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这东西是最容易动人的,有时候权力服不了人,拳头打不垮人,但情感却能感动人。诸葛亮善于打出“情感”这张牌。以便笼络人心。
诸葛亮说:“夫为将者,必有心腹、耳目、爪牙。”所谓“心腹”指足可信赖的部属;“耳目”一词,望文生义可知是犹如自己耳目的部属,能将组织所发生的各样事物传入你耳中;“爪牙”则指得力助手而言,堪为主管的左右手,必定相当有能力。能忠实地按照主子的意愿去办好应该办的事。
可见选择部属仍需具备标准,必以学识渊博、足智多谋者为“心腹”;挑选沉着冷静、口风谨密者为“耳目”;勇猛果敢、不畏敌人者为“爪牙”。
紧接着,为使组织结构得以发挥功能,诸葛亮认为必须施以训练及教育,使之勤练习日常所备之战技。所以他说:“夫军无习练,百不当一;习而用之,一可当百。”由此得知,勤习战技,果能以一当百,何患敌人之军强猛呢!
同时,诸葛亮所督习之战法,颇富启示意义,兹引述如下:
“然则即戎之不可不教,教之以礼义,诲之以忠信,诫之以典型,威之以赏罚,故人知劝。然后习之,或陈而分之,坐而起之,行而止之,走而却之,别而合之,散而聚之。一人可教十人,十人可教百人,百人可教千人,千人可教万人,可教三军,然后教练而敌可胜矣。”
这一部分的教导,对于管理部属、培训战士,具有极重要的教诲及启示。他告诫我们在实施技术训练之前,必先实行一般性综合教育,使其成为德术兼备的战士。将这套教战之法再套用在今日员工培训上,则应于教授工作技能之前,先教导其成为社会人士,并采用分层教育的方式,使每名员工在最短时期内,习得一身本领,贡献于企业。
一名组织管理者,其首要职责在于激发部属的工作活力,使组织动作顺畅。关于此点,诸葛亮的看法是:
“古之善将者,养人如养己子。”此意即说一名好将领,必须以爱护子女的心善待部属。又说:“有难,则以身先亡;有功,则以身后之;伤者,泣而抚之;死者,哀而葬之;饥者,涍食而食之;寒者,解衣而衣之;智者,礼而禄之;勇者,赏而功之。”一名将领若能如此对待兵士,则无人不以死图报,遭逢战争,唯死命杀敌,以报将者之恩,那么何愁不获捷报呢?
诸葛亮对于政治的态度,一贯以“信赏必罚”为基本原则,认为仅凭严苛的惩罚制度不能深得人心,而体恤之心,以怜悯之情往往最能感动兵士,更能激发刚猛向前的奋战精神。由此可知将欲士力战,必兼备德威二者。
其次看看实战方面,诸葛亮是如何激发部属的潜能,其明列五点于下:
一、尊之以爵,赡之以财,则士无不至矣。
二、接之以礼,厉之以信,则士无不服矣。
三、畜恩不倦,法之以严,则士无不直矣。
四、先之以身,后之以人,则士无不勇矣。
五、小善必录,小功必赏,则士无不动矣。
在将领如此善体人意之下,部属不需主管吩咐,便乐于主动行事,且尽量臻于美善。一般谈及管理一职,多数人必联想到“严加管束”,这是多么可怕的字眼啊!何人甘愿受制于人呢?所以理想的管理制度并非以限制部属行为及规范为出发点,相反的,应将重心放在营造主动行事的气氛上,让人人得以快乐做事,有倍受敬重之感觉。而诸葛亮所列以上五项,正是告诉我们身为主管应该怎样利用环境状况、工作气氛及情绪,激发员工的全身干劲。
作为现代社会的人,智慧与勇气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智慧没有勇气,这样的聪明才智无法付诸行动表现,更看不到它所带来的效用。专于用智,只会流于小聪明,成不了大事;单靠勇气,所展现的也只是暴虎凭河,一时冲动,无助于任务的完成,甚至招来相反的效果。
专任智者贼、纯恃勇者暴,现代人应同时具备智、信、仁、勇、严的特质,才足以塑造出优秀的品性,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
卧龙吊丧
孔明气死周瑜,却又亲自去吊祭,使东吴上下剑拔弩张。但后来却因孔明恸读祭文,感动了吴将,使一切矛盾消失于无形。
孔明在荆州,知周瑜已死,便对刘备说:“我得往江东走一趟,以吊丧为由,为主公寻访贤士。”
刘备道:“只怕东吴的将士会加害先生。”
孔明道:“周瑜在时我都不怕,如今还有什么好怕的?”于是带上赵云等五百军士便走了。
孔明来到柴桑,鲁肃以礼迎接他。周瑜部将都要杀孔明,因看到赵云带剑相随,不敢下手。孔明让设祭物于灵前,亲自祭酒,跪在地上,读祭文道:呜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岂不伤!我心实痛,酹酒一觞。君有其灵,享我蒸尝!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居。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吊君气慨,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想君当年,雄姿英发;哭君早逝,俯地流血。忠义之心,英灵之气,命终三纪,名垂百世。哀君情切,愁肠百结,惟我肝胆,悲无断绝。昊天昏地,三军怆然;主为哀泣,友为泪涟。亮也不才,丐计求谋;助吴拒曹,辅汉安刘。犄角之援,首尾相俦,若存若亡,何虑何忧?呜呼公瑾,生死永别!朴守其贞,冥冥灭灭。魂如有灵,以鉴我心。从此天下,更无知音!呜呼痛哉!伏惟尚飨。孔明祭完,伏地大哭,泪如泉涌,哀恸不已。众将都相互说道:“人人都说公瑾与孔明和不来,今天看孔明的祭奠之情,恐怕是人们都说错了。”鲁肃见孔明如此悲切,也十分感伤,暗暗想到:“孔明本来是个多情的人,而公瑾气量就过窄了,自己害了自己呀。”鲁肃设宴款待孔明。宴罢,孔明便告辞回去了。
周瑜是被孔明三气而死,在此情况下,孔明还敢前往东吴祭吊周瑜,果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结果,事实证明,他不但未被吴将报复杀害,反倒因为一篇充满感情的祭文,以及他临危不乱,真诚的表现,打动了大家的心,化解了彼此间的危机,更进一步创造未来的合作契机。
以孔明的智慧,他当然有一定的把握才敢深入虎穴。首先是他掌握了情势,了解接替周瑜的大都督是鲁肃,更了解鲁肃的个性,知道他绝不是冲动之人,成天喊杀喊打,而是温文儒雅,可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将帅(试想,要是东吴这时当家的人是如张飞之辈,孔明十个脑袋也不敢去)。其次,当然是孔明的勇气,这份勇气不是盲目的匹夫之勇,而是基于不愧于人、不愧于己的态度,以及做好充分准备的自信。他不认为自己有愧于周瑜,心中坦然,自然散发出凛然的正气,而不是畏畏缩缩的表现,无形中也影响了东吴诸将。最后,他的祭文,除了深情流露,更能具体描述周瑜的功绩与伟业,没有半点虚应奉承之词,着实表现了他对周瑜的钦佩及感怀,让人听了不得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