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三、“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

  巴菲特从小就有强烈的赚钱欲望,12 岁时发誓要在30 岁之前成为百万富翁,“如果成不了百万富翁,我就从奥马哈最高的楼上跳下去。”虽然年少时的赚钱经历有些小打小闹,但正是这些小打小闹得来的宝贵商业经验使巴菲特对企业经营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分析企业经营的竞争优势,正是巴菲特一生投资成功的根本所在。

  1打工仔巴菲特

  巴菲特的父亲是一位股票经纪人,他从小就经常跑去父亲的办公室,因而对股票交易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刚满10 岁就已经开始进行股票投资。到高中时他已经是学校里的炒股高手。但一直到巴菲特大学毕业前,他和大多数散户一样,也只不过是看图表,作一些技术分析,猜测股价趋势,四处打听小道消息,追涨杀跌,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股民,业绩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巴菲特在大学快毕业时,读到了格雷厄姆的投资名著《聪明的投资人》,茅塞顿开。原来真正的投资之道在于价值投资。因此,他投身到哥伦比亚大学格雷厄姆门下攻读了研究生学业。本杰明· 格雷厄姆为他指明了未来的方向,口味刁钻的巴菲特竟然很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因为老师教给他各种方法研究市场的变化规律,而且他的教学方法也正是巴菲特所一直期望的。有了格雷厄姆这样一个典范,巴菲特决心活出自我,去股市大展雄风。

  格雷厄姆相比其他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不同,他愿意与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沟通各自的见解。华尔街于他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符号,金钱本身并不能激起他任何兴趣。

  在这一行业里,很多执业者的思想和才能都很有限,但是格雷厄姆却堪称一位满腹经纶的学者。他对多种语言都颇有研究,偶尔会翻译几首西班牙诗歌,甚至还写过一部话剧,在百老汇上演了4 晚。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像他这样一位给投资业带来崭新面貌的开山大师,却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捣鼓一些稀奇古怪的发明创造。他发明了一种新式滑尺,还订造了一种“更实用”的家具。他个子不高,嘴唇厚厚的,不过浅蓝色的双眼目光犀利。有一位同事对他的评价是“有意思的小矮个,长得有点难看”

  但浑身都闪耀着智慧的灵光。

  不久以后,巴菲特和其他的格雷厄姆拥护者形成了一个小团体,而且这个小团体逐渐以巴菲特为中心,因为大家都觉得巴菲特聪明伶俐、招人喜欢,此外他们心里都明白巴菲特在股票投资上比他们更有心得。汤姆· 克纳普对他的印象是:“对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每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巴菲特几乎都如数家珍。”不过格雷厄姆在巴菲特毕业时却劝他不要去炒股。他似乎在经历了大萧条之后依然心有余悸。格雷厄姆指出,除了当年以外,道琼斯指数每年都会在某个时候跌到200 点以下。格雷厄姆建议他推迟到第二次大萧条过后再进入股市,这时可以先在类似于宝洁公司的地方找份安稳的工作。

  但巴菲特觉得这个建议可不怎么样,与格雷厄姆原先说过的不要试图预测股市的信条也不吻合。最终,道琼斯指数再也没跌到200 点以下。“我当年有1 万美元,”巴菲特后来回忆说,“如果我听从了他的建议,我可能到现在身上仍然只有1 万美元。

  巴菲特是一个善于发现和把握时机的人。得到格雷厄姆在哥伦比亚执教22 年以来唯一给过的A+ 之后,他提出了一个让他的老师似乎无法拒绝的要求:无偿地为格雷厄姆-纽曼公司工作。不过格雷厄姆竟然一口回绝了这一请求。因为那时犹太人很受歧视,他希望把机会留给犹太人。没人知道巴菲特是在当时还是事后才知道格雷厄姆拒绝他的原因的,不过他被拒绝之后,受到的打击非常沉重。他的一个朋友说这对他来说“是一种耐受力的考验”。在以后的公开场合中,巴菲特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替格雷厄姆圆场,他说自己毛遂自荐后,“格雷厄姆习惯性地算了一下我的性价比,然后拒绝了我”。

