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丰
李公麟,字伯时,宋仁宗皇枯初年(1049年),出生于安徽舒城一个书香门第。他的叔父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还是一位十分富有的书画收藏家。这使李公麟从小就沐浴着艺术的阳光,接受美的哺育。他像一棵吸收了丰富养料的幼苗,生机勃勃,茁壮成长。叔父十分钟爱聪慧的侄儿,为他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指望他将来在仕途上一举成名,出人头地,少年时,他就对学习有广泛的兴趣,不仅涉猎诸子百家,而且精通诗文,尤其对书法表现出极高的悟性。
他临摹古人书法,不从形似入手,而是悉心揣摩其笔意,早在挥笔之前,已将行笔走势悟得透彻,下笔如蛟龙入水,来去自如。他十分喜爱晋人的书法,尤其欣赏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作品。因此,他写出的真书或行书,无不飘逸出二王的神韵。他最先以书法博得了人们的赞叹。
有一次,他在一本书上看到一则有趣的故事。说的是南北朝时代的大画家张僧繇,在金陵(今南京市)安乐寺画了四条活灵活现的小白龙,它们摇头摆尾,上下翻腾,喷云吐雾,气势壮观,唯一遗憾的是画家没有给龙点上眼睛。据说,这些小龙一旦有了眼睛,就立刻会腾空飞去、遨游太空。有人不信,请求画家给龙点上眼睛,张僧繇无奈,只好给其中的两条点上了眼睛,霎时间,雷声巨响,那两条被点上眼睛的小白龙飞腾而上,一会儿便消逝得无影无综。另在苏州华严寺墙壁上也有一条张僧繇画的龙,每逢风雨交加的日子,那龙就张牙舞爪,摇撼墙壁,意欲腾空。寺里的和尚只好加锁将龙钉住,方得太平。
李公麟读罢,感到十分惊奇,但又不敢相信真有其事。便带着迷惑不解的神情来到邻里一位好弄丹青的秀才家里,向他寻问。秀才见他很可爱,便领他来到一座寺庙的大殿里。他指着殿内高大的墙壁对李公麟说:“孩子,你看那墙上画的是什么?”李公麟抬头观望,猛见墙上一只锐目利嘴,虎视眈眈的巨鹰正逼视自己,吓得他差点后退几步。窗顶上透过一片阳光,正好直射在画面上,那凶神恶煞、咄咄逼人的气势,更显得逼真、可怕。“那不是一只巨鹰吗?为何要画在这里?”李公麟惊异地说。秀才哈哈一笑,说:“吓着了吧?那的确是一只巨鹰,你知道是谁画的吗?相传这就是大画家张僧繇所绘。那时,殿内野鸟很多,这些飞禽到处乱飞,在菩萨或佛像身上撒鸟粪,搞得神圣的寺庙乌烟瘴气,有损佛祖的尊严。和尚们驱赶不得,一时大伤脑筋。于是,他们集思广益,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办法,就请来画家张僧繇画了这只巨鹰。画好后,鸟雀见了以为是一只真的猛禽,吓得纷纷逃避,再也不敢飞进来肆意妄为了。”秀才叙述的这一生动而有趣的传说,在他脑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从此,他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有一次,李家老宅闹鼠灾,每逢夜晚来临时,穷凶极恶的老鼠,成群结队,四处活动。它们咬箱啃柜,撕食字画,肆意横行,搞得人不得安宁。要寻觅一只逮鼠的好猫又十分难得。李公麟想,张僧繇画鹰吓鸟,如此奏效,我何不也来个画猫吓鼠呢?于是,他找来一块木板,在上面画了一只大猫,它张着血盆大口,两眼射出凶光,一副狰狞恐怖的样子。
画好之后,他将画置于老鼠经常出没的地方,并在旁边点燃一只油灯,灯光正好直射画上。当夜晚到来时,这里仿佛笼罩着一股杀气。说也奇怪,自从摆上这幅凶恶的猫图之后,老鼠顿时收敛了许多,没多久,便举窝迁徙,不敢在此为非作歹了。乡邻们视此事为奇迹,而愈加看重李公麟。这一次小小的成功,给了李公麟很大的鼓舞,他觉得画画比干其他事业或许更适合自己。
以后,尽管他一生多有坎坷,但丹青之志始终未泯。他学画并不靠名师指点。他叔父珍藏的许多字画,成了他朝夕观赏的最好老师。他在浏览古人的作品中,吸取了许多作画经验与技巧。不久,他开始着手用一种绢素纸临摹。他临摹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学画,其次也是为了收藏。因此,他每临一幅画都十分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直到认为与原作一模一样,达到乱真的地步方止。时间不长,他已将叔父的所有藏画临摹了数遍。不仅如此,他只要发现别人藏有名画,必欲设法借来观赏琢磨,画下副本方为满足。这种嗜画如命的习惯,一直伴随他终身。临摹名画,对无师自通的李公麟来说,是唯一重要的自学方法。他在深入研究前人的优秀作品中,逐渐掌握了中国传统绘画中的线描手法,经过刻苦磨炼,他的线条表现技巧日臻成熟,最后自出机杼,达到了艺术表现的最高境界。
在北宋人物画坛上,李公麟是位崛起的画家。他笔下的画,无需色彩晕染或水墨滋润,只用单线勾勒,就能惟妙惟肖地再现一个个生动的艺术形象。他在中国画传统的线描画法基础上,独创白描手法,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画种。他极善于感受与把握线条的美,并赋予它艺术的表现力,从而使北宋画坛为之一振,其影响之深远,实不愧为承前启后的一代艺坛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