗里

  这是根据莫尔万地区命名的舞蹈,此舞蹈在莫尔万地区极为流行。舞蹈用手指弹奏弦乐器来伴奏,舞蹈动作有前进、后退的舞步,还有原地转圈的动作。舞蹈开始时,男女舞者面对面站立,手拉着手舞蹈,舞蹈中无论怎样变化队形和脚下动作,手的姿势仍保持不变。

  6.“钟声”布朗舞

  这是法国最古老的布朗舞,舞蹈人数不限,参加者拉手站成大圆圈,舞蹈随着钟声的节奏做拍手、跺脚等动作,再加上一些小跳动作。跳完一遍之后,男女换舞伴再跳下一轮舞蹈。

  7.“玛列舞”

  玛列舞也是布朗舞的一个种类,它流行于法国旺代平原。舞蹈有时可由一对舞伴跳,有时可由几对跳。舞蹈队形有时一排,有时两排,女站右边,男站左边,舞蹈行进时,男女舞伴时而靠近,时而拉开距离,有时站成一个大圆圈舞蹈。

  8.“方阵”布朗里

  “方阵”布朗里由四人一组来跳,舞伴相隔三米远面对面站好,舞蹈时,男舞者双手叉腰,女舞者的双手提裙,舞蹈动作是主力腿小跳、动力腿抬腿,然后,换脚做。舞蹈开始时,男舞伴先围女舞伴绕两圈,女舞伴做原地右腿踏步动作,然后,男舞伴做“8”字花样回到自己的舞伴身边。接着两对舞伴交换位置,然后,女子围男舞伴转一圈,做“8”字花样交换位置,每个女伴围着她对面的男舞伴转一圈,男舞伴原地做脚踩节奏的动作。最后,女舞伴做“8”字形舞步回到原来位置。每段舞蹈结束前,舞者就要用脚跟踏一下地。

  9.“女面包师”布朗里

  这是盛行于农村和普通人家的舞蹈,也是载歌载舞的圆圈舞蹈。舞蹈时,舞者先站好一个圆圈,一男一女隔开站,然后,沿圆圈向左行舞蹈,做有跳跃动作的普通步,直到做完一整圈;然后,换动作,男女舞伴拉手做小跳转一圈,女伴留在圆圈中心,男伴做小跳舞步走到第二对女舞伴旁边,用左手拉着她的左手做原地转一圈动作;然后,男伴回到自己原来女伴旁,互相拉手在原地转一圈,每一个男舞伴要跟在场所有女舞伴跳完一遍之后,再回到自己原来的位置与自己女伴站在一起。在场所有舞伴轮流跳完之后,舞蹈才结束。这个舞蹈是大家边唱边跳进行的,歌调幽默风趣,是很典型的民间歌舞艺术。

  10.农民布朗里

  这是保存法国民间舞蹈特有的动作和姿态的舞蹈。舞蹈中有一些托举动作。舞蹈由八对舞者组成,站成一个圆圈,开始时向左转,女舞伴左手提右边的裙子,右手在头顶上方的胳膊肘稍向下弯曲,重心在左腿,右脚在前站四位,头转向男舞伴。男舞伴手背身后,左手做三位,手背向左,身体重心在右腿,左脚向前离开右脚一尺距离站立。

  三、其他民间舞蹈

  欧洲民间舞蹈除了各种变体的布朗舞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民间舞蹈,如:“法兰多拉”舞、“大的舞蹈”;“沙扎卡特”、“图尔尼杰尔”;“布瑞”;“利高顿”和“巴斯当斯”等舞蹈。

  1.“法兰多拉”舞,是来自法国下普罗旺斯省,有人认为它来自希腊,因舞蹈像古希腊米诺妥迷宫的过道,还有人认为法兰多拉舞是卡罗里舞。所谓卡罗里,即打开的圆圈,舞者边唱歌边拉手舞蹈,站在舞蹈队形前面是领唱者又是领舞者,他唱一句,大家随声附和一句。舞蹈节奏时而缓慢、时而快速,舞蹈动作随节奏变化而变化。基本舞步是普通步和跑步,舞蹈队形是链子形,男女舞者之间或拉手或拉手帕而舞,舞蹈队形有小蛇、螺旋、拱门、蜗牛、桥、迷宫等形式。舞蹈动作基本是即兴动作,但也穿插一些花样,花样动作均由领舞者决定。这是节日婚礼上的压轴节目。

  “大的舞蹈”也称作圆圈舞,舞者站成一个大圆圈,面向中心,手拉手向左移动舞步,边歌边舞,舞蹈时由领唱牵头,大家随声附和。舞蹈动作是舞者左脚向前伸,脚尖点地,同时手拉手到身后,左脚向前迈步落地时,再将手放至身前,然后,舞者脚在地面上划半个圆形,再向左迈出一步,上身右肩向左转,手放在身体的后面,左脚向右脚靠拢站双脚跟相对站立,手放到身体的前面。然后,后脚向后迈一步,手放在身体后面,右脚向左脚靠拢站双脚跟相对站立,身体还原。接着重复做上面动作,由舞蹈领头者指挥,所有人边唱边变换队形,女舞伴在里圈,男舞伴在外圈,男女双双手牵手、面对面边唱边舞。只有领唱者不换位置。

  2.“沙扎卡特”舞由两对男女跳。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小提琴、牧笛和风笛。舞蹈时先站成一排,男左女右,舞蹈时,男舞伴双手臂垂直身体两侧,女舞伴双手插在围裙兜里舞蹈,舞蹈动作有小跳,右腿在空中打开等跳跃动作。

  “图尔尼杰尔”舞也是男女拉手而跳的圆圈舞,伴奏乐器是风笛,舞蹈动作是左脚向前迈一步,右脚向前迈一步,落地为半脚尖,左脚紧跟立起半脚尖,然后右腿屈膝抬前腿45度,腿同时做半蹲姿态。在舞蹈中,男女双方不断调换位置。

  3.“布瑞”是在传统的布朗里舞基础之上形成的舞蹈,它来自法国奥弗涅省。“布瑞”舞的表演有两种形式:对舞和圆圈舞,舞蹈有伴唱,为舞蹈伴奏的乐器有歌声、风笛、踏鞋跟的声音和喊叫声。舞蹈时,男女分成两排面对面站着,领头的一对舞者开始做动作,其他各对舞者跟随重复他们的动作。女舞伴跳舞,有时可提裙子,也可放松双手。此舞有时也变化不同的形式,舞者脚穿木头鞋舞,做小跳或踢腿。

  4.“利高顿”是法国东南部的民间舞蹈,它属于乡村舞,舞蹈活泼、欢快。有小提琴、歌声为舞蹈伴奏,有时舞蹈也用木头鞋打节奏。舞蹈是男女舞伴手拉手,从一只脚跳到另一只脚的动作组成。舞蹈一般在庆祝丰收时跳。

  5.“巴斯当斯”是欧洲中世纪早期宫廷舞蹈的总名称。它又经常被称之为“散步”舞蹈,因为它像游行和宗教行进。舞蹈庄重温雅,没有跳跃性舞步动作,它只是在地面上滑行。舞蹈时,女舞者提起长裙,男舞伴身披短披肩、佩剑。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