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博乐河下游南岸有一神秘土垒,土垒高耸于一望无际的苇荡沼泽之中,有6米多高,顶面平坦呈大三角形,占地约200平方米。人在其顶上用力跺脚,能感觉到底部是空的。人们在这里发现无数带花纹的坚硬的泥塑制品。这些泥塑上部图案有的呈花瓣状,有的似数人围坐状。这些泥塑出自何人之手?是什么年代留下来的?土垒中埋藏有什么秘密呢?
据上岁数的老人们讲,这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13匹运金骆驼在此神秘失踪后化做的土垒;也有人说是当年胡人公主病故于此,胡人悲痛欲绝,立大墓祭奠;一位年长的蒙古族老人说,古代博乐河两岸是游牧民族生产生活和宗教活动的中心,因此这或许是庙宇的遗址。这些传说和猜想让神秘的土垒更加扑朔迷离,它像一个沉寂的老人等待着考古人员揭秘。
经过考证,专家认为,这些泥塑是“擦擦”。藏传佛教模制泥质小佛像、塔,藏语读做“擦擦”,是藏传佛教的圣物。据意大利藏学家杜齐在《西藏考古》一书中考证认为:在塔内存放“擦擦”的习俗,最早起源于古印度在塔肚存放圣物的风俗习惯。据说是阿底峡将“擦擦”引入了藏地,他从印度带来“擦擦”的印模。“擦擦”的题材内容大概可以分为三种:佛塔、神佛造像、经咒图符。
“擦擦”是神圣的宗教誓愿信物。制作“擦擦”的目的是为了积攒善业功德,藏传佛教义理认为,所有象征宗教内涵的造像、器物都必然具有灵气。制作好的“擦擦”通过一定的宗教仪礼,由高僧、活佛喇嘛祈祷,注入神意,就具有超凡脱俗的灵气,成为供奉的圣物。
“擦擦”的色彩也有特定的宗教象征意义:在“擦擦”的表面涂白色表示善神,祈愿自己死后能归于善神;涂红色表示厉神;涂青色表示吉祥神圣;涂金色显示豪华富丽;涂黄色表示高贵典雅。
“擦擦”的供奉方式多种多样。制成的“擦擦”多用来为大佛塔和大佛像装藏而置于内膛,也多作为禳灾祈福的圣物,放在修习的岩窟或门塘内,还有的堆放在山顶和路口的马尼堆处。除以上的供奉方式外,还流行将“擦擦”放于随身佩带的嘎乌之内,以便随时随地观想礼赞。此外,过去西藏地方政府四品以上的官员,还把盛有“擦擦”的嘎乌戴在发髻中,以作为官位等级的标志。
“擦擦”的制作,一般是用最普通的泥土,考究的则用阿嘎土或掺有香灰、纸浆的泥土制成;另一种是用泥质药浆或藏药炮制而成的药擦。除此之外,还有将自己的上师、父母及亲友的骨灰、遗物与土混合制成的“擦擦”,以期消除罪业,或者表示将身体供奉于佛。制作“擦擦”的模具一般是铜铁铸制的,也有石雕的、木刻的、陶烧制的。据说十世班禅大师制作“擦擦”,要在炮制好的阿嘎土中掺入精研成末的历代班禅大师的袈裟、头发、指甲灰等圣物。班禅大师还有四个用不锈钢制成的“擦擦”模具。大师亲手制作“擦擦”,至少可以上溯到宗喀巴,他制作的“擦擦”有拇指大小,底部有一个正楷的藏文“阿”字。
在藏民心目中,世间的一切物质都可以制成佛像、塔。所以“擦擦”不仅取材于金、木、土、石,甚至是水、火,乃至空气。至今在藏区尚可见到打水擦、打火擦、打风擦的奇特而又真实的情景,即操模具不停地往水、火、空气中打去,于是随水、火、风去的便是无尽的佛像、塔、经咒。
在世间多打“擦擦”的信念在藏民心目中非常牢固,而量的概念又是首要的。一位叫旦木洛的老藏民从1980年起至1996年,一共打制了一百万尊绿度母“擦擦”,是村里生活着的人中打“擦擦”最多的。
“擦擦”是藏传佛教的圣物,那么“擦擦”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据向达先生《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载,1910年斯坦因在新疆和田的考古中就得到很多小泥塔。历史上到过博乐河两岸的信仰藏传佛教的人群有明时的卫拉特蒙古人,有东归的土尔扈特人,也有西迁的察哈尔蒙古人。那么神秘土垒中的“擦擦”是属于他们的吗?现在还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