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疑兵之计

  诸葛亮从曹操手中夺回汉中,主要就是利用曹操“平生为人多疑”,虚张声势。

  这个智谋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

  曹操得知刘备领兵取汉中,亲领四十万大军征讨。

  夏侯渊一直守着定军山不战。曹操来后下令出战,刚一交战,曹将夏侯尚便被黄忠活捉。夏侯渊冲入阵中,也捉了蜀将陈式。第二天,双方交换了俘虏。从此,夏侯渊只守不战。

  监军法正设计夺下定军山对面的西山。夏侯渊见从西山可窥得曹营的虚实,也想夺回西山。黄忠以逸待劳,等到夏侯渊军队疲倦时才猛冲下山,夏侯渊措手不及,被黄忠一刀砍死于马下,乘势夺了定军山。

  曹操亲领二十万大军,前来为夏侯渊报仇,令张郃先将米仓山屯粮搬往汉水北山下。孔明得知,命黄忠、赵云烧掉曹军粮草。黄忠、赵云争着前去,两人便抽签来决定,最后被黄忠抽中。

  当晚,黄忠与副将张著领兵到汉水北面山下,不料曹军早有防备,将黄忠包围。赵云等到中午仍不见黄忠回来,便引兵接应,杀进敌营,连斩无数敌人,方才救回黄忠与张著。

  曹操大怒,亲自领军追赶赵云,赵云让弓弩手在寨外壕里埋伏,将营内枪旗一律放倒,大开门寨。自己则单枪匹马立于寨外。曹操催促将士直扑蜀营,赵云把枪一招,弓弩齐射,赵云领兵冲出,曹军大败,粮草尽丢。

  曹操又派徐晃为先锋,蜀人王平为副将,从斜谷小路来取汉水,徐晃不听王平之言,渡汉水扎营,结果兵败,王平投降赵云。曹操大怒,又统率大军来争汉水,与蜀军隔水扎寨。

  刘备与孔明来看地形,孔明见汉水上流头,有一带土山,可伏千余人,便回营吩咐赵云:“你可引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土山下,或半夜,或黄昏,只听我营中炮响,炮响一番,擂鼓一番,只是不要出战。”子龙受计去了,孔明却在高山上暗窥。次日,曹兵来挑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也不发,曹兵自回。当夜更深,孔明见曹营灯火方息,军士歇定,遂放号炮。子龙听得,令鼓角齐鸣。曹兵惊慌,只疑劫寨。及至出营,不见一军。

  刚要回营想要歇息,号炮又响,鼓角又鸣,呐喊震地,山谷应声。曹兵彻夜不安。

  一连三夜,如此惊疑,曹操拔寨退三十里,就空阔处扎营。孔明笑道:“曹操虽知兵法,却不知诡计。”遂请刘备亲渡汉水,背水结营。刘备问计,孔明说:“可如此如此。”曹操见刘备背水下寨,心中疑惑,使人来下战书。

  次日,两军会于中路五界山前,列成阵战。曹军呐喊着杀过来。蜀兵望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操见蜀兵背汉水安营已疑,今又见弃马匹军器更疑,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兵刚回头,孔明号旗举起,刘备中军领兵便出,黄忠左边杀来,赵云右边杀来。曹兵大溃而逃。孔明连夜追赶。曹操传令军回南郑。只见五路火起——原来魏延、张飞得严颜代守阆中,分兵杀来,先得了南郑。

  曹操逃到阳平关,蜀军追到关下,围城放火,击鼓呐喊,曹操惊慌,弃关逃走,赵云、黄忠则紧紧追击。

  曹操被追到斜谷界口,次子曹彰领兵前来相救,曹操收兵扎营斜谷界口。

  曹操正为进兵还是退兵之事心中犹豫不决。侍从送上鸡汤,碗中有鸡肋。这时,夏侯惇问夜间口令,曹操随口回答:“鸡肋!鸡肋!”

