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9、都江堰的玄机

  都江堰是山水之间一座神奇巨大的水堰,涌向成都平原的岷江雪水,因它而变得温顺起来,这些水流给成都平原上的人们带来了富庶的生活和天堂般的景象。在都江堰建成后的2000多年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富甲天下。岷江在古代曾是一条害河,它一进入成都平原便横行无忌,泛滥成灾,使大片农田被淹,而相当一部分农田又无水灌溉,荒旱年年。蜀中的历史就是与水较量的历史,这种较量到都江堰的修成方才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此四川盆地再也不会因水而皱眉。

  都江堰之所以经久不衰,至今仍泽被百姓,绝非偶然。因为都江堰的工程――包括主体工程和渠首,以及干流、支流、岁修的使用方法及材料等均是如此――是利用不同的地形地势、水脉水势,采取无坝分水,雍江排沙,继而自流灌溉的。一句话,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利用地势水脉上,深得老子“上善若水”之旨,也是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最好体现。到过都江堰的人都会对这个工程叹为观止,同时也会有这样的疑问:这奇迹般的工程真的是2000多年前设计修建的吗?为何历时两千多年也没有淤塞?为何都江堰能自动调配水量,完成四六分流?

  都江堰建于公元前3世纪,是成都平原西部岷江上的一个水利工程,古堰主体工程是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部分组成。对于都江堰的修建,一致认为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修建的,这也是没有什么争议的。但是也有一些人说都江堰是蜀国开明君鳖灵所建,那么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鳖灵的来历十分离奇,他原是一具在江面上飘浮的死尸。奇怪的是,那尸体并不顺水下行,相反却逆水而上,一直飘到郫邑,到达之后,居然死而复活。鳖灵死着都会逆水游泳,可见对水的驾驭是他的强项。在夏禹治岷江水的基础上,鳖灵疏通岷江之水,变水患为水利,化汪洋为良田。

  宋朝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封李冰为王,为什么赵匡胤要封李冰为王呢?因为李冰在都江堰有一个重要的功劳,就是飞沙堰的修筑。因为在开明君修筑都江堰之后,由于河流、气候等关系,都江堰一带地形发生了变化,都江堰的功效有所降低。这个时候,李冰就在宝瓶口对面的方向,修筑了一座堰,叫做飞沙堰和人字堤,这两者起到了阻挡水流的作用,把水挡进了宝瓶口,这就保证了宝瓶口能够发挥作用。在熟谙自然的古怪脾气,摸透至柔至刚之水的脾性上,李冰可谓领袖百代,卓越超群。都江堰的水平时内江进水六成,外江四成;如果遇上洪水,比例自然倒转,六成水排到外江,四成水进入内江,如若水量还太大,多余的水就会通过飞沙堰溢到外江,从而始终保证成都平原不会有旱涝之苦,这四六分水就是李冰的功劳。

  四六分水的一个重要保证是飞沙堰的角度,另外,飞沙堰的高度也是分水合理的重要保障。据说,30年前,由于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川西大坝二十多个县的农民争水,并出现伤人事件。为加大灌溉用水,在岁修时将飞沙堰坝用水泥加高了八十公分,哪知夏天未至,春汛时成都北部的金堂等县就已成泽国,人们慌忙炸掉加高的水泥堰围,恢复古制,才保证了成都的安全渡汛。两千多年前李冰等人没有经纬仪等现代工具,却将飞沙堰的角度和高度定得如此精确,让人不得不惊叹。

  应该说治理岷江水患不是一代人或者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集体的智慧造就了都江堰的神奇。都江堰历经两千多年,至今未有淤塞,仍然还在发挥作用,是什么样的神奇因素使得它可以如此“耐用”呢?

  有人认为是它严格地保留了岁修制度。每到冬天枯水季节,人们在渠首用特有的“杩槎截流法”筑成临时围堰,修外江时拦水入内江,修内江时拦水入外江。都江堰每年的岁修,清淘的深度以挖到“凤栖窝”处的卧铁为准,现存最早的一块卧铁是明万历时所置,明以前是以石兽为标记的,传说李冰治水时在这里埋置的是石犀。可是两千多年来蜀地历经战乱,岁修在古今都是一个巨大工程,很难想象在烽烟不断的年月能保证古堰的维护。事实上都江堰的确曾多次中断岁修,而迄今古堰仍旧保存完好,一定还有另外的因素。

  民间流传岁修时若挖淘过深,来年成都平原必定发大水,若挖淘过浅,则可能出现旱情。但在前些年的疏淘过程中人们却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每年输移到堰首的泥沙量平均在三千万吨左右,因年份雨量不一,变化很大。但细心的人们又发现:在卧铁上淤积的泥沙厚度却年年大体相同,就是每年不清淤古堰也不会淤塞。有人说都江堰有一个巧夺天工的自动清淤系统,是这个完整的自动清淤系统在暗中保护古堰,造福人民。古老的自动清淤系统,护佑了都江堰2000多年,听起来都很玄妙。

  这个自动清淤系统的关键点是飞沙堰,飞沙堰除了有泄洪的作用,还有一个神奇的作用,那就是利用大水进入外江的旋涡作用,大大减少泥沙在宝瓶口的淤积。宝瓶口是内江的进水口,掌控着最终进入成都平原的进水量,除了引水,还有控制水流量的作用。整个都江古堰受水冲击最多的是宝瓶口和离堆,恰巧这两部分都为坚实的砾岩结构。

  都江堰是如此的天造地设,在现代的人们看起来玄机重重的设计,也许是古人周密考察后的决策,或者是有如神助的奇思吧。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