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坐于展台上的灯盏,安安静静的,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披着一层暗淡的外衣,仅仅用古朴来形容,是浅薄的。那里面蕴含着多少岁月的真谛啊,阳光从窗外斜着身子,匍匐在它们的脚下,以一种膜拜的方式,仰视斑驳的锈迹,仿佛看到了多年以后的自己。
在民俗馆,在葫芦山庄内,清净的一隅,灯盏就像一根缰绳,用无声的目光,拴住了我这匹离开家乡的野马。
追溯,沿着光线的脉络,战国时出现灯的雏形,宛若最老的祖先,悬于尘上。而我的面前,铜质的烛台,必定是从贵族的殿堂之上,逐步流落到民间的,好似一位落难的宫女,甚或是哪位达官显贵,和我们一样相信,灯火能够带来未来的光明。至于烛台之上,点燃过的蜡烛,早已化作一缕青烟,扶摇直上再也不肯回到凡间了,一如它们的主人,一去不返,生命原本如此之轻,贵贱并没有实质的区分。我看见阳光暴露了展厅里灰尘的影子,它们无名无姓,无朝无代。
一根棉线卧倒在一盏灯碗里,其姿温婉,这是唐代出现的“省油灯”。哦,这灯盏,你可曾出入长安,诗歌意气风发的古都,歌舞升平,我们的大诗人,穿街过巷,饮酒做诗,李白安好?杜甫安好?王维安好?也许,你并不熟悉他们,这些让后人记住的文人墨客,毕竟是莽莽大唐众生之部分。也许,你所陪伴的是那乡野间,大风欲破的茅草屋内,勤劳的汉子,他修理着农具,而他的妻子在昏暗的一侧缝补衣衫。读书的孩子有点瞌睡,依然在坚持,科考的道路上隐藏着他们惟一的曙光。也许,你是那庙宇里的一盏酥油灯,佛祖通过你照亮了修行者的心,大乘或小乘的经典,于闪烁的灯火中透出大觉大悟,智慧是这样的微微发光,这样的明亮。
在大唐之灯的身边,几盏煤油灯,让我看到了离今天较近的日子。在灶台和火炕之间是一堵墙,墙的中间挖个窗口,煤油灯端坐在那里,天黑下来之后,母亲在灶台那边忙着烧饭,我在这边的炕上借着灯光写作业,童年的很多夜晚就是这样度过的。煤油灯的光亮不大,在近处尚好些,离远点就有一丝朦胧了。有的时候,母亲借一半灯光,借一半月光,缝制布鞋,姥姥则抽着旱烟,她们有一搭没一搭的说些家长里短。灯光最模糊的地方,姥爷和父亲已早早进入了乡村的梦境。在没有电的年代,无数家庭都依靠煤油灯的光亮,度过一辈子这样的夜晚。
至于马灯,它不仅仅悬挂在马厩里,在屋檐下,在行进的路途中,在值班室,在桅杆之上,都有它的身影。这是在中国产生的一种照明工具。它以煤油做灯油,配上灯芯,在玻璃罩的保护下发出自信的光芒。底下是全封闭的,滴油不漏。夜色四合,马灯陪着赶路的人,行走在天地之间,大地空阔,天空浩渺。银河太远,星光适宜做梦,只有这盏随身的灯,驱赶一路的寂寞,甚至野狼绿森森的寒光。
如此种种灯盏,它们被时代的列车丢在了废弃的站台上,我看出了它们忧郁的眼睛,茫然无措。这是一些有功之臣啊,有情义的双手,从民间的墙角,在尘土几乎掩埋文明的时刻,把它们安放到了后人的面前。作为生活民俗的一部分,在展厅中闪耀出非凡的光彩。毕竟这是光芒的使者,温暖的中转站,承接了过去和未来。
离开民俗馆里的灯盏时,我向它们低头表达了敬意。在夏日明媚的展馆外,我告诉静候的阳光:到里面去吧,看看你们的亲人,是灯盏传承了光阴的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