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二节 创立精神分析法

  1895年弗洛伊德发表的《歇斯底里研究》标志着他的精神分析学的建立。但是,它刚刚建立起来,就出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

  正如弗洛伊德在《自传》中所说,《歇斯底里研究》揭示了歇斯底里病症背后的那些深层的、原始意识的根源,但没有回答“在心智演进过程中,它们何时开始成为病态的现象”。

  也就是说,“在心智的演变过程中,那些原始意识什么时候才开始感受到它们自身受压、受阻而找不到宣泄的出口?”对此,布洛尔都企图用生理学的观点去回答这些问题。

  在布洛尔看来,歇斯底里病症在本质上是处于被催眠状态的不正常的精神的产物。弗洛伊德则认为,歇斯底里病症是多种复杂的精神力量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动机、目的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

  也就是说,歇斯底里病症是那些正常的受压抑精神力量在反常的条件下转化为变态心理的结果。弗洛伊德曾经把他同布洛尔的分歧概括成“被催眠似的歇斯底里”与“防御性的神经质”的对立。

  为了彻底解决上述问题,从1895年后,弗洛伊德便不停地进行探索。他在这一时期的探索线路主要是沿着两个方面——自我分析和梦的分析来进行的。这两种基本方法体现了弗洛伊德科学研究的一贯作风,即重视自己的亲身实践和生活中出现的精神现象。

  弗洛伊德在出版《歇斯底里研究》以后,一直不断地发问,病态的心理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在催眠疗法中,一个人的许许多多内在的和外在的生活细节、事件,究竟又经由怎样的控制程序而慢慢地恢复起来?这些问题是解决精神治疗及分析精神病病源的关键。弗洛伊德对他的病人观察一天也没有间断。然后,他把临床获得的经验进一步同自我分析和梦的解析结合起来。

  经过详细的观察,他逐渐认识到:每一件被遗忘的事情的背后,都有其痛苦的一面。如果以该病人的人格标准来衡量,那么,这些事情就包含着不能令他苟同或使他引以为耻的观念。由于这些他不认同或引以为耻的观念在不知不觉间形成,所以也是在不知不觉间被忘掉,它在意识中存在。

  所以,如果想使它重新回到意识中,就必须首先克服那些内在的阻力,而去克服那些内在阻力需要巨大的努力。病情不同,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所做的努力也会相应不同,并和试图回忆的事情的难易成正比。从理论上讲,病人内在的阻力有多大,医生耗费的精力就有多大。弗洛伊德在这方面的发现是继发表《歇斯底里研究》之后最重要的发展,它构成了弗洛伊德的“抑制学说”。

  至此,精神病理过程就进一步明白起来,让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某人心里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冲动,但被另外一种强有力的趋势所反对。我们可以猜想这时所产生的心理矛盾不外乎走下述一条路线,即两种活力——“本能”和“阻力”在完全意识的状态之下相持一段时间,直至“本能”的冲动被驳倒,而使其力量消失为止,这是一般正常人的解决途径。

  但是,在患有神经质病的患者身上,由于某种原因,上述冲突的宣泄方式就大为不同。在受到一种旨在压抑上述冲动矛盾冲突之后,“自我”受到震惊而退缩回去,从而阻止该冲动跑到意识中,并不让它的动力宣泄出去。结果该冲动所带来的“力量”还是原封不动。这种得不到宣泄的“潜能”就是发生歇斯底里病症的隐患。

  弗洛伊德把这一过程称为抑制作用。这是弗洛伊德的重要发现。

  在这以前,还没有人这样分析神经质机制。弗洛伊德把这一机制比喻为“防御机制”。

  抑制作用的第一步还包括许多其他的步骤。一方面,“自我”不得不长期消耗能量,即“对抗能量”,以对抗那些被抑制冲动的再现的威胁,因此,“自我”最后必然达到筋疲力尽的地步;另一方面,潜伏在潜意识里的被抑制冲动,也能找到宣泄的方法,或经由迂回的路线,找到适当的替代物,而使得抑制作用的目的化为泡影。

  在转换性歇斯底里的病人中,这种被抑制的冲动几经周折,到达全身的神经分支中去,而从不同的地方“突围”而出,遂产生特殊的症状。这些症状其实是折中协议的结果。

  因为它们虽然都是替代品,但由于有“自我”的阻力作用,它们都仍然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都不曾被外来力量所歪曲或改造。

  抑制作用这个学说是了解弗洛伊德精神病治疗法的关键。它是弗洛伊德的独创和发明,这个学说标志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正式诞生。

  根据这种抑制作用学说,精神治疗的目标,已不再是反转那些走错了路线的效应,而是揭开被抑制的冲动的真相,代之以一种决定被驳倒的冲动的取舍的判断行为。由此之后,弗洛伊德不再把他的治疗方法称为涤清法,而是称为“精神分析法”。抑制作用学说是精神分析学的中心,它直截了当地把歇斯底里病症看作是心理冲突和抑制作用等动力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

