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第一节 真情感谢影迷拥戴

  悲剧的素材也可以创作出喜剧,虽然它们是一对矛盾。

  ——卓别林

  1921年8月,卓别林一直饱受第一国家公司的百般刁难,使他十分恼火,妨碍了他的工作进度。而他还必须拍完合同上规定的4部片子,在他看来,这简直是无法完成的艰巨任务。

  这一天,他心绪不佳地走进道具室,希望在那里可以找到一点继续拍片的灵感。道具室里堆满了过去拍片用的旧道具,布景上剪下的碎片,一扇监狱门,一架钢琴,一架熨衣机,一副高尔夫球杆,有啦!

  卓别林眼前一亮:为什么不让流浪汉玩一玩高尔夫球?来点儿高级娱乐?对!下一部片子就叫作:《有闲阶级》。

  拍成《有闲阶级》并于9月发行后,卓别林又筹拍一部片子,已经构思出了故事情节,取名《发工资的日子》。但这时他感到身心疲惫,再也无法集中精力和思维。

  几个星期后,卓别林到摄影场补拍一个镜头,现场是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搭起的一台舞厅布景,这时,几十名穿好了舞会盛装的临时演员已经等在现场了。整整4个小时过去了,电工坐在水银灯旁等得直打哈欠,卓别林则在自己的化装室里坐着发呆。

  他已连续工作了多年,长期的疲劳使他觉得快要支撑不下去了,他需要改变一下环境,他的心飞出了胸腔似的,在急切地向往一个地方,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

  卓别林早就怀念自己的祖国了,自从离开英国后,他还不曾回过国。前两个月在拍《有闲阶级》时,一架喷灯出了事故,烧穿了他的石棉裤。新闻界在报道时添油加醋,说喜剧大师卓别林严重烫伤。

  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制片厂又收到成百上千的电报、电话、信件。这其中就有他的好友英国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威尔斯的慰问信,卓别林刚读完他写的巨著《世界史纲》,这更促使他下决心回英国一趟。

  早在两月之前他就萌生了这个念头,起因是因为《寻子遇仙记》。这部影片不是即兴之作,可是第一国家影片公司的大老板,看样片时故意嘲讽贬低,以便压低价码。最后虽以对方妥协勉强签了合同,卓别林心里总不痛快。他对这部片子充满信心,想到欧洲去亲自出席首映式,听取各方面的反应。

  1921年9月初,卓别林乘坐10年前来美国的“奥林匹克”号轮船返回英国。恰好又与创作了名剧《命运》的英国作家爱德华同路。他10多年前在伦敦时,还是兰贝斯区一个不名一文、与贫困命运抗争的青少年。如今却成名致富、享受头等舱的种种优裕的服务。竟产生了头一回赴英国旅游的错觉,他不由得向爱德华感叹这种人生命运的变化。

  历史开了一个多么有趣的玩笑啊!32岁的卓别林现在是真正的富翁了,客舱里摆满了美国各界友人送的鲜花、水果。他可以悠闲地躺在甲板上的休闲椅上,观看海上的日落日出、海鸥翻飞;也可以倚在船舷边垂钓。至于中、晚餐,可以不在大餐厅,而去“里茨”酒馆,那里有色、香、味俱佳的鱼子酱、松鸡、野鸭、葡萄酒、小烤饼。

  但名人的清闲总是短暂的,出发那天,一大群纽约的新闻记者登船采访。原以为横渡大西洋的漫长旅途中可以悠然轻松一番,谁知船上的布告栏公布了《联合新闻》和《电讯晨报》的报道,称“卓别林衣锦还乡,沿途将重现罗马凯旋盛况”。

  另一条消息是:“每天客轮沿途发布的新闻,以及卓别林在船上的活动,均由本社每小时从船上发出简报。”

  轮船首先抵达法国海港瑟堡,海峡那边就是英国的朴茨茅斯港。卓别林心情一次次地激动,他渴望回到出生成长的家乡,悠闲地在伦敦各处走一走。看看同母亲经常走过的肯宁顿路,看看波纳尔弄3号顶楼的那个窗口,看看他帮劈柴人干活的那个木头棚,也看看和父亲一起住过的肯宁顿路287号。

  天亮了,卓别林像只快乐的鸟儿一样从床上跳落在地上。

  伦敦万人空巷。警察无法控制势如潮水的欢呼人群,只好推着他上了一辆轿车,车门踏板上站着3名警察。

  车站外更是人山人海,卓别林乘坐的汽车被人群团团围住,警察拦不住了。卓别林在车中向人们挥手微笑,千万双手争相触摸他,卓别林被狂热的人群淹没了。

  “卓别林,祝你好运!”

  “卓别林,愿上帝保佑你!”

