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隆中对策

  古人有诗道:“豫州当日叹孤穷,何幸南阳有卧龙!欲识他年分鼎处,先生笑指画图中。”

  “隆中对”不过短短数言,却是诸葛亮韬光养晦隐居十年之功。“隆中对”的战略在三国历史中十分重要。可以说,三国鼎立的形成,就是根据“隆中对”战略的实施造成的。蜀国战略基本是依靠诸葛亮的把握,而诸葛亮是按照“隆中对”的战略来规划的。所以说“隆中对”的战略得失决定了三国的历史。

  诸葛亮在隆中的那几年,正是东汉末年政治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当时,在中原一带割据称霸的军阀,经过多次激烈混战,胜负已见分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行屯田,招募人才,吞并了一些势力较弱的对手,如吕布、袁术等人。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的官渡(今河南中牟县城东北)一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黄河以北最有势力的大军阀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同时,占据江东(今安徽芜湖、江苏南京以下的长江南岸广大地区)一带的孙权,在继承其父孙坚、兄长孙策家业的基础上,利用长江天堑,整顿内务,势力也不断扩展,统治比较稳定。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南部)的刘表和龟缩益州(今四川、重庆大部分地区)的刘璋,虽然控制着广大的地方,但胸无大志,无所作为,内部也不稳定,没什么大的发展前途。

  结庐隆中,静观天下大势的诸葛亮,经过隐居隆中10年的学习交游,对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有着十分透彻的了解,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就在这时,刘备“三顾茅庐”,向他请教“天下计”来了。

  刘备作为汉王室的远亲支系(其先祖是350年前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从24岁黄巾起义爆发时起,游走了二十多年,东奔西跑,屡遭失败,先后依附于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始终没有积聚发展起自己的力量,更谈不上实现”兴复汉室”的大业。

  当时,刘备投奔刘表已经5年,刘表表面上热情款待,实际上心存猜忌,对刘备不予重用,只给他少量人马屯驻新野(今河南新野),驻守荆州北大门,抵御曹操南下。虽寄人篱下,但刘备没有放弃“兴复汉室”的志向,他四处寻访请教,寻找智能之士辅佐自己。后来,经过与诸葛亮交游的名士司马徽和徐庶推荐,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47岁的刘备亲自到隆中求见诸葛亮。他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风雨,前往隆中诸葛亮的草庐拜访。《三国演义》在描写这段历史时,说诸葛亮为了试探刘备的诚意,一再回避,前两次刘备都没有见到诸葛亮,第三次诸葛亮才接待了刘备。这件事被后人称为“三顾茅庐”,成为颂扬求贤若渴的历史典故。

  面对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后生小辈,刘备非常自然而诚挚地提出了自己所面临的难题:

  汉皇室倾危不振,奸臣窃取皇权,皇上蒙尘,情势非常危急。因此我不自量力,也不避讳自己不足的声望,拼着命努力,为的是想彰显天下正义。只是不幸自己智术短浅,到今天仍一事无成。虽然挫折连连,我还是想尽最大的努力来完成初愿,希望先生能够给我出些主意……

  刘备谦恭的态度打动了诸葛亮,他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首先分析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

  自董卓之乱以来,天下豪杰并起,割据州郡自立者不计其数。曹操和袁绍相比,声望不如,兵力更是少得可怜,但最后曹操仍能击溃袁绍。以弱胜强者,不只是要抓对时机,更重要的是需要长期的规划。

  如今曹操已拥有百万雄师,而且又挟持天子以令诸侯。因此,绝不可以硬碰硬。东南方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政权相当稳固,地势上更有长江天险可守,人民生活富足,军队粮食充裕,属下贤明能干的人才颇多。像这样的势力,只可以结交为盟友,不能攻伐。

