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阅读页

司马迁忍辱写《史记》

  王昱佳

  汉景帝中元五年,司马迁出生于地处黄河岸边的陕西韩城。大约在4岁左右,司马迁即随父在村上的“司马书院”开始识字读书。他天资颖悟,加上肯下功夫,进步很快。相传有一年他随外祖父杨鼎出席一次乡间文人学士们的聚会。在场的一位名叫杜明的儒生,早就听说司马迁年纪虽小,肚子里墨水却不少,耳听为虚,眼见是实,就有心想当场考考他。杜明说:“小兄弟,听你外祖父介绍,你能将《国风》145首都背诵出来,是不是给大家表演一下。”司马迁听后语出惊人,他反问:“是顺背?还是要倒背?”在场的众人听后无不为之惊愕。只见司马迁不慌不忙地站在太师椅上,滚瓜烂熟地倒背起来,其声调抑扬顿挫,刚柔婉转。大家无不为之惊叹、折服,都说他长大了一定大有出息。

  在其父司马谈的严格督促和精心培育下,司马迁10岁时已经能熟练地诵读《左传》、《国语》等书。他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已不是一般同龄人所能比的。司马谈出任太史令后,司马迁便跟随父亲一起离开家乡,来到京师长安。长安是当时的都城,也是西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人才荟萃。司马迁如鱼得水,尽情地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之中。他拜当时的古文大家老儒孔安国为师,学习《古文尚书》,又从当时的大师董仲舒学习《公羊春秋》。董仲舒曾为中大夫,在职期间常给王公贵族们讲授《公羊春秋》,司马迁能得到他的指点,一定很有收获。他学习甚解,有一次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发现有几本书上的记载都和《尚书》不同,便搜集了许多材料,仔细地加以比较研究,最后终于找到了正确的结论。经过这一番刻苦的学习,加上父亲与家庭的熏陶,20岁以前的司马迁已经打下了厚实的知识基础,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青年。

  然而,司马迁却不以书本知识为满足,更不想永远沉湎于“经史子集”之中。大约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也许是他胸中潜藏着的人生目标在剧烈涌动,或许是受到父亲的指点和鼓励,20岁的司马迁,决定暂时走出书斋,开始了他那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壮举,到祖国各地去游历,实地考察名山大川,查考古代流传下来的遗闻轶事,了解和搜集各种史料。

  经过多年的苦心准备,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决心将他们父子几代人的理想变为现实。他提起如椽大笔,开始了他那鸿篇巨制《史记》的写作。

  然而,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秋天,孜孜不倦地著述《史记》已进入第六个年头的司马迁,却因直言敢谏而大祸临头,蒙受了一场极大的不幸。《史记》“草创未就”,他却下狱受了腐刑。

  这场灾难的导火线是李陵一案。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精于骑射,有祖父李广遗风,谦虚下士,为人守信,不贪财,有口皆碑。

  天汉二年,汉武帝诏令李陵领兵从居延出发,北击匈奴。最初,李陵所部长驱直入,深入敌境未遇抵抗,进展相当顺利,便派部将回报。汉武帝接报后十分高兴,朝中诸大臣无不举杯祝贺。岂料,就在这时,内部出了叛徒,有个名叫管敢的人投降了匈奴,将李陵没有援军,射矢将尽的机密告诉了单于。单于得到这一情报后亲自率领重兵,将李陵军逼入狭谷团团包围。匈奴骑兵从三万增加到八万,数十倍于汉军,大有一举歼灭汉军的气势。陷入敌军重围中的李陵军英勇奋战,且战且退,经过十几天的浴血激战,歼敌一万多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在离边塞仅有一百多里的地方,矢尽粮绝,五千壮士死伤殆尽,李陵也成了匈奴的战俘并最后投降了匈奴。

  汉军连遭败绩的消息传来,整个朝廷都为之震动。汉武帝更是食不甘味,坐立不安。汉武帝本希望李陵在兵败路绝之时,能战死全节,给汉王朝和他自己挽回一点面子。后来却听说李陵做了俘虏且投降了匈奴,大为气恼。于是便召集朝臣商议处置的方案。大臣们火上加油地说李陵辜负天恩,刚愎自用,丧师辱国,罪在不赦,其家属也应连坐等,极力怂恿汉武帝重重治罪。

  在场的司马迁却越听越不是滋味,心想,几天前还在盛赞李陵功劳的这些人,今天却又痛骂李陵想置他于死地。相反,对败将李广利却不敢责备,胸中很觉不平。因此,当汉武帝召问他对李陵事件的看法时,司马迁以自己对汉武帝的“拳拳之忠”,以及坦率、耿直的性格,力排众议,大胆地为李陵辩护。

  司马迁说:“我和李陵都在宫中任职,没有甚多交往,甚至不曾在一起饮过酒,说不上有什么特别的情谊。但我了解他平时的为人,是个能自守节操的出众人才。他侍奉双亲很孝敬,待人接物讲信用,平时廉洁奉公,不贪图和索取F分外的财物;能分别尊卑长幼而礼貌待人,谦恭自约,礼贤下士,常常想着奋不顾身地为国家的急难而献身;他平素所含蕴的品德,我以为具有国家杰出人才的风范。作为一名臣子,出于宁肯万死不求一生的考虑,奔赴国家的危难,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如今他一有过失,那些平时贪生怕死,只想保全自己和家室的私利之徒,却任意夸大、制造吓人的罪名强加于他,对此我实在感到不安和痛心。