  半路上夹道筑起两排厚厚的欢迎人墙。他像一位凯旋的英雄,他的车后面出现了长长的车队:摄影记者站在敞篷车上跟踪拍照,影迷一个个跳上了街车,还有许多美貌女郎坐上特制的车辆一路尾随,里茨大饭店门前人山人海,把摄影记者和他们的照相机都挤在地上。

  卓别林在大家的保护下好不容易才走进自己的房间。他听到外面人声鼎沸,叫喊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兰贝斯街道依旧,从前的一切就像一场梦,再不可重复昨天的故事了。

  车子在一条陋巷停下,他站立在一座破旧的砖房前,仔细打量那房屋的顶楼。从前母亲就坐在那儿没日没夜地踩缝纫机,营养不足,身体虚弱,最后发了疯。

  他又记起母亲说过的一句话:“那天下午你们给我吃一点东西就不会那样了!”

  现在窗户紧紧关着。他上了嘎嘎作响的楼梯,敲开顶楼的门。这个房间跟他为拍摄《寻子遇仙记》搭的房间布景一样,与20年前他母亲被人从这儿带走时相比,几乎没什么变化。

  现在的住客是一个叫雷诺太太的贫民,她的丈夫死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当她拿出丈夫的阵亡通知书和奖章时,卓别林与她都流泪了。

  然后,卓别林驱车去了肯宁顿路287号,这地方对他童年的悲苦日子是十分了解的,卓别林和父亲、雪尼、露易丝曾一度短暂住在这里。可这会儿它却显得那么淡漠超然,那么宁静而又神秘。

  卓别林在伦敦的日子,除了出席《寻子遇仙记》的首映式,他还结识了许多名流,有名演员、名画家、名作家。

  威尔士亲王,也就是在1936年登基,随即因娶美国辛普森夫人而逊位的爱德华八世,也宴请了卓别林。

  当时卓别林问亲王知道他是哪里人吗,亲王竟然以为他是美国人:“您当然是美国人啰。”

  卓别林笑着回答:“不,我是英国人。”

  亲王十分惊讶:“您在美国待了多久?”

  “1913年就去了。”

  国会议员、曾任英国航空部次长的菲利普·沙逊爵士,也邀请他出席了招待乔治首相的宴会。

  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威尔斯在他的乡间别墅,把卓别林介绍给了30多位剑桥大学教授。

  卓别林还会见了《中国街之夜》的作者托马斯·伯克,并和伯克一起去华人居住的中国城、中国街散步。

  在鲜花和赞美的背后也有谩骂和诽谤。卓别林的低微出身和贫穷家境为伦敦上层贵族所看不起,他在影片中表现出的无神论观点又不容于宗教界。

  特别是近期拍摄的几部涉及失业、战争等社会政治问题的片子,触犯了美国政府,赫斯特报业集团总是找岔子跟卓别林过不去。从政治到私生活各个方面不惜造谣污蔑。卓别林已经领教过多次,现在变得小心谨慎了。

  卓别林突然决定,比预计日程提前3天离开伦敦去法国巴黎。他对巴黎颇怀好感。法国一直是世界上新的文艺思潮、文艺流派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对独创性的追求和鼓励,也一直深深地体现在法国的各个艺术领域中。

  这次他事先没有向新闻单位透露行踪,哪知船刚抵达加来码头,就听见人群在欢呼“卓别林万岁!卓别林万岁!”

  火车抵达巴黎,来迎接他的人群一下子沸腾起来。

  警察在群众面前布置了警戒线。卓别林几乎是被警察举起来,塞进汽车,送到旅馆的。他万没想到在外国能受到和家乡一样热情盛大的欢迎。这种欢迎不同于官方组织的欢迎总统总督的礼节,而完全是群众发自内心的真情。有史以来,还没有一个演员受到观众如此的厚爱。

  巴黎是美丽的,而且是电影艺术的发源地。一进房间,电话铃每隔10分钟就要响起。原来,财阀摩根的女儿安妮·摩根小姐正在为重建第一次世界大战时遭到破坏的巴黎,发起募捐活动。希望举行一次游艺会,请卓别林出席放映他的《寻子遇仙记》。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法国造成的破坏很大,她相信这部影片能帮助募到一大笔捐款。

  离首映式还有几天时间,卓别林搭上开往柏林的特别快车。

  在柏林他遭到彻底的冷遇。德国从来没放映过他的影片,人们不认识卓别林。幸亏好莱坞各公司驻德国代理人认出了他,陪他观光了一回娱乐场所。

  卓别林想去看看贫民区,有一位德国新闻记者笑着说:“柏林没有兰贝斯。20年前倒是有过贫民住宅区,现在早就消灭了。”他们故意把他带到最繁华热闹的地段让他看个够。

  可是,在闹市区,战败的气氛依然笼罩着一切,在一个个街角,还是看见了大量的残废人,缺胳膊少腿的士兵向行人乞讨。他们的身上,是褪了色的破旧肮脏的制服;他们的目光中,流露的是绝望和悲戚。他想,不论是发动战争的抑或应战的,双方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凡是有良知的人都应该全力反对战争。

