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奔波于最高统帅部与前线

  在莫斯科会战之后,1942年春,随着泥泞季节的到来,漫长的苏德战线相对稳定下来。但苏军和德军都在加以休整,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以争夺战略的主动权。

  1942年4月中旬,华西列夫斯基作为大本营代表,被最高统帅部派往西北方面军工作去了。按当时1942年春季和夏初苏军作战计划的规定,在西北方向上还有一个所谓的局部战役。它要求西北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协同动作,将已经陷入苏军合围的法西斯杰缅斯克集团就地聚歼。

  华西列夫斯基此行的任务,就是协助该方面军首长做好这次战役的具体筹划和指挥。他在这里一直工作至5月8日。

  正当他们准备实际实施这一聚歼行动时,忽然接到最高统帅部大本营的一道命令,要求华西列夫斯基尽快赶回莫斯科。

  原来,是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心脏病突发不能照常工作,总参谋部的工作又须臾不可离人主持。于是,从5月11日起,华西列夫斯基便第二次受命代理总参谋长一职。

  稍后,病愈并逐渐恢复健康的沙波什尼科夫向最高统帅部提出,由于自己年龄和健康的原因,最好辞去总参谋长之职,而去某所军事院校担任一些身体能够承受的较轻松的职务。

  而且,他还正式提议总参谋长一职的继任人选,他认为华西列夫斯基是最合适的了。因为,这位被推荐者不仅素质和能力方面无可挑剔,其忠诚、干练、机敏及沉着多思,都可以说是一流的人才。此外,在资历上也说得过去,华西列夫斯基是于1942年4月26日始获上将军衔的。

  斯大林当即表示可以考虑他的建议和要求,只是关于华西列夫斯基继任问题,须得到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的批准方可。

  6月24日,经研究,苏共中央政治局和国防委员会决定:任命亚历山大·米哈伊洛维奇·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为苏联红军总参谋部总参谋长。

  在一定的意义上,对华西列夫斯基来说,此番出任苏军总参谋长很有点儿临危受命的味道。当然,这是从此间苏军战场所面临的诸种严重局势这个角度来说的。

  因为,在他上任还不到一周,苏军战场的各个方向就开始出现一系列重大失利,随之而来就是整个春季和夏季的形势逆转。

  第一桩就是克里米亚战场上形势日益复杂和日趋恶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接踵而来的就是西南方向铁木辛哥元帅领导的所谓哈尔科夫附近进攻的惨重失败。由此,还严重地累及勃良斯克方面军左翼的安全,以致整个西南战场的局势迅速恶化起来。

  5月中旬,德军的突击力量仍在不断地增加,各种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师越来越多地蜂拥到苏军侧翼。估计,很快将严重威胁到第九和第五十七集团军的后方。

  尤其糟糕的是,当时铁木辛哥不仅未认识到这种危险,反而仍然顾前不顾后地坚持他的向前进攻方针。

  当晚,华西列夫斯基打电话给他的老同事、第五十七集团军参谋长阿尼索夫,后者向他如实地报告了前线的真实危局。由此,华西列夫斯基断定,德军业已展开的这个进攻很可能就是其大规模春季进攻的前奏。

  显然,敌人是想先清除巴尔文科沃突出部,然后全歼苏军西南和南方两个方面军。这种分析如果成立,那么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他认为,只有立即停止铁木辛哥集团向哈尔科夫的进攻,并将原用来突击的部分兵力调转头,以解除对第九和第五十七两集团军的威胁。因为在该地区根本没有任何预备队部署,也没有其他可供调用的苏军部队。

  打定主意后,华西列夫斯基立即向最高统帅做了汇报,并如实谈出自己的这番打算。

  不料,斯大林却不愿意改变自己的主意。当他与铁木辛哥通话后,后者也没有表现出多么的不安,并且提出,只要再给他增派一个师的预备队,仍然坚持既定方向进攻便绝无问题。

  所以,他放下电话对华西列夫斯基说:“铁木辛哥元帅正在采取的措施完全能够击退敌人对南方方面军的突进,所以西南方面军仍将继续进攻。”

  5月18日,形势继续恶化,华西列夫斯基非常着急。

  他再次找到斯大林,建议必须立即停止哈尔科夫方向的进攻,将西南方面军的突击集团转向南面抗击敌人。

  这次斯大林走到电台旁,要求西南方向军事委员会对现时情况作出判断。铁木辛哥元帅再次作出了令人放心的保证。

  晚上,斯大林又就这个问题与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赫鲁晓夫通话,后者也报告说,尽管克莱斯特集团的威胁在增大,但没有理由终止正在进行的进攻。这样,进攻便仍然继续。

  华西列夫斯基心急如焚,却一筹莫展:眼看一昼夜的时间又失掉了,怎么才能说服最高统帅呢?

