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资本主义列强开始了夺取殖民地的热潮。1884年至1885年,由法国武装侵略越南和中国而引起的中法战争,就是列强掠夺殖民地的一个重要事件。荒唐的是在取得了对法的镇南关大捷后,清政府仍然向法国屈膝求和,使得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腐败的清政府天真地认为签订了《中法和约》后,法国就不会有什么要求了。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可没想到后来中国竟成了列强争夺的主要对象,特别是野心最为狂妄的日本。清廷换来了暂时的安宁,于是,慈禧开始大张旗鼓地准备自己六十岁生日。除了在颐和园大兴土木之外,还准备从紫禁城西华门至颐和园东宫门分设60个景点。正当清政府紧锣密鼓筹备太后六十岁庆典的时候,1894年中日战争爆发了。中外舆论认为,中国必胜。光绪主战,慈禧亦主战,“不准有示弱语”。但是,当有人提出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景点、移做军费的时候,慈禧却非常生气,说:“今天谁让我不高兴,我就要他一辈子不高兴。”她竟支持李鸿章避战求和的方针,以各种借口打击以光绪为首的主战派。清政府在战事上愈来愈不可为,慈禧求和之心更加急切。派张荫桓、邵友濂为全权大臣,赴日求和。日本政府借口中国使臣权力不足,拒绝开议。慈禧万分惊恐,曾命顺天府准备车马,拟逃往山西。北洋水师覆灭后,以慈禧为首的投降派下定决心向日本投降,并派以李鸿章为首的全权大臣再次赴日乞和,4月17日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屈辱的条约――《马关条约》。消息传出后,举国哗然,愤怒声讨慈禧、李鸿章等人的卖国行为。同时,慈禧又在颐和园搭起天棚,准备避暑。人们又写了“台湾省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的对联,痛斥慈禧的卖国罪行。甲午战争成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从此,帝国主义列强纷纷向清廷提出领土要求,攫取在华利益,抢占租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句奴颜婢膝的话尽显慈禧求和的扭曲心态。但事实是,慈禧太后最初非常痛恨传教士,因为传教士给朴素的人们灌输了基督教的“毒素”,当时中国发生的多数问题都是由信洋教的国人引起的,由此她便发展到痛恨一切外国人。戊戌变法,又称维新变法,是1898年由光绪皇帝亲自领导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此次运动是想让中国走上君主立宪制的近代化道路。这对“个人主义”思想极重的慈禧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以慈禧为代表的守旧派开始镇压维新运动,并软禁了光绪帝。各国出于以后的政治需求,协助康有为、梁启超逃离中国,令慈禧怀恨在心。而且列强还企图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也加剧了慈禧的仇外情绪。当时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守旧派便企图利用义和团来排外。1900年6月,义和团得到慈禧太后的招抚和默许后大量涌入北京。由于义和团以农民为主体,拥有很强烈的盲目排外倾向,他们进京后到处杀害外国教徒,烧毁教堂,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扶清灭洋”运动。虽然各国公使强烈要求清政府取缔义和团,但并未得到清政府回应。1900年8月,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命清兵连同民众一起抵抗。由于清朝已处于腐朽不堪的境地,加上慈禧的抵抗决心不坚定,在“乱兵不可用,邪役不可信,兵端不可开”的言论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为了躲开义和团运动的打击锋芒,被迫采取假宣战真投降的欺骗手法。对外投降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义和团运动,使义和团处于内外夹攻的境地。后义和团撤至京、津郊区。很快,天津陷落,慈禧挟光绪逃往西安。此次战役的惨败不仅使以慈禧为代表的顽固势力由以前的仇视洋人变成惧外媚外,而且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中华民族的自尊心受到巨大伤害。慈禧对权力的热衷以及在国外压力的作用下,导致她在仇洋与媚洋之间来回动摇。到后来,只要外来侵略者能够保住苟延残喘的晚清,即使割掉中国的大半江山,慈禧太后也一律答应!1901年9月7日,奕、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11个帝国主义国家签订了空前屈辱的《辛丑条约》。慈禧完全屈服了,清政府成了洋人的朝廷。1908年,慈禧太后去世,这位执掌晚清政权将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人物背负着诸多骂名被永远载入了史册。
§§第十九章玛塔哈瑞――美女双重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