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7、如何理解戊戌变法是集“爱国、改革、启蒙”于一体的进步运动?

  鸦片战争以后到新中国成立的百年历史,可以说饱经内忧外患。在这个过程当中,多少仁人志士力图变法、改良,以求改变中国的命运,其中,有一个震惊中外的政治事件,那就是――戊戌变法。关于对戊戌变法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戊戌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19世纪末,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对海外的殖民掠夺更加激烈。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同时助长了列强侵略的嚣张气焰,并在战后掀起了对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在这样一个特殊历史条件下,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紧要关头,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机和发展资本主义而奔走呼号,并指出变法的首要目的是救亡图存。变法中维新派提出了坚决抵御外侮,绝不割地求和,以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民族独立;裁汰绿营,精练陆军,编练新式陆海军,广设武备学堂,培养海军人才等主张和措施。这些思想和行动对于激发广大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2)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关于戊戌变法的历史条件,除了民族危机加深这样一个根本原因之外,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经济方面,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加强对中国进行资本输出,加剧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多市场和劳动力条件,同时清政府也适当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更重要的是一部分地主、官僚、商人既受利润的吸引,又痛感民族危机的深重和国家力量的贫弱,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于是,中国出现了一个兴办工业的浪潮。19世纪末,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的发展,为戊戌变法奠定了经济基础。②在政治方面,随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这是戊戌变法的阶级基础。③在思想方面,早期的维新思想为戊戌变法提供了思想条件。关于革命主体的选择,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不同的阶级在救国救民道路上做过诸多尝试,地主阶级中抵抗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和“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但均遭失败;农民阶级也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这样,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肩上,他们试图通过改良的方法来寻求出路,并发动了戊戌变法。④在领导组织和机构方面,在变法的过程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相继成立了宣传维新思想的政治团体强学会,随后于1898年成立了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的保国会,这也是中国近代一个具有资产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在它的影响下,全国出现了各种救亡团体,推动了维新变法的发展。⑤在施政纲领和变法措施方面,1898年,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书》)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纲领中提出要废除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封建专制制度,设议院、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在经济上,实行“以商立国”,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在文化教育方面,“废八股,兴学校”、“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同时,送呈《日本明治变政记》、《俄彼得变政记》,主张效法日本的明治维新,通过皇帝的威权自上而下地实行全面的改革。同年6月11日开始推行新政,虽然说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局限性,实行君主立宪等主张最终没有提出,这次变法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但是,这次变法中新兴资产阶级明确提出要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的方式,逐步建立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主导地位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目标。同时,也进行了试图控制政权,推行新社会制度的勇敢尝试。这种活动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在当时也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具有进步意义,因此说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3)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的时候,受到了封建顽固势力的强烈阻挠,维新派和顽固派围绕要不要维新变法;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论战。这场维新与守旧的争论,是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主义思想的正面交锋,是中国有史以来,作为新的经济力量和政治力量代表的资产阶级,第一次向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的挑战。这场论战,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近代在文化思想领域的中学和西学之争。维新志士们坚信“要救国,只有维新,要维新,只有学外国”。对封建主义的旧思想、旧文化的批判和对资产阶级的新思想文化的提倡,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促进了人民的觉醒,革新了社会风气,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因而还是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种新的社会思潮,有力地推动了维新变法运动的高涨。

  (李正鸿)

  
更多

编辑推荐

1聚焦长征...
2聚焦长征--长征中的...
3红军长征在湖南画史
4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5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6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7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8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9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10中华传世藏书全元曲—...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