  巴菲特没有继续在华尔街找工作,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奥马哈国民银行想要给他提供一份工作,但巴菲特拒绝了,他倒很愿意去他父亲开办的巴菲特-福尔克证券经纪公司工作,因为他对那里的环境比较熟悉。一次他父亲的一个朋友问他:“你是去巴菲特父子公司工作吗?”“不是,”巴菲特幽默的地回答说,“是去巴菲特及父亲公司工作。

  在公司里,巴菲特可不是那种常见的股票经纪人。他销售的第一只股票就是一笔不好做的买卖,这就是鲜为人知的政府雇员保险公司股票。他克服了很大的障碍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积蓄都投了进去,并且把这些股票推销给城里其他半信半疑的人。结果,股票在第二年就大涨了50% 。

  作为股票经纪人,巴菲特的与众不同在于他对知识与研究的渴求。为了查找股票买卖的线索,他不知疲倦地一页一页地翻阅厚重的《穆迪手册》,那种热情就像一个小孩捧着漫画书一样。用这种方式,他终于发现了一些投资洼地——那些无人问津的廉价“烟蒂”型股票。他在买进这些股票后不久就能以几倍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这让人难以置信。巴菲特心里在盘算:如果那些优质股票价格也如此便宜,那肯定会有人也会买进它们。不过,慢慢地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人就是他自己,没有人能告诉你哪只股票实在是太便宜了,买了就能发财,你得靠自己来判断和操作。

  但是巴菲特发现自己似乎选错了职业,不管他研究多么精细,判断多么准确,最后只能拿到微薄的佣金。很多投资者都认为巴菲特只是一个新手罢了。他们会试探地听听他的看法而后去找从业更久的经纪人,听他一番讲解,最后也不会从巴菲特手里买股票。巴菲特在奥马哈城的一个朋友莫内恩说:“这可把巴菲特给气坏了。

  所幸的是,巴菲特确实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取主动。他对自己的高尔夫球教练鲍勃· 德怀尔说:“让他们知道你能帮他们节省一些税金,他们自然就会主动找上门来了。

  但他不喜欢劝说别人去投资,尤其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利益(取得佣金)和他们的利益不是一码事儿的时候。这让他感觉双方好像处于一种对立的关系似的,甚至还有一点冲突的火药味,这让他觉得非常不自在。

  在推销股票的同时巴菲特还买下了一家加油站,并且投资了房产,但是这些创业经历都没有取得良好的收效。他还为格雷厄姆做了一些调查项目,向他推荐了几只股票。他这样做无非是想趁格雷厄姆还在世的时候为他打上几天工。

  巴菲特在巴菲特-福尔克公司取得的最大成就并不是在投资上,而是去听了戴尔· 卡耐基的公众演讲艺术课。虽然巴菲特上课时心情十分紧张,但他还是想方设法克服这种恐惧心理。可是为什么一个年轻的股票经纪人要去学习公众演技呢?假如巴菲特只有成为一个投资家的野心,那么他不会预见到自己也许需要面对大庭广众谈吐自如;更不用说他会想到有一天他需要作生动的即席讲话,并且能讲得如此富有吸引力,如此清晰明了,如此恰到好处,以至于他的听众笃信他一定能够成功。

  1954 年,格雷厄姆打电话给巴菲特说工作的事情已经没有问题了。巴菲特连薪水是多少都没有问一句(后来发现年薪高达12000 美元),就急匆匆地搭上了下一班飞机直飞内布拉斯加。巴菲特在华尔街开始自己的事业时,正值股市处于低迷时期。许多老一代股民都害怕会出现下一次经济大萧条,而新一代股市投资人才还没有崛起。当时每年哈佛大学商学院只有2.9% 的毕业生到华尔街工作,年轻人觉得在华尔街工作没有激情。从外表上看,这里的建筑就像高耸的怪异堡垒,让人感到沉闷压抑,大批豪华轿车死气沉沉地停在外面,等候着大脑疲惫不堪的主人出现;而在大楼内部,完全是一个男性主导的、陈旧的、不随技术因时而变的社会。在美林证券公司,客户的下单都写在一张张小纸片上,然后放在传送带上,它们就“朝着各自的使命愉快地一路蹦跳而去”。

