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10月,美国纽约突然爆发了股票价格猛跌的风潮。10月23日,股票市价开始急转直下,第二天出现了空前强烈的抛售风,迫使价格惨跌。
10月29日,最糟的时刻到来了,大户不计行市高低,猛抛股票,一天内抛售了一千六百四十万股,创了股票买卖记录。到11月,五十种热门股票的平均市价比9月份最高市价约降50%。美国股票市场的崩溃是一个征兆,宣告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到来。危机从纽约证券交易所发源,迅速蔓延到美国全国的商业、工业和农业,然后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危机严重地破坏了世界经济联系。资本主义世界的贸易额下降了66%,倒退到1913年的水平以下。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展开了激烈的商战。从1931年6月到1932年4月,七十六个国家提高了关税率,限制使用外汇购买外国货,实行限额进口和直接禁止进口的制度。随着世界贸易联系的破坏,资本主义各国的金融也陷入混乱状态。1931年秋,英国放弃金本位,英联邦诸自治领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的货币都跟着英镑贬值。1933年春,美国放弃金本位,引起了新的通货膨胀浪潮。五十六个国家货币贬值。
这次经济危机破坏力之大,是资本主义世界前所未有的。危机造成的物质损失之大,不亚于1914~1918年的世界大战。
危机大大恶化了劳动人民的状况。在危机年代,资本主义各法国失业群众在领取救济食品国共有四、五千万工人失业和数千万农民破产。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他们没有钱购买物品,可是垄断资本家为了维持高价,销毁大批商品。美国资本家把玉米和小麦当柴烧,把棉花毁在地里,把牛奶倒进河里;英国资本家将整船橘子扔入海中;巴西销毁了二千二百万袋咖啡。严酷的现实迫使广大群众投入斗争。危机年代充满了阶级搏斗。
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使各国垄断资产阶级如临深渊,寻找出路。德国、日本建立公开的法西斯专政,疯狂扩军备战;美国实行“新政”,由国家干预经济。但是,无论哪种办法,都不能彻底消除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经济危机和随之而来的政治危机。
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勉强渡过了这次危机,但仍然处在经济萧条境地,待到稍见复苏,在1937年又爆发了新的危机。
929~1933年规模空前的经济危机大风暴,严重地打击了美国的国民经济。美国的工业总产值比1929年减少了46%。煤产量减少41%,生铁产量减少79%,钢产量减少76%。成千上万的工厂停工了。
到1933年3月,失业大军到达一千七百万人。失业者被剥夺了必需的生活资料。失业者由于无住房,在许多任务业中心周围,搭起了临时住房。那些幸而有工作可做的人中,许多人往往每周只能工作几小时。他们的工资同1929年相比,下降了30~35%,即使在物价暴跌的条件下,他们的购买力也下降了15%以上。工商界头面人物一般都反对联邦政府救济失业工人。
在危机年代,农产品生产也相对过剩,市场价格急剧下跌。工农业品之间的“剪刀差”更加扩大。1929~1933年间,工业品价格平均下跌25%,而农产品价格则下跌了50%多。约有一百万个小农场破产。
美国的国民收入,1929年为八百多亿美元,到1933年下降到四百多亿美元。
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给美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广大劳动人民陷于半饥饿状态。各地群众纷纷骚动。1932年3月,底特律市有三千失业工人在福特汽车厂前举行示威,警察驱散游行队伍,开枪射击,打死四人。
同年夏季,大批退伍军人为要发放退役金而去华盛顿请愿。他们在郊外扎营,遭到军警的驱赶。工人罢工人数不断增长,1930年为十五万,到1933年已超过了一百万。
1929年,共和党人赫伯特·胡佛(1874~1964年)就任总统。危机已经到来,他还说“任何破坏经济生活正常进程的原因并不存在”。面对危机,他又试图散布官方的乐观气氛,消除恐惧心理。胡佛一向认为,政府对经济事务的干预应保持在最低限度。作为总统,他因没有尽力运用联邦政府的权力来改善经济状况而遭到公众的严厉批评。胡佛政府采取的一些反危机措施,没有取得显著的效果。例如他设立的一个重要机构——复兴金融公司给了银行和铁路公司很大的帮助,却没有解决主要经济问题。他先后设立的失业救济机构也收效很小。在1932年美国应届总统选举运动中,民主党候选人罗斯福许下诺言,要用实行计划经济的方法克服危机和确立“阶级和平”,美国资产阶级对他寄予很大希望。因此,罗斯福在选举中以极大的优势击败了共和党再次提出的胡佛候选人。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
富兰克林·德兰诺·罗斯福(1882~1945年)早年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后又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1910年,他当选为纽约州的参议员,开始了自己的政治生涯,1913年由总统威尔逊任命为海军部次长。1921年,罗斯福因患重病而双足麻痹。1928年和1930年,他两次当选为纽约州州长。罗斯福是目光远大、讲求实际的资产阶级政治家,有良好的组织才能。1933年3月,罗斯福就任总统后,宣布实行反危机的政策,即所谓“新政”,其目的是要在不改变经济基础,而在私人资本主义活动的基础上摆脱经济危机,缓和国内阶级矛盾和斗争。
罗斯福首先着手金融方面的整顿工作:为避免尚在开业的银行遭到破产,下令所有银行暂时休业。他让国会制订紧急银行条例,把对银行的监督权和整顿权授予总统。几天以后,他命令有偿付能力的大银行首先开业。接着建立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由政府出面保障存款,以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防止新的挤兑风潮。由国家拨款几十亿美元资助各银行及私人信贷机构。到1934年7月1日,几乎国内所有银行均全部复业。银行的信用开始得到恢复,银行的活动逐渐展开,并受到政府机构的一定的监督。