  荆州北据汉江和沔水的地险,南方又拥有南海的财利,东连吴国,西通巴蜀,是兵家必争之地。从目前的形势看来,荆州现有的主人可能无力保住这块地盘,这不正是上天有意安排给将军您的吗?但主要还是西方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是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这里建立基业,进而统一天下的。现任的益州牧刘璋为人糊涂懦弱,经常受到北方张鲁的威胁。虽然人民勤劳,物产富足,但领导者却不知爱惜这些有利条件。因此国内充满不安的气氛,智能之士极希望能有明主前来统治。

  接着,诸葛亮从分析当时政治形势的特点出发,统筹全局,给刘备策划了夺取荆州、益州,实现统一的战略计划。

  诸葛亮说:“将军即是汉室宗亲、帝王后裔,信义著于四海,深得各方英雄崇敬。如今又有虚心接受他人的雅量,求才若渴,充分表示您有着不同常人的雄心大志。因此,依我的建议,应先取得荆、益两州,守住其天险,西和戎人,南抚夷越。外交上要和孙权建立同盟关系,内政上更要励精图治,增强国力,以等待统一中国的最佳时机。”

  “一旦天下大势有变,便可以派遣一名上将率领荆州兵马北上,直接攻打洛阳,将军再亲领益州军团,由秦川进攻,还怕百姓不箪食壶浆迎接将军吗?如果真能依照此计划而行,则将军之霸业可成,汉室也一定可以中兴。”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隆中对”(也称“草庐对”“隆中对策”)。

  “隆中对”是青年政治家诸葛亮的杰作。它根据各种割据势力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发展趋势,给刘备制定了一环扣一环的方针、任务和战略,是统筹了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全盘计划。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利用刘备“帝室之胄”的有利身份,在政治上张扬“兴复汉室”的“正统”旗帜。(2)占据荆州、益州两地,建立稳定的根据地。(3)实行联孙扼曹的对外政策及改善政治、和抚少数民族的对内政策。(4)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夺取中原,统一全国。

  诸葛亮对整个战略形势有很强的洞察力。他未出茅庐,已预知三分天下之势,提出了夺取西川,与曹操、孙权鼎足而立的战略思想。他把当时中国的整个局势分析得明白透彻,也把刘备所应该采取的步骤,设计得有条不紊。

  隆中对策之所以对天下大事分析得精辟而中肯,其中凝结了诸葛亮巨大而长期的劳动。胸怀大志而暂隐山林的诸葛亮,注意以各种方式,从各个方面搜集信息,了解社会、政治、军事的种种动向。他平时刻苦读书,而且读书方法是“独观其大略”,因而涉猎较广,领悟较深。

  诸葛亮在进行策略规划之前,要考虑三件事:环境、条件和目标。

  环境大致可粗分为总体环境和竞争条件。总体环境大家心知肚明,刘备和诸葛亮也很清楚。刘备谈话之初说:“汉室倾颓,奸臣窃持国柄,皇上蒙受欺凌。”诸葛亮对答之初说:“董卓入京以来,豪杰并起,掠州夺郡者不可胜数。”已明确描绘出当时的局势。

  所有竞争者都面临同样的总体环境,因此,更重要的环境评估是竞争环境。当时的政治形势是,曹操击溃了吕布、袁术、袁绍等强劲对手,全面掌控北方;而占据江东的孙权,势力也不断发展,实力日益强大;至于占有荆州的刘表和领有益州的刘璋,虽然地盘稳固,但没什么作为,前途不被看好。

  诸葛亮首先分析曹操和孙权两名最强劲的对手:“曹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他争锋。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孙坚、孙策、孙权),地势险要,人民归附,贤才为他尽力。只可与他结盟,不可谋龋”曹操、孙权稳稳地雄踞北方和江东,剩下来的荆州和益州,也是好地方。诸葛亮分析道:“荆州地区,北面以汉水、沔水为屏障,南方直达南海郡,东南连接吴郡、会稽郡,西边通巴郡、蜀郡,是用武要地。但刘表没有能力守住,这是上天所赐的机会。”

  再说到益州。诸葛亮说:“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当年汉高祖便是在此成就霸业。而益州牧刘璋昏庸无能,北受汉中张鲁威胁,虽然百姓富庶,资源丰饶,却不知珍惜善用这有利条件,智士贤才无不希望有个圣明的领导者。”