  杨修得知口令为鸡肋,便叫军士收拾行装准备撤退。夏侯惇问为什么,杨修说:“鸡肋要食无肉,要扔又可惜,魏王必会撤兵。”话一传出,军士纷纷收拾行囊。

  曹操心乱不能睡,出帐见军士收拾行囊,问夏侯惇是何原因,夏侯惇告知杨修所言,曹操见杨修太聪明。常以才犯他,便以惑乱军心之罪,将杨修杀了。

  杀了杨修,曹操再次进兵,马超却在此时劫了曹营,曹操拔剑站在高处督军,被魏延一箭射掉了两颗门牙,幸得庞德搭救,才得回到营寨。曹操不敢再战,撤兵回许都。

  刘备得了汉中,文武官员请刘备做皇帝,但刘备不肯,孔明说:“主公以义为本,今有荆、襄、两川之地,可暂时为汉中王。”最后方才同意做汉中王。

  建安二十四年秋七月,刘备在沔阳登坛受拜为汉中王,儿子刘禅为王世子,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

  孔明诡计多端,曹操知兵法,不知诡计而且善疑,孔明就以疑兵胜之。诸葛亮屡设奇谋,以疑兵计战胜曹操。

  第一次,诸葛亮在高山上暗窥对岸曹军动静,令赵云领五百人,皆带鼓角,伏于汉水上游的土山下,依计而行。次日,曹军前来挑战,蜀营中一人不出,弓弩不发,毫无动静,曹军自回。当夜更深,诸葛亮见曹兵在营内歇定,即放号炮。赵云听见信号,令五百军士鼓角齐鸣,曹军以为蜀军劫寨,惊慌出营欲战,却不见一人。方才回营欲歇,号炮又响,鼓角又鸣,曹兵彻夜不安。一连三夜,均惊恐不定。曹操心怯,遂拔寨退三十里扎营。

  两军相对,未曾交锋,诸葛亮根据“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虚实篇》)的原则,对曹军连续采取骚扰战术。他以“形人而我无形”的手段,窥察敌营动静,而将擂鼓的五百军伏于土山之下,使对方不知虚诈,“实而备之”,极大地加强了骚扰的效果。兵法认为处水上之军应该是“视生处高,无迎水流”(《行军篇》),不提倡居下游迎敌。诸葛亮选择上游土山处伏兵擂鼓,有意造成蜀军顺流冲击的声势,更使曹军不敢稍有疏忽。诸葛亮这一设疑骚扰战术使蜀军占取了作战主动权,使曹军时时紧张戒备,虽未真正杀伤敌人,但已形成了攻击和战胜敌人的作战态势,逼使曹操心怯退兵。

  第二次,曹操在汉水边退三十里结寨后,诸葛亮让蜀军渡过汉水。背水结营,他作就策划,诸将分头实施。次日刘封与曹军徐晃对阵交锋时,刘封败走,蜀军往汉水而逃,尽弃营寨,马匹军器,丢满道上。曹军大队冲杀过来,争相夺龋曹操急令鸣金收军,对众将说:“吾见蜀军背汉水安营,其可疑一也;多弃马匹军器,其可疑二也。可急退军,休取衣物。”遂下令:“妄取一物者立斩。火速退兵。”曹军方退时,诸葛亮令举起号旗,刘备、黄忠、赵云三路军马杀来,曹兵大溃而逃。

  诸葛亮背水列阵,无疑也包含着极大的风险,但他暗伏三路精兵以待,保证反击能够成功,却真正地化解了风险。他安排刘封战败后撤,尽丢军器衣物于道上,实是一种“以利动之,以卒待之”(《势篇》)的战术策略,意欲对敌人的进攻收到“乱而取之”(《计篇》)的效果。曹操在追击中觉察到了诸葛亮的用兵诡计,急令退兵,但同样为蜀军的反攻创造了机会。可见,安排刘封之军诈败弃物,既是一种诱敌之策,也是一种疑兵之策。对曹操这样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者难以利而诱之,却可以疑而惑之,这正是诸葛亮用兵的高明之处。