罗斯福的另一重要财政措施是宣布禁运黄金出口,停止美钞兑换黄金,放弃金本位制,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作保证的纸币三十亿美元,使美元大幅度贬值。黄金的价格由二十点六七美元一盎司提高到三十五美元一盎司,即把美元贬值41%左右,以利于向国外倾销产品,刺激生产的发展。为了防止黄金投机和外流,私人的黄金储备和金币的使用一律被禁止。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1933年6月国会通过了国家产业复兴法。该法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涉及由国家调节各企业主之间的关系。工业企业被分为十七类,每类企业都应订出“公平竞争规章”,其中规定生产规模、工资水平、工作日长度、企业产品销售范围(即市场分配)
和价格水平。罗斯福公开宣布:国家产业复兴法的宗旨,是恢复工业企业的“公平”竞争,不公平的竞争,是“应该取缔的邪恶”。当时,国家产业复兴法的标记是蓝鹰,企业执行了该法的各项规定,悬挂蓝鹰标记,就被认为是爱国主义和良好公民;否则,即是叛卖行为。“公平竞争规章”的基本要求是,禁止以低于规定的价格出售商品,希望借以控制竞争。
产业复兴法的第二部分涉及由国家调节雇主与工人之间的关系。该法第七条规定:工人有权组织起来,可选派代表与雇主进行谈判,签订“集体合同”;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用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作时数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用童工。当时规定了八小时工作日制,最低工资每周为十二点五美元。这些规定,是美国工人通过长期斗争所取得的胜利。
产业复兴法的第三部分是关于以工代赈,举办“公共工程”和成立“劳动营”的问题,目的是缩减千百万失业大军。公共工程计划确定修筑公路,在田纳西河兴建巨大的水利工程、开发矿藏等大型工程。从1933年起至1939年为止,国家为实现公共工程计划开支一百八十多亿美元左右。计划的实施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就业人数在1934年为三百多万人,1935年为二百五十多万人,1936年为三百六十多万人,1937年为二百一十多万人。失业工人的劳动营是以“民间水土保持工作队”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由青年工人组成。他们参加市政建设,如种树、修路、浚沟等工作,在工余时间进行军事训练。各劳动营最初容纳二十五万青年工人,后来增加到六十万人。这些措施缓和了失业现象,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新政”实施期间,尚有九百万至一千万人失业,找不到工作。
为了把“新政”推行到农业,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农业调整法。该法的基本用意在于缩减农业生产,消除农产品的“过剩”现象,从而把农产品的价格恢复到1909~1914年的水平。为此目的,政府得与农民签订合同,国家给农民适当的补贴,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在农业调整法生效的头一年,屠宰了二千三百万头牛,六百四十万头猪,减少了三百万公顷小麦播种面积和四百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尽管千百万人民感到食品不足,可是被屠宰的牲畜的肉却当做肥料使用。限制播种面积首先使小农受了损失,约有六十万个小农场因经不起压缩生产而破产。法案实施后,农产品价格虽略有提高,但受惠者只是大农业垄断组织和富裕农民。
“新政”是罗斯福利用国家权力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进行的一定程度的改革,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发发展施加一定的影响,加进一些计划性、组织性的成分,如缩减工农业的生产、调整一些比例关系,从而使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在不改变经济基础的情况下摆脱危机。美国人部分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新政”实施的结果,经济从萧条中复苏,虽然回升是缓慢的,但到了二次大战前,已经接近1929年的水平。
随着经济危机的消逝,垄断资本家开始对罗斯福的“新政”不满了。他们不满“新政”对他们的约束和对工人作的微小让步。因此,美国最高法院于1935年5月宣布国家产业复兴法为违宪而被废止。1936年1月农业调整法也被取消。但是罗斯福政府还是采取了改良主义政策。1935年7月,它颁布了议员华格纳提出的国家劳工关系法,继续确认了工人有组织工会、与雇主签订集体合同的权利。
罗斯福政府在对外政策方面也有某些改变。1933年11月,美国和苏联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对拉丁美洲国家实行了“睦邻”政策。罗斯福政府撤退了驻在海地和尼加拉瓜的美国占领军,取消了有权武装干涉墨西哥内政的条约,同拉丁美洲各国签订了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贸易协定。美国对外政策的这种转变,为美国资本渗入拉丁美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知识链接:经济危机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经济增长率)。经济危机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把经济危机分为被动型危机与主动型危机两种类型。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宏观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货币贬值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