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帝王都渴望长生不老,但最后都不得不面对疾病和死亡,也不得不为自己的身后事作打算。一代枭雄曹操也莫不如此。《三国志》中写曹操临死前两年曾为自己安排过后事:命人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瘠薄之地为他建造一座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意即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三国志》还讲到,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死于洛阳。二月,葬于高陵。这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已建造好的寿陵。而《三国演义》中讲到曹操临死时的遗嘱却有另一种说法,他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他的遗体究竟葬在什么地方,怕有人去掘他的墓。
这样,对曹操陵墓的记载便有了两种不同的说法:一是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号称高陵;一是在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要想弄清曹操的陵墓究竟在哪里,首先应当弄明白西门豹祠和彰德府的所在地。历史上有西门豹治邺的记载,所以西门豹祠一定是在邺城,即曹操被封为魏王时的都城,也就是今天河北与河南交界处的临漳。而彰德府,其实在三国时并没有这个地名,它是金朝时才有的,即今天河南与河北交界处的安阳市。临漳与安阳,今天分属于河北河南二省,是紧挨着的。古代还没有分省的时候,那两个地方多数时候被称为邺城,到金朝则称彰德府。说来说去,邺城和彰德府其实是一个地方。
因为西门豹治邺给邺城一带的老百姓带来了很大好处,所以今天临漳一带,也包括今天的安阳市一带,有许多西门豹祠。按照《三国志》中的说法,曹操的陵墓是在西门豹祠西边的高原上,但究竟是哪一座西门豹祠却很难确定,因为那是一座“不封不树”、什么记号都没有的陵墓,要想找到它是很难的。
有人认为曹操虽然在生前规定他的陵墓“不封不树”,但是他的儿子曹丕等人安葬他的时候,为了上坟祭祀的需要,不可能一点儿记号也不做,难道把他埋了以后就什么也不管了?这恐怕有些不近情理,也不符合中国人“慎终追远”的孝道传统。《三国志》明确记载曹操的陵墓称为高陵,即使“不封不树”,但在地名上也许会留下叫高陵的村庄。如果能对今天临漳、安阳一带的新旧地名进行一次深入的挖掘和调查,也许可以找出一些关于曹操陵墓的线索。
那么彰德府讲武城究竟有没有七十二疑冢呢?在今天临漳县三台村以西八里处,确实有个地方叫讲武城,有人认为那可能就是《三国演义》所说的彰德府讲武城。从那里向西一直到磁县,也就是今天安阳市北郊的丰乐镇一带,的确有许多像小山头那样的大土堆,当地的人叫它们“曹操坟”。这些可能就是所谓的七十二疑冢。
只是,这七十二疑冢果真是曹操生前为自己设立的坟墓吗?以曹操的足智多谋,如果他死后果真葬在这七十二疑冢中的某一座,那么后人把这七十二疑冢全都挖开,不就找到他的遗体了吗?所以,曹操绝不会那么傻的。所以,有人认为所谓的七十二疑冢,是曹操故意布下的迷魂阵,很可能这七十二疑冢都是空的,曹操的遗体则葬在另一个秘密的地方。
后来,有盗墓者挖开了七十二疑冢中的一些坟墓,原来,这些坟墓和曹操根本就没有关系,而是北朝时期的皇亲国戚、王公大臣的坟墓。而且从后来盗墓者挖出来的大量文物可以看出,这里埋葬了多位北魏、北齐时代的王公贵族。其中还包括北齐献武帝的十一子高阳王以及吴郡王等等。所以,七十二座坟墓是曹操生前所设的,用以迷惑后人的迷魂阵,而北朝的王公贵族只是坐享其成而已。而且,经过长时间的考古发现,这里的坟墓不止七十二座,实际上应该是一百三十四座。
更有意思的是,有人曾经在河北省临漳县境内的漳河底看见一个大石板,石板的旁边有一个空隙,从外向里什么也看不到。有胆大的人以为这中间一定有鱼,就冒险走了进去。刚走进去十步就看见一道坚硬的石门,便立即把同伴叫来,大家齐心合力搬开石门,走了进去。进去之后顿时豁然开朗,里面尽是美女,姿态各异。可一旦见到外面的人就都瞬间化成灰烬了。屋子里除了美女,还有一巨大的石床,床上卧着一人,穿戴像帝王一样。他的旁边立着一块碑,上面题有“曹操”二字。这是人们发现的另一个曹操的墓穴所在。
当然,关于曹操墓冢位置的具体说法,有很多是后人的以讹传讹。因为,在唐代之前,曹操墓地的具体位置还是确定无疑的,这一点有唐太宗李世民经过其墓地时所做祭奠文为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以后,曹操墓的准确位置很就少有人知道了。多数了解的人也只知道它的大概位置。而现在,经历了岁月的变迁,他的墓冢究竟在什么地方,留给我们的就只能是一个谜了。
这就是曹操,一位多有争议的枭雄,生前就有很多不解之谜,死后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就让这些谜伴随我们,不断地接近真正的曹操吧。
§§第四章荒淫无道之暴君――隋炀帝杨广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