  第三次,曹操丢了南郑,退守阳平关,听说蜀兵来断粮草,遂提兵至褒州(今陕西省勉县东北)城外与刘备决战,蜀军按照诸葛亮的策划行事。刘封阵前诈败而走,曹操引兵追赶,蜀军营中,四下炮响,鼓角齐鸣,曹操恐遭伏击,急教退兵,军队自相践踏,奔回阳平关。不久蜀军赶到城下:东门放火,西门呐喊;南门放火,北门擂鼓。曹操大惧,于是弃关而走,退至斜谷界口。在这里,诸葛亮先以伏兵相疑,令曹操守关而无信心,终于弃关退兵。

  曹操退兵斜谷界口,已处在了“进不能胜,退恐人笑”的窘境,诸葛亮及时安排了几支攻劫部队:一是令张飞、魏延截攻曹军粮道;二是令黄忠、赵云砍柴塞断远近小路;三是马超兵到汉中后安排劫敌营寨,伏兵追袭。“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军争篇》)诸葛亮掌握战争的进程,灵活处置兵力的分散与集中,也曾安排过十几路攻劫部队。在一次遭遇战中魏延射伤曹操,三军锐气堕尽,曹操遂放弃汉中,下令班师。

  诸葛亮评价汉中之战说:“操平生为人多疑,虽能用兵,疑则多败。吾以疑兵胜之。”(第七十二回)这道出了汉中争夺战后期蜀军战胜敌人的重要原因,也表明了诸葛亮在汉中对付曹操的作战奥秘。

  凡用疑兵,要先料其人可以疑而疑之,又要料我可以疑彼而后用之。曹军于博望被烧,新野受挫,鸟林挨打,华容中计,都因遭孔明诡计所算之故,因而他与孔明对阵,一见风吹草动,便疑这疑那。孔明知曹操多疑而深懂兵法,乃以兵法疑之。先是以虚兵使其一连三夜心神不安,以夺其势,接着以背水结营、丢马匹军器以疑之,促其退,乃乘势掩杀,使之大溃,终获全胜。

  示形欺敌之法千变万化,目的是为了使敌人产生错误的判断。要让敌人生疑,要因时因地因敌而变。用兵双方,都求诡道,一方的诱敌成功,必以另一方的判断失误为前提,关键看谁更棋高一着。高明的指挥员,总能在深入了解敌情我情等基础上,用示形之法诱敌生疑,使敌失误。

  张巡用计射杀尹子奇

  唐朝安史之乱后,安禄山做了“大燕皇帝”,不久被杀。他的儿子安庆绪掌握了大权,为了扩大地盘,安庆绪派大将尹子奇率领一支13万人的大军向淮阳进犯,企图夺取淮阳。淮阳守将许远一看形势危急,立即派人快马加鞭,向当时担任河南节度副使的著名大将张巡送来一封十万火急的军情报告,请求火速支援。张巡得到报告二话没说,带领3000兵马从宁陵赶赴淮阳救援,与许远的人马会合后,总共不足7000人,与尹子奇的13万人相比,显然处于劣势。

  但是,张巡大智大勇,毫无惧色,他指挥全军士兵顽强抵抗,在半个多月里张巡率部下擒获叛军将领60名,杀敌2万余人,尹子奇损兵折将,只得暂时退兵。

  不久尹子奇调整部署再次向淮阳发动大规模进攻,张巡进行了周密的战斗动员,宰牛犒赏三军将士,并亲自执掌令旗,率部冲锋陷阵,一鼓作气,再次大败叛军。

  虽然连续取得了两次胜利,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叛将尹子奇所部13万人还有近10万,而张巡的7000兵马经过两次作战也消耗不少,叛军卷土重来怎么办?这次作战后,张巡开始考虑下一步退敌之计。

  张巡召开了军事会议,分析形势,研究下一步作战方案。但见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一番也没有什么好计,张巡于是说:“叛军固然粮草将尽,但据报又有新的补给,我们的援军刚刚出发,需数月左右才能到达。叛军眼下如果发动进攻,虽然未必能攻下淮阳,但守城兵马必然又要遭受损失,依我之见,要想个根本的解决办法才好。”

  张巡最后说:“大家不必冲动,我有个退敌计策,或许可解当前之围。常言说,擒贼先擒王,打蛇打七寸。敌众我寡,硬拼不行,如果能把敌军主帅尹子奇除掉,乱其指挥,动其军心,岂不事半功倍?”

