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为艺术,起源也是很早的。在史前的建筑中,已可以看出一些建筑的艺术特征了。鲁迅认为,“生产技术和生活方法,最密切地反映艺术现象上者,是在原始民族的时候”。在我国的诸多史前建筑中,就反映出建筑的这种艺术性的雏形。
江西清江营盘里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描绘的是一个建筑,脊长檐短,屋面是梯形的,其上饰有许多抽象的原始图案。这个建筑虽然是出土文物,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形态,这种建筑形式及其装饰,可以说是萌芽状态的建筑艺术。
史前时期的装饰性艺术,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具象的如鱼形、鸟形、人形等等;另一类是抽象的,利用线条组合,有点像现在的图案那样,表现的是某种情态、形式美。当时在许多器皿、建筑物等,多用这种形式来做装饰。这种装饰的目的,从美学的角度来分析,一是表现人自己的聪明才智,二是表现某种美或价值。人类的历史也许就在这种美的形象中得到熏陶,从而走向文明和进步。
建筑与装饰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我们说史前建筑艺术时,先从器皿的装饰说起。
西安半坡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用具象的鱼、鹿、人等图案绘其上,有的十分巧妙地结合器皿的形状特征,说明我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对功能的重视,先有形,再根据形进行装饰。后来的建筑艺术装饰也同样遵循这种艺术原则。
然而,可惜的是我国史前时期的建筑,只有遗址,已无原物存在。而像浙江馀姚的河姆渡遗址,也只有一些当时的木构件(化石)。所以当时的建筑艺术到底如何,就难以得到实际的形象了,我们只能从一些现存的文物中作分析研究。根据当时的那些彩陶上的美丽图案,也许能推断出当时建筑物上也会有类似的装饰,因为对当时的文化形态来说,这种建筑装饰不但有可能,而且也是需要的。
史前时期的艺术,多与宗教结合,甚至有人提出艺术起源于宗教(这当然是不确切的,但至少说明这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史前时代有许多建筑,从造型来说出自当时的宗教原因,但它又是人的精神产物,是感动人的,近乎艺术。
在今之辽宁海城岫岩,发现一座巨石建筑。据刘锡诚《中国原始艺术》说,此叫“姑嫂石”,书中引《丹东市志》所记:“位于岫岩县岫岩镇北5公里兴隆乡兴隆村薛家堡子,当地群众称为‘姑嫂石’。石棚的左右后三面各由长18米、宽2米、厚08米的大石板组成,顶盖是一块长5米、宽4米的椭圆形大石板。”这种巨石建筑,在我国是很多的,除了上面说的岫岩一例外,在辽东半岛还有许多处,四川也发现有好多处。其形式除了上面说的石台状外,还有许多独石和立石的形式,据《中国原始艺术》一书的作者分析,它们的功能有三种:一是石台为原始先民酋长的坟墓或墓志,是灵魂不灭的象征;二是石台为原始社会进行祭祀的宗教场所,是古人对太阳崇拜的象征;三是石台即古人之“祖”(祖庙),是性器崇拜的象征。
据作者分析,一为坟墓或墓志说。如《华阳国志·蜀志二》中说:“蜀有五个力士能移山举万钧,每王薨,辄立大石,长三丈,重万钧,为墓志。今石笋是也。号曰笋里。”但其形状似乎不太像。另一说,书中引曲传麟《辽东半岛石棚性质初探》之说:“我认为主要是新石器晚期到奴隶社会初期,氏族首领或奴隶主的墓葬,同时也是后人祭祀祖先的祭祀场所……根据考古的发现,欧洲石棚中多是屈身葬。在中国过去只看到暴露在地表面之石棚,多数前面的敷石是半截的,有的被当做庙宇使用,内部都已清理干净,因此没有见到人骨。近年来在石棚中发现人骨的已有多处,在辽南双房二号石棚发现了人骨、石纺轮、陶壶。”关于认为它是宗教祭祀场所或宗教纪念物,以及说它是古人之“祖”的分析,在此不予细述。总之,这三种说法都与人的精神有关,而且都注意其造型。可以看出,无论何种说法,都说明当时的这种建筑造型,与宗教和艺术有关。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这里发掘出许多史前文物,据研究这些文物和房屋遗址,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当然,如上所说,建筑也只留下遗址,因此,要研究这些建筑的艺术性,也只能从其他一些文物来间接地推断了。从发掘出来的一些陶器中可知,当时人们已经能用艺术手法作形体的夸张,如“纵目人面像”,把眼珠凸出有好几厘米,嘴横向拉长作笑容,鼻子两翼用呙卷状,双耳大而且高。虽为夸张但却从比例和细部形象来看,却是一个艺术性的雕刻。有人分析这是“图腾柱”上之物,显然是宗教式的,或者可以说是史前的宗教和艺术的结合。
再说浙江馀姚的河姆渡,这里发掘出来古代文物的年代更早。除了上面说过的榫卯结合的建筑木构件外,在此还发掘出许多陶制器皿,如陶钵口沿上的连环禾叶纹、象牙雕刻的双鸟朝阳图等,都可以看出在距今达七千年的史前时代的艺术追求。圆形环面上的两幅连续图案,说明这是当时人们对图案艺术已有了某些规则性的把握,对于形的抽象和组合,无疑已达到了美的境界,从中可以作一推断,即当时人们对住屋有艺术加工的可能,而且其风格也可能是如此。那些“双鸟朝阳”、“双鸟负日”等图案,则也显示出当时人们的文化想象力。
岩画在我国发现有很多处,如广西宁明花山岩画,其内容是酋长兼巫师的形象,不但表现出当时的宗教式的文化内容,而且显然是一个空间,表现出氏族社会的某种庆典仪式场面。岩画在山崖上,可以保留至今,足见当时人们对于表现人类自我的欲望和能力。所以大至岩画,小至陶器、玉器,都说明我国史前时代的种种艺术素养。
可惜的是当时的建筑不能保存下来,只留下基址和一些残余的构件。但从好多的建筑遗址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那种很有规律的方形、圆形房屋,其本身也正是建筑艺术的雏形了。
有人说建筑艺术要比建筑产生得晚,认为人类一开始只是为了生存,为了避风雨、防敌兽而挖洞、筑巢,谈不上什么艺术性。这种说法好像有些道理,可是如果我们进一步追究“什么是建筑”、“什么是建筑艺术”之类的问题,可以发现在它们的早期阶段却是很朦胧的。上面说过,人建造的建筑,之所以称之为建筑而不是“窝”、“巢”、“洞”之类,其本质在于人是靠智慧构筑的,通过思维,经过推敲,有目的地营造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是本能的。因此,古人的建筑,一开始就具有精神要素,这种精神要素就反映在以怎样的方式把建筑造得更好些,更合理些。从美学的角度说,这正是建筑艺术的萌芽。同时,精神活动的出现,伴随而来的必然有宗教和人际关系问题(早期的伦理关系),这种现象也是对建筑(形式)的要求。因此,作为“人的建筑”,一开始必然会伴随建筑的艺术性。当然这种艺术性决不能如同古希腊的帕特农神庙或我国的秦始皇的阿房宫那样明显和高超,而是原始的、朦胧的,就像当时的器皿岩画文身等那种“艺术性”。但是,这毕竟含有艺术性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物上的投影。
我国史前时代的建筑也和其他领域一样,开创了自己的建筑艺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才有如此壮丽辉煌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