  10月6日巴黎的特罗加岱罗广场简直沸腾了,这里在举行新片首映式。卓别林坐在一个包厢里,安妮·摩根小姐凑近他的耳边悄声说道:“因为您拍的电影在法国影响非常大,今儿晚上法国政府要给您授勋。”

  在部长致辞的时候,一位美国记者老是撺掇他:“小伙子,你不要接受荣誉勋章,他们骗了你,小伙子。这种勋章不对,你领这种还不够分量,你要领那种有红色绶带的。”

  话刚说完,过来两名公务员,陪卓别林来到一个华贵的包厢里。法国内阁副总理和他握过手,将一枚紫罗兰色绶带系着的文艺勋章挂在他藏青色礼服上,另外还有一纸奖状。

  大剧院里响起法国观众热烈的鼓掌和欢呼。能得到这种光荣,卓别林已经感到十分的荣幸和非常的快乐了。

  然后,电灯熄灭,《寻子遇仙记》开始放映。

  现在,卓别林想工作了,旧地重游已了却了一桩心事。虽然他舍不得离开祖国,但他的事业在美国,如果再在外面待下去,他就会感到太闲散无聊了。

  同时,一想到深情厚谊的影迷和朋友们,想到盛情款待他、给予他表彰与赞扬的名流、艺术家们,想到那些守候在车站、码头、旅馆、剧院的英、法群众,特别是想到自己被警察从他们身边推开,塞进汽车,而未能向他们亲切致意,他感到很对不起他们。那么,只有埋头工作,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才会感到生活方向明确,对他们有所交代。

  1922年,卓别林漫游欧洲三国返回美国后,纽约广大市民、影迷又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会。这再一次使他陷入沉思,并且把自己所做的全部工作回顾了一下。他认为自己所做的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当然有些影片是不坏的。

  可是自己是一个普通的电影演员,因此,只能这样嚷嚷罢了,他说:

  要是能做一点称道的有功劳的事,例如像《夏尔洛从军记》《移民》《流浪者》;如果能帮助解决失业等问题,然后再来答谢这些欢迎的群众的话,那该有多好!

  卓别林一回到洛杉矶,马上就去探望母亲,告诉老人家重返伦敦的情况。而哈娜太太已经知道儿子回英国引起的轰动,与英、法群众及社会各界欢迎他的盛况了。

  过去一直想把儿子培养成优秀演员的哈娜太太,这次一方面说“太好了”,一方面又问他:“可是,你怎么不去做一些切切实实的事,却要过演戏这种空虚的生活呢?”

  听了这话,卓别林不由大笑:“您还说呢,就是因为您的原因,我才过这种空虚生活的嘛!”

  老人略微沉默了一下,大概是联想到往事。她说:“要是你能用自己的才能去侍奉上帝,你想想这能拯救多少灵魂。”

  卓别林又笑了:“那样我可能能救几个灵魂,可是救不了穷苦啊!”

  原卡尔诺剧团美国分部经理里夫斯,这时担任卓别林的制片厂的经理。里夫斯太太在卓别林返英期间,经常去照顾哈娜老人。里夫斯太太告诉卓别林,他走了以后,老人身体不错,几乎没有发过精神病;情绪也很好,谈吐风趣,常幽默地回忆过去一些轶事,逗得她和看护小姐哈哈大笑。

  有次,她和看护小姐陪老人去市里买衣服料子,店员推荐给老人一种淡褐色的布,大家都认为合适,可是老人不喜欢,说:“不好,不好,那颜色太素净了,我要鲜艳点的。”

  在以后的几年里,哈娜太太的身体一直不错,卓别林用挣得的钱孝敬母亲。1922年秋天,他在贝弗利山上建造了有40个房间带私人放映厅的山庄后,老人经常去看他和两个孙子。

  哈娜太太站在楼上的落地玻璃窗前,久久地远眺浩瀚的太平洋,她说:“真舍不得打破这样宁静美丽的气氛呀!”

  
更多

编辑推荐

1博弈春秋人物正解
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3俄罗斯历史与文化
4正说明朝十八臣
5中国式的发明家汤仲明
6西安事变实录
7汉武大帝
8咏叹中国历代帝王
9大唐空华记
10红墙档案(二)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红墙档案(三)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四)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红墙档案(一)

    作者:韩泰伦主编  

    纪实传记 【已完结】

    本书以中南海为记叙轴心,以1949年10月至1999年10月为记叙时段,以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记述了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核心领导人以及他们的战友的政治生涯、衣食住行和感情生活。

  • 菊花与刀:日本文化诸模式

    作者:美 鲁斯·本尼迪克特  

    纪实传记 【已完结】

    作者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对日本民族精神、文化基础、社会制度和日本人性格特征等进行分析,并剖析以上因素对日本政治、军事、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历史发展和现实表现的重要作用。用日本最具象征意义的两种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