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李孝光的《雁荡山记》记载:雁湖的旁边有比丘尼塔寺,500年前的一天晚上忽然沉入湖中,从此不见踪影。岸上有棠梨花数百株,年年开放。按李孝光的记载,比丘尼塔寺是在距李孝光写此文时500多年前的一个夜晚突然倒塌沉入湖中的。照此推算,事情应发生在唐代。如果这个记载属实,那说明唐代雁湖旁边已经建有寺庙。
现代的地质科学家经过缜密的科学研究、考察,一步步揭开了雁荡山的身世之谜。雁荡山的一山一石记录了距今十一亿两千万年前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它记录了火山爆发、塌陷、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向人们展示了破火山内部的各种地质要素和各类岩石的相互关系。它是记录中生代晚期破火山家族的一本“族谱”,可以让人们穿越时空隧道,领略100多万年前亚洲大陆边缘复活型破火山的形成与演化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地学部主任尹德博士在雁荡山考察时,也为雁荡山独特的地质景观所倾倒,欣然写下了这样的句子:“雁荡山是一首岩石、水流和生命合奏的交响曲,是世界的一大奇观。”
雁荡山数十次的喷发、爆发、塌陷、复活、隆起,在大海里三度沉浮,然后又在上亿年的时间里经受大水冲激和风化剥蚀,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地貌。有人说雁湖的传说记载的信息就是雁湖曾经与大海相连,而雁荡山曾经在海里沉浮的久远历史。
300多年前,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为了寻找雁荡之“荡”的所在地,来到雁湖。那是在明崇祯五年,也就是1632年的春天,47岁的徐霞客携带两名随从第三次来到雁荡山。这次徐霞客终于攀上雁湖之巅,并发现山顶有6个洼地。“洼中积水成芜,青青弥望,所称雁湖也。”在游记中,徐霞客的记载也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300多年前,雁湖就已是几个湖泊了。雁湖从海洋变成了大雁的栖居地。
而现在大雁已经不再年年飞来,有人说半个世纪前曾经发动的一场“开垦山地”的活动,是大雁不再年年飞来的主因。当时,林场职工到雁湖岗改洼地为耕地,种茶、种田,目的是为了发挥其经济效益。谁知,这高高的山顶上,不但没有预想中的作物收成,还破坏了雁湖水底的淤泥和构造,致使湖水很快就流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