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余恨千载

  话说诸葛亮在上邽之役以后,因为李严谎报军情,把部队撤回了汉中。蜀国虽然获得了上邽之战的胜利,却并没有能够扩充领土,所以在战略大局上,也并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就这样收场了。

  又经过3年的休养生息和厉兵秣马,诸葛亮在建兴十二年发动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的进攻,史称“武功之役”。

  他在春天行动,带军队从斜谷的一条路出来,很顺利地到达今日郿县西南的汉朝武功县五丈原。这次的对手仍然是老对头司马懿,司马懿也继续奉行“避其锋芒”的战术,只是把部队驻扎在附近,对蜀军进行严密地监视,却不敢走出壁垒来交锋。

  《三国演义》中说司马氏父子被困葫芦谷,差点儿被烧死,幸好天降大雨,得以脱险云云,只是小说家的杜撰的精彩情节而已。事实上,蜀魏两军就这样“相持”了100多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行动”。

  蜀军的补给线过长,利在速战。据《汉晋春秋》记载:诸葛亮为了激对手进行决战,曾经派人送女子用的装饰品给司马懿,暗示他胆小懦弱,缺乏须眉男儿的勇气。士可杀不可辱!魏军上下同仇敌忾,一致要求与蜀军决一死战。司马懿本人也信誓旦旦地说要出击,就上表给魏明帝曹睿,请求批准。曹睿心领神会,特地派了官居卫尉的辛毗,拿着代表皇权的“节”,来营中制止司马懿,不许他出兵与诸葛亮部队对阵厮杀。

  姜维听说后就对诸葛亮说:“辛毗带着节仗来了,敌军再也不会出战啦!”

  诸葛亮说:“他司马懿本来就不想与我们交锋,他之所以会向上请旨,只是为了不打击部下的士气,显示自己也是有血性的罢了。兵法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他如果真的有能力和战机打败我,怎么会再去千里请战呢!”

  其实,这个传说并不是很可信。

  贵为一国的丞相和最高军事指挥官,诸葛亮应该不会“屈尊”去采用这样一种无聊,甚至有些小儿科的手段。魏明帝既然授权司马懿作统帅,他肯定明白“用人不疑”的道理,也绝不会特别派一个人来,不许这位统帅作战。事实是,诸葛亮确曾屡次向司马懿挑战,而司马懿始终忍耐,不肯应战,只是用“守”的方法,等候诸葛亮粮尽退兵。

  但经过前几次北伐因粮少而退兵的惨痛教训,诸葛亮已经充分认识到粮食对蜀军的重要性。这一次,他的部队也不再会有“粮颈的问题产生了。他已经改变战术,变闪电战为持久战,用俗一点儿的话说就是准备与司马懿耗上了。

  作为持久战的保障,诸葛亮命令部队在五丈原一带实行“屯田”,叫兵士一边种田,一边打仗,生产作战两不误。诸葛亮治军严谨,蜀军的纪律极好。他们夹在本地农民中间,倒也相安无事。至于土地问题,东汉末年,由于军阀连年混战,加上各种天灾人祸,中国的人口急剧下降,完全是一番“地多人少”的景象,只要想种,土地完全不成问题。所以,诸葛亮的这种战术上的变革,不仅使蜀军解决了粮草问题,还赢得了当地的民心,可谓一举两得。

  对于蜀军的这种战术,魏军统帅司马懿也是无可奈何,因为他打不过诸葛亮,所以也就只好听之任之了。

  正当一切都向着对蜀军有利的方向发展时,一个惊天的噩耗突然袭来:

  诸葛丞相病故。

  而诸葛丞相的病,完全是积劳成疾。

  《魏氏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派使者到司马懿的军中邀战,司马懿根本不提打仗的事儿,只是跟使者拉家常,询问诸葛亮的生活起居和饮食情况,还有他的平时工作等等。使者回答说:“诸葛丞相早起晚睡,凡是处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务,都亲自过问,但是每天吃的粮食不过几升罢了。”

  司马懿听完后叹道:“诸葛亮恐怕活不久了!”