  经由以上分析,很清楚,竞争对手分为可击与不可击两组。曹操、孙权属于兵法“避实击虚”的实,应当回避,不可攻击;荆州的刘表和益州的刘璋则属于“避实击虚”的虚,应当进取击灭。

  先成鼎足之势,然后再图中原,是诸葛亮在隆中为刘备制定的两个阶段战略目标,前者是近期的、低层的,后者是长期的、最高的。两者之间层次清晰,结构合理。这两个目标的提出,是建立在恰当地分析了曹操不可争、孙权不可图、刘表不能守、刘璋很懦弱的天下大势,以及刘备“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若渴”的自身条件等基础上的。兴汉室、图中原是隆中对策的最高目标,提出这个目标,充分表现了诸葛亮高瞻远瞩的目光,不畏天命的胆略,披荆斩棘的进取精神。在诸葛亮出山之前,他的几个好朋友都明确指出,诸葛亮“虽得其主,不得其时”,要“斡旋天地,补掇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高明之至的诸葛亮,不会看不到这种形势。但是,为了实现光复汉室的大目标,他还是知难而进地出山了。

  正确的战略决策,必须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决策程序的第一步,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而认识现在和预测未来。古语有云:“处事识为先,断次之。”(《薛文清公从政录》)这是指认识客观是一切正确决策的基础和出发点。

  孔明的隆中对策,有力地揭示了战略对于一个政治、军事集团,既是必须解决的问题,又是举足轻重的大事。它可以转危为安,易强弱、变多少、化喜悲,为成功者高唱凯歌,为失误者奏起呜咽的哀乐。这些犹如晨钟暮鼓,永远值得后人警醒。

  目标是行动的永恒主题。无目标,就无所谓决策,无所谓行动。决策就是在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行动目标之间求得动态的平衡,行动就是为了达到目标而做出的主观努力。唯有对期望目标有所贡献的决策和行动才具有价值。目标是指挥曲,可以从方向上引导一个系统的行为,在实际中指导一个系统的行为;目标是协调曲,可以沟通系统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关系,保证内部各种力量的良好配合,达到上下左右的和谐平衡,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目标是进行曲,可以鼓舞组织成员的士气,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在各种状态下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战略决策的目标,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奇货可居”的吕不韦

  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叫子楚,是秦国派到赵国的人质。而他的身份也只是秦昭王一个庶出的孙子而已。所谓人质,不过是诸侯国之间为了达成暂时的政治协议而采用的小小把戏而已,彼此交换王室的子弟取得信用,就像一件暂时的抵押品,如果有一方失约,另一方就可以随意处置。

  子楚是秦昭王某一个妃子儿子的儿子,因此,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成为秦国的王储,而他的“王室血统”除了使他整天为自己的生命安全提心吊胆以外,根本没有为他带来任何益处。而他祖父正起劲地发动对赵国的不断攻击,根本不管这个孙子的死活。赵国是秦国的邻居,是秦国经常攻击的对象之一。他祖父喜爱占据的土地程度远远超过他的一个多余的孙子,他有二十多个孙子,这个只用来交易的孙子恐怕连面也没见过几次。因此,子楚在赵国的待遇是可想而知的。他曾数次因为秦国的背信弃义而生命受到威胁。

  这时候,一个成功的大投机商吕不韦出现了,他从韩国来到了赵国,本打算做别的买卖,但与子楚的偶遇使他改变了想法。正是他,魔术一样地改变了子楚的命运。他慧眼独具,认为子楚“奇货可居”,是一件可以储备起来并潜力无限的大宝贝。通过他重金投资和有效交际,竟然奇迹般地买通了当时秦太子的爱姬华阳夫人(她自己恰好没有儿子)。后来,他的一番花言巧语奏效了,子楚被立为孝文王的后备太子。