  这时候美国经济开始日渐复苏,道· 琼斯指数站到了3800 点高位,但是大家仍然时刻不忘“投资需谨慎”的忠告。历史上股票行情上一次达到这样的高位是在1929

  年。对于格雷厄姆这样曾经在股市被套牢的人来说,根本不用提醒他们,他们就会对当年的痛苦经历心惊胆战。他对所谓的“新一轮投机浪潮”心存疑虑,手头还一直留着1914 年的《穆迪手册》,似乎发生的一切依旧让他忧心忡忡。

  格雷厄姆-纽曼公司位于第42 大街上的查宁大楼。刚进公司就可以看到,在一个大玻璃罩下放着一台股票行情机,不停地发出滴答声。整个公司总共只有六七名职员,巴菲特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这是一家共同基金公司,它有着自己的一些选股技巧。格雷厄姆热衷于猎取那些股价比每股净运营资本要低1/3 以上的股票,换句话说,就是那些价格相当便宜的股票。一旦巴菲特或他的同事发现此类股票,就会马上告诉格雷厄姆。格雷厄姆当场就会拍板是否买进这些股票。他买不买股票和你能不能说服他是两码事。对于格雷厄姆来说,每一只股票只会存在两种可能性,符合他的买入标准,或者不符合他的标准,他作出的判断靠的是具体有形的数字。

  但让巴菲特感到无奈的是,每次他找到可买的股票都会比他认为可以抛售的股票要更多。他没事就会仔细地研读《标准普尔股票指南》,对他而言,这就像是《赚到1000 美元的1000 招》的成人版,他非常迫切地想要成为格雷厄姆第二。

  一次另一个股票经纪人向他推荐一只保险股票,每股股价仅为15 美元,因为公司没有提供公开的资料,因此他没有办法对它进行估价。但是巴菲特还是锲而不舍地找到了位于哈里斯堡的州保险办公室,搜集到了一些数据。他眼前的这些数字告诉他,这只股票的股价被大大低估了,于是巴菲特就用自己的钱买进了该股票,没用多长时间,股票价格就飞涨到70 美元。

  巴菲特又发现新贝德福德联合铁路公司的股票只以45 美元的低价位在交易,而这家公司光是现金流分摊到每股就有120 美元。巴菲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有这么好的运气,虽然这一次连格雷厄姆都没下决心买入,可巴菲特再次决定自己买进一笔。

  1954 年,一家位于纽约布鲁克林、名叫罗克伍德的巧克力生产公司宣布用可可豆回购部分股票,他们有大量的可可豆库存。巴菲特估计,如果用可可豆换股票,然后把价格上涨的可可豆售出应该可以赚取巨额利润。后来他形容自己“好几周以来,我一直在忙着买股票、卖咖啡豆,然后会不时来到施罗德信托公司待上片刻,把股票凭证换成存货凭证,利润相当丰厚,而我唯一的开销就是地铁费。

  这种交易是充分利用了不同市场的价格差异,大家称这种方式为套利。虽然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人都把重视套利挂在嘴边,但是在具体操作上,巴菲特绝对是独领风骚的。

  事实上,巴菲特做任何事都比别人领先一步。格雷厄姆有一点令其他人都刮目相看,他能够快速地浏览报纸上一栏栏的数字,然后从中挑出错误。相比格雷厄姆来说,巴菲特在这方面的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格雷厄姆一直把巴菲特当做他最钟爱的门徒,他觉得两人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有一次,他们去办公室附近的一家熟食店吃饭,格雷厄姆说:“沃伦,金钱对于你我而言都没什么差别,我们都是一样的,我们的太太都会生活得更好。