  诸葛亮确实太劳苦了!他“事必躬亲”,吃得又少,身上的担子又重,身体怎么会吃得消?就这样,在大业和病魔的双重打压下,他的病越来越重,挨到八月间,便不幸去世,终年仅54岁。

  后来,蜀军撤退,司马懿率部占据了蜀军营地,在查看了来不及破坏的营垒布局以后,司马懿只给了五个字的评语——“天下奇才也!”

  后来,大诗人杜甫有诗赞诸葛亮:“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杜甫的结论是:诸葛亮不是不知道汉朝的天下难以恢复,然而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实践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诺言,所以不惜以烦劳的军务,折磨自己的身体,以至于病故在自己的岗位上。

  后来,按照他的遗嘱,诸葛亮被埋葬在了汉中的定军山——这块他征战多年,却壮志难舒的土地上。他的坟墓并没有大兴土木,只是依山而建,大小只能容纳一口棺椁。入殓时武侯也只是穿着平时的衣服,没有什么陪葬品。后主刘禅追谥他为忠武侯。

  诸葛亮生前曾经上表给后主刘禅说:

  (臣)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到去世之时,果然没有食言,其清廉如此!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叹一代巨星陨落,空余下未竟的蜀汉基业和千百年来文人墨客的感伤凭吊。

  西汉著名丞相陈平认为“……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遂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也。”作为领导必须学会正确授权,诸葛亮也为蜀汉丞相,且多才多艺,工作勤勤恳恳,各种事务都要亲自处理,亲自过问,“自校簿书”,“罚二十以上亲览”,以至积劳成疾,过早离开人世。

  现代社会,领导工作千头万绪,极为繁杂,如果领导干部不管大小都事必躬亲,即使有三头六臂,也会应接不暇,难免事与愿违。所以领导必须学会正确授权。

  第一,正确授权可以减少领导者工作负担,使得职有专司,也使领导不被细小事务缠绕导致身心疲劳,能集中精力处理更重要更大的问题。

  第二,正确授权是对下属的一种信任。事无巨细都要躬亲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还会让下属感到不被信任,使下属创造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掘。正确授权会调动下属积极性,权力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赋予下属一定的权力能够使他获得“独当一面”的成就感,也能使他体会到上司的知遇之恩。魏延被刘备破格提拔,镇守汉中,就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第三,正确的授权有利于领导发现人才,锻炼人才,培养人才。难怪诸葛亮死后,蜀国明显人才缺乏,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刘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的无能与诸葛亮不善授权有关。

  第四,正确的授权有利于团队建设,正确授权有利于各级管理者之间、管理者与员工之间沟通,加强协调,团结共事,有利于发挥专长,互补不足,提高组织的整体力量,其反面例子就是诸葛亮刚一归天,其属下的杨仪和魏延就相互“鼠斗”,搞得蜀国元气大伤。

  第五,正确授权有利于避免领导专断,降低错误决策风险,减少错误决策的发生,减少错误决策所造成的损失。

  诸葛亮不善授权的后果对现代领导而言当引以为戒,因为授权是领导职责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种领导艺术,所以领导必须学会授权艺术。

  学会授权他人

  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一个不论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而不懂得授权的人,永远也做不了大事情。换言之,你必须懂得挑选合适的人并信任他们,让他们放开手脚做事。

  法国的拿破仑皇帝是很多人崇拜的英雄,他有一句名言,叫做“替才能开路”。这就使得众多的人才云集他的麾下,成就了他的千秋功业。

  曾经有人采访比尔·盖茨成功的秘诀。比尔·盖茨说:因为又有更多的成功人士在为我工作。

  范·弗利辛根是欧洲最富有的人之一,他拥有SHV控股公司。SHV公司总部在荷兰,经营能源和消费品,1995年的销售额为110亿美元,盈利为3.15亿美元。在过去的几年里,由于范·弗利辛根新的用人方式,公司的这两个数字都增加了9倍,现在公司的盈利估计为30亿美元。