  然而,司马迁的这番言论,却引出了历史性悲剧后果。在汉武帝看来,司马迁为李陵开脱,无非是要达到贬损贰师将军李广利的目的,有意给他难堪。盛怒之下,全不顾及司马迁多年侍从尽忠职守,将他打入监狱。在狱中,审讯司马迁的就是后来被他称作“酷吏”的那些人。这班人残忍狠毒,司马迁在他们手中遭到了残酷的折磨和非人的待遇。但一时没有定罪。第二年(天汉三年),汉武帝误听传言,说李陵很受匈奴器重,单于已将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正在为匈奴练兵。遂下令把李陵的全家抄斩了,连他无辜的老母也上了法场。司马迁因此受到株连,被扣上诬罔“主上”的罪名,定了死罪。

  按照汉代的法律,凡被判处死罪的人犯,若要求生,有两条途径可走。一是用钱赎罪,大约需交50万钱,当时通行的是五铢钱,50万个五铢钱,约合黄金五斤。另一条是甘受宫刑。所谓宫刑,也称腐刑,是阉割生殖器的残酷肉刑,是对人格最野蛮的侮辱。司马迁俸禄并不丰厚,家境也很平常,父亲一生做了几十年的太史令,没有给他留下多少家产,根本没有能力偿付这巨额的赎罪金。自从他因李陵案蒙受不白之冤以来,昔日的亲朋好友们生怕引火烧身,没有一人敢站出来为他说句公道话,而是远远地离他而去。世态炎凉,司马迁得不到亲友的支持,只能忍辱负重甘受宫刑。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理所当然地非常重视做人的尊严,看重自己的人格和名节。于是他想到自杀,想到了慷慨赴死。然而,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事使他欲罢不能,这就是正在写作中的《史记》,这是他们父子几代人的理想和心血,他自己也已为之付出了多年的辛勤劳动,怎能忍心让它半途而废呢!

  在面临着生与死的抉择关头,司马迁不禁彻夜难眠,思绪万千。他想,自己的先人并没有立过赫赫的功勋,自己也不过是一个为流俗所鄙薄的太史令,如果就此死去,是决不能和历史上那些“死节”的人相比的,那不过“若九牛亡一毛,与蚁蝼何异”。对于那些想将自己置于死地的人来说是无所痛惜的;对不明真相的人来说,也许还会产生误会,以为是“智穷罪极,不能自免”才自寻短见的。人虽不免一死,但“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代价有大有小,如果这样平白无故地死去,是很不值得的。

  天汉三年(公元前98年),48岁的司马迁,作出了出人意料的选择,他摈弃自杀和赴死的念头,决计忍辱含垢,接受那最为惨无人道的“腐刑”。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腐刑不仅摧残了司马迁的健康,也给他的精神带来了为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然而,这都没有能够摧毁司马迁的意志,正是这出人生的悲剧,使他对历史,对人生,对汉王朝的吏治和刑法,对封建专制有了新的认识。他很快从极度的悲愤中解脱出来,将个人的生死、荣辱置之度外,默默地将自己全部的心血,倾注到正在撰写的《史记》之中。

  受刑后的司马迁仍然被关押在狱中。在这种非人境况中,他没有一天停止过思考,几乎天天与《史记》结伴,或在脑中酝酿,或不停地记下一些考虑成熟的片断。大约在太始元年(公元前96年),他才获释出狱。

  司马迁出狱后,也许是汉武帝的良心有所发现,觉得对他的处罚确实过重,或是出于其他方面的考虑,他很快被任命为中书令。中书令是贴近皇帝身边的重要官员,相当于皇帝的秘书,表面上看,其地位要高于太史令。他的经常性工作是将皇帝的命令下达到尚书,并将尚书的奏事转呈给皇帝,地位颇为显要。他以带罪之身,得以充任这样的职务,因而被一些人视为“尊宠任职”。

  其实司马迁自己最明白,中书令一职能出入皇上身边,权势确实非同一般,然而此职一般都是让有文化的宦官担任。他因蒙冤受了腐刑后才被委任此职,这正是对他人格的再一次侮辱,他时时感到悲怨与愤恨。自然对朝廷内外的一切事务,毫无兴味。难能可贵的是,司马迁再次以坚强的意志,充分利用在皇帝身边工作的种种便利,全身心地继续投入到《史记》的写作之中。

  经过司马迁前后14年的努力,约在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一部构思严谨、体大思精的空前历史巨著——《史记》,终于完成。这是一部融入了司马迁全部心血和毕生精力的不朽著作。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作为一代史圣,他的名字将和他的不朽著作一起光耀千秋。

  马迁以自己杰出的才智,广阔的视野,渊博的知识,写出了一部规模空前的史学巨著,在我国史学史上竖起了一座巍峨的丰碑。然而他身上那种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却是值得我永远学习和敬仰的。

  
更多

编辑推荐

1中国股民、基民常备手册
2拿起来就放不下的60...
3青少年不可不知的10...
4章泽
5周秦汉唐文明简本
6从日记到作文
7西安古镇
8共产国际和中国革命的关系
9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伦...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看过本书的人还看过
  • 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作者:西安文物保护考古所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共收入论文41篇,分7个栏目,即考古学探索、文物研究、古史探微、遗址调查报告、地方史研究、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管理工作。

  • 浙江抗战损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结】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国古代皇家礼仪

    作者:孙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结】

    本书内容包括尊君肃臣话朝仪;演军用兵礼仪;尊长敬老礼仪;尊崇备至的皇亲国戚礼仪;任官礼仪;交聘礼仪等十个部分。

  •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作者:周苏平  

    科普教育 【已完结】

    该书勾勒了古代丧葬习俗的主要内容,包括繁缛的丧仪、丧服与守孝、追悼亡灵的祭祀、等级鲜明的墓葬制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