  格雷厄姆对员工们十分周到,当巴菲特的儿子出世时,他送给巴菲特一台摄像机和投影机,这对于一个仅仅工作了几个月的雇员而言,可谓是十分贵重的礼物了。格雷厄姆自己过生日时,每次都会向雇员们分发礼物,因为他觉得自己能够活在这个世上就已经很幸运了。

  然而两人之间的关系似乎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亲密无间。按照巴菲特自己的说法,格雷厄姆“总是令人感到和他有一层隔膜,人人都喜欢他,人人都尊敬他,也喜欢和他共处,但没有人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其实,这样的评价也适用于巴菲特。

  总之,巴菲特在公司受到一些束缚,公司基金只有几百万美元,这几乎无法给巴菲特提供很多大手笔买卖的空间。公司的合伙人还经营着一个私募基金纽曼-格雷厄姆基金,不过把这两项业务的总资产加起来也只有1200 万美元,即便在当时这个数字也算不得太大。加之格雷厄姆对股市运作非常谨慎,不久他让合伙人又抽走了一部分资金。

  简而言之,巴菲特遇到了一些“瓶颈”。有一次,他对自己的高尔夫球教练鲍勃· 德怀尔说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但同时也提到格雷厄姆“口袋里揣着400 万美元,却在坐等什么时候入市”,这几乎与巴菲特想象中创建事业的做法大相径庭。

  其实巴菲特自己一直暗中在做投资,而且他自己的投资远比公司更赚钱。自从1950 年离开大学校园以来,巴菲特的个人资产已由9800 美元突飞猛进到14 万美元。

  挖到了第一桶金之后,他又想回家乡奥马哈了。对于他来说,站在城铁的平台上,四周挤满了人来人往的通勤者,这并不是他向往的生活。

  创建“巴菲特王朝”

  1956 年春天,巴菲特搬到了昂德伍德大街,这里离巴菲特家的杂货店只相隔两个街区。这次巴菲特再也没有受雇于人的想法了。当年5 月1 日,其实就是他刚到奥马哈的当天,他把一帮家人和朋友们聚集在一起:姐姐多丽丝和她的丈夫、艾丽斯姑妈、岳父汤普森、从前的室友查尔斯· 彼得森、他的母亲以及他的律师唐· 莫内恩,他们总共筹集了105000 美元,巴菲特作为普通合伙人,投入了100 美元。虽然这个数目不算大,但他已不再是个打工仔,而是为自己的公司——巴菲特联合有限责任公司出谋划策了。

  那时候公司的一位投资者道奇曾经向格雷厄姆提了一个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谁将继承您的衣钵?”格雷厄姆说可能是沃伦· 巴菲特。当霍默· 道奇驱车去西部度假时,在奥马哈待了几天。他和巴菲特简短地谈了几句,就答应给巴菲特的公司注资12

  万美元。

  此时巴菲特已经拥有3 个小型合伙公司,而他自己则每天坐在自己的卧室里运筹帷幄,他早就预见到自己的家庭合伙公司必将日益壮大。当年8 月,他回到纽约,最后一次参加格雷厄姆-纽曼公司的股东大会。他曾向人提到他正考虑是否要沿袭格雷厄姆的模式建立一个合伙制公司,要求最低的合伙资金不低于5 万美元。然而谁又能说他能否继承格雷厄姆的衣钵呢?当股东大会正式投票决定格雷厄姆-纽曼公司解散的时候,一位名叫卢· 格林的投资者颇具讽刺意味地赞美了巴菲特一番,这个叫格林的人也是曼哈顿一家证券经纪公司的负责人,他讽刺格雷厄姆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没有培养出合适的接班人。他接着说道:“格雷厄姆之所以经营不下去,是因为公司运营几乎全靠这个小伙子,他就是沃伦· 巴菲特。谁想继续跟着巴菲特干呢?”