  由于对病态抑制作用及各种现象的研究,精神分析学实际上把潜意识看作是人的精神活动的最原始、最基本、最普遍和最简单的因素。这种潜意识就是所谓原动的无意识的“心”。它是一切意识行为的基础和出发点。

  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不管是正常的或变态的、外在的或内在的、高级的或初级的、复杂的或简单的、过去的、现在的和将来的,都不过是这种潜意识的演变结果。

  依据这种学说,每种意识活动都在潜意识的心中深深地伏有其基础。人们要认识心理生活,要治疗变态心理,就必须探索意识行为及其潜意识的源头之间的联系。

  在弗洛伊德看来,无意识的“心”或“潜意识”,并不是被动的收容所。它像蓄电池储存电能一样,随时可以发泄出去,可以主动地产生冲突。弗洛伊德也不赞成把潜意识看作凋谢了的记忆的消极、被动的保管库。潜意识在本质上是原动的。它那不断争取表露或升华为意识的内容,乃是精神活动背后的原动力量。

  归根结底,意识不过是由深藏的潜意识伏流所产生的心理生活的表面微波罢了。这种潜意识又是本能活动的源头,也是性冲动和感情经验的起源。这些潜意识虽然受到压制,但它们永不间断地为得到自我满足而斗争。精神分析学的大部分任务就是考察这种被压抑的东西的活动方式及规律,考察它们在寻求满足时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抑制作用”学说的初步建立,标志着弗洛伊德已明确了研究方向,即要探索人的心理的神秘世界。有了这种正确的认识,弗洛伊德开始反复在自己身上进行自我试验。这种自我试验的过程也就是“自我分析”的过程。

  1900年,在完成了《梦的解析》的写作之后,弗洛伊德开始集中精力研究常态心理。

  从这时候起,他研究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发现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如同在梦中一样经常发生潜意识的干扰性活动。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潜意识的原始心理活动是做梦心理和精神病发作的基础,也是常态心理的基础。

  换句话说,通过对日常生活的心理现象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潜意识是包括常态心理和变态心理在内的一切人类心理活动的基础。弗洛伊德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总结在1940年发表的《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一书中。

  事实证明,就连做梦时的心理活动也表现了常态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部分。把做梦心理完全看作变态心理是错误的。

  就在《梦的解析》一书中,弗洛伊德已经作出这样的结论:

  做梦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常态的心理活动规律基本上是相似的。这就是说,不管是做梦的时候,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的心理都是以潜意识活动为基础;而且,潜意识始终受到意识的压抑,所以,他们要以曲折的途径表现自己。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做梦心理也可以算作是常态心理的一部分。做梦心理的特点,仅仅在于在睡梦中,人的意识处于松懈状态,所以,潜意识才可以比常规生活以更大的比例表现出来。

  弗洛伊德所著的这本《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主要是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专有名词遗忘、外国字遗忘、一般名词与字序的遗忘、童年回忆与遮蔽性记忆、语误、读误和笔误、“印象”及“决心”的遗忘、“误引行为”、“症状性行为”及“偶发行为”、“双重错失行为”和其他各种错误行为等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产生这些现象的心理根源,从中发掘潜意识的存在,了解“潜抑”作用的基本功能。

  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不仅引用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材料,也引用了自己的实际经验,然后经由自我分析的方法,进行透彻的研究。

  过去有人把精神分析学理论神秘化,以为它深不可测。恰恰就在《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中,弗洛伊德密切地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使人觉得津津有味、一目了然。因此,这本书也可以算作是学习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特别是潜意识理论最好的入门书。

  《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的德文原版本来标题为《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学》。弗洛伊德在这本书中所采用的素材,是为大家所熟悉的。任何一个人,在看这本书的时候,自始至终都会感到其中所举的例子都是自己经历过的。

  因此,这本书的材料更具客观性,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所以,在弗洛伊德为一般读者所写的介绍性文章里,他有时把这本书中重点分析的错失行为看得比梦的解析还重要。在他看来,梦境的追索虽然人人都可以做,但往往牵涉许多复杂的心理机制和程序,也带有更多的虚幻性,有时难免陷于晦涩。

  此外,在这本书中,弗洛伊德还展示了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决定论思想。弗洛伊德肯定万事万物,包括人的心理活动在内,都遵循着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是,他和当时许多自然科学家一样受到严重的机械唯物论思想的影响。

  因此,当他肯定事物的客观规律性的时候,就把必然性绝对化,完全否定偶然性的存在。这就使他犯了决定论的错误,并最终导致命定论、宿命论。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