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肯以坚强的毅力,又挣扎着站了起来。她把贝尔维开辟成伤兵医院,学校被迫暂时解散。所有的床上,都躺着缺胳膊少腿的士兵、军官,有的已经奄奄一息。邓肯的耳边响起了萧伯纳的警世之言:
只要人类不断折磨和屠杀动物,吃它们的肉,我们就不可避免战争。
这句话深刻地印在邓肯的脑海里。以后,她给任何学生都只吃蔬菜和水果。
邓肯能够走动之后,便和玛丽离开贝尔维舞蹈学校到海边去了。这时,第一次世界大战激战正酣。通过战区的时候,邓肯说出自己的名字,受到了极大的礼遇。值勤的哨兵说:“这是伊莎多拉,让她过去吧!”
邓肯觉得这是生平从未享受过的无上光荣。
欧洲的战乱,使奥古斯丁和伊丽莎白都回到了纽约。他们把学校也带过去了,不断拍来电报,要邓肯去主持工作:“离开这个伤心之地吧,回到你的故乡,才能够疗救你心灵的创伤。”
邓肯踏上了归途。刚从流血的、英雄的法国回来,看到美国对战争明显漠不关心的态度,她心中深感义愤。在这里,没有谁关心战争,没有谁过问流血和死亡。
她对伊丽莎白说:“我要演出,要用舞蹈号召美国青年起来保卫时代的最高文明。巴黎正在铁蹄之下啊!我要用马赛曲来鼓动观众的精神,祈祷盟军的胜利。”
大都会歌剧院。邓肯裹上红色围巾,跳起了《马赛曲》。她英姿飒爽,豪气勃发。英雄的力量通过一浪高过一浪的掌声,注入美国人的心间。
结束动作模仿著名雕塑家吕德塑造的法国凯旋门上的不朽形象,单臂高举,指向天空;肩膀倾斜,俯向大地。赤裸的半边身子,直到腰部,都统一在一个舞姿之中,泛着大理石般的洁白光华。
美国的各报纸似乎都在邓肯的舞蹈与学说中奋发起来。有一家报纸上登载着如下的文字:
伊莎多拉·邓肯女士那种英姿勃勃的姿态,就像巴黎凯旋门上的不朽塑像。当她把这个雄壮的形象经过艺术加工再现出来的时候,鼓动了观众的高度热情。观众为这种崇高艺术作品的生动再现,爆发出欢呼,不断叫好。
邓肯的工作室很快就成为诗人和艺术家的聚会场所。从此,她重新抖擞精神。当她发现新建的世纪剧场还空着,就把它租来供演出旺季之用,着手在那里创作《酒神之舞》。
战争在美国的唯一迹象就是物价飞涨,学校很快难以维持。邓肯的观众大部分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他们感动了她,于是带着学校和乐队全班人马为他们做免费的演出。但邓肯这个行动使她很快就陷于完全破产的境地。
无奈之下,邓肯决定带着学生返回欧洲。可是,直到轮船起航前3小时,她还没有弄到钱买票。
一位着装素雅的年轻女子走进了邓肯工作室:“听说你们今天要动身去欧洲,是吗?”
“是啊,我们一切都准备好了,但还没有买票的钱。”
“需要多少?”
“大约2000美元。”
年轻女子马上打开钱包,抽出两张1000美元的钞票放在桌上:“能在这点小事上帮助你们,我太高兴啦!”
“谢谢。美国还有你这样有同情心的富人,我也太高兴啦!”
“你弄错了,我并不是富人一族。说实话,为了这笔钱,我昨天把全部股票和债券都卖掉了。你的事业就是我的事业。”
“对不起,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露丝。”
露丝将邓肯一行送到了码头。邓肯教孩子们列队站在甲板上,每个孩子的袖子里藏着一面法国国旗。待汽笛长鸣,轮船离岸,他们一齐挥动旗子,高唱《马赛曲》。
战争还在继续。邓肯不得不以5分利息向高利贷借钱支付学校的昂贵费用。没有钱,她只好回到纽约。之后,她意外地与罗红林会合。
罗红林得知学校的窘况,马上筹措了一笔巨款,想把学生们接回纽约。然而,这笔钱到达学校时,学生们已经被他们的父母领回去了。
多年辛苦建成的学校就这样解散了。邓肯的情绪又跌入了低谷。纽约的寒冬不失时机地降临,昔日强健的邓肯如今近乎蒲柳之质,弱不禁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