  众人连称好计。许远说:“大人不愧智勇兼备,只是我们都不认识尹子奇,如何擒他?”

  “这个好说,我们先叫士兵用蒿草秆削成箭向敌阵射,中箭的叛军一定以为我们已经没有箭可射了,如此重要的军情必然要向尹子奇报告,我们派人紧盯中箭之人,只要他向谁报告,谁就是尹子奇。”

  不久,尹子奇又发兵攻打,张巡依计行事,他叫士兵向冲在前头的一敌校尉射出用蒿草秆做的箭,校尉自然未被射死,拔出箭一看竟是蒿杆所制,大喜过望,急忙向尹子奇报告:“恭喜主帅,张巡已经弹尽箭绝,你看,他们现在用蒿草秆做箭了。”尹子奇一看,非常高兴,即刻命令攻击。正得意忘形时,忽然一支利箭直射而来,尹子奇躲闪不及,箭头射入左眼,鲜血流了满面。同时张巡指挥几千精兵杀将过来,尹子奇一看不好,急忙逃走,险些被生擒。叛军一看,主帅受伤,落荒而逃,顿时乱作一团,哄散而去。

  张巡在敌我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利用蒿秆箭愚弄敌人,使得敌人暴露了主帅的位置,进而采用擒贼擒王之计,伤其主帅,乱其阵脚,使其前功尽弃,再次打退叛军。

  李世民疑兵救杨广

  隋炀帝杨广是一个荒淫无道、好大喜功的暴君。夺位不久,想以武力来平复人民的愤怒,便出巡塞北(即现代所说的视察边疆之意),借此向北方的国家炫耀武力,使之不敢南下骚扰。

  突厥国的始毕可汗(即国王),平时吃过汉族人的苦头,念念不忘报复,得知隋炀帝此行护驾的兵力单薄,认为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便秘密调动几十万大军,乘机偷袭。始毕可汗亲身督师,出其不意,一声炮响,把隋炀帝杨广及所有御林军团团围住,困在雁门关,封锁一切消息,力图要把隋朝君臣活活饿死。

  杨广遭此意外,慌得手足无措,想下诏给附近各郡县,起兵前来勤王救驾。可是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了,连可带信的大雁都没有。眼见外有重兵,内无粮草,已开始宰马吃的时候了,不得已把写好的一张求救诏书,刻在一块木板上,投入汾河里,让它漂流,希望它会流到汉人手里。这办法是没有绝对把握的,亦不敢存过高的希望,却也是在无可奈何的环境下的一线生机。

  当时山西的太原留守是李渊,他的儿子李世民,是一个机智勇敢的青年,才十六岁。他忽然听到在河里捞到了杨广的诏书,知道皇上被围,即往应诏。他对带兵官云定兴说:“突厥之所以肆无忌惮地把皇上包围,必定认为没有援军去救驾。现在就凭我们这么微薄的兵力,也不可能把围解了。最好来一个疑兵之计,把部队的行列拉长前后几十里,多张旗帜,频敲钲鼓,让他看见满地是军队,到处是鼓声,认为救兵将至。这样,他自然会知难而退。不然的话,很可能他会先把我们整个部队吞下去的!”

