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是东汉时的名医,能够治疗很多疑难杂症。传说曹操当时为了建造宫殿,亲自挥剑砍掉了跃龙祠前的大梨树。当晚,曹操就做了一个噩梦,梦见梨树之神要惩罚他。次日曹操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遍求良医,均不见效。后来,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曹操立即差人日夜兼程地将华佗请来,为他治疗这顽固之症。华佗根据自己的行医经验及研究,认为曹操头痛是中风引起的,病根在脑袋中,不是服点儿汤药就能治好的。需要先饮“麻沸散”,即今天所说的麻醉剂,然后用锋利的斧子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才可能去掉病根。而曹操则认为华佗是受了他的敌人之托想要置他于死地,所以先下手斩杀了华佗。
其实,很多人认为事实并非如此。华佗原来就是读书人,他一直都以入朝为官作为自己人生的方向,从医仅是“业余爱好”。
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公卿列侯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试想,在中国古代那样的传统社会里,“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才是众多读书人的出路。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因为只有学习这些东西才能够成就功名。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下至百姓所需,但却为士大夫所鄙视,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年少时的华佗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是个博览群书的读书人。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出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他也一直为此而奋斗着。但是,沛国的丞相陈?曾经举荐华佗为孝廉(古代一官职),太尉黄琬也曾让他去做官,他都不去。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是华佗通晓古今经典,才气甚大,颇为自负,认为陈?、黄琬举荐的官职都不大,不肯去当。二是举荐之时,他已经迷恋上医学,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爱的医学。
当华佗走上从医道路后,又总觉得羞耻,还经常后悔,所以他时刻等待着出仕为官的机遇。但出仕为官的机遇没有寻到,而他的医术则不断进步,名气也越来越大,慕名找他看病的高官权贵也越来越多。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他的这种自卑心理也日趋强烈,性格也变得乖戾起来,很难与人相处。因此,大家都说他为人性恶,很难得到高官权贵的青睐。尽管如此,华佗依然没有放弃踏入仕途的梦想,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他还在热切盼望出仕为官的机遇再度降临。
机会终于悄然来临了。得知曹操的头疾难治,华佗知道他的机会来了。据说他利用给曹操治病的机会,曾两度要挟曹操,意图求得官职。随着曹操军事及政治事务的不断增多,他的头疼病也频繁地发作,所以,曹操有意留下这位神医。华佗是愿意留下的,但是为了显示他的重要性,他故意夸大了曹操的病情,说他虽然可以解决曹操的一时之痛,但曹操也只能多活一些时日罢了。其实,“头风”病确实比较顽固,尤其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华佗虽是神医,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但若说即使采用各种办法治疗也只能苟延岁月,也就是死期将近,就未免危言耸听了,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曹操自己后来也说过:“华佗能治好我的病,他也正想通过治好我的病来要个一官半职,希望他不要再要挟我,应该自重。”曹操是何等聪明之人,当时他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于是,华佗便以收到家书,想回家小住几日为借口,请假回家。到家后又找借口说妻子病了,一直拖延不肯回到曹操身边,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这是他第二次对曹操进行要挟。曹操非常生气,派人前去查看,说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就赐给40斛小豆,并放宽期限;如果华佗说谎,就立即将他拘押回来。
当郡县的公务人员到华佗家里查看的时候,他的妻子好好的。于是,说了谎的华佗被投入监狱,经审讯后,曹操依照汉律,以“欺骗罪”和“不从征召罪”判处华佗死刑。荀?曾替华佗向曹操求情,但曹操没有理会。于是,一代名医华佗就这样死去了,他的著作《青囊书》也因此失传。
这是对曹操杀华佗的另一种看法。但因为没有确实的证据,所以谁也不知道这是否是曹操一心为自己开脱的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