  情况一个小时比一个小时严重。

  至5月19日下午,敌军在巴尔文科沃突出部合围苏军的威胁已相当明显了。只是在这时,铁木辛哥才下令停止哈尔科夫战役,调转突击部队对付正在形成合围之势的克莱斯特集团。

  但是,为时已晚。由于各部队在夜间才开始执行命令,极为宝贵的时间再次损失了。及至翌日拂晓及以后的几天中,德军的强大坦克突击集群已经重创苏军第九集团军,并将其赶过了顿涅茨河。

  随后,敌人迅猛突入第六和第五十七集团军及博布金将军集群的后方,很快就合围了这些部队。

  到5月23日,第六、第五十七、第九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博布金所部完全陷入敌军重兵合围之中。

  经过一个半月的苦斗,只有很少一部分突围出去了,绝大多数都无法冲出重围。在给德军以大量杀伤后,苏军大部战死,余者全都被俘。

  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有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五十七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参谋长阿尼索夫少将、军事委员波品科大校、第五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基中将、军事委员弗拉索夫大校、集团军群司令博布金少将等一大批高级军官和士兵。

  据有关史料提供的说法,此一役,苏军死伤及被俘者,总计达25万人之众,损失坦克600余辆,还有大量其他兵器。

  总参谋部闻得这个消息,华西列夫斯基总参谋长不禁为之失声。

  在克里姆林宫,斯大林也懊悔莫及。

  然而,苏军西南战线的危急并未到此结束。铁木辛哥元帅调转回师的突击集团也遭到德军的顽强阻击,在经受巨大损失后,不得不被迫退到奥斯科尔河地带固守。

  6月28日,得势猖狂的德军的巨大进攻真正开始,这就是他们的夏季攻势。

  敌军从库斯克到罗斯托夫的广阔战场上,分两路猛烈突击,其中一路就是保卢斯指挥的最强大的第六集团军,其直指方向正是原西南方面军与勃良斯克方面军之间的薄弱结合部。

  该部德军依靠其强大的坦克集群,横冲直撞,直取前方。这里,是数百里一望平川的草原,没有那些曾把它阻挡于莫斯科城前的大片森林,没有高山,没有丘陵,没有沟壑。坦克集群旋风般地向前驱驰,扬起了20公里之内都清晰可见的蔽天尘埃。它们疯狂地驶过无数的城镇和乡村,所留下的仅是死神光临的痕迹。

  到7月2日,勃良斯克方面军所在的沃罗涅日地域局势也日益严重恶化。敌军在两天内即疾进了80公里,而且推进的势头仍未见减。苏军这一方向上的所有预备队都使用上了,但仍止不住德军的强大攻势。

  战局形势越来越紧张了。7月2日夜间,苏坦克第五集团军所属的各军在叶列茨以南集中完毕。如果他们立即坚决对冲向沃罗涅日的敌军实施突击,局势就会骤然发生对苏军有利的变化。

  但是,坦克集团军没有从方面军首长那里接到任何任务。于是,华西列夫斯基受大本营委托,立即赶往叶列茨地域,以使坦克集团军尽快投入战斗。在此之前,华西列夫斯基已经用电话向集团军司令勃良斯克方面军首长传达了立即着手准备反突击的命令。

  7月4日拂晓时分,华西列夫斯基来到方面军指挥所。在进一步了解了情况和查明可以从方面军中再抽调一些部队参加反突击后,华西列夫斯基和参谋长卡扎科夫少将一起,去坦克第五集团军司令利久科夫少将的指挥所。

  在这里,华西列夫斯基同集团军司令和方面军参谋长一起进行了实地勘察,确定坦克第五集团军的任务是:用其全部兵力在顿河以西同时实施突击,以切断冲向顿河的敌坦克集团的交通线,并阻止其渡河。

  同一天,华西列夫斯基接到最高统帅的指示,要他最迟于7月5日早晨到达大本营。因为此时,西南方面军右翼的形势出现了麻烦,德军第六集团军已经推进到卡缅卡,并在南方方向上发展突击。

  7月7日,德国野战第六集团军和坦克第四集团军,从沃罗涅日以南的地域沿顿河右岸发起进攻,而坦克第一集团军开始从阿尔季奥莫夫斯克地域向坎杰米罗夫卡方向进攻。

  7月中旬,德军占领了瓦鲁伊基、罗索希、鲍古恰尔、坎杰米罗夫卡和米列罗沃。他们向东通往斯大林格勒的道路和向南通往高加索的道路打开了。苏联红军转入了战略防御。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