  云定兴依计而行,把队伍拉长几十里,旌旗络绎不绝,果然给突厥的谍报人员远远望见了,以为几十万大军开到,飞报始毕可汗。可汗大惊,想想过去吃过的苦头,便立刻下令全军退却。这样,杨广的雁门之围才解除了。

  中原解放军设疑突围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以重兵大举围攻我中原解放区,挑起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大内战。

  当时的形势对李先念率领的中原解放军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中原解放军只有6万人,而他们所面临的敌人则多达30万,并且敌已在中原解放区周围构筑了层层工事,建立起6000多个碉堡。蒋介石计划在48小时内消灭李先念的主力。

  根据党中央“生存第一”的指示,李先念决定以走为上,率军突围。

  蒋介石估计,我军可能向东北方向突围,与山东的解放军会合。因为在其他方向,特别是在西面的平汉铁路,皆有敌人重兵防守。李先念认为,敌人重点布防之地往往是敌人容易懈怠之处。为了达到出敌不意的目的,我军选择了与敌人估计正好相反的方向,即向西突围。

  为掩护我军主力向西突围,李先念巧施疑兵,迷惑敌人。他首先命令皮定钧率领中原解放军第一旅7000多人向东突围,并在东北前沿阵地上繁忙地加固工事,不断地调动部队,佯装我军主力要向东转移。

  6月26日,我军主力三路开始突围。7月1日,我军主力突破了敌人的严密封锁,全部越过了平汉铁路。蒋介石没料到我军会向西突围,急忙调兵对我军围追堵截。但是,我军主力以每天180余里的速度行进,很快将敌人甩到了后面,分别到达了陕甘和陕甘宁两个根据地。

  与此同时,东线的皮定钧部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作战,跋涉千里,最后抵达了苏皖解放区。

  中原解放军的胜利突围,是一次成功的战略转移,它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兵力,从战略上配合了其他地区的解放军作战。蒋介石原打算吃掉李先念的中原解放军,结果计划落空,而且自己赔进去5000人。

  铁托渡河之前先炸桥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说的是“路”和“桥”对于军队的战场机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至于炸桥,无论是预先炸桥,还是“过河拆桥”,大多是为了切断敌人的必经要道,或迟滞敌人的行动,借以创造和利用有利的战机。然而,南斯拉夫的铁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亲率游击队采取渡河之前先炸桥的措施,收到了出敌不意的奇效。

  1943年1月下旬,希特勒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以4个德国师、1个意大利师、2个师的联合特种部队以及南斯拉夫的傀儡军队,对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占领的西波斯尼亚和中波斯尼亚解放区的丛林地发起了攻击。其中,分别以3个德国师从北面,1个德国师从东面,其余兵力从西面,并在强大空军的掩护下,实施向心突破。

  为了挫败敌人的进攻企图,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军最高指挥部立即组织坚决的抵抗。铁托将无产者第一、第二和第三师集中使用,以便向东南方向突破,渡过奈雷特瓦河,并相机收复赫格戈维纳和门的哥罗地区。为了最大限度地牵制德、意军队的行动,保障波斯尼亚地区的作战,解放军最高指挥部还向全国各地发出命令,要求他们在避免进行阵地战的前提下,不分昼夜,积极出击,骚扰、破坏敌人防护相对薄弱的交通运输线和后方防卫部队。这种运动,“意味着把德国人的进攻转变成南斯拉夫解放军的进攻。”

  面对敌人疯狂的进攻,解放军还有两大十分棘手的难题。一是经长期的连续苦战,解放军各医院容留的伤员已增到4000多人,一旦落入敌人之手,必遭杀害,因而必须随主力部队一并转移。二是解放区的老百姓,纷纷随军南撤,加之难民激增到十余万人,不仅堵塞了道路,妨碍军队的机动,而且导致口粮、住房紧缺。

  挫败敌人进攻的关键环节是要及早渡过奈雷特瓦河,深入门的哥罗的群山之中。

  单就南斯拉夫解放军的无产者师而言,强攻渡河或实施偷渡也都相对容易一些。但是,他们不得不保护好伤员和群众。这就更加迫切地要求采取真正的有效的措施,以尽可能以小的代价,夺取最大的胜利。