  巴菲特那时甚至就开始担心当自己的钱太多了时应该投向何处。“虽然现在还不成问题,但随着公司运营,这种担心可能就会变成现实,我想了半天也没有得出什么结果。我敢肯定自己不想给孩子们留下一大堆钱,除非等我岁数再大点,看看这些孩子是否已经成才后再做决定。不过,要留给他们多少钱,剩下的钱该怎么处理,这种问题真是让我大伤脑筋。

  其实那时的巴菲特年纪轻轻,身家也不丰厚。要是换作其他人还没有成为百万富翁就对处置未来的财富忧心忡忡的话,一定会招到别人的冷嘲热讽。但对于巴菲特,这可不是虚张声势。正如周围的人所能预见到的一样,他坚信自己一定会变得非常富有。他也预感到自己不仅会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而且会富有得让自己面对巨额的财富感到头痛。他所忧虑的是该怎样“花钱”。确实,以前他也曾经有过对怎样花钱的忧虑,而不是像别人对于如何赚钱忧虑。

  巴菲特在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他身上具有的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自信心正是激励他锐意进取的不竭动力。1957 年的时候,巴菲特还只是为几个亲戚朋友打理区区30

  万美元。假如他不甘心只在奥马哈当一个平庸的股票经纪人,那么他就需要有充分的资本来施展拳脚。而如果巴菲特想要筹集大量的资金,除了向朋友彰显自己坚定无比的信心之外,还有什么能帮他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呢?巴菲特从来没有独立经营公司的经验,也没有任何业绩成果来博得别人的信任。

  而他所追寻的不仅仅是自由地运作客户的资金,他还希望自己能绝对地控制它。他在选股上的任何决策都不需要和别人商量,他不想要巴菲特-福尔克公司那些小心谨慎的客户,也不想要格雷厄姆-纽曼公司那种疑心重重的上司。

  到这个时候,巴菲特已经对所有的股票和债券如数家珍。他认真地研读了每家公司的财务报告,翻看了所有的《穆迪手册》,日复一日,他在心中对“华尔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解框架,他在看待每只股票时就像辨认地平线上的每一座山峰一样。他相信在分析股票方面,没有任何人能比他更强。

  1957 年夏天,一个叫埃德温· 戴维斯的人给巴菲特打来了电话,他是奥马哈一位著名的泌尿科医生。他俩之前从未谋面,但戴维斯的一个病人、一位名叫阿瑟· 威森伯格的纽约投资顾问,这个人认识巴菲特。当威森伯格听说巴菲特正在募集资金的时候,就建议戴维斯给巴菲特打电话。戴维斯其实对把钱交给巴菲特并不放心,他毕竟还是个没什么经验的新手,但他还是同意见巴菲特一面。在约好见面的那个周日,他让全家人都对这个年轻人做一番评价。巴菲特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非常深刻。

  这次会面对巴菲特来说意义非常。戴维斯医生不仅能够给他资金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还能给他一种肯定。假如他能和戴维斯家签约,那他就不再是一个只能为父亲和艾丽斯姑妈进行投资的家庭理财人身份,而跨入职业投资者的行列了。

  但巴菲特并没有迎合戴维斯家人的一些想法。他的某些说法是想故意引起戴维斯的注意,他告诉他们,他不会向他们透露资金的投资流向。他可能每年只会给他们一个年度报告,其他的就什么都没有了。

  另外,巴菲特每年有一天会用于与投资者会面,也就是在每年的12 月31 日那天,在那一天戴维斯家可以决定增加或拿回资金。但在其他时候,这些资金,包括巴菲特自己的资金都要由巴菲特来全权处置(巴菲特向他们保证,他会遵循格雷厄姆的方式来运作这些资金)。他用平和的语气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内容清晰,毫不遮掩。尽管巴菲特渴求能够得到戴维斯的资金,但他并不希望对方给他提出任何的限制条件。

  接着巴菲特提出了自己接受他们的条件——戴维斯家作为公司的有限责任合伙人,可以提取巴菲特所撰总利润不高于4% 的部分。剩下的利润由双方分成,75% 归戴维斯家,25% 归巴菲特。这样巴菲特就不是在让戴维斯家孤身奋战了,他自己的利益也会因此与此休戚相关。假如他的经营业绩平平或是赔了钱,那他自己就得不到任何东西——拿不到工资,也得不到佣金,什么都没有。据戴维斯医生的女婿李· 希尔曼说:

  “当时,这件事情很快就定了下来,我们喜欢这种投资方式,你很清楚自己的利益和他的利益是怎样捆绑在一起的。

  巴菲特走后,戴维斯一家为此事召开了一个家庭会议,反复讨论了投资的事情。从客观的角度来说,他们没有任何判断的依据。但是,戴维斯的妻子多萝西坦言“这个年轻人各方面都很不错”。就这样,埃德温· 戴维斯拿出10 万美元交给了巴菲特管理。

  1957 年年末,巴菲特找到了5 个主要的合伙人,他所控制的总资金达到了50 万美元。在这一年里巴菲特运营的各项投资赢利10%,毫不费力地把当年的道琼斯指数甩在了身后,该指数全年下挫了8%。到了1958 年,他经营的合伙企业利润率达到41%,比全年上涨到39%的道琼斯指数更胜一筹。到创立公司的第三年年末,公司的总资产已经翻了一番。

  巴菲特本人却对自己的能力表现得很低调。他知道,说不定哪一年市场就会突然大变。他提醒自己的合伙人说:“注定有几年我们的业绩是跑不过道琼斯指数的。”要想每年都跑赢道琼斯指数似乎不太可能,然而在巴菲特并不长的从业记录中,他的经营业绩依然还是无比辉煌。需要知道的是在大多数年份里,绝大多数基金经理都很难使自己的投资收益率与道琼斯指数比肩。然而他刚刚开始从业的头5 年之中,巴菲特合伙公司的业绩就让道琼斯指数望尘莫及。

  巴菲特是位投资奇才的消息在奥马哈城不胫而走。熟人会到他常去的罗斯牛排屋,装作是偶遇,向他打探有没有什么内部消息。巴菲特会非常幽默地建议他们拿出一支钢笔,闭上眼睛,在股票列表上随便点一只就能买。他还会穿着休闲的咔叽布裤子光顾奥马哈乡村俱乐部,那些穿着高尔夫球鞋和运动服的人向他蜂拥而来,但是他们谁也别想采到花蜜。

  1969 年,巴菲特决定解散合伙公司,因为他认为投资分析的作用此时越来越小,人们都处在疯狂的投机狂热之中。巴菲特对合伙公司的资产进行了彻底的清算,在牛市最高峰出现很早之前就彻底退出了股市。在1957

  1969 年他从业的13 年里,他取得了30.4% 的年平均收益率,远远超过了道琼斯8.6% 的年均收益水平。在这13 年里,道琼斯工业指数下跌了5 次,而巴菲特的合伙投资公司却从来没有发生过任何亏损。

  此时的巴菲特身价己达上千万美元。

  巴菲特成功的个人因素可以归纳为三点:首先是智商。巴菲特是非常聪明的。但这绝对不是小聪明,而是大智慧,他对人对事,尤其是对市场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总是能把握市场中最本质的东西,总是能用最简单最轻松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次是财商。巴菲特在多年的投资生涯中,形成一个综合的商业投资思考模式,他总是能抓住最关键的因素,提前很多年就能够准确判断出一家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公司的内在价值作出极为精准的估计,这使他能够在价格合理时大笔出手投资,却从不会有任何亏损。此外巴菲特还把股票投资、企业收购和保险经营三种商业模式非常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经营模式。最后可以说是情商。巴菲特说“投资必须是理性的”。巴菲特在市场大起大落中始终保持高度理性,让人敬佩。于股市低迷时介入,在疯狂牛市中退出,这需要何等的勇气。

  巴菲特曾经这样说过,他的目的不是赚钱,而是享受赚钱过程中的快乐。我们学习巴菲特的目的同样不仅是赚钱,更是学习巴菲特做人、做事、做投资的基本原则,这些大师智慧的结晶可以让我们长久地从中获益,帮助我们解答人生、事业、投资中的种种迷惑,寻找一条真正通向成功的正确道路。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