  范·弗利辛根的成功就在于懂得授权他人。他的用人观念是:相信“时势造英雄”——给下属造势,他们会发挥巨大能量,成为真正的英雄。在他看来,给下属一些权力,就会得到回报,给他们承担的责任多了,他们就会展翅飞翔。

  大胆放权的“易科软件”

  易科在中国很低调,在其总部所在地荷兰却是大名鼎鼎。这家专注于为中小企业提供管理软件的厂商已有20年历史,在上百个国家拥有近20万客户。2004年被IDC评选为欧洲“中小企业市场最大的ERP公司”。在中国,1998年进入的易科也开始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2002年和2003年客户数增长和营业额增长都连续超过100%。

  易科亚太区总裁曹毅明一直以来坚持这样的信条:好的业绩是充分发挥员工积极性的结果。他特别强调“大胆授权”,因为他本身就是在被“授权”中成长起来的,他又用这种方法去培养中国区总经理周晓玲,周晓玲又用这种方法来培养自己的下属。

  周晓玲原来在易科是做财务的,两年后提出转做销售。曹毅明慧眼识人,看出她潜力很大,就支持她去做,结果业绩非常好。曹毅明又发现她有管理才能,3个月之后就又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周晓玲做销售经理,中国区所有需要签字的文件都由她来签。当时中国区还没有总经理。半年之后,又让她代表中国区出席亚太区的各种会议。虽然公司知道她不够强势,但并不给她派助手,也没有派另外的高层指导她,而是充分放手让她锻炼,所以她成长得很快。

  公司刚开始让她做中国区的总经理时,她觉得责任重大,不愿意接受,中国区总经理的位置有半年时间都空在那里。后来她对老总说:“当时所有的文件都由我来签字,他们根本没有怀疑过我这个字签下去以后问题可能就大了,我的错误可能会导致中国区被关掉,他们给了我充分的信任和授权。”

  正是这种信任,使得她觉得非要把工作干好不可。事实证明,周晓玲最后很好地胜任了中国区总经理这个职位。

  易科的管理方式和对人员的任用,充分给员工最大的施展自己的空间,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了一个大企业对人员的信任。给员工带来一种主人公的感觉,增强了自己的责任感,这样的企业又怎么会不发展呢。

  八百元的鹦鹉

  一个人去买鹦鹉,看到一只鹦鹉前标:此鹦鹉会两门语言,售价200元。另一只鹦鹉前则标道:此鹦鹉会四门语言,售价400元。该买哪只呢?两只都毛色光鲜,非常灵活可爱。这人转啊转,拿不定主意。结果,他突然发现一只老掉了牙的鹦鹉,毛色暗淡散乱,标价800元。

  这人赶紧将老板叫来:“这只鹦鹉是不是会说8门语言?”

  店主说:“不是。”

  这人奇怪了:“那为什么它又老又丑,又没有能力,会值这个数呢?”

  店主回答:“因为另外两只鹦鹉叫这只鹦鹉老板。”

  这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领导人,不一定自己能力有多强,只要懂信任,懂放权,懂珍惜,就能团结比自己更强的力量,从而提升自己的身价。

  相反许多能力非常强的人却因为过于完美主义,事必躬亲,以为其他人都不如自己,最后只能做最好的攻关人员、销售代表,却成不了优秀的领导人。

  不圆的圆圈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了一个缺口。

  他问道:“这是什么?”

  “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

  他听完大家的回答后说:“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

  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会大大降低,会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时会导致员工产生腻烦心理,即便工作出现错误也不情愿向管理者提出。何况人无完人,个人的智慧毕竟是有限的。为员工画好蓝图,留下空间,发挥他们的智慧,他们会画得更好。多让员工参与公司的决策,是对他们的肯定,也是满足员工自我价值实现的精神需要。赋予员工更多的责任和权利,他们会取得让你意想不到的成绩。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