  当德军从北面发起攻击时,铁托指挥各无产者师一面向南突破意大利人在奈雷特瓦河沿岸的包围圈,一面以部分兵力阻止北面之敌的进攻。向南突围的部队先是收复了意军盘踞的利夫诺城和依莫茨基,并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紧接着,向由意大利门奇师1个团的兵力所据守的普罗卓镇发起攻击。这是渡过奈雷特瓦河的重要通道,敌人已在河对岸构筑了碉堡等坚固的防御工事。解放军经3天激战,虽然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却仍然无法将已增加到4500多人的伤员安全地护送过河。而且,德、意法西斯似乎已对铁托的意图“了如指掌”,因而加紧向普罗卓镇方向集结兵力,增强防护。

  铁托选择的下一步行动计划完全是出人意料之外的。他下令,立即停止对河对岸意军的攻击;尽快将伤员转移到河边附近隐蔽地域,并炸毁奈雷特瓦河上的所有桥梁;而后,变原来的后卫——无产者第三师作为先头部队,回头向北攻打德国师。

  铁托的命令一经下达并付诸实行,无论是铁托的指挥部还是德军的指挥官都有人不明个中奥妙。在德军看来,铁托是在无法渡河的情况下,被迫改变了突围方向。之所以炸桥,是因为铁托“害怕”在向北实施突围时,对岸意军渡河,形成前后夹击的态势。

  桥梁被炸之后,德、意军队都已深信铁托放弃了渡河计划,进而放松了对奈雷特瓦河的防守。

  德、意军队的判断和变化正中铁托下怀。

  正当德、意军队将注意重心和主力部队向北转移之际,无产者第一师迅即以1个旅的兵力担任渡河前锋,建立桥头堡。该旅组建1个突击小组,仅用3分钟就夺占了意军的桥头堡。以后,一面以这个旅的主力迅速扩张战果,扫清对岸守敌,占领有利地形,掩护后续部队渡河;一面派工兵立即利用被炸后仍基本保存的原桥墩和钢铁桥架快速铺上木板。随即,解放军的无产者第一和第二师乘夜晚加速渡河,渡河后又乘胜追击对岸意军。

  第二天,当德、意军队发觉上当,并速派飞机轰炸这座桥梁时,铁托的主力部队已经成功地突破了意军的包围。担任后卫的无产者第三师则充分利用敌机轰炸的间隙,护送伤员到达了对岸。

  日本人英国偷艺

  19世纪中叶,由于各种历史渊源,英国的纺织工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其工艺、技术、机械的先进均居世界之首,成为西方各国的觊觎目标,英国也竭力保守秘密,以期永执牛耳。

  布拉泽公司是英国纺织业的佼佼者,产品行销全世界。它位于一条热闹的大街旁。由于公司营运良好,职员和工人的收入也相当可观。每到中午公司的职员和工人都喜欢到公司对面的一家饭店吃午饭。尽管该饭店价格较高,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热闹非常。要知道,附近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没守多长时间,这家英国人开的饭店的独占生意被分食了,附近不远处又新开了一家饭店。它一开业,就十分惹人注目,那里上自经理,下至服务生,都是清一色的日本人。虽然他们的英语水准很差,但是由于价格比英国饭店便宜,菜饭味美可口,服务周到,因此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日本饭店开张后,开始只是少量图新鲜、贪便宜的工人,和下层职员去光顾。有时,一些布拉泽人没带钱去,日本饭店也允许赊账,并不会因此而遭白眼,同样受到日本式的热情招待。赊账的人以后即使忘了还债,饭店也不深究。时间一久,日本饭店的美名传遍了布拉泽公司,连那些惯于守旧的职员和工人也经不起诱惑,前来消费。

  几年过去了。一天,布拉泽人照例到日本饭店吃午餐,发现饭店从服务生到经理都一反常态,亲切的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愁眉不展,闷闷不乐。一直问到经理才知道,因饭菜价格低廉,而进料价格又上涨,加上无法收回的欠款不少,饭店早已出现亏损,一直靠借贷维持。最近还债期限将到,盘算下来,只有关门,将饭店拍卖,才够抵债。现在连他自己和其他同伴的回家盘缠都还没着落,大家怎么高兴得起来?来吃午餐的布拉泽人对此莫不表示同情。有的灵机一动说:“对!我们公司不是正好缺少人员吗?要不要先到我们公司打工,以后再考虑回日本,好吗?”

