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玄奘西游记

  刘俊成

  玄奘,唐朝高僧,他从小聪明,在父亲的熏陶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养成了广泛探索学问的兴趣,尤其爱好的佛学。他从小就诵读佛经,13岁便出家到净土寺当了和尚。出家后,他专心佛学,在净土寺学习《涅槃论》、《摄火成论》等佛教基本经典,成绩优异。后来他随兄到四川向名法师学佛经。

  玄奘专心致志地潜修学问,珍惜每一寸光阴,两三年内便精研了佛教的重要经典。但他是一个求知欲极强的人,并不以此为满足,不顾兄长的劝阻,顺江东下,溯长江,渡三峡,到荆州求学讲经。他在天皇寺和僧众讨论了半年佛学后离开荆州,北向河南、河北等地,一面讲学,一面求学,虚心向人请教,贯通了各家的学说。最后,他又到了长安,向法常、僧辩两位大师学习。这两位大师赞许他是佛门的“千里驹”,他因而成为长安闻名的人物。

  十多年来,玄奘在国内遍访名师益友,质疑问难,已经精通了很多佛教的重要典籍。他并不以此为满足,他的学问愈广博,疑问也就愈多。原先他已发现各地法师对佛经的解释很不一致,经典的翻译也互有歧义,为了弄清楚佛教的教理,他决心到佛教的发祥地印度去,求取真经,彻底弄个明白,以释众疑。

  玄奘在25岁那年,离开长安西行,开始了远涉异国的万里孤征。

  玄奘孤身孑影向沙漠进发。黄沙漫漫,一望无际,他只有随着白骨和驼马粪的踪迹前进。沙漠里远处景物的倒影,由于气流的急剧变化,往往瞬息万变,映出一幅幅可怕的“沙漠幻影”。他心里想:“我连死都不怕,还怕什么!”这样走了80多公里,果真迷了路,携带的一罐水也倒洒掉了,真是进退两难!面对这种情况,玄奘心里暗想:还是回去取来水再西行吧。但他转念又想:“我当初立誓,若不到印度,决不向东后退一步,而今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以生。”于是立即勒转马头。在死寂般的旅程中,玄奘滴水未进,四顾茫茫。黑夜,沙漠里闪烁着一堆堆磷火,令人胆战心惊;白天,旋风挟裹黄沙,犹如夏天的倾盆暴雨。他毫不畏缩,一直走了四天五夜,起初只是唇枯舌干,后来浑身焦躁,喉咙疼痛,呼吸迫促,眼睛睁不开了,马也不能动弹了,人和马一齐倒卧在沙石上。半夜里,一阵凉风吹来,人和马才渐渐苏醒过来。就这样,他一路翻雪山,越戈壁,渡阿姆河,登帕米尔高原,闯铁门关天险,历时一年,经过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以他执着的追求、顽强的意志和不倦的奋斗,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宿愿,来到了他昼思夜想,殷殷向慕的佛教发源地——古代文明中心之一的印度,成为第一个周游古印度的中国旅行家。

  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自建立以来,已有好几百年了,经过历代的增修,规模宏大。它是当时印度最大、最壮丽的佛教寺院,佛教的最高学府,也是印度学术文化的中心所在。这里有许多精通各项学术的学者,收藏了浩繁的大小乘典籍。玄奘就是在这里,留学整整五年。

  在这里,玄奘早晚不辍地潜心钻研,把全部结论摸索了一遍,通晓了它的全部内容,对印度的语言文字也下了一番功夫,为他日后的翻译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学然后知不足。”五年后,36岁的玄奘并不以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为满足,他离开那烂陀寺,到印度各地去游学。印度的东部、西部、南部,到处布满了他的足迹。这些地方都是陵谷纵横的热带地区,他时常在密树蔽天的林莽和杳无人迹的旷野中走路,酷热的太阳晒得喘不过气来,往往遭到迅雷暴雨的袭击,有时野象成群,豺狼出没,一不小心,就有丧失生命的危险。但这些没有影响他游学的意志,他访问了各地的名师学者,虚心向他们请教,也阅读了各地的藏书,熟悉了各地的风情民俗。几年以后,玄奘再次回到那烂陀寺,主持全寺的讲席,这时他的学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了,第二年,一个婆罗门教徒来那烂陀寺挑战。他把从婆罗门经中找出的41条理论宣布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并以生命为赌注寻人辩论。在那烂陀寺无人应战的情况下,玄奘毅然出马,从容不迫地把那41条驳倒。当那个羞愧有加的婆罗门信徒自愿认输受死时,玄奘宽厚地赦免了他。此举为玄奘赢得了巨大的声名。

  玄奘身在国外浪迹15载,但内心却一直萦怀着遥远的祖国。

  从印度回到长安,他就开始对带回的657部经书进行大规模翻译。他态度十分严肃认真。每当他决定翻译某一部经典之前,总要先搜集齐各种不同的译本,精细地进行校勘比较,然后才肯动笔。时光冉冉,由于玄奘早年苦学,过度疲劳,取经途中又历经了跋涉的艰辛和十多年来孜孜不卷地翻译劳累,他的健康深受影响,时时心胸绞痛,然而他并不以此介怀,一面医疗;一面却加紧翻译和讲学工作。公元664年,他已是65岁的老人了,正月初一,他一手按捺着心胸的阵阵绞痛,一手提笔翻译《太宣积经》,刚写了几行,身体便支撑不住,从此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玄奘从开始翻译佛经那天起,直到他死前的第27天为止,20年间“虔诚不懈,专思法务”。这期间,他除了有一次回家乡看望同胞亲姐姐外,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他一生总共译出佛经75部,1335卷,约1300多万言。他还亲笔写出12卷《大唐西域记》,为后人留下一份极为宝贵的文化遗产。更为可贵的是,玄奘还给后人留下了艰苦卓绝的求知精神。

  玄奘不仅是我国和南亚诸国友好交往和文化交流的象征,而且是国际上学者一致公认的杰出的旅行家、翻译家和佛教哲学家。他那矢志不渝、百折不挠、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求学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