  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因为是正月出生,所以取名叫政。他的父亲子楚靠着吕不韦的贿赂,在嬴政3岁的那一年先逃回了秦国,而且顺理成章地成为新继位的孝文王的太子。原来,吕不韦的铺垫工作做得很到位,孝文王十分喜欢他的爱姬华阳夫人,以至于在子楚回国之前,已经私下交给她立子楚为太子的凭证——一枚由他受命的玉符,而新国君根本不是子楚的亲生父亲,没有儿子的华阳夫人自然也把他作为自己未来的依靠。

  这场交易最终证明吕不韦的确是一个善于经营的大商人,他为秦国制造了一个新的接班人。子楚在孝文王死后,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庄襄王。作为报答,他把自己的恩人封为宰相,还赏赐了他大量的田地。不过子楚相当命短,他在位仅仅3年。随后,嬴政以太子的身份顺利地被立为了秦王,吕不韦继续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耀,以商人的投资角度来看,他得到了最大的回报,并实现了他的政治投机,连任了秦相。

  范仲淹以旅游赈灾

  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60岁的范仲淹已在杭州做了一年多的知州。第二年,吴中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饥荒。但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警的范仲淹,却“不恤荒政,游晏兴作”,为什么呢?原来,这是范仲淹设下的一“计”。

  杭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湖山景色秀丽,古庙名寺众多。为了赈济灾民,范仲淹号召各方官民出游,在西湖举办划船比赛,自己也带头去游览。另一方面,他又命各庙主事修葺庙宇,小工由饥民参与,工价很低,但有饭食充饥。有些建筑竟有千余人参加施工,可见修葺也受到饥民们的欢迎。同时,修复的庙宇、寺院又能接待大批游客。一时间,杭州城竟然在大饥之年出现“空巷出游”的奇景。范仲淹这一招非常灵验,自春至夏,活动持续了数月之久,官府从中收入了一大笔钱,从而有了充足的财力救济灾民。

  王永庆的独到眼光

  在全球华人富豪当中,台塑集团董事长、人称“塑胶大王”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出名不仅因为他拥有巨额财富,还因为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人格魅力。

  王永庆认为,主动迎接挑战,接受一定的压力,更能充分表现一个人的生命力,对个人和企业的成长,不但无害,而且有利。

  1973年首次世界石油危机以后,商业嗅觉灵敏的王永庆制定了“在美国投资设厂——掌握原料来源——适时回供台湾”这个“三步走”的战略构想。当时,适逢世界经济不景气,业内人士多存观望态度,鲜有投资之心。王永庆独具慧眼,力排众议,毅然下决心向海外投资,乘虚而入。美国拥有丰富的原油、电力及天然瓦斯,而且投资的软环境优越。1978年,王永庆在洽购路易斯安那州一家化工厂受挫后,立即决定在得克萨斯州自行建厂,年产化工原料EDC20万吨,VCM及RVC各24万吨。随后,又在美国投下巨资,先后买下分别生产RVC树脂和一些制造RVC的化学原料的10家工厂,交易总额达5000万美元。日后证明,正是这些独具慧眼、先人一步的措施,使他一举奠定了岛内龙头老大的地位。

  伟大的Sophia

  有一个名叫Sophia的女人很有智慧,她不是用眼睛去寻找表面的真实,而是用思考去判断。

  Sophia的丈夫Nate在海关任职时,经常受到上司的斥责。有一天,上司咆哮着说:“你是个百无一用的废物!明天不用来上班了。”Nate沮丧极了,对自己失望透顶。他在江边徘徊了一天,也走不出绝望的心境,正要跳河自杀时,夫人Sophia找到了他。出人意料的是,Sophia高兴地说:“你的失业是我盼望已久的好消息!现在你可以排除一切干扰,专心从事你所喜爱的写作了。”

  Nate忧心忡忡地说:“没有工作就没有收入,我们靠什么生活呢?”

  Sophia把丈夫拉回家,打开一个抽屉,拿出一个盒子,里面装的都是钱。Sophia说:“我早就知道你是当作家的料,只是没有时间和机会。只要给你时间专心创作,你迟早会成为全世界最伟大的文学家。因为我凭直觉知道你需要时间进行写作,就从你每周给我维持家用的生活费里省下一半存了起来。现在,我们还有足够开销一年的金钱,你就安心地写吧!”