  一些经常到饭店用餐的高级职员,以往受过饭店的“特殊”招待,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极力向公司推荐。尽管公司相当谨慎,但还是经不起这些高级职员的一再担保推荐,最后终于松口了。但是按规定,所有到公司打工的日本人一律不准进车间,只许在车间外做搬运筒管、包装袋、纱锭等粗工。只要一到车间门口,就由英国人接替。

  只要有工作做,不至于流落街头,日本人就感激不尽了。为了报答公司的恩准,他们个个遵守纪律,干活主动卖力,从不和公司争待遇。为了报答高级职员的推荐,他们积攒了钱,对这些恩人一一请客送礼。高级职员为了回报,又主动提醒日本人应该怎样工作,才不致发生事故。没多久,公司的管理人员发现这些勤劳干活的日本人并无可疑之处,加上以往和现在的交情以及同情心,戒备慢慢松懈了,这些日本人逐渐不仅能自由进出所有车间,有的还被安排到技术部门工作。被安排到技术部门工作的日本人更是不忘恩,一有机会,就宴请或拜访高级职员,高级职员对他们的教诲就更主动了。

  几年以后,这些日本人攒够了路费,都谨慎地提出希望回家成亲的要求。这一合乎人之常情的要求被公司理解并同意了。日本人交代了工作,办好护照,相继结伴启程回国了。不少的英国同事还为这些勤劳和气的日本同事送行,并欢迎他们成亲后再举家前来,日本人都一概俯首行礼道谢。

  所有的布拉泽人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这家日本饭店从经理到服务生都是日本一流的青年纺织专家。在饭店里,通过和布拉泽人闲谈,偷听他们之间的谈话,已经刺探到部分英国纺织工业的先进技术。为了进一步彻底弄清楚英国的纺织机和操作技术,他们故意关闭饭店,利用布拉泽人的同情和私交终于打入了布拉泽公司的生产部门,一边默默苦干,一边分工把英国先进的纺织设备机器、结构、作用以及操作方法都牢牢记在心里。回到日本后,便把全部东西复录下来,仔细消化吸收,反复推敲,最后根据日本的实际情况,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终于设计出一套在当时来说相当先进的技术及设备。

  麦克阿瑟莱城痛击日军

  1943年初,麦克阿瑟率领美军对日军实施“车轮”战役。此次战役最难碰的钉子是莱城,它是整个战略部署的关键。

  为了顺利地拿下莱城,麦克阿瑟运用了疑兵之计。7月,他命令部分盟军向萨拉茅阿进军,以造成萨拉茅阿是主攻目标的假象。日军没有很快落入圈套,麦克阿瑟又派飞机炸毁了萨拉茅阿的日军机常这样,日军不再犹豫,开始在萨拉茅阿挖壕筑垒,加强兵力,准备在这里与盟军决一死战。

  麦克阿瑟见计策成功,立即于9月4日晨突然向莱城发动猛烈进攻。美国海军陆战队和澳军第九师在5艘驱逐舰的掩护下像潮水般地冲上海岸,直抵莱城的日军要塞。次日,美国空军在对莱城背后的纳德机场进行扫射之后,1700多人的伞兵部队从天而降,很快就占领了机常9月10日,占领机场的盟军开始从背后打击日军。莱城日军遭到前后夹击,陷入困境。到了9月15日,麦克阿瑟一举拿下莱城。

  日军统帅这才弄清了盟军的作战意图,急令萨拉茅阿的部队进攻莱城。麦克阿瑟又乘虚而入,顺手牵羊,轻而易举地占领了萨拉茅阿。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