  这是多么令人温暖的话语!多么振奋人心的鼓励!多么伟大而可人的妻子!这位失业的丈夫,这位上司眼中的窝囊废男人,从此潜心耕耘文字,终于登上了文坛的高峰,写出了举世闻名的名著《红字》。而Sophia的成就则更加辉煌灿烂。是她把穷困潦倒的丈夫Nate引向文学之路,把他扶持成为世人敬仰、万众瞩目的文学大师霍桑。

  没有Sophia的独具慧眼,没有她那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光,全世界的文学宝库中就会缺少一本文学巨著,人类也将错过一位文学巨匠。

  从淘金者到大富翁

  19世纪中叶,美国西部的加州出现了一股淘金热,浩浩荡荡的淘金大军涌向了这片不毛之地。17岁的青年亚默尔,原是美国的一个贫穷的农夫。一天,他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加州发现了大金矿”的百字新闻。于是,头脑发热的亚默尔也被卷入了这股发财致富的热潮。穷得连船票也买不起的他,却不怕辛劳,跟着大篷车风餐露宿奔向加州。

  当亚默尔来到那儿时,本为荒山野谷的加州已经遍地都是淘金者,僧多粥少,金子自然越来越难淘。不但金子难淘,而且生活也越来越艰苦。当地气候干燥,水源奇缺,许多不幸的淘金者不但没有圆致富梦,反而丧身此处。亚默尔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没有发现黄金,反而被饥渴折磨得半死。

  一天,望着水袋中一点点舍不得喝的水,听着周围人对缺水的抱怨,亚默尔突发奇想:淘金的希望太渺茫了,还不如卖水呢。于是,亚默尔毅然放弃找金矿的努力,转而投身到他新发现的致富之路上去。他将远方河水引入水池后过滤,成为清凉可口的饮用水。然后将水挑到山谷一壶一壶地卖给找金矿的人。

  当时有人嘲笑亚默尔,说他胸无大志:“千辛万苦地赶来加州,不挖金子发大财,却干起这种蝇头小利的小买卖,这种生意哪儿不能干,何必跑到这里来呢?”

  亚默尔毫不在意,不为所动,继续卖他的水。哪里有这样的好买卖,把几乎不用成本的水卖出去,哪里又有这样好的市场啊!结果,狂热逐渐趋于平静,大多数淘金者都空手而归,他们中有些人因为盲从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亚默尔却在很短的时间靠卖水赚到6000美元,这在当时是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靠着这6000美元的原始资金,经过几年的经营,亚默尔成了美国屈指可数的大富翁。

  
更多

编辑推荐

1一分钟心理控制术
2赢利型股民、基民必备全书
3人人都爱心理学:最妙...
4看图炒股
5一看就懂的股市赚钱图形
6基金投资最常遇到的1...
7买基金、炒股票就这几招
8明明白白买基金、炒股票
9新手上路 实战股市
10少年不知愁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少年不知苦

    作者:王慧艳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内容:初三开学的第一天,同学们就想不管不顾地大哭上一场,其中不乏几个脆弱的女生已经泣涕涟涟,打湿了一张又一张面巾纸。“陈大班,你说话呀!没人让你做哑巴。”牛天梓瞪着牛眼,生气地冲班长陈远嚷着...

  • 新手上路炒股票

    作者:薛义明  

    经管励志 【已完结】

    书中自有黄金屋,教你如何成为股票市场叱咤风云的成功者,如何成为一个输少赢多的投资人,如何成为能立足股市的成功者。

  • 新手上路炒基金

    作者:林和文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重点介绍基金的基础知识及品种,常用的技术分析方法及投资技巧,分析了基金投资案例等。

  • 凯达之魂:记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人生和事业

    作者:冯萌献  

    经管励志 【已完结】

    本书记述了张文远从一个只有中学文化程度的中学生,从一个生产队的记工员开始,成长为民营企业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